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 Boy Friend, The

資料:

製作人: Feuer and Martin

作曲、作詞、原作: Sandy Wilson

背景、燈光: Feder

服裝: Robert Mackintosh

編曲: Ted Royal, Charles L. Cooke

音樂指導: Anton Coppola

編舞: John Heawood

導演: Vida Hope

 

簡介:

英國最早期入侵美國的音樂劇代表,由Sandy Wilson一人完全打理,舞蹈自然少不了,故事亦挺為鬆散。雖然如此,輕鬆而琅琅上口的音樂和簡單直接而明快的歌詞還是讓這套音樂劇在各大高校中深受歡迎。除了最早的版本外,其實連名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也曾經在倫敦複排過這套音樂劇。在百老匯那方面,不說也不知道這套是Julie Andrews的初次登台作品。全劇在當時其中一個看頭便是在海灘那個場景,眾演員要以二十年代的泳衣示人,親切之餘夾集了多少滑稽。全劇共分三幕,每幕都幾乎有兩三段舞蹈,甚為誇張多餘。在二零零五年此劇由Julie Andrews重新執導,也被引為一時佳話。

在一九五四年這套音樂劇剛上演的時候,剛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過去百廢待舉的時候。在一本介紹此音樂劇的書中,寫道他們當時的衣著雖然過時,但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深能引起觀眾共鳴,其成功之處亦在此。作曲作詞家Sandy Wilson憑此劇讓他在百老匯揚威,可惜之後便再沒有特別出色的作品能夠在百老匯或倫敦西區上演。這套音樂劇的第二集:"親愛的,離婚吧" (Divorce Me, Darling)亦遭遇到慘敗的命運,然而這亦無損此劇受歡迎的程度。演出過的卡士除了有Julie Andrews外還有如Bob Scheerer、Millicent Martin、Sandy Duncan、Arthur Faria、John Hewer等等。

 

故事:

第一幕

("Overture")

法國尼斯一間女子學校裡,眾女生唱俏皮地跟女傭荷汀絲調侃。("Perfect Young Ladies")富有的寶莉佳人有約,同伴俱為之高興。("The Boy Friend")其中之一的美絲跟美國男孩波比更是打得火熱。("Won't You Charleston with Me?")校長德本納女士指出了寶莉信中之謬誤,讓寶莉夢碎。這其實都都是寶莉單親之父帕斯科管教太嚴之故。剛巧他今天會來,德本納赫然發現二人原是相識的。("Fancy Forgetting")另一邊廂,送貨員東尼初遇寶莉,一見鍾情,("I Could be Happy With You")她邀請他參加舞會,東尼應允。("The Boy Friend (reprise)")

第二幕

尼斯海灘,眾人穿上泳衣游泳。("Sur Le Plage")這時東尼和寶莉正在蜜運,恩愛非常。("A Room in Bloomsbury")這時荷汀絲撞見二人,寶莉為了隱暪她是富家女的事實央求荷汀絲保守祕密。而另一邊廂帕斯科和德本納亦搭上了。("You Don't Want to Play with me Blues")美絲雖然答應了波比,卻仍與其他男孩來往,這讓眾人頗覺煩心。("Safety in Numbers")這時布洛靴斯特伯爵及夫人來到,東尼倉惶逃走,伯爵及夫人追趕而去。這讓寶莉認為東尼是個小偷,黯然傷心。("I Could be Happy with You (reprise)")

第三幕

晚上舞會,眾人狂跳熱舞。("The Riviera")伯爵脫離了夫人監管跟女孩們調起情來。("It's Never too Late to Fall in Love")雖然有精彩的舞蹈,("Carnival Tango")寶莉還是悶悶不樂。德本納已與帕斯科訂婚,她嘗試著開解寶莉。("Poor Little Pierrette")終於東尼出場,二人再次表露身份:寶莉為鉅富之女,而東尼則是伯爵之子。("I Could be Happy With You (Reprise)")真相大白後眾女士亦向當天求婚的男友們拉埋天窗,大團圓結局。("Finale")

[附加資料: 後來在第二幕中加插了一首叫"It's Nicer in Nice",由荷汀絲主唱。]

 

紀錄:

1955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Julie Andrews (寶莉)

1970年Drama Desk獎

最佳女配角: Sandy Duncan (美絲)

1970年外圍劇評獎

最出女配角: Sandy Duncan (美絲)

1972年金球獎

最佳女主角: Twiggy (寶莉)、最佳女新秀: Twiggy (寶莉)

 

唱片:

新舊的百老匯版在香港都有發售。至於全世界便有一不知年份的錄音版本、1954年同時推出的倫敦與百老匯原裝版本、1965年錄音版、1967年倫敦版、1968年澳洲版、1970年百老匯重生版、1971年電影原聲、1984年倫敦又重生版以及1997年德國普福斯咸卡士版本。

 

觀感:

不大明白為甚麼要分三幕來說這個簡單的故事。然而這套音樂劇所注重的還是在歌舞方面吧,而這樣的編排筆者還是不大滿意。畢竟劇力鬆散觀眾看的一半半,突然又來一個大型舞蹈,造成劇舞不平均的情況。除此以外這故事雖然有點老土,但仍然說中好多少女心事,才能如此歷久常新。難得Julie Andrews有意再次回到這套音樂劇裡 - 今次她是當導演。無論如何這套標榜舞蹈和輕鬆劇情的音樂劇還是有多少價值的,至少在當時而言此劇在講求輕鬆浪漫的百老匯來講,這套倫敦來的東西還是非常合觀眾口味的。

 

推薦曲目:

The Boy Friend: 女聲合唱,訴說少女情懷的歌曲。
Won't You Charleston with Me?: 男聲獨唱,不考唱功,倒是考驗其舞技。
I Could be Happy with You: 男女合唱,全劇最甜美的情歌。
It's Never too Late to Fall in Love: 男女合唱,歌詞有趣幽默。
Poor Little Pierrette: 女聲合唱,對兩個女聲的要求都不低,要唱得好有難度。

 

數字:

倫敦首演: 1954年1月14日 - ?
上演場數: 2084
百老匯首演: 1954年9月30日 - 1955年11月26日
上演場數: 485
外百老匯首演: 1958年1月25日 - ?
上演場數: 763
百老匯複演: 1970年4月14日 - 1970年7月18日
上演場數: 111
電影首映: 1971年12月16日
個人評分: 7.5

 

劇照:

 

回到A-F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