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malot 觀後感

作為筆者紐約百老匯之行的最後一站,筆者選擇了這套以爆笑和輕鬆而聞名的2005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得主來作自己會去看的最後一套音樂劇。除了劇本身外,上演此劇的Shubert Theatre亦是一個景點,這幢著名的劇院充滿了古色古香的設計和裝潢,加上了此劇以英國中世紀附近的時間作故事題材更是適合。場刊亦很無厘頭地附送了一套與之全不相干的芬蘭音樂劇,和電影中的處理遙相呼應。開幕前台兩邊是兩座城堡,上面是卡通式的雲朵,下面的木板地中穿了一個洞,卻是給樂隊演奏的地方。另外在開始前劇院播放著美國標誌性的"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令人納悶的想這不是英式音樂劇嗎?觀眾方面此劇以遊客和中年人為主,而且入座率挺高的,筆者看的是六月二日的晚場。

相比起一般的音樂劇曲譜,此劇的歌曲全部都是流於表面的浮誇和搞笑。近代的美國音樂劇裡面大部份的笑話都是靠弦外之音以及音樂中的提示來讓觀眾頓悟這裡的音樂處理,此劇則反其道而行,把笑話十分簡單直接地寫進了音樂和歌詞裡面,觀眾不需要有自己一份的幽默感或學識都能理解到笑話的本質。可能因為如此此劇每一首歌曲的笑位都非常明顯而且有效,使人易於忘記此劇其實也用上了主題重現、動機發展等等的技巧。相比起歌曲,此劇的歌詞其實要比歌曲更有觀賞價值。沒錯歌曲是十分易於上口,一聽便使人難忘,尤其是以流行曲式寫成的"Come With Me"、"Find Your Grail"等都是音樂不錯的曲子,但比起歌詞來音樂所能表達的便較少了。此劇其中一個很明顯的搞笑方法便是不斷使用自我指涉的伎倆,例如在"The Song That Goes Like This"中男女合唱者便借一首調子悅耳的曲子配以極無厘頭的歌詞來搞笑,造成一段極為精采的劇場效果。至於玩鬧的歌曲之餘此劇其實還有不少鼓勵人心的歌曲的,之前有提過"Find Your Grail",還有"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以及一直被人忽視卻內涵可能是全劇最豐富的"I'm All Alone"。

劇本在此劇用上最多的技巧便是拿其他音樂劇來作諷喻式的搞笑。此劇在劇本中所玩的劇可真是不勝枚舉,在湖中女神一景中突然出場穿著青蛙毛公仔裝的演員突然橫向跳過,這是拿了"青蛙"中創新的服裝來搞笑;之後又有"The Song That Goes Like This"中的設計 - 水晶吊燈、一台霧氣、點點燭光、小船流水,很明顯是模仿了"歌劇魅影"中著名的一幕;然後"All for One"中裝扮成"夢遊騎士"中唐吉訶德的武士、"Find Your Grail"穿著得像Barbra Streisand演唱會般的湖中女神、攻打法國時出現的肯肯舞女郎、站在一邊穿著棕色長褸和偵探帽的女子(模仿"孤星淚"的依波寧)、揮舞著的法國國旗("孤星淚"中的悲壯場面)、"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中大玩"雨中共唱"的傘子舞、"You Won't Succeed in Broadway"的仿"屋頂上的提琴手"的聖杯舞、"His Name is Lancelot"中又拿了了"吉屋出租"的歌曲來搞混、以及尋找聖杯過程中的"夢斷城西"式舞步。這些都讓此劇不斷的提供笑位,加上了從原電影中搬來的橋段和新加上的笑話,再加上了歌曲和歌詞,娛樂效果可謂發揮到了極致。雖然如此,此劇卻不大適合對劇本有期望的觀眾們進場了,因為此劇胡鬧得來又缺乏常理,又玩的太多"Meta-musical"技巧,笑是好笑,卻沒多少藝術價值。另外和原來版本不同的還有此劇沒有了英式腔調,使此劇不多不少有點走了樣的感覺。

編舞方面此劇因為不斷模仿其他音樂劇造成了喜劇效果,但其實還有不少原創值得一看的;為了達到各種效果,此劇的舞蹈有時是幼稚的("He is Not Yet Dead");有時是裝傻地漫不經心的("Find Your Grail");有時是揉合了其他風格的("His Name is Lancelot");有時則是正宗傳統的劇場式大跳大舞的片段("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You Won't Succeed on Broadway"),實在使人目不暇給。至於設計項方面,背景、服裝和燈光都襯托了極為喧鬧的場面的效果,其中場景似乎和電影盡量相同;而服裝則千奇百怪,不一而足;燈光則不算突出,卻交足功課。演員方面出演亞瑟王的Jonathan Hadary和女湖神的Marin Mazzie發揮中上,而最出色的演員則是飾弄臣珀西的David Hibbard以及飾加拉赫的替代演員Chris Hoch。恐怕只要人們還想進場大笑一場然後繼續"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此劇還是會長留在百老匯的了。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