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nd of Music 觀後感

首先,這是專業的音樂劇團來港演出;其次是那是人人耳熟能詳的音樂劇。我看不出我有任何理由不去看這個美國經典音樂劇哩。我去到後也發覺有不少是一整家大大小小都來了,証明此劇的影響力可不止以前那個年代的人。個人認為如果看膩了香港式較沈悶的音樂劇,去看看這個絕對是賞心一樂。

作曲家Richard Rodgers在此劇的音樂風格上仍然沒有脫離小歌劇(Operetta)的風格,用了極少的樂器(可實際上在後來的觀念來講算多的了)在音樂上造成了交響曲的效果,尤其在序曲和間場,以及幕中曲都顯示出作曲家的匠心獨運。音樂劇以修女們以拉丁文唱出聖頌來開始,剛好和之後瑪莉亞的"Sound of Music"形成一鮮明的對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幾首樂曲如"Sound of Music"和"Favourite Things"在音樂劇上的安排都成為人們兒時常聽的民歌,籍以引起劇中角色對瑪莉亞的共鳴。這在電影裡卻沒顯現出來,可算是一大損失。因為此劇仍然維持Operetta風格,所以常常有換景,而且都有音樂伴隨,通常剛好便是之前唱的歌。這個方法既可突出那首歌,更讓觀眾印象更為深刻,令人常以為一首歌常常被奏兩次。個別曲目上,"So Long, Farewell"便是一曲有重新編曲的,在舊的版本上"踢走"人那一段就只音樂,這次卻加上了模仿布谷鐘的聲音,台上的小孩也扮起鐘的生硬動作來了。和原版製作有不同的便是刪去了一曲"Ordinary Couple"而換上了電影裡的"Something Good",可電影裡的另外一首外加曲目"I Have Confident"可沒有在此劇版本中出現。

劇力上是無可比擬的,完完全全形造出美國式音樂喜劇的風格。例如在男女主角對吻那一刻,所說的對白亦是不禁令人莞爾的。如果說最戲劇性的一刻,便會是院長決定要送走瑪莉亞去當家庭教師的時候。當時二人唱出了"Favourite Things"原應是心情寬快的,卻好像突然晴天霹靂般的震撼。此劇中,瑪莉亞的角色在說話說得快時常有口齒不清的效果,我不知是演員刻意這樣做去突出角色的緊張抑或是為了拖延時間來記起台詞,總之挺有特色的。另外對看太多電影的人來講,此劇有幾處和電影不同。例如第一次"Favourite Things"是和院長唱的,而非小孩;和小孩在雷電之夜唱的是"Lonely Goatherd",而電影那段木偶劇在音樂劇中是沒有的;還有兩曲是由男爵夫人和麥斯唱的,在電影版本中變成了配樂;在電影中男爵夫人是被隊長請走,而音樂劇中她是自願離開;電影中勞夫最後出賣了隊長,在音樂劇中卻是最後關頭放走了他們。個人來講較喜歡音樂劇版本。

至於在設計方面也沒甚麼特別,修道院、隊長家門前門外成為兩個最主要的場景。服裝上維持原有風格,髮型實際上也和電影無多大出入。編舞唯一覺得有點特別便是"So Long, Farewell"一曲中小孩子們的滑稽造型了。此劇並不大看重舞蹈吧,也算十分迎合香港人口味。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