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ty 觀後感

W創作社的東西筆者要看過就只有"梁祝 下世傳奇"而已,該以流行曲為音樂主線,沉悶但挺有意思的故事為題材的音樂劇雖然不獲評審青睞,卻大受年青觀眾歡迎。其中梁祖堯更迅即成名,在舞台界中隱隱然有點"偶象派"的味道。在他主導的音樂劇Empty裡,這種感覺也挺強烈的。筆者看的是九月十六日下午場,一般而言這都是水準較參差的一場,這也早有準備了,然而,呃,有些東西不管是哪一場都是不可改變的。

音樂劇的主要元素當然包括了音樂。在劇目結束後聯導指此劇是用上了把古典樂溶入流行曲所用的曲風,這一句倒是令筆者有一點模不著頭腦:一般而言音樂雖然是佔音樂劇極重要部份,但卻不常有音樂劇是無原因地刻意去使用某種曲風的。舉例來講,"歌劇魅影"用上了小歌劇曲風,因為故事就發生在歌劇院裡;"國王與我"用上了東方曲調,因為故事發生地是泰國;"油脂"用上了五六十代的曲風,那是因為故事就發生在美國五六十年代 - 大部份音樂劇的音樂曲風所取決的其實都是以故事題材為依歸。好了,這套音樂劇的故事是取材自現代,而且講的跟古典樂都沾不了邊,那幹嘛要把古典音樂搞進去呢?有人會反駁說像"騷靈仙蹤"一類的不也就是標榜某類曲風嗎?當然,那也是可以的,但也得看曲風跟故事能否配合。個人認為此劇即使用到了古典音樂,也實在有點不著痕跡,形成一種古代跟現在的混合體,跟流行音樂其實差別實在不大 - 除了配器以外吧。還好此劇至少還不淪為"音樂劇場",歌曲還是有對劇情推進有用的。歌詞方面,填詞人在場刊中寫明不擅此道,那恐怕也是就事實而言的;但這至少也比很多其他香港音樂劇的"戲曲式"填詞也要聽上去順耳得多。

劇力方面,這套音樂劇筆者認為還是太過悲觀了點。荒誕沒有關係,但全劇的色彩除了幾點白色外,始終非黑即灰,這樣的情況在梁祝下世傳奇也有出現。觀眾們一開始都給跳樓一幕帶到了一個幾乎是全灰的世界,女主角黃婉君的故事幾乎完全是灰、灰、灰、灰、慘、慘、慘、慘,觀眾的感覺早就被麻木了,由第一幕起直至第二幕的尾段,黃婉君好像幾乎都沒有真正地開心過一次;導演和編劇可能認為這更容易反襯出結尾的解脫及昇華吧,但,在筆者而言是全沒感覺。到最後的感覺是讓人感到灰心地認為:不管黃婉君和Jacob能不能走到一起,也沒有所謂。另外此劇的配角們的戲份雖然夠多,卻都只能突出自己,跟兩位主角實際上都沒有太大的扶持作用。李祖堯的誇張角色自然非常搶鏡;Alex雖然戲份不算多,卻可能是唯一跟男主角有對手戲的主要角色;謙一開始以彬彬君子出場到最後揭示其瘋狂身份都讓人印象深刻。反觀其餘兩位女角Annabelle及另一位黃婉君則略嫌多餘,前者被輕輕鬆鬆解決掉,後者卻在劇中成了一個挺可有可無的存在 - 大概就像Romeo and Juliet中的死神一般。這套幾乎三小時的音樂劇故事雖然不覺冗長,但始終讓人提不起勁。

在只有極少演員的情況下編舞幾乎是沒有甚麼用,這裡也不作評論了,倒是燈光和佈景都是出乎意料的好。在碎玻璃、畫鬼腳、血、鑽石等各個場景的燈光都是非常有風格,這也可能是全劇跟古典樂最有形態上相似的地方了。全劇的燈光都以冷色作主要顏色,更突出了劇本的冷酷。而佈景更加讓眾角色的亂入和進退場毫不突兀,也少有破綻。不知怎的,總覺得這裡的感覺會有點像Stephen Sondheim的Into the Woods的感覺。演員在此劇卻是出色的,邵美君演繹黃婉君極有說服力;而陳曙曦雖然仍然內斂,卻做的不慍不火,在"鳳陽花鼓"更是顯出其演技;五位男女配角唱演俱佳,另外三位綠葉演員也屬表現不錯。總括而言,這套音樂劇亦算是不過不失吧。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