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ny 觀後感

來到百老匯總不能不看一看Stephen Sondheim的音樂劇,畢竟這在香港是非常非常不可能聽到的。Ethel Barrymore Theatre是一所較為小型的劇院,裡面的裝潢亦別具一格,挺有古典感覺。在劇目開始之前所有樂器基本上已經在台上就緒,而台上最顯眼的便是那條希臘式柱子,幾塊透明的膠立方,一部鋼琴和坐落在膠立方上的幾張椅子。這個是重生版的音樂劇,比起之前的更顯冷酷。大部份入場的觀眾都是上了年紀的中年夫婦,年青的寥寥可數,筆者在裡面也算是個異數吧,這是五月二十六日的午場。

先從音樂的角度去看此劇,Stephen Sondheim的音樂總是能夠與劇情融而為一,使之既具劇情推進作用,亦有表達內心感覺的效果。這是一套出了名的"概念音樂劇",所以劇本與曲子之間的聯繫往往只是存在於一個時段裡面。此劇出色的曲目很多,由頭說起例如有"The Little Things You Do Together"便是一個好例子,台前的是一對夫婦相互制衡又相互享受,台中間是看著這一切的羅拔,而後面則是描述著這種情況經歷過幾次婚姻的祖安。音樂輕鬆而具彈跳的感覺加深了前台的喜劇性質,富灰暗式幽默的歌詞則反映了祖安的性格。當然也不得不提"Sorry-Grateful"和"Barcelona"這兩首經典曲子,優美而平實,音樂和歌詞配合下在輕鬆之中透出淡淡的哀愁。在編曲方面,最讓人滿意的是第二幕始的"Side by Side"與緊接而落的"What Could We Do Without You"兩首曲子,夫婦間樂器的一唱一和顯出了羅拔的淒涼和孤獨。而似乎編曲者對每位夫婦的樂器也是精挑細選,小提琴對大提琴、小號對長笛、圓號對單簧管等。如果要講筆者最不喜歡的曲目便是第二幕中的"Poor Baby",歌詞和音樂都顯得較慵懶,但那也是全劇唯一一處由眾人的角度去看羅拔,而不是由羅拔的角度去觀察眾人。

無疑此劇的劇本是出色的,它除了巧妙的避過了時間的問題外,還不時加入自己的見解。由第一幕起到第二幕中段,此劇都是不斷的將一個個片段組合起來呈現給觀眾。這些片段之間並無特別時序關係,倒是以一種由淺入深的方式來傳達給觀眾。其中羅拔與三位女友的感情線更是獲得了不斷的深化,在"You Can Drive a Person Crazy"中我們大概理解了羅拔的女友和他之間如何相處的。然而在"Another Hundred People"中三人與羅拔的感情顯然不能一概而論,而到了"Barcelona"中我們更能感覺到羅拔其實自己也不大知道自己想要怎樣,他與女友之間的關係對他來講只是各取所需而已。到了最後,"Being Alive"當中羅拔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觀眾們知道了他終於認清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之不過他下一步要如何做呢劇本亦沒有加以闡釋,反而留下了空間給觀眾思考。劇裡面除了羅拔自已的感情線之外,還加插了一個讓人視線難以離開她的祖安。她一直冷眼旁觀,到最後亦表現了最真實的一面,在"The Ladies Who Lunch"中更是把自己脆弱和冷酷一下子爆發起來,使人一看難忘。

相比起編曲,此劇的走位還要更為出色。各人拿著不同的樂器在台上同時要演奏亦要演唱,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們還得不時排成不同隊形。想像起來,那幾樣東西的配合就如時鐘一般精準,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這可是非常精細的事兒,導演John Doyle居然連這樣也考慮得到當真是非常人也。另外,劇裡面的每一個角色性格非常分明,但衣服卻都是黑色西裝。細看之下每件西裝都有其獨特之處,在選角和衣服配搭方面此劇亦是非常出色的。燈光和聲效在此劇的表現不大突出,而劇場效果也給那些走位和演奏給主宰了。演員方面Raul Esparza演繹出一個外表瀟灑倜儻內在憂鬱愁苦的羅拔,幾乎佔了最大的戲份。配角方面飾艾美的Jane Pfitsch和飾拉利的Bruce Sabath皆有水準演出,一向備受好評的Barbara Welsh倒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