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rate Queen, The 觀後感

大型製作在百老匯是難以避免的,此劇是可以說是帶起巨型音樂劇風的創作組合Claude-Michel Schoenberg和Alain Boublil的最新作品,還伙拍上了另一套巨型製作"散拍歲月"的導演Frank Galati與編舞Graciela Danielle,再加上"大河之舞"的製作人及幕後班底,此劇的"巨型"程度可不比筆者預想的低。上演此劇的是Hilton Theatre,雖然門堂不大但內籠卻是精雕細琢的豪華舒適。開幕前台上掛了一幅廣大的地圖,而台的四則也佈滿了像船一般的木桅杆和裝飾,還有垂下來的繩梯呢。筆者看的是五月二十七日的午場。

雖然由同一對創作組合所創作的音樂劇"孤星淚"一直是筆者的心頭好,但此劇的音樂實在不能讓觀眾真正動容。一開始其實還不錯的,便是在一片平靜的弦樂下,響起了幾聲撥奏的豎琴,再加上一段愛爾蘭調子式的笛子獨奏。這是全劇筆者最滿意音樂的地方,在劇一開始和劇完結前都被奏了一次,而全劇音樂的優點便到此為止了。這是一套全唱的音樂劇,所有的情節都靠歌曲來表達。作曲家顯然混入了愛爾蘭式民謠的曲風來創作此劇,在幾個舞蹈段落倒是不錯,但所有歌唱段都不顯得有甚麼讓人感動的地方,這在"孤星淚"和"西貢小姐"俘虜觀眾的魅力也就此消失了。劇中不乏讓角色一展所長的曲目,問題是沒錯那些曲子讓觀眾感受到演員者的實力是多麼厲害,聲音是如何的渾厚,但曲子本身便不悅耳,那麼演員們再具實力也不能替此劇增色吧。例如說男女主角在第一幕的情歌"Here on This Night"一曲便是應該是第一幕的表演曲,但全曲雖然難度挺高,而演員們亦夠落力演出,曲子本身卻充滿了拖延式的作法(Dragging),作曲家多次用上了拍子非常慢的附點節奏,而每次一拖音樂便放慢了一些,結果一首情歌便如此越放越慢,到最後音符倒沒多少能留在腦子裡。劇裡面的獨唱曲也實在太多,給愛爾蘭海盜及英國女皇宮庭的曲子曲風一成不變缺乏變化,亦是此劇的致命傷,歌詞平平無奇,總結來講此劇的曲譜只要有人聲的地方都是令人失望的。

劇本方面,此劇其實是由兩部份組成:愛爾蘭海盜及英國女皇宮廷,主要故事線放在愛爾蘭那邊,到了最後劇情的發展才容許兩個場景遇上,在之前便只靠一個理察爵士連起兩邊來。這無疑是非常薄弱的處理,而且兩邊所發生的事一邊顯得頗為緊湊,而英國那邊基本上便沒多少進展可談,卻硬生生的塞一兩首歌給內閣大臣或英女皇去表演,這是劇力分佈不均的後果,結果便形成了兩邊好像相互沒有連繫的效果,讓此劇的劇本的流暢性大打折扣。唯一說此劇的劇本能夠適量控制的便是大場面的數目,雖然獨唱曲太多,那也不損大型歌舞片段的數目,然而,有時候舞蹈段落也實在加插得有點多餘。如果此劇將來還有機會可以修改劇本的話,很多歌曲都必須砍掉,而英國那邊的故事線亦亟需加入更多元素。另外,此劇可以說一套史詩式的音樂劇,但是劇本安排高潮的手法則顯得欠缺新意,而高潮本身也單靠音樂便草草解決掉了,也實在讓觀眾看的有點不自然。

編舞來講拆開來看其實愛爾蘭式的踢踏舞佔了不少舞蹈時間,有時候還真的太多了,有甚麼傳統慶典之類便來一次,而劇裡可不缺這些場面:女主角結婚、其夫與友伴的共舞、女主角女兒的施洗禮等都讓愛爾蘭式的舞蹈佔了很大比重。在武打場面方面也實在太欠缺入肉的表現,在此劇裡裡打鬥的場面很多,但每次都似乎是沖散和聚合而已,舞員們亦表現不出戰鬥的兇狠。設計方面背景和燈光都只是一般,而服裝則是脫穎而出的顯得出色。演員方面全劇的主角Stephanie J. Block歌喉和演技都不錯,卻不算非常出眾。反而飾其男友的Hadley Fraser、飾其父的Jeff McCarthy、飾英女皇的Linda Balgord及飾理察爵士,亦是全劇唯一一個諧角的William Youmans的表現則都很具說服力。在這麼一套各方面都顯得過剩的音樂劇裡面,這幫中心的演員可以說是做到了他們能做的最大貢獻了。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