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owsy Chaperone 觀後感

原來在筆者的計劃中可沒有預計過要看此劇的,雖然這是2006年的唯一一套原創音樂劇,因為筆者不大喜歡它的原聲裡的曲目所以不列入考慮當中。然而因為另一套音樂劇"罪惡女巫"早就滿座了,於是此劇便想當然耳地補上。上演此劇的是Marquis Theatre,這所劇院是設在一間酒店裡面,可想而知裡面的裝潢可不如一般劇院般有古代的典雅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和舒適。筆者看的是五月三十一日的晚場,此作沒有中場休息,而觀眾亦以中年以上的人為主。這一場入場的人不多,筆者也能從最平價的坐位一下子飛象過河去到另一個價格的位子上。

音樂上此劇是用上了最舊式的美國喜劇風格來寫的,畢竟此劇的音樂其實都是劇中男主角帶領著觀眾們一起聽的二十年代音樂劇原聲裡的音樂。就是因為這樣,此劇的歌曲亦擁有了二三十年代音樂劇所有的一切優點和缺點。優點當然便包含了輕鬆、搞笑和諷刺於一身的音樂片段。例如說此劇有好幾首曲子都是非常典型的美式即興式的音樂劇常見歌曲,"Cold Feet"便是其中一個。此曲由簡單的對話開始,並突然毫無預警地進入了精采的跳舞段落,到最後以一個意想不到的方式結束。音樂上這是保持輕鬆而富彈跳感覺的。另外此劇不錯的曲子還有帶諷喻性的"Show Off"、說教得來又不失搞笑的"As We Stumble Along"、誇張輕浮的"I am Adolpho"以及只聽可領略不了其有趣之處的"Toledo Surprise"。至於缺點便是歌詞會有點突兀而音樂會偏抒情而缺乏讓角色能夠反映內心的歌曲,其中一個故意弄的如此的便是劇裡面的音樂劇第二幕的"Bride's Lament";這首曲子在聽唱片的時候還挺不錯的,一來到舞台上反而顯得普通了。另外此劇的大合唱歌曲如"Fancy Dress"、"Act 1 Finale"、"I Do, I Do in the Sky"等亦未能帶動氣氛,加之主題沒有延伸性的處理,歌曲就如二三十年代的音樂劇般是一截截的。但是,此劇的音樂總的來講還是挺不錯的,聽了那麼多現代的音樂劇忽然換換口味懷舊一下亦是不錯的。

此劇最讓筆者滿意的其實是劇本,雖然此劇裡面那個音樂劇的內容實在沒有太多合理之處可尋,但是二三十年代的美國經典音樂喜劇的確對這方面是不大考究的,反而是樂觀、輕鬆為最主要目的。筆者所看的其實是一直在台上指引觀眾們看戲的男主角椅子上的人。他除了提供了此劇的背景以及每位演員的介紹之外,還多次反映一個劇場老饕對現在劇場的感受。例如說他一開始時便在一片全黑的台上獨白,道出了以前看戲和現在看戲的不同之處;在中間他亦否決了中間休息的存在,因為這樣是把觀眾從他們夢寐以求的幻想之中扯回現實去。一直如此下去,觀眾的焦點已經由音樂劇的故事轉移到這個椅子上的人對經典音樂劇的熱情裡。到了最後最辛辣的一段是在幾乎劇末,一個維修工人在椅子上的人幾乎播完原聲之後來修理停電電力,二人討論時維修工人提出自己也是音樂劇愛好者,但只限於現在的百老匯大製作。椅子上的人惱怒的送走他,這段一直讓筆者印象深刻。接著他又近乎慌張地認為這破壞了整個氣氛 - 直至劇裡面的人物向他招手。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時刻,亦是每個音樂劇愛好者的夢想,劇中人與自己交流著,回憶的美麗在霎時間以最純樸的方式顯示給觀眾,讓他們在歡笑之餘亦分享到一份音樂劇愛好者的喜悅;這才是名符其實的"喜"劇嘛。

設計項目方面,此劇的背景和道具非常具創意地能把一整套音樂劇搬了去一間房子裡發生而不顯得古怪突兀,而服裝亦非常豐富,燈光亦配合的不錯。編舞上維持了典型音樂劇式的編舞,使人好像在看懷舊電影一般,至於喜歡不喜歡那倒是見仁見智了,就筆者來講那是挺不錯的。演員呢代替Sutton Foster出演主角的Janine LaManna並未能展現一個女主角該有的魅力,反而飾椅子上的人的John Glover卻是使人動容的。配角方面Beth Leavel的演出不錯,但不算光芒四射;令全劇增色的是飾情聖亞度科的Danny Burstein,只要有他的台詞簡直便讓人捂著肚子笑個不停,他的歌曲"I am Adolpho"更是全劇中令人幾有衝動起來拍掌的片段。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