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專欄藝評書評人文欣賞設計作品書籍導讀

 
               
導讀楊裕富著『建築設計後現代論評』BY湯璧如  


第一章論文總導言

一、 理論:複雜關係簡單化或簡單關係複雜化

1-1『理論』與『理論的作用』

理論本來就是指人、事、物之間複雜關係的簡單化結論。『理論』的重點不在於:是否簡單化,而在於這『簡單化後的關係』是否具有還原出原先複雜關係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以更寬鬆的標準來看的話,學科就是理論,術科就是實務,建築教育裡學科存在的目的就在於支持術科。

1-2 理論,實踐與評論(theory , practice , criticism)

在西方國家裡,建築理論一直都是與他們自己的『傳統建築』(或建築傳統)聯繫在一起。

1-3 理論的內容

依據高履泰翻譯維楚維斯的〈建築十書〉的見解,認為維楚維斯的〈建築十書〉一書對西方建築的貢獻在於以下四點:

a. 〈建築十書〉提供了至今仍具相當效力的建築科學的基本內涵與理論。
b. 〈建築十書〉提出了(西方)後世建築師的教育方法和修養要求。
c. 〈建築十書〉將建築與藝術、城市規劃結合起來,形成後世的建築專業規範。
d. 〈建築十書〉介紹了當時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和自然科學成就,並把這些成就和建築科學結合起來,而使建築科學成為有學術根柢的科學分科。

西方主流的建築論述在經過現代建築運動與後現代建築諸多學派的互相論證下,建築理論的內容(重要議題)有四大項:

甲、在目的上,蓋出來的房子要能愉快安全的使用。
乙、在構造上,蓋房子要能堅固。
丙、在審美上,蓋出來的房子要能帶來視覺的愉悅。
丁、在融入歷史記憶上,蓋出來的房子要能讓相對關係人覺的有意思。

二、 建築、設計、藝術的後現代

放在西方藝術史、建築史主流論述的大脈絡裡,前一節所建構出來的論理支架,是足以支撐對建築、設計、(造形)藝術發展的批評。只是,在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建築史主流論述間的學派的論辯,可能不止於吳良鏞所提出來的包浩斯與傳統學院式教育(布雜)之爭。在理論建構上,更有收穫的論辯,主要就是『現代主義』與『後現代情狀』之爭。

2-1 在建築後現代論述上,某種程度的回復到前現代論述的情狀。
2-2 在後現代建築論述上,某種程度的吸納了現代建築的成果。
2-3 在後現代情境裡的多元主義,正好在論述上容納了解構與新現代。

三、建築、設計理論的建構

3-1建構建築,設計,藝術理論的立場
3-2建構理論的過程

四、建築理論的脈絡與發展

在西方主流建築論述裡,雖然建築史,建築理論乃至於建築評論還是可以放在藝術史論述的大洪流裡討論。但是經過現代建築運動,乃至於建築學科本身的擴張,許多新的知識成分加進來了。例如:都市規劃學、政治經濟學、新文學理論(符號學、文化理論)、女性主義等等。這些都是當今建築知識可能觸及的材料,也都是建築論述中常見的論辯議題,更是建築學派紛立的來龍脈絡。

4-1 符號學的發展及其對建築學的影響
4-2 建築設計的學派與設計方法

五、有關評論與作品集

論文總導言的這一部份主要是說明在理論建構過程中,現階段(1998~2002)的一些記錄:說明從理論初步建構到理論實踐(理論的擴張及分殊設計理論的建構),到評論的一些記錄;也說明這本論文集所挑選論文名稱與挑選的原則。

這本論文集有兩大個部分:論文集與附錄。



第二章 設計領域技職教育的知識與技術體系

設計是一種納入現代教育體制的學科,但卻也是一種常被現代教育體制所誤解的學科。作為一種納入現代教育體制的學科,設計科系與課程理直氣壯的編入了大班教學、學分鐘點制、單向式講授知識與技術;作為被現代教育體制所誤解的學科,設計科系與課程,也極力掙扎於小班教學、師徒制教學、鼓勵雙向式知識與技術的傳遞。

所以,我們要正確認識設計領域技職教育的知識與技術體系,應該先瞭解上述的特性,並從設計領域知識與技術概觀、當代設計教育體制的形式、技職體系設計分科下的知識與技術現況三方面來理解。

壹、設計領域知識與技術概觀
貳、當代設計教育體制的形式
參、技職體系設計分科下的知識與技術現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瞭解目前我國技職教育體系裡對設計知識與設計技術的培養,基本上仍然是以術科為核心。
 


第三章 工業設計方法論初探

本研究分別從工業設計理論、方法論的建構;工業設計與工業化運動之間的淵源;工業設計方法論的知識基礎與當代相關學科對工業設計的影響;我國引進工業設計的歷史淵源等四大向度,企圖解開我們工業設計理論與實踐上的些許迷思。

一、設計理論、設計方法與方法論
二、工業設計與工業化運動
三、產品設計方法論淵源與研究進路四、工業設計學科創新意識到相關學科的影響



第四章 視覺傳達設計的後代狀況

壹、國際思潮與台灣視傳的圖房風動

一、前言

後現代社會有許多不同的稱呼,諸如:後工業化社會、第三波革命後的社會、後冷戰社會、高科技社會、意識形態抗爭終結的社會、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消費者主權社會、媒體社會、資訊化社會、資訊爆炸社會等等。不論如何稱呼,總與現代社會有所關連,也有所區別。而所謂的區別,很大的因素及在於對資訊、知識的認定態度與資訊、知識的傳達上。

二、後現代的浮現與社經背景

“後現代”的概念在“現代化”概念下,大概在1960年代出現於工業化國家,特別是美國、英國與稍後的德國。在1970年代乃至80年代逐漸擴散到經濟條件較好的國家,或經濟條件較差國家裡的“後殖民據點”(註2)或準殖民主階級。以國家的經濟條件作區分,則凸顯了一種不均質的後現代社會狀況。

三、後現代美學與設計

貳、後現代的淵源、類別與本土反應

一、前言:梳理後現代設計的重要性
二、視覺傳達後現代的淵源
三、視覺傳達設計後現代的類別
四、代結論:我國視覺傳達設計的課題

在視覺傳達設計學界,經過前述的分析,面對後現代設計的來臨,可以說還有更多的課題要處理,這些可預期的課題如下:

a. 電腦繪圖v.s.電腦輔助設計
b. 手稿練習
c. 意識形態與文脈
d. 文化符碼的萃取與鋪陳



第五章 作品評論

第一節評《設計管理:產品設計之組織、溝通與運作》

優點在於:

1. 本書於我國的設計業界與學界,有開風氣之先的貢獻。
2. 以廣泛的設計組織實例研究資料,進行本書的撰寫,並對企業管理怎麼與設計行業結合,有較深入的討論。
3. 提出所謂變形蟲式DPL設計管理模式的新見解。

缺點在於:

1. 雖然作者兼跨商業設計與產品設計兩領域(參見作者自序),但本書視野仍然不脫管理學與產品設計學。對設計整體領域(建築、視傳、工藝)等並不熟悉;雖是國內第一本設計管理領域的書,但卻以英國產品設計管理學門的成長視為本書寫作指標。
2. 在研究方法論上,誤把現象學當作所謂「反實證主義」(雖然有所引據),但是這樣的方法論與認識論大有斟酌的餘地。
3. 在設計理論的創見上,仍固守七○年代的程序性設計理論,而忽略了世界設計業界近20年來的急劇變化。

第二節評《自說自畫》

優點為:

一、《自說自畫》一書是一本藝術通透的書。
二、本書所建構的理論具有特殊意義。
三、本書對傳統繪畫技巧與思維上的闡發。

缺點為:

一、本書過於抬舉文人畫的地位而忽略了民俗彩繪。
二、少部分畫作印刷品質可以改進。

第三節評《林徽音建築文集》

本書的優點在從讀者的角色再舉兩點。

一、作為林徽音建築文集,編者在收錄文章上的仔細、對非署名林徽音文章的引劇推斷收錄、以及詳細而必要的編者註,增加了本書的可能性。二、藝術家出版社增加的新拍彩圖:林徽音建築文集所提出中國古建築及她與梁思成考察過的古建築,對一般讀者與建築專業者而言,不論是閱讀上、購買上或典藏上,都更增添了本書的價值。

本書的缺點,站在期望中國建築林徽音在建築論述的視域上,仍然看不透前現代建築論述中的「建築發展是從創造、試驗、成熟、抄襲、繁衍而到墮落」這種理論或說法,基本上,也是西方白人中心論的一種學術陷阱吧。

第四節評《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

本書優點

作者的引經據典與反覆論證,使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大為提高。不過如果理解這是一本博士論文的話,這些優點(引經據典與反覆論證)又好像理當如此。另一方面,引經據典與反覆論證的同時,作者的文字運用的熟練,加上充足的圖例,更增加本書的可讀性與易讀性。

本書缺點

析論的主題與案例大部份停留在中世紀以前,另一方面史論而無涉當今建築藝術發展,實在可惜。本書第九章主要在論證空間的組織與秩序,但是卻以貢布里希(Gombrich, E.H.)在《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一書所提的「力場」概念作為起論的依據,但仔細推敲論證脈絡,實與現象學派的建築研究取徑雷同,以致第九章的論證顯得不夠清晰有力。

第五節老成的頑童:評《建築新紀元:加州當代建築師作品選輯》

本書的優點:

本書(建築師作品集)的編輯與出版,包括了完整的作品圖面,照片,文字介紹以及對這些建築師及其作品的風格分析,派別淵源的詳細討論。這樣的編輯與出版當然是比較辛苦的,應該算是國內『設計作品集』出版的典範。

本書的缺點:

本書也因過於重視編排版面的美感,而使少部分的圖面縮得過小,乃至於圖面以及圖面上的字閱讀起來十分困難,算是美中不足吧。



第六章 評設計創作論文「『八分之一』一天中的三個小時」

這個作品不但實際蓋出來了,而且還有許多屬於藝術層面的開創性、實驗性觀點,在作品中實踐出來。

「『八分之一』一天中的三個小時的創作報告」一舉打破「設計說明」式的設計論文陋規,並且提出「自己的空間論述」與設計作品的關係。這種勇氣就算沒有論述開創的成就,也還是值得喝采。

楊裕富老師文章簡述:

壹、中國時報,時論廣場(1999.07.03)顢頇與脫節的住宅政策

執行單位內政部營建署既保有國宅組,且收編了省政府的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兩直轄市仍均保有國宅局處。
這樣的事實顯示了什麼訊息?這樣的住宅政策又顯示了什麼主張?

一、住宅政策的顢頇
二、住宅政策的虛偽
三、政策與施政的脫節
四、狹隘的本位主義

貳、投稿:聯合報民意論壇紙上叩應(部分刊登)藝術設計教育的根本問題

一、現狀上,國民教育裡藝術教育無法發揮正常功能
二、國民教育裡藝術教育充滿東西洋殖民色彩,無法與生活結合
三、國民教育裡藝術教育是升學競爭下的犧牲課程
四、國民教育裡藝術教育,無法擔起「自創品牌」的基本調教功能

參、投稿:聯合報民意論壇紙上叩應(部份刊登)文化部催生:攻勢凌厲、內涵貧乏

一、需部需要文化部重點不在它山之石!
二、文化事務怎能只見精緻藝術呢?
三、文化事務怎能不包括民俗與宗教呢?
四、文化產業化怎能不注重設計產業呢?

肆、時論廣場(1999.07.26)保留傳統工藝,亟待開創生機

一、設想傳統工藝的生機,還比闡述傳統工藝的價值來得重要。
二、只有活傳統才可能保存,只有新科技傳統工藝才有活的機會。
三、藝術不必高高在上,更不必以西方藝術的標準來衡量。
四、學術不必高高在上,更不必以形式與格式排除自己的無知。
五、多多設立設計學院與科系,特別是在技術學院裡。

伍、中國時報,時論廣場(1999.07.30)過時營建法規,威脅全民生命財產

營建制度改革之道,個人認為以下幾點供參考:

一、速從帝制規劃法轉變變到市場規劃法。
二、BOT營建風險評估不止於金融。
三、營建技術列入市場運作。
四、建築師角色功能再提升。
五、回復部份民生主義的特色。

陸、中國時報,(1999.08.26)技職教育應與普通教育合流

科學與技術有什麼區別,這在十九世紀大概還分得出來,如果硬要分的話,純科學人才在當今台灣的政經局勢裡,大概只要萬中取一即可。另一方面,所謂純科學與工程學(應用科學、技術學)的區分,其實與純美術與設計學(應用美術)的區分一樣矯情且無聊。當今,難道還有哪一種工程學科不需要科學的底子;難道還有哪一種設計學科不需要美術的底子?更進一步而言,當今,又有哪一個專門職業,除了專業技術外,不須要一般高中的共同學科的底子呢?

柒、設計藝術教育裡的拔尖主義(上)2001.05.17

一、設計藝術教育裡的良性拔尖主義
二、設計藝術教育裡的貧血拔尖主義
三、設計藝術教育裡的惡性拔尖主義
四、為何設計藝術教育理想與教育實踐脫勾?

捌、從設計教育、設計政策到經濟政策(下)2001.06.15

一、大學設計教育該改革
二、設計政策該改革

玖、經濟政策上該脫掉意識形態的魔障

拾、設計理論的建構、應用與評論(2001.09.18)

一、設計理論研究的題旨與過程
二、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
三、設計理論研究成果

拾壹、文化資產之保存制度與人才:以九二一震災後竹山鎮為例(一)(2001.12.30)

我國的文化資產保存工作,自從民國七十一年文化資產保存法公佈施行以來,表面上,文化資產與古蹟維護受到產、官、學、民的高度重視,產業上既有各處的民俗村、民俗遊樂園,官民間又有年年舉辦官民同樂的文藝季、美化地方傳統建築空間、社區總體營造,學術界、教育界也不亦樂乎的設立相關系所,不亦樂乎於有接不完文化資產委託研究案、委託規劃案;實際上,近二十年來,我國文化資產與古蹟卻更加速的消失中。九二一震災只是更加明確的指出,近二十年來我國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花拳繡腿身段。本論文企圖從文化資產保存論述的政治層面、制度層面與實際案例,來解析我國文化資產保存的困境,並以制度與人才培育為途逕,從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的改變,提出因應之道。

拾貳、台中縣室內裝修同業公會演講(2002.07.20)後現代設計裡的敘述設計的思潮與手法

我們從設計作品的外表來認識後現代設計時,往往很容易感受到這些作品造形的豐富、大膽、怪異、曖昧或複雜。但是很明顯的後現代建築並不是為反對『現代建築』而反對;後現代建築或後現代設計也並不是只求造型外表的豐富、大膽或怪異。甚至於有些建築師或設計師在解釋自己作品時,還特別強調『特殊的造形』只是設計過程『碰巧』的結果。果真如此,後現代設計作品的形貌,顯然還有些難以從造形以外表『一眼就可以透徹理解』的部分。這難以從造形外表『一眼就可以透徹理解』的部分,到底是什麼?有沒有一定的章法?正是本文主要探討的題旨。基本上,本文認為以『敘述性設計思潮』這樣的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這些『後現代設計』作品表現形式的背後成因。

拾參、2002中華民國室內建築與生活環境學術研討會(2002.07.26)空間設計: 還給室內設計一個『公道』,兼評設計專業制度的形成

這1篇論文『空間設計:還給室內設計一個公道,兼評設計專業制度的形成』主要探討:怎麼形成好的、可行的設計專業制度,怎麼從『公道自在人心』走向『公道自在社會』、『公道自在政府』。

 

 
   

 

回首頁yco..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