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rus Line, A 觀後感

在歌舞片"夢幻女郎"的推波助瀾下,傳奇編舞師兼導演Michael Bennett的名字再次響亮起來。由他原來的副手現為著名編舞師的Bob Avian在百老匯複排的此劇一直被指與原作幾若無異,作為在百老匯上演最長的美國音樂劇的複排版,筆者來到紐約可當然不能錯過。Schoenfeld Theatre顯得較為樸素,冷氣也挺大的。筆者看的是五月二十五日的晚場。在劇目開始前台上並沒有帷幕,但一條歌舞線卻是清晰可見。

為此劇作曲作詞的是Marvin Hamlisch和Edward Kleban,劇裡面的目子音樂大部份都沒有太多可道之處,大都是角色探索型曲目,作曲家在音樂上的處理並沒有新奇之處。劇目開始的時候一連串的舞曲雖然沒有多大作用,卻使人一聽難忘。比起歌曲本身,歌詞在此劇的作用和質素便完善和出色得多。例如說"At the Ballet"道出了三個女舞員對芭蕾舞的依戀、三段"Montage"各自以不同的角度剖析青春期少男少女對未來的抉擇的掙扎。較為輕鬆搞笑的片段也有對男聲甚具難度的"Sing"、富性感演繹誇張的"Dance: Ten Looks: Three"、火藥味濃郁卻使人捧腹的"Nothing"等都是劇裡面非常出色的片段。這些曲子除了表達出每一個角色自己的感情外,亦揉合了使人聽之心折或莞薾的歌詞。然而真正音樂和歌詞能夠站在同一陣線的便只有劇末的"One"一曲,這首曲子既是一首典型的表演曲目,亦代表了眾舞者的命運和無奈。

然而從劇本中我們大概也能知道他們正在做他們所愛的事兒,即使再無奈辛酸也是值得的;這樣又何嘗不是好事呢?拿過佩歷沙獎的劇目全都有一份引人入勝的劇本,此劇亦不例外。作為"概念音樂劇"的表表作,此劇的劇本雖然似乎是全部依時間順序編排故事,但每位舞者的故事都是獨立成章的。故事本身都非常真實而令人心酸,帶出了音樂劇這一門工業笑容背後的血汗和掙扎。此劇使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很多,但數最具張力的還是在後段卡茜這位成名已久的演員回歸舞員的過程與心情,以及有一辛酸往史的保羅跌倒斷骨後沙克問眾人若得知自己將不能再繼續跳舞的話那怎麼辦的段落。觀眾們或許對他們的回答不以為然,卻難以否認他們這群舞員的吉卜賽精神實在讓人心折。"What I Did For Love"現在成為了經典可不是沒有原因的,歌詞所能表現的大大超越了音樂並與劇本看齊,成為劇中令人感動不已的時刻。Michael Bennett知道這些都是真實的故事,觀眾們也知道;就是這種切身的感覺讓此劇魅力無邊。

此劇一直以低製作成本而聞名,背景充其量只是幾片鏡子,既是模仿排舞室,亦在劇末眾人金光閃閃的服裝一更顯閃眼。在這麼一片炫人的景象下,舞者的面容已然不再清晰,觀眾看見的只是一個個做著相同動作如機械人般的舞員而已,在受過剛才一番曲折的故事交待後,這更樣劇加上了一種哀愁和樂觀相混的感覺。服裝方面全劇沒多少變化,燈光也是非常簡單。編舞一直都恰到好處,不論是劇首的斷截式舞蹈、還是中間交待情節的狂想式舞蹈與抑或劇末雌雄莫辨的金光閃閃舞蹈都直讓人嘆為觀止。演員方面人人都是主角,但其中尤以黑人女舞者飾絲娜的Deidre Goodwin、飾黛安娜的Natalie Cortez和飾保羅的Jason Tam最為搶眼。然而這亦是筆者在百老匯的經驗中看過最出色的團體表演。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