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蘿拉的零錢 Caroline, or Change

資料:

製作人: Carole Shorenstein Hays, HBO Films, Jujamcn Theaters, Freddy DeMann, Scott Rudin, Hendel/Morten/Wiesenfeld, Fox Theatricals/Manocherian/Bergere, Roger Berlind, Clear Channel Entertainment, Joan Cullman, Greg Holland/Scott Nederlander, Margo Lion, Daryl Roth, Zollo/Sine, The Public Theater

作曲: Jeanine Tesori

編劇、作詞: Tony Kushner

背景: Riccardo Hernandez

服裝: Paul Tazewell

燈光: Jules Fisher, Peggy Eisenhauer

聲效: Jon Weston

髮型: Jeffrey Frank

編曲: Rick Bassett, Joseph Joubert, Buryl Red

音樂協調: John Miller

音樂指導、指揮: Linda Twine

選角: Jordan Thaler/Heidi Griffiths

製作舞台經理: Rick Steiger

製作經理: Gene O'Donovan

宣傳: Boneau/Bryan-Brown

市場: TMG - The Marketing Group

主管: Staurt Thompson Productions

音樂顧問: Kimberly Grigsby

編舞: Hope Clarke

導演: George C. Wolfe

 

簡介:

從多個角度看這套在2002年上演的音樂劇都是非常具特色的作品。先由製作人員說起吧,Tony Kushner是著名話劇"美國天使"的編劇,還有之後電影"慕尼黑"的編劇之一,而Jeanine Tesori雖然當時是新鮮面孔,卻替此劇配上了一段又一段幾乎沒有停止過的音樂,令廣大觀眾大為驚訝。這套音樂劇還找來了一向注著劇目內容的George C. Wolfe為此劇執導,讓此劇更添藝術色彩。到了二千年代,全唱的音樂劇幾乎已經絕跡了,但此劇卻使用了這種一直在現代美國都不大獲得認同的手法來寫曲。作曲家在譜寫此劇的時候參考了很多種型式的音樂作法,如有黑人的靈歌、爵士樂、古典樂、猶太音樂等等。

除了在音樂上的處理外,此劇亦把很多死物"擬人化",由月亮到巴士到乾衣機到收音機,全都是由黑人來擔任演出,彷彿他們與同是黑人的卡蘿拉都是在為僱主工作一般。劇目的名字也玩上了文字遊戲,"Change"一字除了有"零錢"的意思來對應故事外,還有"改變"的意思。在劇中,世界的改變亦把整個家庭都改變了,亦改變了卡蘿拉自己、她僱主、她的孩子。參演過此劇的演員有如:Tonya Pinkins、Chuck Cooper、Harrison Chad、Veanne Cox、Anika Noni Rose、Chandra Wilson、David Constabile等等。原本此劇在外百老匯上演,獲得成功後搬到百老匯及英國倫敦西區,俱備受劇評人的讚譽。

 

故事:

第一幕

卡蘿拉是一猶太家族的僱工,("16 Feet Beneath the Sea")她每天就是與收音機、("The Radio")乾衣機、洗衣機等等為伍("Laundry Quartet"),在她小小的地牢裡工作。小主人羅亞常常跟她談話,("Noah Down the Stairs")有時甚至會替她點一下煙。("The Cigarette")每天洗完衣服,("Laundry Finish")最痛苦莫過於要用乾衣機,("The Dryer")卡蘿拉亦向觀眾們反映自己是個單親媽媽,一共有四個孩子得照顧,其中大兒子參加了越戰,長女則踏入反叛期,兩個小弟弟仍然年幼。("I Got Four Kids")來到猶太家庭,母親死後不及,父親史德華娶了好友富裕的蘿絲,她嘗試著融入家庭裡。("Caroline, There's No Extra Food")史德華自妻子亡後心情低落,失去了希望("There is No God, Noah"),而蘿絲在新家庭中取不到羅亞信任,卡蘿拉也拒人於千里。("Rose Stopnick Can Cook")

蘿絲向父親交待生活,("Long Distance")另一邊廂卡蘿拉跟同是幫傭的好友多迪("Dotty and Caroline") 討論多迪的改變,("Moon Change")以及象徵南方居民的銅像被移走的事。("Moon Trio")突然傳來了堅尼地總統被暗殺的消息,("The Bus")眾人為之驚訝。("This Can't Be")在猶太家庭裡蘿絲為了讓羅亞記得金錢的重要,("Noah and Rose")便立下了新例,若羅亞再把零錢漏在口袋裡,那麼錢便歸卡蘿拉所有。這其實也是她想替卡蘿拉加薪的順水推舟點子。("Inside/Outside")總統遭刺殺的消息來到了,眾人又陷入討論。("JFK")

晚上,卡蘿拉點燃了煙聽著收音機。("No One Waitin'")此時其長女艾美回來,二人旋即因艾美的新觀念而爭吵,及後又快速言歸於好。("'Night Mama")羅亞在床上幻想與卡蘿拉交談,("Gonna Pass Me a Law")而卡蘿拉也由羅亞想到自己的孩子。("Noah Go to Sleep")蘿絲向卡蘿拉交待了零錢的事("Noah Has a Problem"),史德華向羅亞告誡,("Stuart and Noah")卻讓他更加故意把錢留在裡面。("Quarter in the Bleach Cup")卡蘿拉一開始是抗拒,終於也拿了一次。羅亞好奇她會怎麼用這些錢("Caroline Takes My Money Home"),他嚮往跟這些孩子相會。而艾美則向弟弟積基和祖說了一個虛構的故事解釋錢的來由("Roosevelt Petrucius Coleslaw")。

第二幕

卡蘿拉又在做工了,("Santa Comin' Caroline")她跟"同伴"們討論著零錢的事,("Little Reward")亦回想了當年的情事。("1943")蘿絲發覺史德華其中一件衣服裡被燙過的零錢弄污了。卡蘿拉聲稱不要她的施捨,("Mr. Gellman's Shirt")二人爭執,("Ooh Child")終於不歡而散,("Rose Recovers")然而卡蘿拉為了孩子卻仍拿了錢走。("I Saw Three Ships")聖誕派對,("The Chanukah Party")多迪和艾美也過了來幫手,("Dotty and Emmie")蘿絲之父因為把政治帶入家庭而不大受歡迎。("I Don't Want my Child to Hear That")然而他卻因批評黑人運動而與艾美來了場爭辯,("Mr. Stopnick and Emmie")卡蘿拉覺得艾美過了規矩打了她一巴。("Kitchen Fight")蘿絲之父覺得有趣,給了羅亞一張二十元大鈔,並要他好好保管。("A Twenty Dollar Bill and Why")整個派對不歡而散,艾美在巴士站抱怨著,("I Hate the Bus")眾人也在為生活而煩惱。("Moon, Emmie and Rose Trio")

正當羅亞想著如何用那二十大鈔時,卻發現他把之留了在口袋裡。("The Twenty Dollar Bill")卡蘿拉不肯把這二十元歸還,羅亞一時之氣向卡蘿拉說希望一個炸彈把所有黑人炸死。卡蘿拉氣憤的要他下地獄去,更把錢留在杯子裡離開;羅亞在不知道她把錢放在杯子裡,便留下了一張紙條。("Caroline and Noah Fight")蘿絲奇怪卡蘿拉為何不見了,杯子裡的二十元又是怎麼一回事,其父突然出現宣稱錢是他的,在羅亞面前將之沒收。("Aftermath")多迪收到消息後便去找卡蘿拉,並發現她正處於絕望中,("Sunday")經多迪和艾美鼓勵後她祈禱重拾信心。("Lot's Wife")終於伴隨著收音機,("Salty Teardrops")卡蘿拉回到猶太家庭。蘿絲和羅亞的關係破冰,("Why Does Our House Have a Basement")而雖然他與卡蘿拉不能回到從前,至少也是重新開始了。("Underwater")在尾幕中,艾美承認她是移走銅像的人,並跟兩位弟弟為母親而自豪。("Epilogue")

 

紀錄:

2004年東尼獎

最佳女配角: Anika Noni Rose (艾美)

2004年Drama Desk獎

最佳作曲

2004年奧比獎

出色演員: Tonya Pinkins (卡蘿拉)、特別嘉許: Jeanine Tesori, Tony Kushner

2004年Lucille Lortel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編舞、最佳女主角: Tonya Pinkins (卡蘿拉)、最佳女配角: Anika Noni Rose (艾美)

2004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Anika Noni Rose (艾美)

2004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女主角: Tonya Pinkins (卡蘿拉)、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指導、最佳燈光、最佳曲詞、最佳女配角: Anika Noni Rose (艾美)

2007年倫敦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

2007年奧利佛獎

最佳音樂劇

 

唱片:

只出了一隻,2004年百老匯卡士的雙CD版。

 

觀感:

個人來講喜好問題挺喜歡這種側重於劇本深度的東西,加上了音樂的處理手法頗為新穎,此劇頗得筆者本人的歡心。全劇的音樂順流而下,幾乎沒有重複的樂段或樂思,每首根本上不算是一首曲子,所以沒有一首可以拿出來唱的。因為此劇的特殊,此劇根本不應視作由歌曲組成的音樂劇,而是由樂句組成的音樂劇,整個音樂劇便是一闕連綿不斷的樂章,所以下面原該有的欄目"推薦曲目"在這裡是不適用的。此劇其實風格上較像話劇多於音樂劇,剛好音樂既加深了原劇的渲染力,更加讓整套劇不落歌不對題的局面,委實令人敬佩。

 

數字:

外百老匯首演: 2003年11月30日 - 2004年2月1日
上演場數: 106
百老匯首演: 2004年5月2日 - 2004年8月29日
上演場數: 136
個人評分: 7.5

 

劇照:

 

回到A-F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