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頭鎚 觀後感

身為中國的一分子,奧運一來愛國情緒便會直線上升,聰明而又一向都有點左派味道的香港話劇團便乘勢推出了這套本土原創音樂劇。之前看過"家庭保衛隊"感覺非常不錯,今次司徒慧焯導演退居副位,加上陳敢權這位劇壇老手,劇本和導演似乎妀烴有了點保証,加上作曲作詞人都是筆者非常欣賞的高世章和岑偉宗,說到這看來沒有甚麼理由不去看這個表演呢。另外這是繼"雪后"之後又一於葵青劇院上演的音樂劇,說回來這比"雪"劇合理得多,至少以香港話劇團的人腳足可支撐整個台。筆者看的是八月三十一日午場。

先來講講音樂吧。全劇的歌曲雖然每首都有自己的風格,但都能和劇本身融和在一起。開首的"一生總有一回"讓筆者回想起同樣是高世章作品"白蛇新傳"的開首歌曲,也是由主角出來在空洞的台上面獨唱,預先提示全劇的風格會是如何進展。兩首歌曲的主題相像,樂風也相像,第一次做還有種新鮮感,再次這樣便開始來悶了。劇裡面有很多歌曲都有著自己的特色,當中如"奧林匹克"便讓人想起了一些和革命有關的歌曲,充滿拼勁和鼓勵,剛好把之前纏綿的"別提你是誰"一下子抹清。"去你的英皇道"則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音樂劇歌曲,其一、那是一首以中國南方小調寫成的歌曲;其二、那是由敲打開始,加入清唱,層層推進的音樂;其三、歌詞非常平民化,充份顯現出一種市井的親切感覺;其四、背後的意義卻是充滿無奈和反思。這段加上後來儀真的去了找健都讓筆者想到"屋頂上的提琴手",但都沒有一首如此的歌曲。另外一首值得在此一提的是"櫻之戀山茶",這首結合了日本演歌和中國式音樂的曲子,對筆者來講歌詞的深切讓全曲增色不少。至於以劇情曲取勝的還有"大戰少爺兵"一眾啦啦隊互相叫喊的搞笑、"開天煥地"的衷切以及令人感到窩心感動的"同路人在唱"。三首歌曲都是不錯的曲子。香港音樂劇最難搞定的便是人物角色掙扎型的歌曲,此劇"天一半地一半"和"馬留鬥天宮"都是這一類的曲子,感覺都一般般,未能和其他曲子達到同一水平。歌詞在大部份歌曲裡面的作用都不錯,全劇來講沒有甚麼問題。"蘇州河"和"風爐砂鍋"兩首歌曲音樂一般,歌詞倒卻寫得不錯。反之"一球成名"和"甜到饇"則似乎音樂比歌詞要好點。

此劇的賣點是基於真人真事加以改編,而問題似乎也在改編。有不少觀眾看完之後認為始終不是講真人真事,感到有點失望。可能畢竟譚江柏、李惠堂、馮景祥等等名字對筆箸而言始終沒有記憶,所以不大著重這點。然而描寫真實人物有個問題,便是難以做到不偏不倚,尤其是才沒多久前的人和事要描寫得恰當就更難。寫得太好,便感到過於歌功頌德、阿諛奉承;提及甚麼缺點,便是揭瘡疤、打擊士氣。無論怎樣都難以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亦未必可以表達劇作者想表達的東西。個人認為此劇所提到的幾個主題:個人的奮發、從跌倒之中成長、憂國憂民、世界大同、體育無分國藉等已經非常足夠,甚至有點太多,不再需要加以闡述其他新的意念了。角色的描寫沒有甚麼問題,筆者並不喜歡鄭開滿這個角色,反而有點同情林家振,接受父親是個漢奸,又肩負起帶領球隊成長,亦更把感情收得內斂。換璋和玉儀兩個女人在劇裡面都非常自主,亦似乎比滿更要成熟。要找碴的話便是此劇的故事發展其實沒有甚麼驚喜的地方,基本上每一個轉折人人都已經可以預見之後會怎樣發展。畢竟這是多少有點教育意味的音樂劇,這個也是無可避免,亦是無可奈何。

談及其他的細節,編舞來講似乎沒有甚麼值得注意的地方。"大戰少爺兵"和"頂頭鎚"兩首歌曲道理上應該是劇中舞蹈的大型段落,但始終缺乏新鮮感。以舞蹈代替踢足球的姿勢亦並非一個最佳選擇,倒不如功夫般順眼。劇裡沒多少舞蹈的段落,所以編舞在此劇的作用其實不算很大。設計方面,背景可夠不惜工本,球場和大牌檔的安排都足夠利用了場地的闊度,做出了不錯的安排;道具方面以大牌檔的東西最為讓人感到厲害;燈光和服裝都算交足功課,沒有出現遺漏。導演的功力還算不錯的,唯然全劇沒有甚麼值得留意的手法,也算是水準之作。演員來講幾乎每一個都非常好,也難以說有特別突出的演員,歌喉眾人都很不錯,舞蹈亦各有千秋,實力平均而合作出色。總體而言,此劇雖不及"家庭保衛隊"般討人歡喜,仍是香港話劇團出色的作品。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