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Awakening 觀後感

就此劇的音樂,在出發前筆者已經聽過幾次,並對之沒有多少感覺。雖說此劇當時拿東尼獎的呼聲甚高(而最後它也拿到了),筆者多少有點納悶此劇為何會那麼受劇評們歡迎。上演此劇的劇院是Eugene O'Neil Theatre,那是一所不大不小的劇院,裡面的裝修亦聊無可道。在開場前舞台上只有一張椅子,上面有一件衣服。舞台後面是樂隊,而兩邊則是觀眾席。那是有原因的,在來百老匯之前,此劇在外百老匯的劇院是一個三面台,而擔任伴唱的演員們亦得混入觀眾裡面隨時起來唱歌。背景以紅磚砌成,周圍都是像班房般的擺位,而黑板上卻吊詭地寫著此劇的曲目表。筆者看的是五月二十八日的晚場。

如果要拿一套相信的音樂劇來比較此劇的話,相信大部份人還是會選擇"吉屋出租"的。兩套音樂劇都是以搖滾曲風作主調、兩套音樂劇都是由外百老匯進軍百老匯、兩套音樂劇都是改編自已有的劇作、兩套音樂劇都是大膽地起用新人演員;一個又一個的相近之處讓此二劇常常便拿來比較。然而對筆者來講,兩劇最相似的是音樂和劇本的融合都是做的非常出色。正如此劇一般,筆者初聽"吉屋出租"的時候亦是對之頗為討厭,原因其實便是因為筆者根本沒有看過音樂劇本身。到後來"吉屋出租"來到香港,又出了電影,音樂的價值才顯露出來。Duncan Sheik以另類搖滾寫成的這份曲譜除了流行的骨架外,亦有一種如果不知道劇情便難以理解的深度在裡面。這加上了Steven Sater雖然不大押韻但卻充滿詩意的詞之後更加是相得益彰。此劇的曲譜幾乎完完全全的融進了劇裡面,使搖滾樂這個本來便對抒發情感十分有用的曲風在這裡顯重要。在編曲上此劇的風格常有一種超脫的意味,大概亦反映著人物們總是脫離戲劇唱出內心感受的狀況吧。然而,此劇的音樂可不全然都是使人興奮的,雖然此劇有很多值得一聽再聽的曲目,但有些歌曲像第一幕的"All That's Known"和第二幕的"Whispering"都是須要重寫的曲目,因為它們實在是,呃,悶蛋了點。

劇本倒可能是此劇最出色的地方,為了遷就歌曲全部都是抒發感情用的關係,此劇用上了很多次的Bertolt Brecht式的脫離效果,讓演員們突然從衣衫裡拿出咪高峰跟觀眾直接交流。導演在這裡最常用的是定鏡手法,讓舞台上的某些人定鏡(通常都是大人),而其他演員們則繼續大唱大跳。此劇是改編自一份同名的話劇,而此改編的內容跟原著亦沒有多少改變。此劇劇本最成功的地方恐怕便是把人進入青春期之後對性的思想和封建的禮制之間的交戰描寫的非常細致,而且亦帶出了好幾種後果。摩列茲是一個受害者,但亦是一個輸家,他沒有勇氣反抗,便把自己帶入死路。馬基俄的思想較為成熟,卻亦有把持不定的時候,但無論甚麼時候他的人生觀都是正確而合理的。所以面對青春期,他是最快適應並努力替眾人以正確觀念渡過這個時期的人。溫德娜是一個悲劇,她天真無邪地被馬基俄和母親擺弄,卻到最後死得不明不白。另外耐人尋味的希斯慎和埃尼斯則是使人發笑的、一種類似"入了岔道"的出路,卻比其他人要"幸福"得多。劇本除了擁有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主題外,還夠大膽讓演員們公然在台上自慰和做愛,雖說台上裸體在百老匯可不算新鮮,但是就演員們只有十八九歲來講,那可是鋌而走險的舉動。

相較起來,此劇的其他表現則不及音樂歌詞和劇本了。編舞來講此劇並沒有太多讓人驚喜之處,"Totally Fucked"可以說是全劇最精采的舞蹈段落,但歌曲本身的風頭卻幾乎蓋過了所有東西;其餘地方此劇的編舞都不大顯得非常出色。背景和服裝此劇都沒有太大變化,也就無甚發揮空間,反倒是燈光卻是千變萬化的,在舞台上那個正方形的燈架讓此劇的燈光由熱色到冷色都照顧到劇本,在"Totally Fucked"的彩色投射、"Don't Do Sadness"之類的快歌用血紅色、"Mirror-Blue Night"和"I Believe"用的海軍藍,都用的甚具美感。聲效方面,不知為何一開始在"The Bitch of Living"中有一支顯然壞了,多少讓那首子弱了不少。演員方面女演員普遍比男的好,不管是歌聲還是舞蹈;不過演技則還是男生的天下。飾馬基俄和摩列茲的Jonathan Groff和John Gallagher Jr.的表現不錯,但筆者最欣賞的還是飾希斯慎的Jonathan B. Wright;Lea Michele的演出亦值得讓人激賞,大人方面兩個包括Christine Estabrook和Stephen Spinella都有水準表現。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