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戀 觀後感

和之前看的音樂劇有點不一樣,筆者得知此劇的途徑是透過Facebook,原因是當初看到此劇有票賣的時候壓根兒不知道這是一套音樂劇場。對於這個劇團筆者亦是初次接觸,有份參與演出的台前幕後人員筆者大都沒有見過,所以今次不多不少是抱著姑且看一看的態度進場觀看的。筆者看的是一月二十六日的晚場。

先由音樂方面下手吧。替此劇作曲作詞的一共有六個人,當中的分工非常清楚,但要聽出每一個人的風格便不那麼容易了。全劇的歌曲十居其九都是以較緩慢的抒情小品曲式寫成,亦大部份以鋼琴伴奏。編曲、曲風、配Chord都幾乎一樣,跟由一個人作的沒有分別。然而就是因為首首歌曲都一式一樣,全劇每有音樂的地方便流於沉悶了。一般來講,音樂劇中的歌曲若然只是作內心獨白作用的話,氣氛都是差不多。因為此劇的歌曲幾乎全部都是這類型的歌曲,加之全部主題都幾乎一樣,觀眾大可從頭一句便知道全首曲子的大意在那裡。若已知道大意的觀眾反倒會留心在音樂方面,希望可以給出一點新奇的感覺,在此劇來講這亦是非常缺乏的。歌曲之中只有頭尾那首調子一樣的歌曲和"分手兵團Go! Go! Go!"兩首曲子和其他的稍有不同,然而這亦不能讓觀眾記住。歌詞方面亦沒有太多新驚喜,感覺上和流行曲的寫作方式很像,但泰半流於平鋪直述,沒有可以細味的詞句,亦沒有藻麗可觀的文筆。在音樂和歌詞都未夠到位的情況下,此劇的音樂其實是頗為平庸而淺薄的。

一共有四對戀人的劇本,在此劇開始之前看著那張問卷已經有點懷疑:這會否冒險了些?一套劇通常情侶只出一對,再多亦兩三對,但這裡一來便是四對,要處理那麼多條故事線每條都需要不同性質,又要突出人物性格,還要把四條故事線連在一起,這麼艱巨的工作編劇李伯衡可算是做得頗為稱職。這個故事裡不但有四對情侶,還有一隊四人分手兵團、一喪偶婦人、一個滿腦子爛gag的小孩以及充當女角們的臨時男友的一堆演員。除了分手兵團和臨時男友外,每一個角色都清楚而且釋述飽滿對呈現各種類型的情感轇葛關係。四條戀情故事線中以子俊和茵茵最為平淡,亦最深厚;阿光和Tracy最具思想空間;John和Mary最令人看的緊張;大蕉和菠蘿最為有趣。話雖如此,此劇的主題卻是不一而足的,畢竟故事線太多,表達的訊息亦多,能談的深入程度卻淺,所有的結論都是建基於少量的証據之上,使人看的有點迷惘。而且故事中亦有不少不合理的橋段,例如大蕉和菠蘿在劇中顯然仍在意對方,當初為何分手?John的工作是甚麼為何總能拿到全港的電影戲票?阿光究竟因何事進了醫院?張太因交到一個忘年之交突然改變保單受益人是否有點兒戲?分手兵團跟眾人的關係是甚麼?凡此種種,在劇裡都沒有得到滿意的解釋,漏洞百出的劇情所表達出來的意義,恐怕即使沒有大打折扣,亦所剩無幾了。不過,編劇能夠有條不紊地把一眾角色寫入劇本裡面,並且能讓觀眾完全明白劇情,已算難能可貴,絕對是值得一讚的。

舞台設計是此劇筆者最欣賞的地方。在開始之前這個兩面台設計已讓筆者感到迷惑:那是一個迷宮的格局,中間是一片草地,這樣看來換景是沒有需要的了,亦即是說所有時空的轉換以及走位都是在這個地方發生。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兩旁的石樁,到底有何用處?在第一曲過後筆者依然不知就裡,但看下去便越覺有趣了。感覺上這種做法既合適又具代表性,而且亦具美感。服裝、燈光和聲響相對地比較傳統,亦沒有出大差錯。導演的手法在劇中間還是不錯的,不過在頭尾兩首曲子則強行把所有演員都堆在舞台之上,使流暢性受阻。舞蹈方面幾乎沒有,不說也罷。演員來講最為欣賞飾大蕉的袁仲文和飾菠蘿的吳穎斯,飾張太的袁潔齡亦有非常不錯的發揮。另外飾豬仔的鄭錦民使人眼前一亮,亦值得一提。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