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on King, The 觀後感

迪士尼的製作現下風靡百老匯,一共有四套正上演,其中只有此劇拿到了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筆者來到百老匯可不能錯過。上演此劇的Minskoff Theatre樓高三層,每一層都有一個挺廣闊的空間,出售紀念品,而其中兩層都有完善的酒吧。如此豪華的劇院是筆者此次紐約之行最誇張的。反觀之此劇院的裡面便"簡樸"得多,在台的兩則上方是兩排非洲鼓,而指揮則處於台下的樂隊圈裡。觀眾的年齡亦是筆者在百老匯看戲最年青的,好些都是小學生,由老師帶隊來觀看此劇。迪士尼的厲害之處在戲還沒有開始之前已經表露無遺,他們除了能製作一台戲之外,還深曉營銷的祕訣,還用的十分純熟哩。筆者看的是五月三十日的午場。

此劇的音樂由搖滾唱作人Elton John和迪士尼金牌填詞人Tim Rice所創作,而二人的合作亦在音樂歌詞中非常明顯地突出了自己的風格。當中裡面有不少歌曲是由電影版本中轉過來的,音樂本身沒有太多可道之處,而歌詞不知是否因為要遷就少年觀眾而大大的降了格。直接點講,此劇的音樂曲譜其實殊無特別之處。主題大都沒有得到重現,而歌曲亦未見有具創意的做法,而歌詞雖有不少文字遊戲,卻未夠入肉而發揮不了填詞人一貫令人著迷的文字魅力。那麼看來,此劇在音樂上最大的特點原來是在編曲方面。充滿非洲風味(當然,那些鼓有很大貢獻)的編曲風格以及不時響起的非洲語和唱都極具特色地把觀眾繼續帶入這片幻想的非洲土地。眾多樂曲中第一首真正使人感到是為劇場而創作的是三隻土狼的主題曲"Chow Down","They Live in You"則收到了非常不錯的說教效果。反觀之本應是此劇名曲的"Can't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Can't Wait to be King"、"Hakuna Matata"等等都顯得薄弱。第二幕的開幕曲"One by One"倒是一個挺有趣的處理,以一首幾若沒有英文歌詞的合唱曲來開啟此幕,倒似乎有些深意,但在後面除了"He Lives in You (Reprise)"有稍微在服裝上的提示外便沒有繼續闡釋下去,實在讓人婉惜。

很奇怪,此劇不知為何好像必定要跟足原來的版本,死活不改裡面的內容,搞的此劇形成了斷層。此劇的開幕曲是讓人感動的,眾動物逐一進場向萬獸之王膜拜敬禮,"Circle of Life"是全劇最輝煌的時刻。但是之後接連好幾個場景都安排的挺悶,沒甚麼聰明的台詞出來,和原來的電影幾若倒模般一樣照搬過去。如此平庸的走到去"Chow Down",以為開始入戲了,在讓人動容的"They Live in You"之後卻又冷卻了下來,一直到第二幕的"Endless Night"和"He Lives in Me (Reprise)"才再度掀起情緒,無奈這之後又被一個不大有高潮感覺的結尾一下子岔禍了。這樣看來,此劇的劇本很走兩極化,要麼極悶,要麼便很迷人。雖說此劇多少是為兒童而設,這也有點太過份了吧。那麼看來此劇拿不到最佳編劇和曲詞也是沒有爭議的了,至於編舞,亦不如筆者預料的精彩。其中最弱的一段要數"Lioness Hunt",一隊七八隻的母獅群舞之時有另外一隊在另一邊觀察著,有時會在中間穿插,卻全然不能配合那些動作富動感的舞員,看上去好像傻瓜一般。全劇中舞蹈段落較為吸引人的便只有"Chow Down"、"He Lives in Me (Reprise)"兩個,其餘時間搶風頭的,都是此劇的設計。

曾有說此劇之所以奪東尼獎,全憑它的設計項;這點筆者現在看來是全盤同意的。先講佈景,迪士尼有的是錢,場景的轉換次數多寡完全取決於編劇想要多少次。全劇佈景最出色的片段有如"The Stampede"中以鏡來倍化狂奔的牛的數量的情景(這好像在"歌舞線上"有用過,呃?)、由國土轉往大象墳墓的轉景等,但都比不上"He Lives in Me (Reprise)中木法沙向辛巴顯靈的一段,轉景使用了拼圖的技巧,讓在後面幾若看不見的演員們把放光的燈牌組成依稀的獅子模樣,讓人嘆為觀止。服裝和木偶亦是使人咋舌的精采,把動物們以不同的比例適當的表現出來,當中以丁滿的人偶最為搶鏡,三隻土狼的設計亦非常讓人佩服。然而,"Circle of Life"之後大概便沒有這些木偶能震懾全場的地方了。燈光在這裡卻反而顯得較弱,沒有太多可道之處。話雖如此,此劇有幾個場景,如"Can't Wait to be King"、"The Madness of King Scar"、"Be Prepared"、"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Morning Report"等等都顯出了導演平庸的舞台認知,雖然設計亮麗,卻反顯得失色。演員方面,這亦是筆者所看最一般的、欠缺活力和精神的演出,全劇沒有一個角色能真正讓筆者感滿意。有時候還真納悶,這套東西究竟拿東尼獎是值得還是不值得啊?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