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唱歌學英語-->台灣人學英語
SARS:病案定義 (5/5)
SARS:現代全球化社會的問題
SARS:中國的車諾保?
看時事學英/美語
台灣人學英語
- 前言
- 一些要點
- 結語
支持引進外籍英語師資(1)
--兼回台日「民意最前線」施冰冰文

支持引進外籍英語師資(2)
--引進外籍英語師資,不失為一劑務實的猛藥

SARS: Hian-tai Choan-kiu-hoa Sia-hoe e Bun-te(4/24/03)
(SARS:現代全球化社會的問題)
--譯自 Asahi Shimbun 專訪

【譯者:SARS 病爆所引發的恐慌比疾病本身傳得更快,傷害層面更廣泛而嚴重。這個國際知名的傳染病專家指出,SARS,同AIDS一樣,是個全球化的現代社會本身帶來的問題:自然資源的開發,自然生境的破壞...等等。雖然我們知道,特別是在所謂"後現代"的論述裡,科學,或科技常被指為現代化弊病的罪魁禍首,但在訪問的最後,他還是指出:科學和科技仍是我們的解救之道。會不會只是因為我們除了科技之外,根本別無辦法? 進入21世紀,我們有必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而且,最好要快。】

Q:
目前世界所看到的病毒傳染像非典型肺炎,AIDS 和西尼羅熱 (West Nile Fever) 的爆發,是怎麼回事?
A:
兩件事正在發生。一個是,我們正碰到一種我們完全不知道的全新病原。另一個是,一些已經知道不太有害的病原,轉為惡毒,而且迅速擴散。這兩型造成專家所謂的「新興病毒感染」。
 
Q:
我們沒有各種抗生素來對付這些疾病嗎?
病菌反撲的年代
A:
直到 1980 年代,我們是這樣相信的。但近來,有很多新細菌得到對既有的抗生素的抗藥性。我們叫這是「病菌反撲的年代」。對病毒來講,沒有所謂的萬靈丹。我們所有的抗毒劑只對特定病毒有效。
 
Q:
為什麼新的病毒會興起呢?
A:
即使新興病毒,也不就真的是"新"。他們一直存在野生動物身上,而我們只是沒有注意到。這些病毒和野生動物和平共存了幾千年。只有在他們開始感染人類時,我們才認識到它們的存在。
 
Q:
為什麼這些動物上的病毒會來感染人類呢?
A:
透過開發,人類社會開始侵入動物的生境,連帶使得那些病毒從動物遷移到人類。在1995年的熱伊(Zaire)的依波拉熱病爆發的案例,悲劇因為當地衛生和醫療照顧體系極端貧乏的情況而加劇,比如,污染針頭的一再使用,散佈疾病。

AIDS 可能源自於非洲的黑猩猩,但這病害傳到非洲以外,也是因為現代社會本身的問題,像使用有問題的血液產品和藥物濫用。
 
Q:
歐洲科學家確定造成 SARS 病毒的身份是冠狀病毒。你認為呢?
A:
冠狀病毒造成腹瀉和類似感冒症狀。冠狀病毒影響動物,像雞和豬,也同樣影響人類,但症狀有很大差異。這新檢查出來的冠狀病毒,在基因結構上和以往知道的冠狀病毒,有相當大的差異。我想我們正在應付一個新種,而不是已知種的突變種。
 
Q:
原寄主是野生動物嗎?

A:
世界衛生組織(WHO)懷疑是動物。但不太可能是家禽和家畜造成這次的病爆。事實上,野生動物是非常可能的源頭,和過去的病毒一樣。和截至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完全不同的是,它是這麼容易在人和人之間傳播。據我們所知道,所有新興病毒只在近接的實體接觸的情況,才會傳遞。這就是 SARS 驚人的所在。
 
Q:
SARS 可能從空氣傳送,不是嗎?
A:
你可能因吸進距你1、2公尺的 SARS 患者的咳嗽或噴嚏飛沫,而受感染。而且,由於這種病毒也可能飄在空中,傳染機會是相當高的。
 
Q:
你如何治療 SARS 病患?
A:
不幸,現在沒有對新冠狀病毒有效的抗毒劑。能做的只有把病患隔離在能仔細監測的環境,等候症狀消退。

當天花在 1980 年宣告絕跡時,全球衛生社群在一段時間裡充滿樂觀,相信人類終於戰勝了傳染病。但隨後馬上就爆發AIDS 和漢他症候群,導致1993年WHO宣布必須做全球範圍的傳染病監測。

 
Q:
有沒有採取什麼特定的措施?
網際網路論壇,叫"ProMED"
A:
在1994年,一個網際網路論壇叫 "ProMED" 建立了。全世界自動投入醫學研究計畫的人可以傳送資訊到這個論壇,讓專家分析和建議。這使得全球資訊分享成為可能。
 
Q:
這個論壇證明對這 SARS 病爆有用嗎?
A:
第一警訊是在2月10日,由一位醫師通報到 "ProMED", 關於中國廣東省的"致死肺炎"爆發,並尋求專家的有關資訊。
 
Q:
你認為 SARS 會傳到日本嗎?
A:
在危機管理,你總是要設想"最糟的情況"。SARS 已經傳出亞洲到加拿大,這事實,基本上牽涉到全球化。而日本當然相當程度地捲在其中。

 
Q:
衛生,勞工和福利主管大臣說,嚴格的隔離程序是最好的應付措施,但是,你不認為,在這全球化時代,這是說的比做的容易嗎?
A:
你說得對,但還有一些措施可以採取,像加速診斷程序。而且,知道肇事的病毒,對我們也有幫忙。

但是日本落後美國。他們在1990年中期開始熱切投入新興傳染疾病的研究,而從1998年就已準備好可能的生物恐怖者攻擊。美國的應對措施在2001年的Anthrax恐懼中更進一步加強,而那時建立的全國緊急運籌中心,現在已充分發揮功能。

日本在1999年修訂它的傳染病法律,所以也是有進展。但一大弱點就是明顯的短缺傳染病學專家。還有,目前只有很有限數量的 SARS 帶原者特別隔離房間。但最重要的,是國家的衛生主管完整告知大眾,除了所有有用的應對措施外,還有危險的所在。在美國,CDC(美國疾病控制預防部)高級官員提醒美國人民像洗手和戴口罩這些基本的自保作法。這些是有用的簡單又明瞭的安全小訣竅。
 
Q:
在病爆開始時,一些人懷疑生物恐怖主義。你認為呢?
A:
我不會懷疑這些。但假如是用天花病毒作生物恐怖攻擊,死亡災情將會大大超過SARS到目前所造成的。我這樣說,不只因為天花感染毒性,還有這種傳染在這全球化時代,會極其容易。在美國,一些人還談到,應付這回的 SARS 病爆,就像為未來生物攻擊所做的演習。
 
Q:
這是不是說,我們對傳染病的戰爭,會是沒完沒了的?
A:
在地球上,微生物數量遠遠超過人類和動物。而人類擁有科學和科技。感謝科學和科技,我們得以在極短時間內分離冠狀病毒,並解讀它的基因地圖。並沒有悲觀的必要。
[結束] 

SARS: Tiong-Kok e "Chernobyl"?(4/19/03)
(SARS:中國的車諾保?)
--譯自 "China Journal - BusinessWeekly"

中國致命的黑死病:威權主義
--北京對 SARS 危機的顢頇處理,證明了:為什麼民主改革 攸關生死

不用說,SARS 是危險病毒。我並不恐慌,但身為一個香港居民,如果說我對這疾病不認真關切,那我就是在說謊。它會以神秘的方式,移動和殺人。然而,這問題相對於SARS 所造成的傷害,無疑是不成比例。既然各地方的主管單位正密切注意航空旅客,它的散佈應該會慢下來。

那都是在怕什麼呢?這只是色腥羶媒體炒作的亞洲產的群眾歇斯底里嗎?我想不是。沒有人想談真正在這恐懼背後的。中國。SARS 暴露了全世界切盼成功的一個國家的一些醜陋真相。

新世界 舊心態 毫無疑問,在過去1/4世紀裡,中國已有超出想像的改變。 它的摩天大樓,乾淨的工場,和愈來愈國際化,高教育的人民,代表毛澤東的僵化時代以來的轉變。但是,改變是在經濟和社會。中國政府官員自大的心態,並沒有改變。

多數時候,這毛病沒有大關係。當然了,從學者到商人,如果你觸了國家的霉頭,那總會有點麻煩。而對異議份子,被拉下台的,或任何和國家過不去的人,那就不只是小麻煩而已。但是,當個體戶擴張,這老式政府組織結構的重要性,愈來愈不重要。或者說,似乎是如此。

很抱歉,我必須說,商人助長了這些。太多人說,中國現在還無法民主。他們說,中國終有一天會民主--幾十年後罷,彷彿民主是個電燈開關,只要合當局的意,可以輕易扭開、扭閉。而中國擁護者說,反正民主不影響做生意--或中國人。民主是西方的奢侈品,中國可以不要。它導致缺乏效率,阻礙發展。

信心危機 海外回國做生意的中國人企業家,特別高唱,西方人不瞭解亞洲。(它讓我懷疑他們知道亞洲什麼--南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台灣的人民,都在奮力要求政府更開放,更反映人民需求。)急著搶一份世界最快速成長的經濟之一的生意人,可以忽略正在發生什麼。

現在,每個人可以看到,民主不只是奢侈品。他們可以看到,威權主義甚至連穩定都不能保證。一個壓制資訊的政府,不只殺害它的人民--還有其他國家人民--而且在它的信譽瓦解時,還會散播恐慌和疑慮。

或許多數中國人還是信任他們的國家,我無話可說。但我知道,對SARS顢頇的反應,已使得世界上許多人,特別是在公共衛生,和危機處理領域,重新思考中國。他們懷疑,到底自從鄧小平開動改革的1/4世紀以來,它走了多遠。他們發現,在1989年天安門殺戮以來,近乎14年的急速經濟和社會改變下,這個「中央國」的政治,竟幾乎沒有改變。他們看出,中國對政治發展,並沒有轉型的策略。

中國的車諾保 而且,更重要的,他們害怕這種政治落伍將傷害他們。所以,他們決定,中國是有罪的,除非證明無辜。這可能不算公平。但,假如中國想改變情況,他需要學到危機管理的教訓。首要教訓,21世紀的現代國家,一定要開放和透明。假如你有不懂,就說不懂。唯一能恢復信譽的方法,是讓人們相信,你沒有隱瞞。

中國學者Richard Baum 說,SARS可能成為中國的車諾保。當核子災難剛發生時,蘇聯政府想打壓掉。但,當輻射塵橫掃歐洲,各方壓力迫求真相。最後,戈巴契夫看到,假如不改變,蘇聯的未來無望。他開始了打開蘇聯社會的政治改革之路。

Baum 沒有預期中國會跟隨和蘇聯同樣的腳步,我也沒有。但我確信,SARS的重要性,遠遠超過這疾病對人和經濟所造成的災害。

[文完]


臨時美國 SARS 病案定義更新 之前4/20發佈的病案定義,已做如下更新:):

[ 本文僅供參考,不保證準確。若有疑議,以在美國CDC官方網站的原文為準]

  • 加入證明被SARS-相關的冠狀病毒(SARS-CoV)感染的實驗室標準。
  • 臨床標準更新以反映和SARS-CoV相關連的呼吸道不適症的可能光譜。
  • 流行病標準保留。台灣被加入目前記載或疑似SARS社區感染地區;河內,越南現在是稍前記載或疑似SARS社區感染地區。

臨床標準

2/1/2003 以後開始的未知病因呼吸道不適,而有:

  • 無症狀或輕微呼吸不適
  • 輕度呼吸不適:溫度高於100.4F(高於38C),和有1或以上的臨床呼吸不適發現(如,咳嗽,呼吸短促,呼吸困難,或缺氧症)。
  • 嚴重呼吸不適:溫度高於100.4F(高於38C),並有1或以上的臨床呼吸不適的發現(如,咳嗽,呼吸短促,呼吸困難,或缺氧症),以及:放射線圖證明肺炎,或呼吸危急綜合症狀,或活體檢驗發現吻合肺炎,或起因不明的呼吸危急綜合症候。

流行病學標準

  • 症狀開始前10天內旅遊(包括機場內運輸)至目前或最近記載或疑似SARS社區感染的地區,或
  • 症狀開始前10天內,密切接觸有或疑似SARS感染的人。

實驗室標準

確認

  • 在病情緊急,或病情開始21天以上所獲得的檢體中,查出SARS-CoV的抗體,或
  • 以RT-PCR,經二度PCR測試確認,查出SARS-CoV RNA,或
  • 分離出SARS-CoV

否定

  • 在病症發生21天以上取得的 convalescent serum中,沒有SARS-CoV抗體

未定

  • 實驗室檢驗沒做,或不完整

病案分類

  • 可能病案:符合臨床標準的未知病因嚴重呼吸不適,病發在2/1/2003之後,和流行病學標準;實驗室標準確認,否定,或未知
  • 疑似病案:符合臨床標準的未知病因輕微呼吸不適,病發於2/1/2003之後,和流行病學標準;實驗室標準確認,否定,或未知。

暫時美國 SARS 病案定義 (4/20 更新):

  • 美國SARS 通報病案由以下略述的標準,分為「疑似」(suspected) 和「可能」 (probable)。
  • 加拿大多倫多加入有紀載或疑似 SARS 社區傳染的地區[1]

疑似病案 (Suspected Case

2/1/2001 以後開始的未知病因呼吸道不適,並合下面標準:

  • 體溫高於100.4F(高於38C)以及
  • 一樣以上的臨床呼吸道不適(如,咳嗽,呼吸短促,呼吸困難,或缺氧症)以及
  • 症狀開始前10天內,有旅遊[1]過有記載或疑似的SARS社區感染地區(列在底下; 排除次要病案僅出現於衛生照護士或居家接觸的地區)
    症狀開始前10天內,有密切接觸[2]已知疑似SARS患者。

可能病案 (probable Case)

疑似病案,而有以下之一:

  • 放射線圖證明肺炎或呼吸危急綜合症狀
  • 活體檢驗符合呼吸危急綜合症候,沒有確定起因。

1 旅遊 包括在有記載或疑似SARS社區感染地區內的機場內的交通。
有記載或疑似SARS社區感染地區:PRC (就是大陸中國和香港特區);越南河內;新加坡;和加拿大多倫多。

2 密切接觸 的定義為對疑似SARS病案,曾照顧過,同居過,或和他的呼吸分泌物或體液有直接接觸者。

台灣人學英語:

前言:

以台灣人 的母語習慣,應付英文本來不麻煩,但在硬性學了北京話後,反而放棄原本豐富多樣的音素,聲調,又養成英語所沒有的捲舌習慣[註1],大大地妨礙英語學習。當然更糟的是國民黨教育灌輸不正常的基本語言觀念(語言沙文主義。譬如教學生:「學好"國語"才學得好英文」,這種夭壽、誤人子弟的觀念),使得我們心理上就歧視,排斥講外語,所以英文教育,大抵上很形式化,扭曲而不切實際。偶而會聽有人提到「台灣英語」。其實我認為,目前並不存在像「新加坡英語」Singlish、或「中國洋經濱」Chinglish那樣的「台灣英語」的,因為我們沒有真的在用它,所以自然就沒有機會形成。

上屆世足杯在韓國舉行期間,看到好像一般的韓國人也能在起碼程度上,和外國媒體交談、溝通,令人驚嘆。做為海洋國家,台灣的國民的外語程度,至少也應該到那樣的程度。

台灣人學講英語,大致不出下面3種機會:

  1. 和台灣人練習。在台灣,這種機會最多,但這除了特別的研討目的以外,沒有實際的學習效果,也很不自然;
  2. 在台灣和外國人交談。這種情況比1)好一點,但因為外國人在台灣,以外地人身份,總是會諒解、順應、各方遷就本地語言習慣,捉摸配合,所以學起來效果並不見得好。或只學會有限那幾句(Tony Chen 很可能是這種情況[註2]);
  3. 在外國和外國人交談。這種情況挑戰性最大,也是學英語最快、也最自然的情況。因為外國人以本地人身份,並不會覺得應該順應你,你的英語很快就會自動根據需要修正,很快地跟上。即使完全不懂英語的,在這種環境,不必幾個月內,也能學會基本需要的英語。當然,倘若妳雖然在國外,但也不是在必須和外國人溝通的情況,那又另當別論。有人到了國外還是只找本國人溝通,那就又回到1)的情況--乾脆說自己的本國話就行了。

國際網際網路的方便,現在要"到國外"並不是件難事了,但「語言沙文主義」還是有待台灣人自己克服。就像我們常怪外國人「不會"國語"」,海洋國家的外國人雖然少有語言沙文主義(英、美語本身就很混),但也不至於習慣遷就別人不會(甚至排斥)英語的情況,而這也正是自然健康,有益於學習的好處。

一些要點:

(a)長短音

有些發音,在英語很講究清晰、分明的,但因為我們母語習慣的不同,我們不習慣。糟糕的是,這些發音有時很關鍵而常見,但台灣人,或一般東方人就是很難察覺出,而學不起來。像長短音。Beat, bit; bat, bet; leap, lip; cheap, chip; deed, did; book, (說成)"不可"等等這些很常用的字,太多了--別忘了還有雙音、多音節的字。有時短短一句裡,就會出現好幾次。如果都一一給它長短混淆,那不但聽不懂,更會聽錯、誤解,麻煩更大。'bat' 是打擊;'bet'是下賭。'batting average打擊率'說成'betting average賭率',當然意思會差很遠。避免的方法,就是謹守長、短音,不能靠自己母語的直覺,不然就不是在講英語了。久而久之就習慣。雖然說只說是"長短音",其實它的音"質"也是不同的。所以也不是發得長和短就分得出,或就會混淆。像在強調時,有時會把音拉長,但仍然不至於聽錯。舉個例:

  • A: "You made lots of noise last night while you were sleeping!"(complaining)
    "妳昨完睡覺時很吵。"(抱怨)
  • B: (puzzled/embarrassed) "Oh, I did?"
    (困惑/尷尬的樣子)"喔,有嗎?"

這(困惑/尷尬的)B句裡的"did",雖是短音,但可能拉得很長(看困惑的程度),但只要發得對,不會聽錯。短音的 'i' ,大概介於長音 'i' 和 'e',所以雖因口語需要而拉長,還是分辨得出。要則(rule of thumb)是:誠實是最好的策略 -- 笨笨地、老實地按課本學的來發長短音。一開始,確實會感到彆扭,但至少不會被聽錯。這樣就夠省時省事了。到下面(c)階段,再講求舒適、好聽。

回頭說上面那'bat'的母音,無論台語、北京與都沒有。偏偏英語,尤其是美語,很常用。就上面的'batting average'裡,就有兩個了。除了一般性的用途,這音常常取代'e'的音,用以加強語氣,像"can"--常用吧?所以,這個音簡直可說是道地英語,尤其是美語的指標之一。也是需要脫離母語直覺來學習。喔,還有,注意A句裡的"sleeping"如果發成短音,會被聽成"slipping"滑倒(整句變成:妳昨晚滑倒時的聲響很大!)。所以長短音不分清,會造成英語溝通上困難重重。即興幽默一下,常常是對話中潤滑劑。但試想,幽默後,還因長短音搞錯,又必須回頭來解釋自己的"創意",多煞風景啊!這種情況很常見,說痛心也不為過。最糟糕的副作用是,妳會因而開始畏懼,或甚至討厭英語。多伐不來啊,想想,長短音絕不是新鮮的--初步的英語發音課程就有很充分的練習了,只是本身母語習慣而不適應而已。

假如整個英(美)語聽講能力,理想算是100點的話,這方面的努力(當然包括講和聽,所以不可能關起門來努力)可以替妳贏到將近20點。(一般台灣學生,不管讀到什麼學位,如果是首次放到自然的外語環境交談,他的起跳點數若有20-30的話,那已經可以算是中上了--也可見我們英語教育在國際尺度上的成績。)底下談到的方面,可以再加個1、20點。

(b)留意"指涉"

我們的英語教育,偏重文法、單字的記憶,演練。這些技術性的磨練,我們的水準早超過一般實際生活上口語的需要了。其實稍微加強「攻心為上」的步數,收穫會出乎意料,而受益非凡。

我們教育偏重抽象意念的傳授。我們背了太多單字,也都是以它的字典意思在把握,所以我們的對話,常常止於空泛的觀念層次(其實中文對話大致也不例外)。一般英語系統的海洋國家(美、加、英、澳等)人的語言習慣則有不同。他們喜歡涉及客觀的具體。比如,妳若爆發地說:「政治很討厭」,立即得到漠然的回應「是嗎?」,然後他會期待談到那個政客又作怪了?妳怎麼逃開政治的?討厭到什麼樣程度,比比看怎樣?等等,等等,這些具體的話題;美國人的話,則更會趨向具體行動,如提議去哪裡聊天散心,或甚至怎麼發起抗議活動。這客觀具體的指涉(reference)和我們也很流行的「八卦」(gossip)又不一樣喔--我們的「八卦」特別專指向具體的個人隱私,予以特別誇大扭曲,功能只是娛樂、好玩。如果妳只談抽象的,那對方會一直提問:What do you mean? (指什麼?指什麼?) 妳若重複字典意思,這種問話就會繼續下去,貫穿整個交談,直到轉換話題。這樣一來,對話就很難順暢而有進展,甚至很挫折。當然那可能還是對方為某種原因,特別對妳(或你的話題)有興趣,不然對談不起來(像不相交的平行線啦)。站在聽者的立場,有時我們會想對方要傳達什麼觀念?想破頭。事實上,他在陳述一件或許他認為十分重要的具體的事物,如此而已,或許也會牽涉到觀念,但不必然。

有人說,這是文化的問題,沒辦法。其實,是文化問題沒錯,但是,要有辦法,只要培養現代人正確的溝通觀念:語言是開啟一個文化大寶藏的鑰匙。我們學語言的最大的意義就在此,而不是時下常見的,拿來向同胞耍炫。

這方面能注意把握到了,在英語溝通能力的尺度上,又能添加至少10-20點。以一個中上程度(20-30點)出發者,從(a)(∼20點)做到此,大致能接近及格,並且足以自我成長了。那至於非中上程度的呢?顯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吧--我們的制式教育,對於實用英語本來就助益不大。受制式教育影響較少的人,反而較能把握(b)。而老實說,(b)可能讓妳更能從英語溝通中獲益。感嘆教育資源浪費、可惜嗎?還是自救最要緊吧!

(c)自我成長

我認為,要覺得有所收穫(rewarding),才會驅使自我成長。做到了(a)和(b),妳開始會有真正在用英語溝通的感覺。笛卡爾曾說:「我思,故我在」;在現代資訊時代,我們已經是在「我溝通,故我在」的時代。資訊的傳達、溝通,尤其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裡,會是很有收穫的。"自我成長"指的是什麼呢?現在,妳知道了具體的事實,才是對方容易聽得進去的,妳自然就知道對話中,什麼部分是應該強調的;妳就會摸索出,怎樣在聲調起伏上,或長短音的微調上,做適切的調整,甚至做創意的發揮,來達到效果。然後很快的,你的英語就開始得心應手,多采多姿起來了。

既然是「自我成長」嘛,這裡就不必再多說了。:-)

結語

有人好奇要問:那妳自己算什麼,點數多少呢?我就是前述"20-30分起跳"的一個,曾在自然英語環境裡生活過一段比一般台灣人還長的時間。我最好的情況,自認達到80點以上(在不見面,比如在網路、電話中的一般對話,對方聽不出是外國人在講英語);現在我在台灣,沒辦法,有可能落回到及格邊緣吧!我希望台灣有更多人能講英語,也好給我多一點練習的機會啊!台灣仍有很多人相信制式的英語教學,而花下大筆錢去參與。其實,以我自己漫長的過來人經歷,我們大部分人真正需要的,只是--在擺脫制式的框架後--重新發現,而活用自己最基本的所學,和自然的練習環境(而這也是可以自己創造的)。希望我們有一天也會發展出"台灣英語"。[註3]

最後,沒有什麼能取代練習。上面(a),(b) 都是聽、講雙方面實做的功夫,不需做筆記、背誦。記住,你所學的文法、字彙應該都不是問題。Wherever and whenever you can, just 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

Good Luck!


[註1]
一般傳說北京話也有捲舌,利於學英語。說這種話的,可以想見,通常不是刻意說謊,就是根本不講英語的中文語言沙文主義者。北京話的捲舌和英、美語的 sh 音是不相容的。這裡不需畫圖、申辯、引證,只看一般老外發北京話的捲舌音的痛苦樣子,就知道了。北京話的"兒",也是正確英語發音的惡夢--千萬不要把常見字尾的 -er 發成"兒",而應該發成接近台語的"蠔仔煎"的"蠔"("國語"所沒有)的短音--想都不要想捲舌!

北京話都是單音節,對英美語先天性就彆扭,不習慣。這點本來又是台灣母語族學英美語的一項優勢,因為台灣母語包含很多原住民祖先的多音節語詞。今天台灣人強以後天的北京話為"國語",原來的母語本能反受所干擾,實在很可惜!

[註2]
以現有在空中的英語教學節目,Tony Chen的英語發音很特別,或說本土腔特別加重,可能只能在台灣,或極熟識、能配合的圈子內使用。他常常長短音也很混亂,不足為法。我在猜想,有可能他是道上的老江湖--故意打造賣點吧?這是個人的猜想。但是,以他的經驗,相信他至少能把握上述(b)(c)。所以只要抓住對話的重點,長短音錯亂的負面影響,當然可以減低,但話說回來,這可以說是他長期養成的個人風格,初學者不見得能學得來。

語言能力用進廢退,所以一般美國大學對入學托福考試成績的規定是"一年內有效"。以這個標準,Tony Chen 必須每年去參加托福考試,以更新他的"狀元"頭銜。他做得到嗎?此外,托福是以自然分佈曲線來決定成績,譬如:成績在98-99%(這個比率清楚寫在考試簡章中)的人之上的就給滿分,往下類推;換句話說,在全球眾多考生中,平均每百人中就最少有一個滿分,絕不是像真的狀元,每次的考試,總啊共的就只有一個。所以所謂"狀元"只是在台灣自封的噱頭。還有一個事實是,至少在以往(我個人記得的一次,是在大約20年前)有一段期間,台灣托福考試中心有嚴重的洩題情況--台灣這種通天本事,向來是國際知名。Tony Chen 如果在類似那種時候和一缸人一起拿到滿分,也並不奇怪。

以上這些,除掉個人的一點在商言商而猜想的部分,其他應該都是可以客觀求證的事實。其實,猜想的部分,也不算是全無根據。不知道有沒有同感,我是聽了好一段時間才搞清楚他原來是個男生。所以,他操控聲帶的段數,看來應該是不低。;-)

[註3]
本文主要針對"講"英語。另外,因為鍵盤限制,文中例子的音標無法精確注出,所幸它們在學者的一般基本音標課本裡都能輕易找到。祝學習愉快!


看時事學英語(4/9/03) 大戰SARS篇)

台灣話說:看人家吃米粉--喊燒。但是,這裡不是要看人家打戰叫好。所謂兵凶戰危,台灣既然一再聲明自己是個民主國家,自然應該是愛和平和反戰的。(長遠來講,本站基本上認為台灣應進一步在國際上塑造自己中立的形象--別忘了,中立國才是我們的理想。)

就學習英語來講,這時媒體焦點的「美伊戰爭」報導,不失為一個學英語的機會。本來以為戰爭可能幾天就結束,不料它延長下來,影響層面也勢將擴大。既然如此,就讓我們好好利用吧。媒體的用語,為了資訊傳達的效率和效果,常常出現非傳統語法,但影響現代英/美語很大(英/美語語法以描述論為主流,和中文不同[])。以下列出這次大戰中,常見頭條標題和對照英文。

看時事學英語
  SARS (Severe Acute Resparatory Syndrome) 標題、單字
日期 標題 (Holo華語English)
  SARS 恐慌推昇口罩銷售 SARS fears send mask sales soaring
4/10 Sars 打擊亞洲旅遊 Asian travel blighted by Sars
  Sars 病可能"常駐" Sars illness "here to stay"
  電影節拒邀中國訪客 Chinese quests barred from film festival
  Sars 打擊香港成長 Sars hits Hong Kong growth
  中國被控隱瞞Sars 致死疫情 China accused over Sars death
  各國加緊防制SARS措施 Countries Tighten Measures to Fend Off SARS
4/9 印航減飛(香港)India cuts flights (to HK)
  非洲"可能"Sars病例 "Probable" Sars case in Africa
  中國遭受 Sars 壓力 China under fire over Sars
4/8 Sars 擊中中國的外國人 Sars hits foreigners in China
4/7 美國警告Sars 流行傳播 US warns of Sars epidemic spread
  Sars 帶衰亞洲經濟 Sars weighs on Asia's economies
  官方沈默,助長流行病 Epidemic Aided by an Official Silence
4/6 中國為病毒擴散被斥 China under fire for virus spread
  馬來西亞拒絕疑似患者入境 Malaysia keeps virus suspects out
  北京聯合國工作人員死於SARS Beijing U.N. working dies of SARS
4/5 中國Sars 的死亡秘密 China's lethal secrecy over Sars
  中國為對病毒反應遲鈍道歉 China "sorry" for slow bug response
4/4 病毒突破"可期" Bug breakthrough "expected soon"
  香港受致死病毒打擊 HK hit by deadly virus fears
4/3 美國外交人員恐毒,撤離(中國)Diplomats pull out (of China) over bug fears
  亞洲承受Sars 衝擊 Asia Braces for Sars impact
  中國,病毒恐慌的要角 China's central role in virus scare
4/2 UK 旅遊受病毒警訊 UK given travel bug warning
  保險公司警告病毒損失 Insurers warn on virus losses
  平息致死病毒競賽 Race to contain deadly virus
3/31 加拿大奮力控制病毒 Canada struggles to stem virus
3/29 首位鑑定 SARS 問題的 W.H.O. 醫師 Carlo Urbani 死於河內 Carlo Urbani, the first W.H.O. doctor to identify SARS as a problem, dies in Hanoi.
3/27 催促機場檢查 Airport virus checks urged
   
  SARS 有關單字
 
 
  美伊大戰:單字
日期 標題
4/13 法蘭克斯:撒達姆政府是"過去的政權" Franks: Saddam government an 'ex-regime'
4/12 撒達姆的科學顧問自首 Saddam's science adviser turns himself in
4/11 伊朗歡迎撒達姆倒台 Iran welcomes Saddam's downfall
4/10 戰局結尾,北部充滿危機 War's Endgame Fraught with Risks in the North
  在撒達姆"夢魘"過後,巴格達要美國即刻離開 After Saddam 'nightmaree' Baghdad Wants U.S. Out Soon
  暴徒搶劫撒達姆近親的家園 Looters Ransack Homes of Saddam's inner Circle
  阿拉伯領袖警告美國的"骨牌理論" Arab Leaders Warns against U.S. 'Domino Theory'
  伊拉克西埃族領袖,助理在納加芙遭謀殺 Iraqi Shiite Leader,Aide Assassinated in Najaf
  紐約警察承認保存反戰抗議者資料 NY Police Admit Keeping Anti-War Protest Database
  土耳其緊張注意庫德族在北伊的進展 Turkey nervously Eyes Kurt Advances in North Iraq
  巴格達慶祝新的黎明 Baghdad celebrates new dawn
4/9 伊拉克駐聯合國大使承認"玩完了" Iraq's U.N. Ambassador Concedes "Game Is Over"
  全球電視播出巴格達淪陷 Global TV Gives Breathless Play to Baghdad Fall
  伊拉克人狂喜撒達姆政權崩盤 Iraqis Jubilant as Saddam's Rule Collapses
  撒達姆在 eBay 收集品市場的行情看俏 Saddam Thrives as Collectible on eBay
  撒達姆倒台但行蹤仍然是謎 Saddam Toppled but Elusive as Ever
  錢尼否認美軍以新聞記者為目標 Cheney denied Troops Targeted Journalists
  伊軍作戰英勇,但欠缺指揮 Iraqis Fought Bravely, but Without Direction
  戰後的伊拉克威脅新的外交爭執 Postwar Iraq Threatens Fresh Diplomatic wrangle
  阿拉伯人眼看撒達姆的終結難以置信 Arabs Watch Saddam's Demise in Disblief
  化武受害者見撒達姆垮台而流淚 Chemical Victims Weeps as Saddam's Power Crumbles
  美軍坦克抵達巴格達媒體旅館 U.S. Tanks Reach Baghdad Media Hotel
  笑容和花迎接巴格達美軍陸戰隊 Smiles and Flowers for U.S. Marines in Baghdad
  巴格達機場成為美軍總部 Baghdad Airport Becomes U.S. Military HQ
  受傷、看破,一些阿拉伯戰士返鄉 Hurt and Disillusioned, Some Arab Fighters Go Home
4/8 布希會布萊爾坦論戰後的伊拉克
Bush Meets With Blair to Discuss Postwar Iraq
 
  首都看似戰場
Capital Has Look of a Battlefield
 
  一日激戰後,渡河
River Is Crossed After a Day of Fierce Fighting
 
4/7 英軍攻勢奪取一半的南方城
British Assault Captures Half of City in South
 
  橡皮子彈在奧克蘭用來對付抗議戰爭份子
Rubber Bullets Used on War Protesters in Oakland
 
  反戰抗議者群聚布希-布萊爾在貝爾法斯特的高峰會
Anti-war protesters flock to Bush-Blair summit in Belfast
 
  攻擊是根據一份情報而做出
Strike Was Made Based on an Intelligence Report
 
  巴斯拉提供攻取巴格達的教訓
Basra Offers a Lesson on Taking Baghdad
 
  美軍奪取皇宮並稱將留駐巴格達
U.S. Seizes Palace and Says It Intend to Remain in Baghdad
 
  美軍找到可能裝化武的大桶
US Finds Barrels That May Hold Chemical Weapons
 
4/6 反戰抗議緩和 Anti-war protest dwindles
  伊拉克人拉倒撒達姆雕像--由美軍幫忙 Iraqis Topple Saddam Statue -- with Help from U.S.
4/5 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完蛋"
Iraqi Republican Guard 'finished'
 
  布萊爾和布希規劃新的會談
Blair and Bush plan new talks
 
4/3 集束炸彈爭議
The cluster bomb controversy
 
4/2 美軍向巴格達挺進
US troops push towards Baghdad
 
  美軍在靠近首都的兩起長時間攻擊中,遇到零星的反抗
U.S. Meets Sporadic Resistance in Two-Pronged Attack Near Capital
 
  多數英國人支持這次戰爭,但不信任美國的處置
Most Britons Back the War, but Mistrust How the U.S. Is Waging It.
 
  土耳其同意提昇對美國在伊行動的支持
Turkey Agrees to Step Up Support of U.S. in Iraq
 
  被俘一週的十幾歲的美國女軍人已到達德國一家美軍醫院治療
A teenage US servicewoman held captive for a week in Iraq has arrived in Germany for treatment at an American military hospital
 
  巴格達爭奪戰在伊拉克首都周圍地區開打
Battle for Baghdad Begins in Area Surrounding Iraqi Capital
 
  人權運動者被驅離
Rights campaigner told to leave Iraq
 
  突擊隊解救戰俘並尋獲屍體
Commandos Rescue P.O.W. and Locate Bodies
 
  奪取城市裡對美軍的歡呼和笑容
Cheers and Smiles for U.S. Troops in a Captured City
 
3/28 1,000名美國軍隊空降進入伊拉克
1,000 American troops parachute into Iraq
 
  震攝不成,苦戰
Instead of shock and awe, a tough fight
 
  美軍主力沿途戰鬥,逼近巴格達;首都遭更多轟炸
Main U.S. force fighting in approaching to Baghdad; more bombing in capital
 
  很多伊拉克人指稱在槍口逼迫下加入戰鬥
Many Iraqis said to enter combat at gunpoint
 
  官員問:美國人能忍受多少死亡呢?
Officials ask: How many deaths will Americans tolerate?
 
  救援努力仍受延阻
Aid efforts for Iraqis still stalled
 
  安•那夾夫圍城時,約1,000伊拉克被屠
About 1.000 Iraqis slain as An Najaf is encircled
 
  巴格達緊急叫囂--伊拉克人指美國飛彈殺害無辜平民
Baghdad blasts prompt outcry -Iraqis say U.S. missiles killed innocent civilians
 
  土耳其最高將領不支持伊拉克
Top general in turkey backs away from Iraq
 
  人權團體攻訐埃及打壓抗爭
Rights groups assail Egypt for crackdown on protests
 
  在聯合國,伊拉克的前途持續激辯
At the UN, acrimony persists in debate over Iraq's future
 
  德國和法國媒體開始問不一樣的問題
German and French press begin asking different questions
 
  什葉派復起,可能震動蘇尼派主導的中東
A Shiite resurgence could shock sunni-dominated Mideast
 
3/27 美軍開啟北伊戰線 US paratroops open north Iraq front  
  布希-布萊爾會談:談些什麼?
Bush-Blair talks: What's on the agenda?
 
3/26 第三步兵師在截至目前最激烈戰鬥中奪取3座橋
3rd Infantry Seizes 3 Bridges in Fiercest Fighting So Far
 
  布希稱,戰爭可能會長,但胡笙必敗
Bush Says War May Be Long, but Hussein Is Doomed
 
  軍隊熬受飛沙和泥雨
Troops Endure Blowing Sands and Mud Rain
 
  聯軍攻擊伊拉克坦克縱隊 Coalition hits Iraqi tank column  
  最高將領承認空擊未能一拳擊倒
Top General Concedes Air Attacks Did Not Deliver Knockout Blow
 
  軍方沒料到非正規軍的襲擊
Army Failed to Anticipate the Attacks by Irregulars
 
  大戰役中,伊拉克損失慘重
Heavy Iraqi Losses Seen in Big Battle
 
3/25 庫德族的希望在新的行動中淡滅
Kurdish Hopes Fading in Light of New Moves
 
3/24 白宮對俄國售伊武器極為倒彈
White House Upset Over Russian Sale of Weapons to Iraq
 
  戰爭延長跡象使股票大跌
Stocks Fall Sharply on Signs of a Prolonged War
 
  美國會收到"戰"單
US Congress gets bill for war
 
3/21 對伊拉克戰爭爆發
War has broken out against Iraq.
 
  抗議浪潮席捲歐洲、紐約
Wave of Protests, From Europe to New York
 
  巴格達周圍巨爆
Large Explosion on Outskirts of Baghdad
 
  美國海軍陸戰隊佔領烏姆。卡撒
U.S. Marines Take Umm Qasr
 
  伊拉克師團投降
Iraqi Division Surrenders
 
  巴爾地摩陸戰隊員列入傷兵名單
Baltimore Marine Among Casualties
 
  南伊油田到手
Southern Iraq Oil Fields Captured
 
  倫司斐爾:撒達姆失控中
Rumsfeld: Saddam Losing Control
 
  晨間巨爆震動巴格達
Morning Blast Rocks Baghdad
 
  伊拉克陸軍師投降聯軍,五角大廈稱
Iraqi Army Division Surrenders to Coalition Forces, Pentagon Officials Say
 
  海軍陸戰隊奪取重要油產設施
Marines Seize Major Iraqi Oil Facility
 
  以色列科技在伊拉克顯身手
Israeli Technology to See Action in Iraq
 
3/20 布希宣布伊拉克戰爭開打;飛彈據說是對準胡笙
Bush Declares Start of Iraq War; Missile Said to Be Aimed at Hussein
 
   
  War on Iraq 單字/片語
 
   
 
註: [返回]
描述性語法就是它會根據語言自然發展的現況,而修訂文法,或添增字彙。有名的例子是:以往的不定詞中的 to 和後面的動詞是不能分裂的。像 Start Trek (星艦迷航)中,大家朗朗上口的"To boldly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就算是犯了這教條 ─ 必須要"to go boldly"才正典,雖然前者顯然是比較準確而有力。另外,像在"To go and take a look.","take" 前面的"to"被省掉了,現在也是常見而被接受,甚至成為主流用法。很多新興俚語、專業用詞、甚至流行商品名稱,也會成為通用正式用語,比如 "notebook"一詞,現在反而是指某種輕型電腦的機會比較大。相對的,指示性語法當然就相反。中文,特別是台灣謹守繁體傳統的中文,就是屬這種教條式的語法。目前提倡台語的,似乎也有不少承襲台灣中文指示論傳統的。他們愛引經據典,糾正時下已然廣泛流行的語法,強調"這應該...說才對/高雅/優美..."。他們似乎也不在意創新語詞,寧願疊床架屋,好像"一切盡在古典中"。就比如上面的 notebook,就要說成"筆記型電腦"。等疊得太繁複了,就開始表達不清不楚起來。也任由它去,反正嚴守古法,緊抱古典要緊。台灣中文裡面,這種例子,舉不勝舉。我發現,在這方面,簡體中文似乎還比較有創意。


另外,有趣的是:在台灣台面上的英文--像台灣本土出的的英/美語報章雜誌上的,情況又如何?寫英文稿的本土記者,因為先天的限制,也是難為了。他們的英文顯然受制式文法、字典的拘束(常常反而是讀本土作品時,會碰上生字),而敘述也會冗贅(這倒是一般中文文章的特色,可說是承襲所謂的"中文思考"),比不上外稿(如AP、New York Times等)的流暢、簡潔有力。大概而言,不出頭兩段文字,你就能讀出是不是本土的作品。如果是台灣教授學者的特稿,就更多了經院氣息,鋸牙拗口,常常令人不忍卒讀。:-(但必須說,進步也是看得到的,只是能到什麼程度,可能還要看結構上的突破。

比上面還系統性的特色是,英/美語--特別是美語--愈來愈多使用所謂"動作動詞"(action verb)。像如果用"There have two different ways."在以前必然會被打叉叉的(非要"There are two different ways."),美語中反而很普遍; "You'd get hurt." 反比 "You'd be hurt."還常用。Be-動詞,相對的,是屬於所謂"連接動詞"(connecting verb)。動作動詞使語句明亮、活潑,但衛道之士會抱怨:你只能"在受傷狀態",怎麼能"得到傷害"?此外,在描述同一個事實,像"SARS hits our economy"是很普遍的英/美語,但我們可能會小心地說「我們的經濟受到 SARS 打擊」--傾向以人為主的表達。而將這轉成英文,看起來就沒有前者的簡潔、生動而有力。以往的西方也很拘泥主、客體的區分。這樣探討下去,其實都可以牽涉到近代思想的變遷,在此不深入。總之,人類的生活語言是自然的產物(不像電腦語言),它會隨時代變遷而自然演進。
   
   
   
   
   
   
   
   
   
   
   
   
   
   
   
   
   
   
   
   
   
   
   
   
   
   
   
   
   
   
   
   
支持引進英語與師資(1)
--兼回施冰冰文 ("外語師資和語言霸權"--台日1/16「民意最前線」版最右下)

所謂五千年中國文化的「驕傲」,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一項,就是"做賊喊捉賊"。今天台灣就是長期受「國語」獨尊之害,以致在國際化遭到困難。引進外籍英語教師,不失為一劑猛藥。中國(或中華)文化既然如施小姐所言的「優秀」,又何必怕競爭?

有人建議本土留學歸國博、碩士學人(本人正好也是)就夠了。其實不然。大多數這些學人所專門的是本科。除非有在西方社會工作、和深入生活的經驗(當然需要一段長時期),他們一般生活上的實際應用英文並不輪轉--這不是能用專業學位決定的。而以我所知,大多數這種「學人」,都是學成就回台,頂多是仍舊留在校園,在狹窄的學院環境裡工作幾年,吸取專業經驗。回國後,他們更沒有環境繼續磨練英語。何況,多數國外台灣人有類似中國人群聚的習性,除了固定工作時段之外,下了班,基本上就過"台灣生活"。 我們在韓國舉辦世界杯足球賽時,看到連一般街頭上的韓國人都能和國際媒體聊上幾句。這點英語功夫,我們一般的留美學人做得到嗎?我很懷疑。更不必談他們教的學生了。

台灣學生其實都受了很長,份量不輕的制式英文教育,但效果很低,可說很浪費國家資源,其根本原因就是"國語霸權"使得其他語言沒有應用的空間(連母語都遭殃,不必提外語。請參考"前言")。

文化的問題太空泛,我個人支持陳總統所倡議:台灣越國際化(當然不是統派的"中國化"式的國際化),越安全。現在要移除「國語霸權」眼看已經太慢--做不做得到,都還難說。直接引進外語教師,創造自然外語環境,我認為不失為是務實的作法。中華文化有旁邊的"泱泱大國"維繫,我們擔心什麼?


支持引進英語與師資(2)
--引進外籍英語師資,不失為一劑務實的猛藥

近日,在本版有關教育部引進外籍英語師資的反應,好像不分統獨,一時都持相同的保守態度,十分有趣。先不管引不引進外籍師資,不要忘了我們當前英語教育所面對的嚴峻問題:為肆應國際化,我們亟需提高我們國民和國際做第一手資訊交流的能力。(我相信陳總統所說,台灣越國際化越安全的說法。)

在韓國主辦世界杯期間,我在螢幕上看到漢城街頭上的一般韓國人,也能和國際媒體用英文應對,反看我們自己呢?我不相信在制式教育體制裡,英語得滿分的學生就做得到。一般留學歸國的博、碩士就行嗎?我(同樣留學歸國)很懷疑,更無法期待他們的學生。其中道理很簡單,因為這裡牽涉到的是實際應用的層次。雖然我們長期花費大量資源在英語教學上,但是,在長期國語"霸權"的影響下,外語沒有實用的環境(和本土的母語類似的慘況。"在外國學一年相當於在台灣學18年",不也是這種大環境所造成),甚至學生對語言本身的基本認識也是很扭曲(比如,他們從小被灌輸類似"學不好國語就學不好英語"的違背事實的歧視性錯誤語言觀念)。

有人又適時提出各種技術問題,甚至提供獨門秘技。我個人相信,類似這些,都早就提出過,而事實證明無效。當然時過境遷,我們不妨再度嘗試,但以眼前的急迫性,直接引進外國師資,並不失為一劑猛藥--本人甚至認為,它若有助於破除"國語霸權"的漢族沙文迷思,各族母語也會間接蒙受好處。有人訴諸保守的民族情緒,卻忘了我們既無法與世界的「海洋國家」溝通,還能聲稱自己是新興「海洋民族」嗎?

事實是,國語霸權並無法擋住西方先進知識(或文化)"入侵",只不過是間接透過國內--眾所周知的--老大不堪的媒體界,或目前受中資左右的香港媒體轉譯、包裝。大抵他們的作品不是素質差、草率,就是蓄意嚴重扭曲。就難怪民間有送下一代遊學,或當小留學生的自救措施。

我們無法供應下一代健康、安全的魚吃,至少應設法讓他們自己有捕魚的能力。這才是務實、負責任的教育!


[待續]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