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威尼斯 (Death in Venice)
Aka: Morte a Venezia (Original Foreign title)、威尼斯之死

發行:
1971 - Italy / France - 130 min. - Warner- Color
導演:Luchino Visconti (維斯康提)
演員:
Dirk Bogarde
(迪克鮑嘉)
Bjorn Andresen
Silvana Mangano
Marisa Berenson
Mark Burns


內容介紹

德國名作曲家到威尼斯渡假迷戀上一位絕美的少年,最後因瘟疫而死………


本站滿分推薦
版主私人評價★★★★★
版主感想:
本片由Luchino Visconti(維斯康堤)執導,與Niccola Badalucco改編自名氣諾貝爾德國作家Thomas Mann1912年的中篇經典小說,戲情用一句話就講完了,德國名作曲家到威尼斯Lido渡假迷戀上一位來自波蘭的絕美少年,最後因瘟疫而死。但維斯康堤的影片又豈會如此簡單?導演給了我們美得叫人喘息的構圖,更讓主角主觀地自問自答(也跟一位叫Alfred的朋友辯論),又客觀地閃回他往昔的歲月,值以表達他混亂的內心及對完美之追素,這不僅是一個涉及同性之愛的故事,還是一部關於對藝術美的追求與死亡的電影。

整部電影的節奏偏緩慢,感覺很繃緊,這都來自主角Achenbach總是眉頭深銷的抑鬱眼神,他因女兒的早夭與事業的挫折,早就處於油盡燈枯的邊緣,絕美少年Tadzio的出現給他帶來了一線光明,融化了他陰暗的心,可這一切僅僅暫援了他的悲劇,因為他為這樣沒有形諸文字的美而深感痛苦,自卑使他沒有跟少年說上一句話,他只能用一種帕拉圖式的態度,以自己執迷的眼光膜拜少年,甚至接受了庸俗美髮師的擺怖,染髮,撲粉且擦上口紅,還在胸前掛上粉紅色的花兒,妄想彌補逝去的青春,他不知道自己是可笑的小丑,結尾,黑色染料從他的頭髮溶落,看起來就像腐壞的血,這一切只是掙扎,他是一個多麼絕望的人啊,就算瘟疫的威脅沒有把他推向深淵,他也熬不了多久…。

不能不為少年Tadzio的面孔傾倒,他有一張蒼白又陰柔的臉,無懈可擊的蜜金色鬈髮,挺直的鼻子,猶近女孩般的細緻白膚,高貴如希臘天使雕像般,有一種不染塵世的氣質,笑起來有些靦腆與天真,又近乎邪鬥的誘惑,他是那種能在迅間奪取你呼吸的人,最接近我心目中夢幻美少年的設想,彷如從小說中跳出現實,有他出現的鏡頭都像被光圈包圍著,美得不可思異,此子多次有意無意地回眸一笑,每次也讓我不禁地喊出:這真是一個…小妖精吼,有一段他被同伴親吻的場面,我差點尖叫…;難怪惹得主角失魂落魄,頓時忘了自己地呼喚著,盼求他不要對別人再露出這樣的笑,他終於說出他愛他的字句,這是宿命啊,作為藝術家的Achenbach對藝術之美必然狂烈追求,美少年就是他心目中的藝術佳品。

維斯康堤為影片打造了極至唯美的靜態構圖,開始時,小船渡河那整個色調美得如幻似詩又略帶憂鬱,伴隨Mahler的第五交響曲慢板配樂,不由得頓悟這是一部哀愁的影片,鏡頭設置更叫人驚艷了,主角第一次邂逅少年時,導演先是考究地透過主觀鏡頭、長鏡頭、推拉,多角度地呈現空間的複雜,最後才慢慢移向我們望穿秋水的美少年身上,堪稱完美,氣氛的營造同樣一絕 ,尤以結尾Achenbach遙遠Tadzio背光的身影,乃至他魂斷威尼斯的一段,畫面明清光亮,仿如別人所說的頻死經驗,少年手指的方向,似乎要指示死者進入的道路…。其實全片的調度是越來越冷冽的,似乎暗示著威尼斯這個風光如畫的城市隱患重重,其後那陰暗污穢的街道更瀰漫著死亡之氣,就算在初段陽光遍佈的海濱浴場都有種山雨欲來的感覺。

有一段跟蹤戲堪稱經典,無論鏡頭與演員表現都令人激賞,這段沒有任何對白,卻生動地表現了Achenbach紊亂而無法自拔的心路歷程,情節講到Achenbach焦灼地尾隨少年一家人遊走威尼斯如迷宮一般的街頭窄巷,在那陰暗潮濕的巷道裡呼吸難耐,一方面身體不勝負荷,一方面又為自己的行為羞愧不已,更擔心被少年家人發現,他步履蹣跚的追逐了一下子,他們竟不見了,他狂了似的找尋著,下一刻他們卻往自己這邊走,他慌忙躲起來,少年似有所覺,故意放慢腳步,可他不敢上前,最後,他跌坐充滿消毒石灰水的噴水池邊,受不了似地哀嗚嚎哭,那哀痛,那強烈的死亡的氣息彷佛跳出營幕,連觀眾也可嗅到。

原來維斯康堤一直視改編魂斷威尼斯為夢想,更早在初出道時親自向崇拜的原作者Thomas Mann提出請求,如果有比對過影片與小說,你會發現,影片的改編是非常一絲不拘的,比如Tadzio初現的坐姿與擺手的位置、Tadzio母親的珍珠飾物都活生生地展現出來,小細節如Tadzio較嬌生慣養比對妹妹們則很嚴拘都講到了,可以說有增沒減,比如奢侈旅館的重搭就經過精心的安排,據說原作者Thomas Mann本來就是拿名音樂家Gustav Mahler作為藍本,Thomas Mann寫小說時把作曲家的職業改為小說家,而維斯康堤倒把ThomasMann原意回復過來,在很多細節上影射了Mahler(比如女兒早夭、性取向等),更起用了Mahler的第三跟第五交響曲(慢板)作為重要的主旋律,這也是片中不可或缺的亮點,那抒情又帶著悲愴的樂曲使人神往,跟主角的心境仿佛也配合得很好,不得不配服對維斯康堤的用心啊

演員方面,就前述,飾男主角Achenbach是來自英國的演員Dirk Bogarde,他的表現令人敬仰,在70年代要演一個枕於男孩的角色是需要勇氣的,何況他本身就是一位同志,不過,讚賞他不因身份的關係,而是他那深刻的演出,難忘他返回lido暗暗竊喜、與及壓仰又痛苦的各種表情。原來維斯康堤曾經嫌他外貌老,不想找他演男主角(Bogarde當時50歲),但這想法在看了他在化妝後才有所改觀,Bogarde的覆歷滿國際化的,美英意都有拍過(後跟維斯康堤再合作The Damned),也發現他就是Song Without End(一曲相思情未了 1960)裡的男主角李斯特!而且在A Tale of Two Cities(雙城記1958)、Darling(親愛的1965)、 A Bridge Too Far (英雄塚1977)也有份兒呢!

有必要再講講扮演Tadzio的少年演員Bjorn Andresen,他在片中沒有啥演技可言,也不需要啊,他就算站著也能夠使人的目光停在他身上了,Bjorn是維斯康堤到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學校挑選出來的,才15歲,之前只拍過一部影片 A Swedish Love Story,演一個小角色,Bjorn在現實生活中頗悲慘的,年幼時就經歷了被生父拋棄和母親自盡的惡運,拍了本片後立即得到很多賺錢的機會及被英女王召見,還被視為全球第一美少年,如此讚譽卻也成為毀了他的武器,此後謠傳不絕,不斷招來嫉妒、被覬覦及套上同志的帽子,這也的確可憐,片子主題講同性,小說原作者、導演跟男主角在真實中都有龍陽之癖,美麗果真有罪?可以想像背負了多少壓力。(據說他曾嘗試過但放棄了),長大後的Bjorn曾經向音樂發展,但人們只注意他的容貌,反正,他很快便放棄了銀幕生涯,結婚生女過著平凡的生活,看過他近年的照片(51歲了),美貌不再,有些不勝感嘆,希望他幸福吧!

PS:私心為少年之美提升半星,因此本片打滿分了

___mac(27.4.2006)

獎項記錄:
1971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電影、美術指導、攝影、服裝設計、配樂
Cannes電影節25週年紀念獎
奧斯卡記錄:1971年提名最佳服裝設計

回舊時代影雜



Top of Page
sign my guest book

All Word Copyright (c) 2002 -2006。本頁所有文字版權所有,非經同意勿任意轉載。老人痴影症All Rights Reserved.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