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客浮士德 觀後感

香港新視界藝術節參加作品,個人認為香港來多幾個這類型的藝術節還是好的的,像美國百老匯那般,一年至少有三至四個新潮藝術節,讓一些較敏感、較不可能將之商業化的戲劇和藝術形式都表現出來。筆者看的是首演當晚的那一場,在看之前早有聽聞劇場組合的東西永遠都有音樂劇的影子。之前筆者也有看過同一刻團"月亮七個半"的演出,因為全劇的歌曲實在不多,而且亦不大有"音樂劇"中音樂具劇情推進的作用,在本網是以沒有介紹。然而像"廁客浮士德"幾乎無故事情節可言的概念音樂劇這個便還可以算是音樂劇放上來了。

音樂,一開頭聽頭兩首曲子還真的有點害怕此劇究竟有沒有所謂筆者聽慣聽熟那種音樂。還好在頭兩首幾乎都是大吵大鬧的曲子之後總算有一首像樣的歌曲,不然這還得持續兩個多小時還真的夠折磨。此劇的副標題:史詩式大便偽歌劇實際上只有尾幾個字真的有意思。因為此劇怎麼講也不是"史詩式";內容雖然圍繞廁所,卻於"大便"無甚關係,真真正正反映出此劇的其實還是"偽歌劇"三字。歌曲方面非常多樣化,有廣東小調、劇場正宗音樂、詩歌等等,但最有趣還是全劇最和諧的歌曲"這裡是天堂"中的歌詞及音樂之間的關係。歌詞之中這是讚頌著世界就好像是天堂,人人沉醉其中,而音樂也加入了聖詩一類的元素,型造了一個很和諧的氣氛。然而觀眾們其實都知道那是扭曲了和天堂,一個沒有純真、清潔的天堂。另外一個有趣地方是劇末,眾演員各自唱著不成調句的音樂,加上鏡子裡鬼魅般的嘶叫,一種不和諧但創新的音樂處理更突顯了瘋癲的結局,實在非常有趣。

劇力是全劇最引人入勝的地方,雖說以浮士德作藍本,實際上對瑪格烈特和Magarita的處理大多都是在Magarita身上,因為瑪格烈特只是一個鏡像,而Magarita反而更顯真實。全劇有很多沉重的地方,還好編劇放的笑位也夠心思,而且頗為到位,才讓此劇有回多少輕鬆的感覺。梅菲斯特在故事中除了是說書人也不斷跟眾演員互動,但其實充其量沒有太大的存在意義,倒是瑪格烈特和Magarita的戲份才是整套戲劇的內容,廁客和梅菲斯特一個作璧上觀,另一個則不斷穿插,二人同為此劇下了些結論,但這些結論的根據還是在瑪格烈特和Magarita的生活之中找出來的。整套劇的內容都是不斷的重複反映扭曲了,但卻又被人視為正常的世界。從愛情、生活、朋友、親情、性愛、道德、金錢、物質及科技,劇情離不開廁所,因為劇本強調似乎便是世界便廁所這個道理。那麼之後它提出解決之道了嗎?有的,"行動就是一切",然後散了場,第二幕才剛開始哩。足以見此劇還是有多少希望連在後面的,之不過它亦不斷提示著行動得快了。

其他東西嘛,實在也沒太大留意,設計自然而言還可以啦。演員發揮都不錯,但不算非常突出。此劇出色的地方還是音樂歌詞以及劇本,雖然後者有點蜻蜓點水,甚麼也沾一點但不深入。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