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 Miserables 觀後感

記得第一次看這套音樂劇已經是1996年的事了。那時父母極力鼓吹我去看,原因是他們看過1987年的原裝版本,並且深感喜愛。結果我便懞懞懂懂地去了。結果這套音樂劇成了我到今時今日依然最喜歡的音樂劇。因為香港並沒有一個真的為百老匯音樂劇而設的舞台,所以在場景、裝擺上應該省去了多種功夫。

在音樂方面,無疑這套音樂劇是完全成功的。首先一開始便帶出一個"悲劇"的旋律動機,亦即一開頭Prologue裡的一個四個音的下行琶音。這個動機帶我們去到法國的監獄,看著囚犯們被警察們折磨。短短幾句中,主角尚華尚的事便一次過帶過,順便帶出了賈華警官。"Look Down"、"Work Song"、"Confrontation"三曲的旋律都是取自一個perfect cadence的,亦即m l。可三首的發展各有不同。開頭的琶音動機變成了大調,我們便知曉尚華尚重新做人,並且成為了市長,緊接而來卻是緊湊的"At the End of the Day"。另外很明顯店長要唱了所有詭異的歌曲,"Master of the House" "Thernadier's Waltz of Treachery" "Dog Eats Dog" "Beggar at the Feast" "Plumet Attack"都是要他唱的。在此音樂劇中旋律相同的歌常出現,如"Come to Me"對"On My Own"; "Valjean Forgiven" 對 "Empty Chairs and Empty Table"; "Who am I" 對 "One Day More"; "Lovely Ladies" 對 "Turning"; "What have I Done" 對 "Soliloquy"等等。這些曲風上和前者比較都完全是不同的,所以才能如此百聽不厭。在此項上,編曲者的確功不可沒。此音樂劇另一特點於音樂上的便是其感傷的程度。每一首歌都是真情流露,教人一聽便上癮。不管是革命的鼓舞歌曲,還是人臨死前的哀歌,都能使人感動。這當然也得讚賞一下填詞人的詞啦。

在劇力方面,此劇當然亦是無懈可擊。蒙神所愛,機緣之下洗心革面的尚華尚、一向視法律為依歸,矯枉過正的賈華警官、護女情切,慘為命運之下犧牲品的芳婷、先苦後甜的歌撤蒂、一往情深的馬利奧斯、齷齪小器,唯利是圖的店長店長夫人、苦戀情人的依波寧、寧死不屈的學生們、聰明伶俐但慘死於槍林彈雨的加弗路,交織成一個蕩氣迴腸的故事。這方面還得多謝雨果留下這一本鉅作。可原書和音樂劇畢竟有多少出入。大概我記得的都寫一寫吧。音樂劇裡尚華尚是被賈華假釋,書裡卻不是;音樂劇裡芳婷是安詳而死,書裡是被賈華的出現嚇死;音樂劇裡店長只有一個女兒,書裡他有兩個;音樂劇裡依波寧愛上馬利奧斯,並為他而死,書裡沒有這個情節;音樂劇裡尚華尚是擊暈賈華而逃,書裡他是重新入獄於救人時墮入河裡被人以為死掉才得以脫身;音樂劇裡突襲Rue Plumet不成功,可書裡是幾乎成功;音樂劇沒寫尚華尚接了歌撤蒂後的情況,書裡卻是寫道二人被賈華追截;音樂劇裡賈華放過尚華尚後跳河自殺,書裡是他和尚華尚送馬利奧斯去馬利奧斯家,尚華尚要求回獄前回家安頓一切,可出來後不見了賈華,後尾才交待賈華跳河自殺了;音樂劇裡尚華尚被芳婷和依波寧接走,書裡沒提到這一節;音樂劇裡沒提到尚華尚的白髮,可在書裡他是因為苦思冥想自己應不應認自己是尚華尚而一夜白髮。其中此劇兩個十分有趣的場面是賈華跳河(他是躍下去了,可是橋自己升高)和恩佐拉斯殉命(倒吊在城堡上)。

其餘也沒甚麼好說了,倒是此音樂劇其中一成功之處是"One Day More"一曲,除了使人心有所感,明日又是新一日的感歎外,還是很罕有的多重唱,劇中主要人物都齊集一曲,實在精采之至。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