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 Monty, The 觀後感

作為Hong Kong Singers也好一段日子的長期觀眾,看見他們居然夠膽子去做此劇,實在是令人喜出望外的。原因一:這是他們罕有的去做一套八十年代之後的作品(原劇在百老匯是2000年後的事);原因二:演出此劇對演員的要求不低;原因三:做此劇的演員要比大部份的更犧牲色相。對比起他們之前做的音樂劇,此劇相對地少女演員,但歌唱方面要比之前進步多了。筆者看的是十一月十八日的午場。

其實普遍上都有一種錯覺,便是一套音樂並不全然連續的音樂劇,又或者較為"現代"的音樂劇當中,動機重提的情況會較難用到。David Yazbek可就用此劇証明給所有人看那可不一定。舉例講原來慷慨激昂的主角申明自己身為人父應該盡力獲得兒子的撫養權的"Man"來到後面的時候,因為他被兒子的用心良苦感動而變得柔和許多,並在"Breeze Off the RIver"中被稍微改動成了風格全然不同的調子。這個是較為明顯的例子,其餘還有像在"Let It Go"一曲中亦有重現"Michael Jordan's Ball"及Overture中的一些片段作為輔助等。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是此劇的音樂雖然用上了幾種曲風,但大致還可以細分為幾種:夜廳或爵士類的如"Scrap"、"Man"、"The Goods"、"Big Black Man"等;溫柔如流行曲般的"Big-Ass Rock"、"You Rule My World"、"Breeze Off the River"、"You Walk With Me"等;其餘大都可納入個人表演類的歌曲,都是讓個別演員表演的。如此一來雖然壁壘分明,說統一又不算,說多樣化又不是,有點不能脫離作曲家自己框框的感覺。還好作曲家在此劇的發揮不錯,還有"Big-Ass Rock"一枝獨秀,這個問題似乎不大。歌詞來講除了既悅耳卻又讓人噴飯的"Big-Ass Rock"、窩心的"You Rule My World"、大拍手掌的"Jeanette's Showbiz Number"和"Let It Go"外,還有很多人不大留意的"You Walk With Me",此曲單獨來聽有點悶,但併入戲劇之中時卻又是另一個感覺,淡淡的哀愁和夾雜著害羞的溫柔讓之在這裡成為一首讓人動容的歌曲。

雖然當年拿到東尼獎最佳劇本的是"金牌製作人",他們憑的是一股樂觀的感覺、對各種人的諷刺而奪得了此獎。在筆者看來,如果之前不是有九一一事件的話,這個獎恐怕會是屬於此劇的了。講此劇是不是沒有笑位那當然不會,而是此劇把那些引人發笑的位置都安排在一堆憂愁後面。即是說劇中人物其實是不斷的在苦中作樂,而作為觀眾的我們亦能感受得到當他們把那句台詞說出來的時候,搞笑的背後卻是一把辛酸。此劇另一個問題是因為角色不少的關係,要集中講三個已經頗為麻煩,還有其他的枝葉故事線那可讓編劇受不了,致使描寫馬裘和伊臣之間的同性戀感情的時候只是簡簡單單的半暗喻半明示地帶過便算。這裡奇怪的地方是,此劇連要演員們在台上當眾表演脫衣舞,還真的要脫的三點畢露,如此大膽卻不肯為同性戀 - 一個相比之下不大具爭議性的問題(音樂劇老早便有很多很多同性戀主題的作品了) - 寫多一點點。這使得馬裘的母親在劇中原應有的位置被削弱了,更讓伊臣的角色顯得缺乏個性,多少有點令人失望。除此以外,尼頓勸回傑利的場面亦顯得台詞有點簡單,如果有多些佳句便更好了,傑利的心情轉變得太快,讓人有點一頭霧水的感覺。

此劇的舞蹈大多集中在男演員身上,今次是以小見大,所有舞步都不算得上是複雜,要比之前的製作要簡單得多。這樣做雖然能減輕演員負擔,亦降低他們舞技距離大小的問題;然而,原來在劇中有"Showstopper"作用的第一幕尾曲"Michael Jordan's Ball"便顯得黯然失色了。其餘舞蹈段之中反而舞蹈不多的女角們卻顯得光芒四射,在"It's a Woman World"、"The Goods"以及"Life With Harold"三曲中女演員的發揮都不錯。設計來講令人滿意,尤其是道具和場景一點也沒省工夫,讓人驚喜。演員方面男主角David Oxley太過粗魯,在劇首不錯但到尾便顯得有點不足,而飾荷斯的Errol Samuels則是明顯地是眾人中最弱的一員。四位女角Magaret Cheung、Janice Jensen、Emily Woo Zeller和Ann Rivera都非常不錯,而男角則以飾哈羅的Terry Hart最為突出。發揮得不錯的還有飾尼頓的演員,但這顯然不是場刊上那位,名字便無從稽考了。綜合來看,此製作雖然舞蹈大為遜色,在導演、編舞和演員的努力下,加劇本和音樂,總算把大部份的問題擋了過去。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