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enue Q 觀後感

以小擊大,此劇當年成功地擊敗了巨型豪華製作"罪惡女巫"成為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筆者此次百老匯之行雖然無緣觀賞後者,對此劇仍感非常滿意。上演此劇的Golden Theatre的座位是眾多筆者去過的劇院中最不舒服的,這是一間小型的劇院,而觀眾們則以遊客和年青人為多。開場前是一幢典型的美國住宅用公寓的外籠,這和之前看過"活在上城"的感覺的確是非常相像。和大部份筆者看過的音樂劇不同,此劇的樂隊並不在前台下面,亦不在台上,而是隱藏了在台兩側的。筆者看的是五月二十九日的晚場。

之前也該介紹過此劇是由外百老匯打入百老匯的,其音樂所採用的曲風是非常像"芝麻街"一般的短小精巧,帶童真可愛的感覺的類型。這種非常精簡的歌曲全部都有一個十分琅琅上口的旋律,而編曲也盡量做的小巧精緻,讓人如果只聽音樂大概還會以為這是一套兒童音樂劇。讓這些純真的音符充滿成人內容的只有歌詞,而此劇的歌詞可能便是其最重要的資產。全劇的音樂雖然不可以說平庸無奇,反之其實大部份都可以讓人印象深刻,但是也得配合了歌詞才行。例如很明顯一個例子便是開啟全劇的曲子"It's Suck to be Me",歌曲擁有一種有彈性、跳躍感強的音樂,但是如果沒有那個強調出來的"Suck"字的話恐怕人們也不能對此曲有如此鮮明記憶。在一次演出之後此劇的劇組人員曾訪問過一些第一次來看的觀眾,他們大都承認音樂非常具感染性,但試哼出來的歌詞雖然大致正確,音符卻大部份都走調。雖說不能排除這幫人都是音痴的可能性,卻也見到歌詞在此劇所擔當的角色是何等重要。另外一些此劇的喜劇片段如"The Internet is for Porn"、"Everyone's a Little Bit Racist"、"There is Life Outside Your Apartment"、"Schadenfreude"等都是歌詞佔了最大功勞。反觀之此劇較嚴肅的歌曲如"Purpose"和"There's a Fine, Fine Line"卻顯黯然失色了。全劇來講筆者認為音樂歌詞最能配合的,有點出人意表地卻是"If You Were Gay"。

如果聽了此劇的原聲便一下敲定此劇必然是由頭到尾輕鬆搞笑的作品的話,那可就低估了此劇的劇本了。和大部份音樂劇不同,第一幕末的曲子不是熱鬧的大合唱,而是一首反高潮的哀曲"There's a Fine, Fine Line",讓全劇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這是一個非常罕有的處理,但卻也平衡了第一幕充滿爆笑歌曲的吵鬧情況。由劇一開始的時候起,此劇便不斷借大道裡發生的事來諷喻不同的社會狀況,但男女主角的故事線卻不斷獲得深化處理;到了第二幕二人的感情線亦越來越強烈,到了"I Wish I Could Go Back to College"觀眾們對那些吵鬧的歌曲已然不再嚮往,反而希望知道接下來的故事會如何發展了。此外,此劇亦揉合了好幾個主題,包括了雙失(失學、失業)青年、一夜情、種族歧視、網絡色情等等都作出了不同深淺的嘲諷,悲喜的成份大概維持在三七之比,讓此劇既不會因為爆笑過了頭而欠缺靈魂,亦不會造成悶場過多的情況。然而,劇中亦有一些甚顯多餘的地方,例如男主角受到身邊好友結婚的衝擊便太過誇張了,而有些歌曲像"I'm Not Wearing Underwear Today"其實不要也罷。

編舞沒有太多特別之處,倒是挺佩服導演編舞能夠常常就地取材,例如"Purpose"一曲中的紙盒和唱團和"For Now"的走位便頗見巧思。至於服裝、背景二都表現尚可,而燈光則遠較二者出色。此劇用上了所謂雙重配角(Double Casting),即一個演員可以分飾多角也讓木偶和聲音的處理更為靈活,使之能夠於小劇院以最少的人數上演。這有它的好處,但演員們要由一個角色轉至另一個,考的便是演技了。就筆者看那場來講,分飾男主角普雷斯頓和羅迪的Howie Michael Smith便不大能掌握得到了。然而分飾尼基、泰勒基兩角的Christian Anderson倒也非常到位。另外,分飾姬特和露茜的Mary Faber亦有水準演出,而飾布萊恩的Evan Harrington則是差強人意。想想看此劇如果要在香港演出,只消改幾句歌詞便行了,而內容也十分適合哩。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