點點隔世情 觀後感

當筆者想到"理髮師托德"將會在年底拍成之時,大概也有點希望香港的觀眾們會對Stephen Sondheim這位作曲作詞皆能的鬼才會有多少好感;想不到在此電影來到香港之前,便有劇團夠膽子去做Stephen Sondheim的音樂劇。做他的音樂劇還不特止,還選中了音樂風格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得了、對演員歌喉和演技都要求甚高、歌詞用字艱深的"星期日與佐治在公園"改編成廣東話版。其勇氣和苦心實在值得敬佩,亦值得鼓勵。筆者看的是九月二十二日的晚場。

其實如果單看音樂的處理,Stephen Sondheim和Andrew Lloyd Webber所用到的都是主題重覆及發展的技巧。一開始把觀眾帶入戲劇裡的前奏在劇中當George(不論是畫家還是藝術家)找到了自己的理念的時候總會重現,這在主題曲"Sunday"和"Finishing the Hat"尤為明顯;而來到George和Dot之間的感情線的時候,二人的唱調卻又是既似曾相識又被賦予新的發展和延伸,像"We Do Not Belong Together"和"Move On"等;甚至輕鬆幽默的段落如幕首的"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和第二幕的"It's Hot Up Here"兩首歌曲的開首其實都是源自同一動機的。整體來講作曲家用上了揉合了美式現代音樂以及法國印象派音樂的素材式的曲風,那也該是與故事所發生的兩個時空有關係了。另外一個值得留意的地方是此劇的歌曲和劇本之間的補合其實是配合得非常得宜的。有很多作曲家反對音樂劇的原因其實就是不習慣戲劇舞台之上,一個角色突然由說話變成了唱歌,但此劇這個情況卻是毫不突兀的。這個即便在百老匯亦是挺難做到的一件事,Stephen Sondheim所用到的手法是把音樂寫的跟要說的話音調幾乎一樣。很多首歌曲是以簡單的導入段開始,並且大都是短促的半唱半白,音樂已經在底當其延伸之時歌詞和旋律也從而帶導觀眾來到歌曲之中。劇本身的音樂其實重覆頗多,如果不是一聽再聽的話的確是難以讓人稱美,而第二幕的音樂其實是挺為缺乏新的旋律和素材,縱使此劇音樂歌詞的巧思頗多,卻其實亦非全然沒有缺點的。回到這次製作,廣東話歌詞改編絕對是有進步空間的,卻亦是絕對夠娛樂性的,尤其是兩幕的開首曲把原著裡的笑位翻譯得都非常到位,使人擊節讚賞。不過在那些較富詩意,又或更涉及深層感覺的段落的時候因為不能直譯,多少出現辭不達意,又或者是重要字詞不能與音樂高潮相配合的情況。另外一個問題是少用少聽的字用的太多(例:"花氣清麗/滋養春泥"、"大細路可愛吧?仕女又溫婉吧?"),甚至有些是挺為牽強的也夾硬組成字句(例:"問這天有那點完美"、"窮盡某張臉")。而劇中的急口令式歌詞亦如英文版一般非常考演員的功夫,記住歌詞本身已然夠難還要注意重音點,出來的效果自然就普普通通了。

因為此劇的第二幕是臨時才完成並加上去的關係,付梓倉卒讓之比起第一幕所持的掙扎和張力其實是相去頗遠的。然而,有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是觀眾們似乎在第一幕末時眾角色回到自己在畫作上的位置之後,才真正了解劇想講的事,而第二幕末則皆有鬆一口氣之感。這和一般分析第一幕比第二幕出色的往史大概有點背道而馳,之不過筆者認為那倒是挺為正常的。畢竟第一幕其實是把畫家George的故事和他自己的理念說了出來,當中的戲劇情節其實全都指向George的取捨、以及一般人(如Dot、Jules等)對藝術家所行的路的看法。這些在第一幕中只是以戲劇表現出來,並沒有人為之下過結論或註解,加之音樂晦澀難明,觀眾亟需時間去消化吸收。到了第二幕他們對音樂已經大概知道會是怎樣的風格,加之第二幕中有更多的比較可以突顯畫家George和現代藝術家George之間的不同,亦從而更能突出那個為追求自己藝術理想而不顧其他人目光、不理會甚麼世俗規條我行我素的畫家George。在這之後Dot還重身出現並為全劇下了最重要的決語:前瞻。緊接著這的便是畫中人逐一出現並向現代的George敬禮,這是反映雖然他們在第二幕首抱怨畫家George把他們困在無邊境的不便之中,卻仍是對其理想和精神心存感激的。第二幕就像一面鏡,把第一幕所想提出的東西逐一反照出來,以一種新的闡釋方法向觀眾說明。一般分析的人們大概已經看過此劇好幾次,在重看第一幕的時候,他們才會發現原來第二幕所想講的在第一幕其實早有明示,只是一開始難以察覺而已,他們才發現第一幕的出色之處。故事的鋪排其實亦是一個讓筆者頗為欣賞的地方,它的第一幕道出了藝術家最想達到的境界以及執著,接著亦連同第二幕道出了這意味著他們將可能會失去的東西:伴侶、朋友、時間、壽命、才氣、尊重,而他們的成功卻只是當一件作品完成之後,給自己的一個肯定,而其他人的看法他們也許亦不會亦不想理會。第一幕末的畫作以及第二幕末的鞠躬都是一種暗示,真正敬重藝術家的,便只有藝術品本身,而他們卻正如Dot所講,是跟小孩一般一個人死後能留下的東西。

這是一套以劇力和音樂歌詞為主導的音樂劇,舞蹈的場面既少亦缺乏大型的,演員們要跳的舞的其實不多,所以難以作出任何評價。背景上大部份都跟原作差不多,就是可惜在第一幕首當George說"我討厭這樹"的時候樹不是從台上被吊走,而是用一個大的投影,被人以膠擦抹去鉛筆痕便算。其餘的倒也非常得宜,跟原作即使有出入那亦沒有大礙。服裝來講亦是除了第一幕首Dot站在一件假衫後面有點過份明顯之外大概亦沒有多少問題,其餘都是極為入時入格的。燈光沒有太多表演的機會,跟原作幾乎沒有分別。聲效亦是做的非常不錯,況且還有現場電子演奏呢。演員們值得稱讚,尤其演兩位主角的朱柏謙和馬沛詩,前者的歌喉竟然多少有點百老匯原版的演員Mandy Patinkin有多少相似,就是在"Sunday"一曲有點後勁不繼而已,但他在"Finishing the Hat"和"The Day Off"以及"Putting it Together"的演繹簡直便是一流;後者一開始的淘氣不足,後來成熟卻顯得入型入格,而第二幕的垂垂老矣的Marie更是令全場既感窩心同情而又能帶出幽默的。其餘的枝葉角色各自並不等別突出,但都非常出色地把全劇的氣氛帶了出來。第一幕中Yvonne(鄭致芝)兩位Celeste(謝瑞瓊、賴芸芬)、士兵(陳仕文)以及船夫(魏沛林);第二幕中的Dennis(何志文)在筆者看這場的表現都是不錯的。最後亦一讚場地有齊了George Seurat的生平及畫作、以及Stephen Sondheim和James Lapine的介紹及創作緣由,資料豐富亦讓觀眾們更能了解劇情,效果相當理想。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