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rspray 觀後感

看完了不大令人鼓舞的"獅子王"之後,筆者接著看的便是這套音樂劇。出奇地,這套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得主的票價比其他同類的音樂劇居然較為廉宜。上演此劇的是Neil Simon Theatre,座位舒適而內籠簡約。在開幕前台上的擺設非常簡單,便是一個半月門式的幕掛了在舞台之上,配以藍、紅相襯的燈光。來看此劇的觀眾似乎年紀都不算大,感覺上此劇快便要被拍成電影,所以在百老匯的日子也不長了。筆者看的是五月三十日的晚場。

因應故事所發生的時間地點,此劇的音樂是非常富五六十年代式搖滾和舞曲風格的。此劇的音樂之所以能成功征服百老匯是因為其散發出來的新鮮感和歡躍而出的活力,這由第一首曲子起便已經表露無遺。"Good Morning Baltimore"一開始是幾下紮實的鼓聲,接著便來了一段琅琅上口的音樂和歌詞,只要開始能夠讓觀眾代入角色和時間劇目可以說便是成功了一半。緊接而來的歌曲全部都給予了編舞和導演很多機會去展露自己的實力,而他們也這樣做了。此劇的歌曲最大的特色便是舞曲和唱曲共存,每一首曲子都極富節奏感,容許各種舞步的安排;同樣的每一首歌曲都適合歌手們展現歌喉,使曲子本身除了標榜了主唱的人外還有其餘在則邊跳舞的舞員,弄的每一個場面都是大場面的感覺。例如第一幕中的"I Can Hear the Bell"開始時以女主角的歌聲開始,然後定了格的舞者們逐一加入,以充滿樂觀風格的方式與女主角交流,到了後面這個幻想式場景逐漸堆砌,成了一段令人難忘的場景。全劇的歌曲都安排得非常出色,而歌詞亦顯得十分配襯,最好的段落包括了"Mama, I'm a Big Girl Now"、"Welcome to the 60's"、"Big, Blonde and Beautiful"、"Timeless to Me"、"Without Love"、"I Know Where I've Been"、"You Can't Stop the Beat"等。其中最後一首歌曲更是極具感染性,引得即使全然不懂得跳舞的人也想動動身子。至於"Timeless to Me"和"I Know Where I've Been"則給了個別演員極大的炫示空間,令人拍案叫絕。

劇本反而讓筆者驚喜,就筆者認為,這類型新式的百老匯音樂喜劇,劇本上總會保持輕鬆幽默,當中還一定會有些所謂"Sillygsm"的東西,亦即是裝蠢扮傻的片段。在Mark O'Donnell和Thomas Meehan所寫的這份劇本中,居然沒有這類型的笑話。亦即是說,此劇的輕鬆幽默都是建基於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性格、情景和故事的衝擊以及諷刺時事的。此劇在人物角色塑造上亦非常優異,在一開始女主角便被定格為樂觀的傻大姐,而其他角色都是非常鮮明而突出的,讓人對他們之間的性格幾乎看了一小段便已明白了個大概。全劇角色塑造最成功的要數女主角母親,這個由上演始便一直由男人反串的角色。因為是由男人反串,劇本反而聰明的用上了男人粗啞的嗓音來顯示她的憤怒,使這一下突然轉回雄壯聲線的舉動極具喜劇效果。另外,此劇的舞台調動亦是極成功的讓故事以適當的速度流動,不會讓角色探索型的歌曲拖慢節奏,導演在這裡便見功價了。此劇的劇本雖然出色,但是在導演的指導之下才讓故事的連貫不致斷開,讓故事的流動永遠是以最合理的方向行走。全劇在編劇和導演的功勞下一氣呵成,使人片刻視線也離不開舞台。

有了好劇本、好曲譜、好導演,這樣對一部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得主已經有夠交代了,何況此劇還有好編舞、好設計人員?Jerry Mitchell的編舞每一首子都帶出了新鮮感,和歌曲的氣氛相襯,其中他分開了白人和黑人的舞步,到後來二者結合形成了一段超級精采的群舞群唱的片段,使人目不暇給。背景的設計色彩繽紛,不規則的屋子帶出了有卡通色彩的感覺,配以角色們色彩斑爛的服裝,使人視覺上充滿驚喜。燈光在此劇亦搶了很多戲;聲效亦相當適宜,總的來講全都是讓人滿意的。演員方面,反串出場的Paul C. Vogt和飾其丈夫的Jere Burns都有出色的演現,其餘角色則以飾黑人DJ的Darlene Love最為搶鏡;暫代影星Alexa Vegas飾演女主角最佳好友的Hayley Podschun亦挺為不錯。其餘演員都有中上的演出,總的來講這晚是讓人感動的。這亦是筆者整個紐約之行最滿意和盡興的一場表演。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