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著改編談到審美觀_by 小雪, Ruby,Mac,Ben &Kent

小雪:個人淺見
我覺得如果把世界名著這樣的東西搬上螢幕。實在難以做到完美。就算是”亂世佳人”這樣的超級名片,我看過之後也覺得不妥。
因為我是先看書,再看電影,當然心目中對於書中的描寫已經有了感情,此時看電影,有種意猶未盡的感受。

雖說兩位主角表現的很棒(我朋友還說他覺得費雯麗比赫本漂亮哩,聽了雖然有些生氣,可是想想赫本無人可以比擬的氣質跟影壇地位,又不是我朋友說了就會改變,所以算了。)但是電影的情節有些囫圇吞棗,已經把書上重要情節都演出來,但是感覺上交代不清楚,就我自己來說。看書的感受比電影深刻,很多地方電影跟書上都有出入,比方最大的差異,就是當有次思嘉去找希禮,書上寫兩人擁抱是真的出自純粹的友誼擁抱,但是被別人看到了之後,思嘉居然不敢去見美蘭。我覺得從這裡開始,思嘉已經不能不面對他對於美蘭的敬意了,因為之前他一直忌妒他,但是他或者知道自己永遠做不到美蘭那樣的讓大家讓希禮去愛她,所以他一直排斥,到如今也不能排斥下去了,因為他是於心有愧的。而這裡雖問心無愧,可是他卻是怕了,怕美蘭生氣。這又剛好套上瑞德的話”我掉入自己設的陷阱裡面去了。”

電影上面卻沒把這樣的細節拍出,我朋友說他看起來是這兩人偷情被人家發現所以思嘉覺得很丟人怕去見美蘭。

其實書上很多意境跟人物感情,難以用語言表示,雖說要看導演的功力,但有時候確實是”無聲勝有聲”,硬要用語言或動作表示,反顯得匠氣了。
這問題如同我在金庸的網站上看到很多人都不滿所有金庸的電視電影,因為書中人物已經活生生在每個讀者腦海,無論怎樣演,都無法讓讀者滿意。
而且亂世佳人中,思嘉還少生了兩個孩子,總是一個缺憾,(以下給沒有看過書的人參考)又如思嘉剛剛做了寡婦,參加慈善舞會的時候,他無法跳舞,內心又是生氣又是懊惱,”如果我沒有這一 身的黑衣服,那今天引領這舞蹈的又怎麼會是美白?”而幾乎是可以透視人心的瑞德看穿他的心事,要請他跳舞,這段對話記得電影是沒有的。”別摟的我這樣緊,大家都在看呢。””如果沒有這麼多人,你是否就願意讓我摟的緊些?””噢,你再這樣說,我就要惱了。””你惱的樣子頂好看呢。”還有當士兵要求捐獻首飾,思嘉一開始是說他沒東西的,後來看到手上的戒指,”就是他害的我現在做了寡婦。”所以他其實是基於生氣而捐出戒指,一旁的美蘭本來捨不得捐的,看到思嘉這樣他覺得自己也該這樣做,所以他也捐出自己的婚戒,這段心理描寫開始帶出思嘉對瑞德的討厭。可惜電影也只是匆匆帶過。當瑞德把戒指贖回給美蘭那時候,電影只是帶出一封信,可是書上寫的相當感人,美蘭先是不敢相信的哭了,大家還以為是希禮發生不測,後來他看到了那封信,美蘭又是哭又是笑,”白船長真是一個貼心的好人。”接著瑞德來往於他們家的時候,對於美蘭他非常有禮而敬重,”他聽他說話的時候很專注,而且總是心急的像是急於為他服務似的,美蘭談起希禮的時候,瑞德也不像對思嘉那樣嘲諷,思嘉問他:為什麼他對美蘭就那樣恭敬?為何不能那樣對他呢?”而瑞德是知道的。他知道美蘭對於丈夫的崇拜出於真誠,而思嘉的愛情卻不知道出於什麼吧。思嘉相當會忌妒,費雯麗那驕傲的眼神做了最好的詮釋。有次相當有趣,瑞德帶回一個帽子要送給思嘉這段,電影拍的比較短,書上寫的非常生動,”這帽子我要定了,我跟你買,要多少錢?””50個銀元。”而思嘉覺得好貴,可是他實在太喜歡這帽子了,想起母親說過的,”你可以接受男人送你手帕,花,書,但超過這個就不能,否則男人會對你無禮。”思嘉臉紅了,”但這帽子我太喜歡了,我不能讓他拿去送給其他女人的,如果他要對我無禮,我也認了,只要他不是過分的無禮。”
而瑞德開玩笑說思嘉是否想跟他接吻,”怪不得你的嘴噘的那麼高了。”思嘉發現鏡子中的自己果然嘴唇噘的像是個接吻的樣子。又羞又氣,非常的好玩。假設這一段要拍出來,難道還要配音?讓他說出內心的想法嗎?可以是可以的,但如果都要這樣做,亂世佳人恐怕要拍10個小時了。
還有最後,當思嘉流產的時候,瑞德痛苦的在房間喝酒,把自己弄得痛苦萬分,美蘭去安慰他,電影只是演出美蘭對他說了安慰的話。而書上卻寫的十分深刻,”這樣一個倔強的硬漢,竟會這樣報頭痛哭,他抱住了他的衣角,照理,這樣一雙手該是非常凶殘,殘忍,誰知道現在竟是這樣無能為力的拖住他的衣角不肯放手。”這段清楚的顯示出:男人脆弱起來,真的是跟小孩子差不多的,平時柔弱的女性,反而能給男人溫暖跟依靠了,尤其是美蘭這樣一個偉大的女性,非常可惜,電影中的瑞德沒有抓著他的衣角。雖只是一個小動作,但這個動作顯現出瑞德內心的不安,焦慮,掙扎,深情,以及美蘭那安詳的撫慰人心的力量!

說了這樣一大車,並非說我對亂世佳人不滿意,我很喜歡這部電影,而是說”飄”這樣長篇巨作,要拍攝電影,本就是很困難的,能這樣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但在我這個先愛上書的人來說,思嘉跟瑞德的模樣,已經深深在我內心,看到電影覺得跟書上不合的地方,或者沒有拍攝出的地方,覺得真的缺憾。

然而,我也驚訝於這部電影拍攝技巧,1939年居然就可以做出這樣的效果,首先女主角就是一個大大的驚喜,當費雯麗跟保母頂嘴,當他出現在舞會上搶盡風采,當他激烈的對希禮示愛,書上那個倔強,自私,熱情,聰明,大膽的思嘉已經活生生在我面前。
尤其是當北佬攻佔的時候,鏡頭由思嘉開始,慢慢拉長鏡頭,一直到俯瞰整個鎮都是受傷的士兵,那種震撼確實很大。
還有,我不清楚作者寫這本書的年代,是否接受由思嘉這樣個性的女主角,他絕非天使,絕非美蘭那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女子,我本身很少在看翻譯小說,尤其日本的小說幾乎是沒看過幾本,因為文化的關係吧,我常常看不懂翻譯小說,”飄”是我看的最多次的一本,我看完立刻對思嘉有種情感。我佩服他,我欣賞他,雖然他一直到最後才了解到自己那種不真實的愛情,不過他是勇敢的,不管他是多麼自私,多麼衝動,多麼用盡方法擺脫貧困,瑞德說的。”你這女人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瑞德說他們兩人相似,不過我是認為瑞德比思嘉坦白的多,但是愛上思嘉這樣的女子,你必須做好萬全準備,”我不能讓你知道我是愛你的,因為你對愛你的人非常殘酷,你會利用他的愛,把愛當作一條鞭子,擎到他頭上去威脅他的。”我想並非思嘉喜歡對愛她的人殘忍,而是他總是一個把現實跟金錢擺在首要的人,除了希禮。如果有誰是愛她的,當他危險的時候,他就會利用這份愛了。瑞德如此深情,我真不知道思嘉怎麼會都沒有感覺?大概,他的感覺是太多了,要分給希禮,要保衛他的陶樂,要活下去。
費雯麗把這角色詮釋的簡直無可挑剔,我甚至懷疑他本身的性格是否也跟思嘉相像,他已經成功的塑造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思嘉。屬於他自己的靈魂的,而非把書中的靈魂借來用。他給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思嘉,而非跳到書中去,直接把書上的角色穿在自己身上。 聽說當年拍這電影的時候,兩人互看不順眼﹔蓋博嫌費雯麗脾氣不好,費雯麗嫌蓋博有口臭。我猜是不是兩人入戲過深的後果。
如同畢克的雪山盟,我也是看的莫名其妙,不懂情節的轉變。或者,我能感受那些他過去那些心情,至少很多男人到現代了,依舊有劇情中畢克那種理想,依舊讓身邊的女人傷感。

所以看過了亂世佳人之後,我還是去看書,回味書上所寫的情節,我說過,我看過的書中,寫男主角最好的是金庸的令狐沖。還有亂世佳人中的白瑞德,至於女主角,就是郝思嘉。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兩人的名字,剛好是我名字中的兩個字。

因為看完之後對白瑞德深刻的同情跟敬重起來,如他所說,他對思嘉的愛,已經是一個男人所可以做的極限了。

我不知道大家覺得蓋博演的怎樣,但是當初我第一眼看到他的時候,我覺得好好笑,因為他留著那八字鬍實在很像師爺,他的演技自然是無庸置疑。只是在我這個先看過書的人來看,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吧。不知道大家以為如何?

Ruby:小雪所討論的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小說文本透過其他的媒介「再現」(representation)與[詮釋](interpertation)的問題,先暫時拋開讀者/觀眾這一部份以免將議題弄得太混亂。第一個將小說文本轉化成視覺文本的編劇/導演即就是在作另一種再現和詮釋的工作,一部小說改編的好不好,就看導演得解讀小說與再現的能力,這一個工作不能轉嫁到觀眾,不能要求觀眾再次掏出原著小說來填補電影中未盡的漏洞,況且那也只是白紙黑字而已,其中意義的流動絕不單純,照本宣科未必也能將意義表達透徹。這也涉及到文字文本轉化為電影視覺藝術中不同媒體可呈現/不可呈現(可譯/不可譯)的問題。這一部份已經很複雜了。現在再加入讀者/觀眾的參與,觀眾觀影對於影像也是參與詮釋的工作,所以讓原本的文本更加浮動複雜了,弔詭的是在這種動態的辯證過程使的原本的文本的意義也不再是固定不變,意義不再是只有一個,所以也不能全說小說搬上螢幕都不盡完美,或是原著小說一定佔有至高不變的權力地位,而是看導演如何詮釋如何說故事吧?

Mac:有關小說改編至影片這問題,這一點是矛盾的,跟足原作而沉悶,還是依據原作中的精華打造一個全新的故事好呢?有些小說很適合拍找影片,有些則不,一本書能夠就一個簡單的動作事作出細膱深入的描述,站在讀者立場便能很清晰有暸解人物的想法,但轉化為影片,我們只能從視覺上去感受當中的意義,其實很不簡單,一部片約有百多分鐘而已,怎能把原作所有細節做得面面俱全,更何況不是好書便能拍出一部好戲,一本書只有一個作者,而 一部片則依靠導演、編劇、演員等等各方的配合,所有事都必須拿捏得準確才能算成功了一半,但另一半,便得看觀眾的反應了

Ben:文學改編電影,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篇幅的限制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在於表現媒體的不同,文學是由文字組合而成,而電影卻是影像的藝術,文學可以很深刻地描寫內心思唯,但電影相對而言就比較困難了,有時可以利用演員的演技、現場氛圍、四周景物、服裝道具或是剪接技巧來彌補這種困難,其中最俗的方式就是主角的內心旁白(有時的確很管用),但還是會力有未逮的時候,因此無論電影再怎麼細膩,都無法與文學相比,但電影的魅力又是文學無法企及的,就像那一場鏡頭逐漸拉開俯視車站的一片狼籍,在文學裡是肯定做不來的,另外像希區考克這類注重電影技巧的導演,就時常大幅改編原著情節,所以好的文學作家未必能成為好的編劇,好的編劇未必能寫出好的文學作品,畢竟兩者的表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另,我覺得個人的審美觀是都會有所不同,像妳的朋友就認為費雯麗比奧黛麗赫本漂亮,但同時也有人覺得費雯麗長得不好看,都只是見仁見智的說法,再說費雯麗在影壇的地位未必輸給赫本,主要費雯麗花了更多功夫在舞台劇上,而赫本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好萊塢,流傳下來的作品自然比費雯麗多,以表演藝術的範疇來說,費雯麗的成就是高於赫本的,但以明星的角度來看,赫本的光芒無疑更勝一籌,演技同時也不差,算是各有千秋,端視各人的喜好和觀點…

就像我個人喜歡英格麗褒曼更甚於赫本,赫本的外型對我來說太過清瘦,但很多人不正是喜歡她的清瘦嗎?P>

mac:Ben提出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希大的改編就是一個極出色的範例,要不原著中極沈悶平凡的驚魂記何以變成一部世紀鉅片,不過,也得承認一些影片確實地把原本精采的故事呃殺了....

另外,Ben,不!我欣賞赫本的氣質勝過她的身型,不過她的瘦也是其獨特氣質的一部份。除了她,我還是比較喜愛豐滿的女星吧!(嘻嘻)
好像未答過覺得蓋博在亂世佳人演的怎樣,因為沒看過小說原作,所以也沒多少意見 只是第一次看亂世佳人時,我對他那鬍子的印像是,醜! 據說他的八字鬍是世上留得最帥的人,憑著這一點才對他的加了分,但我仍然認為,他沒鬍子比較迷人………。

小雪:老實對站長說了吧,我認為亂世佳人是一個愛情電影,只是用了南北戰爭作背景,而”飄”給我的感覺不算是純粹的愛情小說,其中有很多很多文字都在形容戰爭的經過啦,戰爭的演變啦,還有那些跟思嘉有關係的人們一些事情啦,等等之類的,還真的需要一些耐心去看,光是一開頭寫思嘉的樣子就佔了一大篇。
所以我看的時候想,有需要寫的如此瑣碎嗎?可是想想那是翻譯小說,大概原文只需簡單寫一段話就可以交代清楚,可是翻譯過來卻必須解釋比較多,我們才看的懂,如同我們中文中如果出現一些比較有典故的字眼,也是要解釋一堆的。
(現在剛好在聽”月河”,真的很享受,我聽的是小野莉莎的。)
所以電影是把思嘉跟瑞德之間重要的情節拍出,但是書上關於兩人的描寫大概還不到一半,因為很多篇幅都在寫:戰爭。

Ruby: 小雪,我想『飄』應該原著的人物刻畫篇幅原本就佔那麼多,翻譯不能亂加油添醋湊那麼多篇幅啦,那時候很都小說都是如此的,尤其寫實主義的作家大概都如此描繪。看過有幾時也在描繪家居擺設場景的小說咧!
看過亂世佳人的製作過程,個人手上也有一本亂世佳人拍攝特輯,非常詳戲的介紹當初製作過程。Clark Gable是一開始就認定的白瑞德,女主角則是選了好久最後Vivian Leigh勝出。小時候看聽「大人」說Clark Gable多瀟灑多性格,我都快吐了,要一個小女孩覺得歐基桑多好看很難,但就是覺得老。但現在看...他的確很性格,自然散發出的成熟男性魅力!我想是我老了!
至於說Vivian Leigh和Hepburn誰比較漂亮?我覺得這問題太模糊。單就外型而言個人有個人審美的主觀看法。Vivian在亂世佳人演技不俗,但我對她在的慾望街車中的表現印象更深刻更強烈,只是總是對她自此的精神狀況感到惋惜與不捨。

小雪:總是對她自此的精神狀況感到惋惜與不捨。
ruby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是說他真實的情況嗎?抱歉我對他不了解,順便再請問你是男生還是女生?如果你也是男生,那我可真是這兒唯一個女生了,哈。

我看過的小說改編電影不是很多,如果又要看過書再去看電影的,那是更加少了,海明威的書我就一本都沒看過,因為聽說他的小說很悶,我這個人非常通俗,不管是多大名氣的作家寫的,如果悶了,我是怎樣也不會去看。

聽說”咆哮山莊”拍的很棒,我以前在電視上看過黑白版,應該就是最早的,只看到結尾,就是女主角死的時候,當時我內心真的很震撼,因為那女主角實在是太美了,我心想”世界上怎麼會有如此美麗的女人。”如同鹿鼎記中的韋小寶說的”我死了,我死了,哪裡來的這樣的美女?”他是我見過最漂亮的女人。我是看過書,書上對於男主角那種仇恨描寫的相當可怕,改天也要去看電影,我這的電影圖書館收藏的老電影將近有四百部呢。

至於赫本,他永遠都是那麼清瘦,我個人不算瘦,但我身高167,所以我很羨慕那種身材纖瘦的女子,可是赫本的瘦一點都不給人乾枯的感覺,現在很多女星都把自己弄得很瘦,可是一點都不好看,他的瘦相當美,我忘記是赫本的哪個朋友Isaac Mizrahi 說過,”赫本的感覺是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多麼的漂亮,從來沒有一位影星是像他這樣的。”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馬上深感贊同,就是這句話!赫本的優雅高貴之所以平易近人,不如其他女星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就是他好像不覺得自己非常美麗,或者他認為他的美貌並非外表,而在我了解他更多之後,我也認為他的美麗來他的內涵,他的待人處世,他的簡單純真。

Ken:大家對小說原著與改編劇本有極熱烈的討論,這裡我也想談一下我個人的觀感。誠然,小說是電影劇本最主要的來源,我認同幾位的看法,劇本的改編也是一種”再創作”,由於改編的劇作家對小說故事的情節、人物的刻劃與原著或有不同的看法、或為因應電影藝術的特殊表達,改編劇本就常常不會一定忠於原著,就連原著與劇本是同一人所寫,也不能保証兩者完全一致。觀影的人對照原著與劇本的差異,我認為是一種樂趣,可以瞭解劇本為何要作如此修改。做為”亂世佳人”是影史上經典的超級鉅片,做為”飄”不失為成功暢銷的通俗小說,但與Jane Eyre” ”Pride and Prejudice” “Wuthering Heights”等比,同樣是女作家,還不能列入古典文學之林。但後者這些改編成電影,成績雖然仍為後代影迷所樂道,但與亂世佳人比,恐怕無法超越前者。我以為Magaret Mitchell在世,應該對她的小說被改編而能成為一部永遠傳世的偉大電影,應該無絲毫異議才對。所以我要說,原著是原著,小說是小說,再創作有其自由。如果原著者對改編有異議,他可以不賣版權;如果改編電影來自古典名著,改編的成績自有觀眾評斷。對於合理的改編,基於樂趣探討可也,但不用太嚴肅認真看待。 另外一點,我以為男女演員的美醜,應該不是觀眾的焦點所在,不需費心去討論。一個好的、成功的演員,能得到尊崇,除了天賦以外、還要有後天氣質的養成、演技的磨練、對角色的揣摩與研究、競業精神、電影專業…..,也要有足為社會肯定的行為與表率,因為他(她)們是社會的聚焦。我們無需爭論Lisa在Butterfield 8的美貌,讓她得獎,只讚嘆她在Who’s Afriad of Virginia Woolf裡面的投入與演技;也不必婉惜Kathrine Hepburn 長的不夠美,卻一致認為她是影史最會演戲的女星之一,得到最多次Oscar確是實至名歸。港台兩地皆然,目前能上銀幕的多是帥男美女,但內涵是否夠,演技是否精湛,是否專業,他(她)們的行徑能否容於社會?我相像再座諸君沒有機會也沒有興趣去談論到他(她)們,至少目前如此!

mac:ken,太同意了
在這一點上,我想最矛盾的是,當你很喜歡原著時,你對改編的期望會超出一般的時刻,結果改變太大往往接受不了,但另一方面,你也許又會對另一部同樣改編幅度很大的片子加以讚賞,你又會覺得它有創意,不管它和本尊有翻天覆地的不同,感覺這回事,有時很難冷靜得下來呢

(11/2003)

回專欄特輯

本文版權為作者與本站所有,非請勿私行轉載,謝謝





Top of Page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