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到單車變摩托@真的散band了 觀後感

又來一個音樂劇場。又來一個明星效應。香港的音樂劇發展路到了現在似乎還是脫離不了這兩個框框,前者讓音樂最多只能用來抒情;後者令明星們又多一種表演的形式。朱凌凌是不是一種明星?至少在此劇表演期間是的,因為他們在一個流行曲頒獎禮中拿到了獎,聲名一下子大噪。筆者不知道甚麼是朱凌凌,亦不知他們為何要脫衣宣傳,但至少朱柏謙之前在"2月14"和"點點隔世情"的表現是令人滿意的,所以便買了一月五日晚的票。

照舊例先講音樂吧。全劇的音樂當中歌曲佔多,而演奏者同時亦是演員本身,但歌曲的作用始終都是停留在表演或是抒情階段,並沒有提示劇情或是交帶故事的作用。而除了第一曲"Revolution"之外,全劇的歌曲幾乎都沒有舞蹈,演奏者本身的演奏動作便已經充當了這個角色。全劇的歌曲之中又以Rap(饒舌)音樂為主,配以短小的中段副歌之類,在表達情感方面,可以說是非常合適。在眾多歌曲之中,band歌的擺位以及感覺其實都差不多,反倒是那些非band歌卻顯得鶴立雞群,令人耳目一新。有兩首曲子包括是短短的"甚麼甚麼"(很容易令人聯想起在"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裡不斷出現的"Color and Light"樂思。)以及普通話歌曲"我們五個小孩"。"甚麼甚麼"雖然短,但它所包括的領域卻非常多,替一些角色概括他們的心境,同時亦為之後的故事留下伏線,算是較具劇情推進感覺的歌曲。至於"我們五個小孩"則是朱凌凌五人的寫照,由飾阿Ling的演員唱出配以沙啞的聲線更顯得窩心;此曲亦是此劇之中角色跟角色最像在對話交流的歌曲。歌詞可能是此劇的賣點,因為Rap歌的歌詞一向便是難作的,而此劇的Rap歌又如此多。話說回來,場刊中的歌詞白字不少,也不知是甚麼原因了。

劇本方面,大體上來講是非常不錯的。首先此劇的鋪排是非常典型和具技巧的:第一幕以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方式開始,逐步建立每一個角色的性格以及行事方式,然後再藉故事深化每一段關係,在幕末把一切搞的亂七八糟。第二幕則把第一幕的爛攤子逐一收拾,替眾人找一個情感上的結局,及後再一起宣示全劇的訊息。整個架構在很多劇目作品之中都很常見,但要寫得合情合理、深刻到位卻不是人人能夠做得到,而編劇龍文康便是能做得到的一人。個人而言感受最深刻的莫過於第一幕中由阿Ling講出來的對白在第二幕當其母與Uncle V在對話之時又再重現,這一個可能不是人人都能察覺到,但一下子二人的母子關係便突然由難以置信變得合理起來,同時觀眾亦知道Uncle V如此一往情深亦非毫無道理。至於其餘的故事線如阿望獲唱片公司邀請、王雙五與聾啞女的感情、19的過去舊事雖然各自表述了角色自己的性格,比起Uncle V、阿Ling和其母之間的故事卻又低了一層了。然而,此劇雖然大框架上出色,在小地方卻還有改善的空間。筆者本人對粗口雖然沒有太大反感,而在此劇來講粗口其實是必須的,不過提及笑位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每一套劇目都會有一個讓觀眾可以暫時輕鬆笑一下的地方,而編劇的工作便是要適當的安排以及安插笑位去娛樂觀眾。在此劇裡面,笑位很多都是現所謂的"爛gag",有這些東西不是不好,實際上每一套劇都有,亦應該有,但是太多便使人越看越反感了。另外一個問題是錄像,現下使用錄像已經成為風潮,但筆者卻依然不覺得有甚麼特別。在這裡錄像的作用是間場,由各演員親自獨白一段提示劇情或是自我剖白的東西。說真的,筆者倒寧願是一個沉悶的間場,總好過那堆錄影片段。之不過到最後那首補上的"Don't Touch My Woman"倒是頗有喜劇效果的,總算為一個頗為悲情的結局帶來些解脫。

舞蹈正如前述,少之又少,雖然"Revolution"一曲裡的舞蹈尚算多元,但簡單動作為主。較為複雜的則是在第二幕19的獨舞,但那段的芭蕾其實是個人炫示的成份居多,和劇本身沒有太大干係。設計來講則是非常不錯的,背景雖然一開始垂下來的布條有點礙眼,但轉景後的倉庫卻是令人滿意的。服裝方面沒有太多可道之處,就是臨尾阿Ling之母的旗袍有點突兀。燈光方面亦是非常不錯,導演手法則是全劇最出色的地方。不論是走位、演員的出入、動作的安排都自然而適合每一個角色。演員方面凌智豪非常突出,楊偉倫在打鼓一幕奇兵突起,感覺亦搶了不少戲。眾演員當中以朱柏謙最慢熱,在一開始的"Revolution"他總是顯得格格不入,不過及後他這個年紀較大的型像卻得到了劇本的輔助,反倒越來越像樣,而飾阿Ling之母的伍潔茵的表現亦很理想。順帶一提,既然不能回本便別出那些充氣棒和每人送一張大海報吧。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