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愛你...快五年 觀後感

在五月期間,筆者一直忙於計劃去紐約百老匯之行,一時之間便沒注意到此劇原來在五月末已然開始售票了。正如此劇的場刊中的導演陳永泉給的文章中所講,音樂劇在香港開始成為一股潮流,但是始終音樂和劇都是分家的。他們選了外百老匯音樂劇"Last Five Years, The" (本網譯"五年之癢")來改編成香港式音樂劇,可謂既大膽又使人驚訝。當筆者發現這點時已然是六月二十四日了,於是筆者便急急地買了當日下午場次的票。

Jason Robert Brown的音樂擁有一股優美而綿延式的感覺,雖然小品式,卻甚具劇場感。他用上了其中一個手法便是主題重現,在序曲之後出現了一段華爾茲式的歌曲,此旋律在整套劇中會不斷重覆好幾次,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在男女主角結婚的時候。除了此曲之外,還有第一首曲子"仍傷心一個" (Still Hurting)以及若隱若現女主角的試音曲目。因為劇本關係,此劇的音樂大部份都是獨唱歌曲,對於兩位演員來講歌喉都是非常高的要求,除了要唱的音夠準之外,還的注入深切的感情。全劇來講出色的獨唱歌曲不少:帶哀愁的"仍傷心一個"、讓男聲一展所長的"陳燦之歌" (The Schmuel Song)、帶喜劇效果的歌曲"簡單世界" (A Miracle Would Happen)以及"我實會更加好" (Climbing Uphill)等。歌詞來講原來的英文版拿捏感情的位置十分準確,在字裡行間有一種文藝的氣息,即使是在需要語氣較粗俗的歌曲裡仍掩不掉那種書卷氣。這是Jason Robert Brown一貫的風格,但當此劇被譯成廣東話並被"香港化"之後,這種感覺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較平板,具港式流行曲風味的歌詞,而粗俗裡便只有粗俗,再沒有了那種深沉的美感。雖然音樂和歌詞突然之間好像格格不入,但在表達喜劇效果上這卻有不差的效果。

在看之前筆者大概也曾擔心過觀眾們會否不能適應這個劇本安排故事的方式,便是一人順序、一人倒序的方式來交待一個完整的都市愛情故事。雖然場刊上已經在分場表中作出了暗示,但這畢竟在香港少有用到,觀眾未必對此會有認識。劇本其實還寫的非常隱晦的,雖然劇首中男主角的行動在劇末都由女主角作出了呼應,但要觀眾們突然領悟到這點恐怕已然有點遲了。其實劇中間的結婚段是最大的提示,較為敏銳的觀眾大概在前面已大概了解到這點,但在這兒該是最明顯的。無論如何,這種安排劇情的方法實在使人讚歎。由一開始的不明所以,到中段微感不安,到後來笑中有淚、苦裡帶甜的感覺,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看戲感覺:故事一開始男主角似乎在追求女主角,而女主角卻直接與男主角分手,在大家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之時故事繼續發展,帶出女主角的苦痛和男主角的得意。中間結婚的橋段來了一個交替,觀眾大都了解二人的結局/開始會是怎樣了,男主角頓時由表面轉至內心,而女主角則相反。到了末段前後呼應,觀眾看著男主角心中起了一陣感慨,而女主角天真而充滿希望的情緒更讓人感心碎。在這份經過改編的劇本裡將原著中的地方、人名都改成了帶香港色彩的,卻沒有影響劇本本身。

作為一套室內音樂劇(Chamber Musical)此劇的編舞非常少,反而是動作居多,所以在這裡沒甚麼好講的。設計項上,胡民輝的背景和道具都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 - 簡單。這是好的,因為此劇既然包含了兩條只在一個地方相交的時間線,要分清前後便得讓人易於記住。劇首女主角的情景簡單,劇末男主角的情景亦簡單,就是因為簡單,觀眾才記得之前便是這個場景,才會想到前文後理。音響、燈光和服裝大概沒有太大發展空間,而現場的音樂伴奏則非常出色的完成了他們的工作。導演的手法在這裡除了分景生硬外並沒有大問題,但亦沒有特別出色的地方。演員方面,這是一套對演技和歌喉都非常高要求的音樂劇,女主角劉穎璇的演技在交待感情激動的情況時手總是不斷的做著同一個動作,似乎有點太多了,而她的表現在末段遠比劇首出色。而男主角陳健迅則維持平均的表現,在"陳燦之歌"中他的表現不錯,但在交待感情的戲份中則略顯內斂,不大配合一開頭他所演繹似乎較外向的性格。此劇一個大問題是,兩位演員的歌喉都未能符合曲譜的要求,很多高音區的音準都未能達標,有時為了保持音準和音質還把歌聲收後得過了火,結果聽上去甚為不自然。無論如何,正劇圓台能夠大膽選用此劇仍是使人慶幸欣慰的,筆者提議下次大可選一些難度較低的作品,又或把音樂降調,以達最佳效果。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