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童真 Big

資料:

製作人: James B. Freydberg, Kenneth Feld, Laurence Mark, Kenneth D. Greenblatt

作曲: David Shire

作詞: Richard Maltby, Jr.

原作: Gary Ross, Anne Spielberg "Big"

改編: John Weidman

背景: Robin Wagner

服裝: William Ivey Long

燈光: Paul Gallo

聲效: Steve Canyon Kennedy

髮型、假髮: David Brian Brown

特效: Gregory Meeh

音樂指導: Paul Gemignani

編曲: Douglas Besterman

舞曲: David Krane

電子音樂: Brian Besterman

聲樂編排: Patrick Brady

主管: Fremont Associates/ Robert Kalmot

公關: Boneau/ Bryan-Brown

製作顧問: Arthur Siccardi

燈光顧問: Rick Baxter

選角: Johnson-Liff Associates

副製作人: Fao Schwarz, Pachyderm Entertainment, Fuji Televeision Network, Inc./ Kyodo Tokyo, Inc.

副編舞: Ginger Thatcher

副導: Steve Zweigbaum

編舞: Susan Stroman

導演: Mike Ockrent

 

簡介:

人的生命也許沒有第二次,但是音樂劇的生命則是可以無限次復活的。一套原本反應平平掌聲疏落的百老匯音樂劇,換了個地方、換了些演員、稍稍加減了音樂和劇本之後,在百老匯以外的地方亦可以造成轟動。此劇雖然沒有真的如此誇張,卻也差不多了。改編自八十年代時的同名電影,此劇在百老匯的首演情況非常的不明朗。大致上人們分成兩派,一方面有保留地支持,另一方面則對其內容和尺度有意見。結果此劇雖然獲得五項東尼獎提名,亦是鎩羽而歸。不過,稍經修訂後的版本卻在巡演期間大受歡迎,現今此劇是各少年劇場或中學劇社最熱門去排的音樂劇之一。而此劇的開始是源於作曲家David Shire妻子的建議,加此作詞人Richard Maltby Jr.的一首詞作"I Want to Know"開始的。

終於二人讓David Shire改變初衷,由不大贊同變成同意參與創作這套音樂劇。在確立了作曲作詞人誰屬之後,他們積極地找齊了導演Mike Ockrent、編舞Susan Stroman、編劇John Weidman,組成了創作小組。在接著的預演之中所收到的反應是負面為主,於是在路上便不斷的被重寫、刪改,不過似乎問題的根本直至去到百老匯還沒有完全解決。由原版到百老匯版,第一幕平白增加了四首歌曲,主角的戲份被大幅改寫,兩首歌曲被幾若完全重新編作。巡演版的據創作者言道是把原來的簡化,效果卻出奇地好,導演換上了Eric Schaeffer。曾經參演此劇的有:Patrick Levis、Barbara Walsh、Brett Tabisel、Michael Bell、Daniel Jenkins、Crista Moore、Jon Cypher等等。

 

故事:

第一幕

("Overture")

新澤西州,十二歲的祖殊因為不敢向大他一年的辛絲亞示愛和面對自己成長而煩惱。("Can't Wait")在其友比利幫助之下,他正欲向其示愛("Talk to Her")卻發現她已經有男朋友了,("Carnival")萬念俱灰的他來到一個古怪的公仔面前。那公仔命令他講出自己的願望,祖殊指想自己變成大人,那公仔卻異常地指他的願望將會達到。("Zoltar Speaks")第二天他發現自己果真變成了大人,("This Isn't Me")還被母親誤當賊人趕了出家門,還好比利還認得他。為了找回那個公仔二人決定前往紐約尋找,卻得等待幾個星期才能找到。祖殊無家可歸,唯有在巴士站裡過夜。("I Want to go Home")

第二天正當祖殊在比利的時候,("The Time of Your Life")他遇上了玩具公司老闆麥米蘭,並解釋給他聽玩具的吸引之處對小孩來講在哪。("Fun")麥米蘭深感這人是可造之材便給了他一個職位。他的意見被重視讓公司產品發展部主管保羅非常妒忌,("Josh's Welcome")而其前女友市場部主管蘇珊卻覺得他非常有趣。("Here we go Again")公司送了個單位給祖殊,他便將之放滿玩具,蘇珊路過拜訪("Do You Want to Play Games?")並被其天真的態度所感染。("Stars, Stars, Stars")當晚她還在那裡睡著了,致使他在公司派對上被保羅奚落。麥米蘭突然著各人想一件新玩具,祖殊的舞蹈遊戲贏得了全場人士贊同,一片歡騰之下蘇珊吻了他,讓之感到飄飄然。("Cross the Line")

第二幕

一直在替祖殊找那個神奇公仔的比利感覺與祖殊越來越生疏,("It's Time")而祖殊之母則回顧以往日子,盼望他早日歸來。("Stop, Time")另一邊廂,祖殊從夢境之中醒過來,("The Nightmare")並與蘇珊回想自己的童年。("Dancing All the Time")二人情意正濃,這種新鮮的感覺讓祖殊非常迷惑,("I Want to Know")第二天他精神奕奕的把那個意念搬了出來,("Coffee, Black")麥米蘭對此非常欣賞,並破格提拔了他。終於比利找到了那個公仔,卻撞見祖殊和蘇珊在對吻,他這才明白為何祖殊對此興趣缺缺。

比利責罵祖殊,而祖殊亦在被蘇珊的朋友為難("The Real Thing")之後他亦發現自己根本未夠成熟。蘇珊安慰他,("One Special Man")祖殊向她坦白卻被誤會,他這才醒覺當大人不是想像中如此輕鬆的。("When You're Big")他找回比利指自己決定變回小孩,("Skateboard Ballet")亦著蘇珊在那裡跟他見面証明一切。她這才恍然大悟祖殊其實只是一個平凡的十二歲小孩,並對之再一次表白。("I want to Go Home/ Stars, Stars, Stars (Reprise)")回復原狀之後,祖殊終於與母親相認,二人相偕回家去了。

 

紀錄:

1996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Brett Tabisel (比利)

 

唱片:

只有兩隻,1996年百老匯原版及1997年祕魯版,香港沒有出售。另外這亦有一日本錄影版,香港亦沒有出售。

 

觀感:

就故事來講雖然有點老土,但不能否認這個是挺發人深省的故事。當年此劇的原作電影之所以成功便是為此,在變成音樂劇之後感覺上沒有多少變化,也算是保留了大部份的原意。至於歌曲David Shire的音樂似乎有時候很有Andrew Lloyd Webber有時則挺像Stephen Sondheim,結合兩著的效果卻是挺好的。個人而言頗喜歡此劇的曲風和歌詞。樂迷們知道了"I Want to Know"的歌詞後恐怕也能理解為何David Shire會點頭同意創作此劇。舞蹈方面,Susan Stroman的玩樂舞蹈一如以往地精采,但始終不是其最成熟的作品。

 

推薦曲目:

Can't Wait: 大合唱,一下子便找成長的煩惱和家長與孩子錯綜複雜的感情帶了出來,音樂旋律動機與"It's Time"相近,熱鬧而具氣力。
I Want to go Home: 男聲獨唱,溫柔而哀愁的歌曲,歌詞寫的既窩心亦有笑位,角色探索型歌曲。
Fun: 男聲領唱,熱鬧而輕鬆的大型歌舞場面歌曲。
Here we go Again: 女聲獨唱,感覺上有Stephen Sondheim影子的歌曲,挺為有趣的角色探索型歌曲。
Cross the Line: 男聲領唱,全劇最大型的歌舞場面,亦是全劇最出名的歌曲,現在已經廣泛使用於不同場合了。
It's Time: 男聲領唱,道出了少年人對社會的控訴,亦是罕有音樂劇之中頗為稱職的饒舌歌曲。
Stop, Time: 女聲獨唱,充滿憐愛和悲情的角色探索型歌曲,令人易於動容,適合拿出來獨唱。
Dancing All the Time: 女聲獨唱,輕鬆的旋律搭配在簡單的伴奏動機之上,角色炫示曲。
I Want to Know: 童聲獨唱,歌詞填得非常的好,音樂有點偏近兒歌風格,卻充滿溫馨和甜蜜,適合拿出來獨唱的角色探索曲。
Coffee, Black: 男聲領唱,劇中另外一個大型舞蹈場面,對話中隱含饒舌,劇情推進力強。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96年4月28日 - 1996年10月13日
上演場數: 193
個人評分: 7.75

 

劇照:

 

回到A-F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