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專欄藝評書評人文欣賞設計作品書籍導讀

               
舞動與吟詠大地樂章的建築師

蓋瑞(Frank O. Gehry)vs. 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之跨文化的設計作品比較



設計文化研究發表

指導老師 楊裕富博士

博士班學生 陳慧娟
 

 
一、前言

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ies)在人類學研究中專指從不同社會中蒐集田野資料以檢驗人類的行為範疇並測試人類相關的行為和文化之假說。它通常取樣相當大以辨識被研究對象的特點之異同性。這些研究即是民族誌數據的調查報告有時跨文化研究也稱為全文化研究(Holocultural Studies),為各領域(特別是人類學和心理學家)的社會科學學者採用(1)。但在本研究中則取材於不同民族或是國家的兩個設計師之作品,就他們在某種文化上的關連性進行比較。
 


本文選擇兩位設計師進行討論,一位是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另一位是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蓋瑞在加拿大多倫多出生卻在美國求學,因他為古根漢美術館所設計的建築使西班牙的畢爾包小漁港從此鹹魚翻身,成了西班牙的觀光勝地帶動起地方繁榮。 卡拉特拉瓦則是西班牙瓦倫西亞土生土長的建築奇才,在亞倫西亞學習建築而在瑞士學習工程兩項專業教育,繼畢爾包的先例也在瓦倫西亞完成一座「科學與藝術之城」,希望能再創一頁「麻雀變鳳凰」的成功傳奇。兩位建築大師的作品都榮獲倫敦的設計博物館選為20世紀深具影響力的建築物代表(2),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專業養成環境,卻相同地以建築文化要拯救西班牙兩處城鎮的地方產業,兩者間的奇緣若以文化符碼三層說進行解讀與比較,或許對於台灣近年來極力提倡的文化創意產業會有些許啟示。
 

 


二、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古根漢美術館畢爾包分館建築

創意可以是面對種種限制的一種積極性反應!」──Frank O. Gehry

 
巴塞隆納之魚 DG銀行內部


 
魚造型雕塑
草魚



2-1 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簡歷(3)


「我不是非常富有想像力,而是非常崇尚現實主義,試著避免成見使想像更自由!」──Frank O. Gehry

1929
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從小就對手工藝品有興趣。

1947
隨家人移居洛杉磯。

1949
考上南加大建築系。

1951
取得南加大建築學士學位。

1956-1958
進入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研習都市計畫兩年。

1953-1958
他隨著洛杉磯的Victor Gruen & Pereira & Luckman,及巴黎的Andre Remondet等建築師實習。

1962
葛瑞成立自己的 設計公司Frank O. Gehry & Associates (FOGA),開始他的職業生涯。

1974
葛瑞獲選為美國建築師師協會(A.I.A.)之學院會員。

1972-1989
南加大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助理教授,及在哈佛大學、萊斯大學及加州大學擔任客座評論師。

1982、1985、1987、1988及1989年,擔任耶魯大學建築系之Charlotte Davenport教授的職位。

1984
擔任哈佛大學Eliot Noyes講座。

1986
10月,沃克(Walker)藝術中心主辦一場了重要作品的回顧展,展覽由明尼亞波里斯巡迴至亞特蘭大、休士頓、多倫多及洛杉磯,閉幕於紐約的美洲藝術惠特尼(Whitney)博物館。

1987
葛瑞成為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之一員。

1989
獲得普立茲克(Pritzker)建築獎,同年被提名為在羅馬之美國建築學會理事。

1991
成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會會員。

1992
獲得Wolf 建築藝術獎,並被提名為1992年建築界最高榮譽獎的領獎人,這項榮譽獎是由日本藝術協會頒發。

1994
葛瑞成為Lillian Gish Award之終身貢獻藝術獎項的第一位得獎人。他同時也是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Arnold W. Brunner建築紀念獎的得獎人。




2-2 蓋瑞的設計理念及工作發展

 

「在發展建築上的影像時你的靈感從何處來?」

「我不確知。有時候這可能是一種姿態,一種對於都市地形圖的自然反應,一種從我看過的東西所產生的靈感、一種圖畫…」。──Frank O. Gehry


蓋瑞在歐洲被喻為建築界的編舞師,因為他的建構物造型上富流線和動感,並且建築物所在地的城市景觀會讓人們視覺上和情緒上完全被改變,創造出一種音樂性的歡愉。符合蓋瑞認為的「建築應該表達人的感受。」「不凡的空間會觸動心底深處,但我的建築所要傳達的訊息是生命的喜悅和歡暢!」

蓋瑞原來姓氏為Goldberg,因前妻怕他們的小孩受到歧視,而建議他改名為Gehry。童年經驗曾讓他因自己的猶太姓氏和禮拜五身上的魚味,遭到同學嘲笑。禮拜五吃魚這項猶太宗教傳統雖和不愉快的記憶有關,但當時每週五家中浴缸裡游動的草魚,卻成了蓋瑞日後創作上時常出現的造型泉源。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港區的金屬魚雕塑及日本神戶的魚與蛇、一系列的魚形燈飾等。但他認為這些只是建築文化的一項實驗而非其建築特色。

蓋瑞自承從小就對藝術十分感興趣常在美術館或博物館出入,並在移居洛杉磯後有機會認識交往普普藝術的羅遜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強斯(Jasper Johns) 和極限主義的塞拉(Richard Serra)等藝術家(4)。許多藝術家也極為欣賞他的建築作品,並進而成為朋友,豐富的藝術構想是他建築創意思考的重要養分。

從小就接受傳統的建築教學訓練的蓋瑞,曾跟隨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密斯(Mies van der Rohe)、科比意(Le Corbusier)等建築大師學習細認材料的本質。但是,當他開始自己的建築事業時,雖然一直想追求更完美的細部創作,卻因為缺乏所需的工藝技術,使得努力始終徒勞無功。偶然間,他看見羅遜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與強斯(Jasper Johns)的作品--利用廢物來做藝術品,於是激發了他用在建築造型上的思考。蓋瑞的建築實驗是多面向的,從科技、造型到材料。他在1972年設計了一組用硬紙板做的家具,這些膠合多層硬紙版的傢俱具有絕佳的強度、質輕、舒適、造型簡潔而且材料(而非售價)便宜。

葛瑞在1978年完工,位於聖塔莫妮卡的自宅,大膽將各種材料進行重組,在各方面形成的強烈對比,讓他從此聲名大噪,並且開始了他建築事業的冒險生涯。隨著葛瑞風格的逐漸形成,他開始闡明而且能夠更自由地探索屬於自己的充滿流動性及簡約感的建築形式。同時,電腦時代的來臨,對葛瑞的衝擊非常大,他開始將電腦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上。由於接受過傳統建築教育,對模型的三度空間感非常敏銳,所以他特別注意一些3D軟體,不但可以創造出自己想要的造型,對於彎曲部份材料的計算,更是精確及快速,大大的減少了工期。

蓋瑞事業上真正的里程碑,就是1997年完成的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分館。這座造型奇特的美術館,從設計到施工完全由3D電腦程式輔助完成,整個建築用二十多個內部相連、外表包覆著鈦合金片的弧面造型所組成。

除了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和剛剛完成的迪士尼音樂廳(11)之外,葛瑞的重要作品還包括:愛荷華大學實驗室大樓、法國巴黎的歐洲迪士尼娛樂中心、托雷多大學之視覺藝術中心、富雷•衛斯門博物館、巴黎美國文物中心、維特拉總公司以及EMR通訊與技術中心等等。以及預定在2008年在巴拿馬落成的強調生物多樣性展示的博物館「生之橋博物館」—Bridge of Life museum。(9)

 

2-3古根漢美術館畢爾包分館建築(3)(5) 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座落地點: Bilbao,西班牙
設計完工:1997

 
   



「你可以使蓋的建物與周圍環境前後連貫而更佳,或者你可以使它獨立而突出,我常選擇前者」。畢爾包是一個非常調合的專案,不是傳統的方式製作,像一種城市的移動」──Frank O. Gehry

蓋瑞實踐未來建築的行動能力與發展設計的創意天才是平行的。1997年10月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分館(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的落成,無疑將已處於事業頂峰的蓋瑞又往上推了一層。這座美術館被美國重量級建築師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喻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吸引的不只是建築專業者的目光,也讓西班牙北部畢爾包小城從默默無名的造船工業城躍升世界藝術舞台。「畢爾包奇蹟」已成為私人美術館、企業管理人效尤取經的對象,或許也將成為建築未來學中較務實的一支。

無論畢爾包美術館的褒貶終將走向如何定論,它那以空間為彎曲變化的不規則造型能從草圖紙上的塗鴉成為佔地32,500平方公尺的龐然建物,要歸功於蓋瑞多年來對電腦製圖技術的付諸的心血。蓋瑞與一組航太工程專家合作,發展出一套可直接在電腦上建立模型,並與工廠生產線相連,製造構件的程式。若非如此,按傳統製圖法蓋這座建築物將會消耗數量驚人的紙本施工圖。1989年普利茲克獎的評審如此讚美他:「當下整個藝術圈停滯於懷舊多於前瞻、仿古盛於革新的氣候不前,為此,表彰法蘭克.蓋瑞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

曾有一段時間,他的設計標榜「未完成(unfinished)」,位於加州的蓋瑞自宅可為代表。後期的作品仍然有如空間尺度的大拼貼,但越趨有機化或稱為「生物型態」(biomorphic),材料也從廉價鐵絲網升級為太空梭使用的昂貴鈦金屬。他總是以高爭議性的設計作品傳遞著二十世紀末的價值觀。

蓋瑞自宅
 
   


西班牙畢爾包之古根漢博物館的建置是往昔商業及沿那威( Nervion )河南岸倉庫區再發展的第一步。經由此市的古蹟區及商業區穿過,此博物館成為藝術博物館( Museo de Bellas Artes).大學及舊的市政廳所形成的文化三角區的中心。此外,一端低於城市其他部分16公尺,一端連接19世紀市中心與東邊偏遠地區的保存橋( Puente de la Salve ),越過本基地東邊角落,成為「城市的入口」。

它的設計是許多由內部連結而成的構造區,用以容納各種不同展示空間及幕後功能,並還原現有城市的規模及構造,以恢復使用河流面前之歷史性的建築構造

展示空間環繞著中央庭院而構成,其體系包含曲形橋、玻璃罩之升降機及連接至以同心方式分佈於三樓層之畫廊的樓梯塔。中央前庭在河濱高度超過50米之史無前例的尺寸(是紐約古根漢的1.5倍)展出本館設置過程及博物館的特展。它裝有最複雜的電腦及電腦資料容量,也預期電子藝術或增強全球性角色的其他媒體介入。

為一世界級的當代藝術博物館,有三種型態的陳列室空間永久的典藏、方形陳列室及臨時展覽室。此「大跨距無柱」式的空間,提供大型現代藝術的唯一展出空間,通常是無法在較小型、較傳統的博物館舉行的展出。幕後空間的功能,如裝載、展演、儲存與保護,位於博物館的下層。它們可以個別地從一條服務道路出入,此路連接博物館至一預定建造之高速公路。一水景花園環繞著博物館,結合了它與河流,而其步道延伸至博物館的東邊與西邊。

長方形建築外部的主要材料為西班牙石灰石,雕刻的建物外形則是以鈦金屬薄板像魚麟覆蓋而成。大型的玻璃圍幕牆開啟了河流及環繞的城市的視野。各陳列室內璧為平滑磨光的灰泥,其結構為混凝土牆與3 m×3m棚形系統鋼架之組合,其架構可以接受建築上曲線形式的特殊組態。機械系統之設計,特別為保護藝術作品,維持著最高水準之溫溼度控制。

 

 

三、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瓦倫西亞藝術與科學之城

 

我致力於引入一種新的語彙:它具有柔軟的形式、超現實主義的特性…

我很分少使用方形和三角形,因為我及時認知到繪畫和建築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建築藝術本身就是一種現象。寧可直接來自於建造材料的應用,而不需來自於繪畫。──Santiago Calatrava

 
密爾瓦基美術館加建設計 里昂高鐵車站 飛翔的生物 亞倫希亞科學城天文館
       
       
盧森車站 巴塞隆納橋 卡拉特拉瓦手稿 海豚及內在骨架
       


3-1 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簡歷(6)(8)

我瘋狂地讀書。因而為自己積累大量的資料…。我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一個自學者。──Santiago Calatrava

1951
生於西班牙瓦倫西亞的貝尼馬米特(Benimamet)自小就喜歡藝術極富主見。

1968-1969
在瓦倫西亞的藝術學校。

1969-1973
在瓦倫西亞高等建築技術學院學習建築。

1975-1979
在蘇黎世工業大學(ETH)學習土木工程。

1979-1981
取得蘇黎世工業大學建築系技術科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關於框架的折疊能力》。在蘇黎世工業大學第一系建築力學和構造研究所任助教。在第三系平面力學和輕構造研究所任助教。

198l-
在蘇黎世開了自己的建築和土木工程事務所。

l987
瑞士建築師協會(BSA)會員。

獲國際建築師協會(UIA) Auguste Perret獎。

國際建築學會會員。

1988
獲巴塞隆納市藝術獎:羅達高架橋。獲瓦倫西亞市普倫薩( Prensa)協會獎。獲瑞士國際Vereinigung fur Bruckenbau und Hochbau獎。獲西班牙1988年FAD獎。獲德國1988年Fritz Schumacher獎。Fazlur Rahman Khan國際建築工程協會會員。

1989
在巴黎開設了第二家事務所。德國建築師協會(BDA)榮譽會員。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舉辦專題展覽。在西班牙電視台發表專題演講。

1990
獲巴黎雕塑技術銀獎( Medaille d`Argent de la Recherche)。

l991
獲慕尼黑Holzleimbau獎。

1992
獲Brunel獎:蘇黎世斯塔德荷芬火車站。獲倫敦結構工程師學會金獎。

在鹿特丹荷蘭建築學會舉辦作品回顧展。在倫敦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舉辦作品回顧展。

1993
瓦倫希亞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密爾瓦基(Wisconsin)大學工程榮譽博士。

在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舉辦橋作品展。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展覽。

在瓦倫西亞市的La Llontja博物館舉辦作品回顧展。在哥本哈根:丹麥Gammel Dok建築中心舉辦作品回顧展。

1994
獲西班牙塞維雅大學榮譽博士。

蘇格蘭愛丁堡哈利爾特-瓦特大學環境研究榮譽博士。

1995 
英國史福大學科學榮譽博士。
盧森尼1983–1993金建築獎(火車站及廣場類)

1996
格林納達文化部藝術勳章Medalla de Oro al Mérito de las Bellas Artes。
格拉斯哥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科學榮譽博士。

1997
荷蘭台夫特(Delft)的科技大學科學榮譽博士。.

鋼鐵結構獎:柏林之«Kronprinzenbrücke»重建。
巴黎LV路易威登之藝術獎Louis Vuitton – Moët Hennessy Art Prize
馬德里藝術大師最高榮譽獎。

1998
獲Brunel獎:葡萄牙里斯本新車站

1999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Cassino土木工程榮譽博士
西班牙藝術獎。

瑞典隆德大學科技榮譽博士。
英國倫敦工程協會金獎。
加拿大工程顧問獎:多倫多Mimico市橋 。

2000

 
義大利費拉拿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Ferrara之榮譽建築博士。
瑞士聖加倫金屋頂獎«Das Goldene Dach 2000», The Golden Roof, Structural Completion of the «Pfalzkeller», St. Gallen

2001
Prize Exitos 2000最佳建築獎:馬德里、瓦倫希亞科學博物館。

卓越展示獎: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之時間膠囊展示。

鋼骨結構歐洲獎:法國奧爾良羅亞爾河跨橋。

2002
2001最高榮譽:紐約時代雜誌密爾瓦基美術館加建設計

2002依利諾伊結構工程協會最佳大型結構工程:紐約時代雜誌密爾瓦基美術館加建設計

Prize «Il Principe e L’Architetto» for the design of the Quattro Ponte sul Canal Grande in Venice, Architettura e Design per la Città, Bologna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密薩黑勳章獎

SEFI達文西勳章(佛羅倫斯)

2003
瓦倫希亞聖卡羅皇家藝術學院藝術獎章。巴黎建築學院最高榮譽建築獎章




3-2 卡拉特拉瓦的設計理念及工作發展(6)-(9)

 

就某種意義來說,混凝土這種材料可以完全符合任何需耍,或許是未來最高貴的建築材料。我確信它與鋼材並用,將會變成21世紀的偉大材料。──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一身集建築師、雕刻家、工程師三種傑出的角色無怪乎魁特格拉斯•荷西Jose Quetglas曾以「技術為抒情之本」作為他的詮釋。卡拉特拉瓦 自己則說「我特別喜歡那種把動力學系統應用於結構上的想法。」達爾Darl Rastorfe認為他以兩種普通的設計方法指引其建築作品:雙重性和對稱性並相信雙重系統能給予緊張--單純性vs.複雜性、重的vs.輕的、透明vs.不透明;壓力vs.拉力、視覺的vs.物質的。這些雙重性透過卡拉特拉瓦的設計得到了證明並發揮了戲劇性的效果,就像盧森車站的大雨蓬案例,可稱為「轉化」。精緻的鋼構造支撐著透明薄膜雨蓬被錨固定在主體結構的側邊,從這裡可以感覺到金屬構件的視覺重量,這種轉化使雨蓬的鋁翼具有飛翔感。

他所創作的設計方案,建築形式是為了一種基本原始構想的而產生,此基本原始構想往往來自生物體。他的許多建築甚至引入活動的概念到架構中。但是這種動態概念是種不同情況的靜力學規律而非動力學規律,就像成長中的植物,睡眠中的動物。這種寓於動態中的瞬間平衡就是他創造力及建築生命力的展現。此精確的平衡結構,讓有力的線條成了水流的圖解,流向建築活體的每個部分。這種線條也能表現建築活體的運動,例如佛羅倫斯及巴塞隆納的橋藉著飛升的隱喻,畫出實際的軌跡。這種運動的線性和力的傳送就像活的生物。並且透過連續和增長的方式,以大尺度與小尺度之間的連續性,在明顯類似生物體的建築中展現生命的活力。

動態、變異和時間構成了卡拉特拉瓦方案構思的基本觀點,不僅表現在結構動態的條件下及具有生命力的各種覆蓋物中,而且在實際工程的動態構件中也不例外。由於受到生物各部分的啟發,從他對折疊空間結構的研究到最近的一些工程設計,如在巴塞隆納的橋,或在巴爾(Bale)的賭場,都是能活動的且能夠適應各種外部部環境變化的條件。組合結構所採用的細緻做法是把建築物當作一種發展中的有機體,而不是構思的完成形式,亦非建造過程的結果。

左拉Alejandro Zaera提過浪漫主義思想家維謝爾Robert Vischer提出感情移入或象徵的神入這種美學理論詮釋卡拉特拉瓦。指的是提倡認識自然,就像一種泛神論者把人類對自然的情感帶入生活。是一種主觀的能動性,一種帶有情感的創造過程。或許卡拉特拉瓦是經由另一個也近乎感情移入文化的同胞高第(Gaudi),而接受了這些思想,目的在於賦予他的建築一個靈魂。卡拉特拉瓦的作品中建築的性質不僅為一個概念詮釋的表現,還表現一種象徵的印象,以此試圖表達其結構中存在著生命,一種受理性結構支配的情感。在開始創作時回歸自然的傾向,或許就是卡拉特拉瓦的一種浪漫主義,其實也是理解其設計方案 的方法。

維爾德(Van de Ve1de)也說過這種方法,使建築內部的力量透過類似於生活的方式被表現在建築物上:在一個一個建築作品的形式中,生命的感覺是藉著線的誇張和不同的強調而表現出來的,這些線條使我們對機能及其他嘗試的建築元素在支撐、隔斷、抬高或暗示上起作用。

卡拉特拉瓦對於建築,不用簡單的功能、形式與結構來解決,那些是建築師基於傳統任務所耍考慮的問題。他嘗試仿造生物體的結構,如同蒙諾德(J. Monod)在《偶然性與必然性》一書中所說的:像是一種目的論的力量能夠在無生命力的材料上產生秩序以表達生命訊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將會放一種能量,足以每一個階段的方案及工程設計的每一個細部都精確地根據原來的構思進行決定。反之由每一個構件可以反推到支配整體的技術法則,那就是方案的「靈魂」。

卡拉特拉瓦用類推的方法代替了規則,用造型代替了符號,用邏輯代替了理性,並用方案替代了方法。類推的思想導致卡拉特拉瓦超越了教育範圍的狹窄限制,嘗試與建築之外的現實相聯繫,並且為了他的設計構思源泉而去搜尋其他知識領域的材料。

其建築創作的本質,不僅拒絕採用規則,而且也拒絕採用一定的程序,目的是為.了發展一種過程,使有機的整體具有自身發展的方法和現實的觀點。這種創作的法則所造就的秩序,趨向讓外在環境的可能性得以進入傳統的領域。

卡拉特拉瓦用各種力和量體所形成的一種典型輪廓線和傳統的技術方案剛好相反,傳統方法是把力和量體視為互相引的,需要用增加支撐點的方法來解決;而他的工程方案則是傾向於把結構量體集中在一點上,而不用其他支撐來分散結構的扭曲力和彎曲力,根據正常力的平衡原理把這些力在所有方向上離心地分布,以適應原始的力效應。針對在傳統建築中增加金屬材料的作法,他將結構「靈魂」安置在中心位置,並透過各種所需的構件使它本身取得一種類似生物精確的平衡。結構支撐所聯結的各點一般都是做成像節點樣,強調有機體的自由性。設想假如其中一個錨栓支撐點倒塌,整個有機體,不會朝著受力較大的方向破壞和傾斜,而會繼續圍繞著它本身轉動,直到在技術上有可能再一次找到適當的固定點和平衡點為止。

卡拉特拉瓦的設計很少採用封閉空間的做法,他大多數的建築作品都是用結構去覆蓋開闊的空間,或者是與底層結構緊密相聯。他以拓樸學的單元詮釋空間,雖無物質範圍却可從結構形狀界定出來,細胞形式的空間界線蘊藏在壓縮的細部中。

卡拉特拉瓦處理外形就像對待生物的皮層。應用曲面板或金屬片造型就像魚鱗和皮一樣,產生一種像細胞單元的外表,具有閃亮的光學教果,像是一層動物的皮。不像傳統的做法結構和外殼所產生的衝突性,活的生物體往往通過中介材料(軟骨的、腱狀的、角膜…)以解決此衝突。蘇黎世斯塔德荷芬火車站的月台、候車篷以及多倫多的遺產廣場工程設計就是獎此原理運用在正常結構和皮層間。

卡拉特拉瓦的設計作品另一明顯特點為重視周圍環境及建築物在基地中的配置位置。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設計方案是物質與文化的環境中提取出來的,就像是帶有生命力的有機體一樣,傾向於抒發其自主性,因此,建築對自然的規律是非常敏感的,在設計方案中太陽、風和水也就都成為決定性的因素。 從他返鄉設計的瓦倫西亞藝術與科學之城可以看出。目前他同時也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籌備會及希臘文化部特別商請進行奧運會場地設計的設計者。

 

3-3瓦倫西亞藝術與科學之城 Ciutat de les Arts i les Ciències

座落地點: Valencia,西班牙
設計完工:1991∼2004





俯瞰全景
L'Hemisféric/Planetarium天文館
科學館

Museu de les Ciències "Príncipe Felipe"/

Science Museum Principe Felipe

 
 
       
   
       
       



前棟為天文館

後棟為藝術中心

Palacio de las Artes/music center
植物園與停車場L'Umbracle/Parking Structure




有鑑於美國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Frank O. Gehry)為西班牙第四大城畢爾包所設計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使這座小城起死回生地恢復觀光的成功經驗,第三大城瓦倫西亞也寄望藉著「藝術與科學之城」Ciutat de les Arts i les Ciències這項超大尺度的都市開發案與文化建築,帶動瓦倫西亞的城市復甦。 這座耗資近百億台幣的科學與藝術之城,勘稱是歐洲跨世紀最浩大的文化建設工程。
  藝術與科學城占地350,000㎡,位於乾枯古老的圖力雅(Turia)河床上,介於瓦倫西亞的舊城區與水岸區之間。1957年洪水氾濫,導致河道永久南移,當時在城區留下了七公里長的空地,卻為五十年後的城市復甦,預留了新生基地。 雖然本地靠近海,但是西班牙的瓦倫西亞氣候卻非常乾燥。建築師卡洛特拉瓦,決定將水定位為這座「藝術與科學之城」最重要的元素:運用水的鏡射,讓建築物產生如夢似幻的倒影。第一棟建築物天文館(L'Hemisferic/Planetarium)於1998年四月開幕啟用,科學館(Science Museum Principe Felip)於2000年完成,植物園與停車場(L'Umbracle/Parking Structure)於2001年完成,藝術中心(Palacio de las Artes)(1996年取代原先設計是電訊塔)預計於2004年完工。只有其中最靠南邊地中海側的海洋公園(El Oceanográfico.),是由建築師Félix Candela設計。

西班牙建築師卡洛特拉瓦,具有工程師與設計師的雙重身分,所以能對形體與結構的關係作一種整體的考量,產生了別具一格的作品。其作品仿如一件動感的抽象雕塑,有結構詩人美譽。 他以純白的混凝土,以及與高第雷同的不規則破碎但是純白的磁磚,塑出建築外牆。新建築群為城市邊界瀕臨破敗的工業區,形塑了充滿趣味美感的新地標。

 

科學館 Museu de les Ciències "Príncipe Felipe" (Science Museum Principe Felipe)1998

2000完成的科學館占地41,530㎡,以 不對稱的連續樹林和葉脈為設計概念,結構設計巧妙的詮釋密林樹幹,挺拔強硬紋理清晰有序。北面以40m高的玻璃與網狀的鋼結構,形成241m長主軸長廊,尺度令人深感震撼。與天文館為全區最重要的兩棟建築物,並為七公里長的河床地界定出延伸至海岸的主軸線。

藝術中心 Palacio de las Artes (Music Center)2004

藝術中心高度75m、占地40,000㎡,形體由兩個薄殼交互融合切割而成。頂端懸吊彎葉狀的頂版,挑戰地心引力的做法形成一種驚奇的空間張力。兩座層疊的室內歌劇廳分別可以容納1200人與400位觀眾,頂層平台的半戶外劇場亦可容納2000人共享天籟,懸吊彎葉狀的頂版則提供了最佳的音響反射。
天文館 L'Hemisféric (Planetarium)2000

橢圓形的天文館占地2,600㎡以「知識之眼」為設計概念。 果真令人眼睛一亮,以眼球造型的天文館來作為瓦倫西亞城市復甦的起點深具意義。圓球狀的瞳孔為Omnimax全天域 影像放映室,眼瞼上部以薄殼結構包覆,眼瞼下部以弧形玻璃外加金屬油壓支架,看上去宛如睫毛,天氣熱時眼瞼還會自動開啟調解室內的微氣候。

植物園與停車場 L'Umbracle(Parking Structure)2001

長約320m的植物園,是頂拱18m高的開放型建築物, 像為古河床上七公尺的高層上架構一座未來都市的陽台。底部為白色混凝土建築的停車場,沿街面使用高第慣用的弧形拱圈,表面以破碎的馬賽克磚裝飾。頂層白色鋼構五十五座頂拱與五十四組細弦狀的肌肋網架,將十九世紀的歐洲流行的冬季公園(Winter Garden)轉化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造與自然共生的複合結構體。這座纖細如蜘蛛網狀的開放性建築,在地面覆上厚達一點二公尺的泥土,種滿了瓦倫西亞當地的原生樹種。爬藤將沿著網架逐年往上蔓延,數年後白色如薄翼般的結構將轉化為超大尺度的綠廊。綠廊下提供了幽雅的戶外藝廊,六件當代公共藝術恰如其分地鑲嵌其間。
 

四、跨文化分析
  蓋瑞 Frank O. Gehry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基本背景 1929-
猶太裔

出生加拿大多倫多
學業養成在美國
1951-
猶太裔

出生西班牙瓦倫西亞
學業養成在西班牙&瑞士
     
     
文化符碼策略層之

故事主題&述說策略
被喻為建築界的編舞師

建築物造型富含流線和動感
被喻為建築界的結構詩人

建築物造型充滿力學的驚奇
文化符碼策略層之故事情節&情節串聯&故事題素 建築追求與人們的情緒互動
建築追求與人們的靈魂對話
多元的材料與元素的組合可能
單一連續單元運作的可能
     
文化符碼意義層之語用 前衛與極限藝術的實踐 生物體有機性的實踐
語法 嘗試性&未完成性 雙重性&對稱性
語意 建築藝術奧秘的美學 生物體理性奧秘的美學
     
文化符碼技術層之象徵美學 仿生藝術美 生物力學美
形式美學 材料、 流動和簡約 動態、變異和時間
媒材美學 電腦為建築編舞之要 結構技術為建築抒情之本
     
     
     
     
     



雖然蓋瑞和卡拉特拉瓦都從大自然的有機體,獲取建築靈感的來源,但是由於專業養成過程和生長的年代背景不同,讓兩位建築大師各自發展不同的天空,也讓世人有機會見識所謂生物型態(Biomorphic)的建築其切入點不同,即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產生完全不一樣的建築藝術。

蓋瑞和卡拉特拉瓦雖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但是基本上都是猶太裔,自幼都喜愛藝術,卡拉特拉瓦本身因為會使用流利的西班牙語、英語、法語和徳語因此文化的來源與蓋瑞應是所差無幾。兩人最大的差異是成長的年代差了20幾年,以及,兩人技術與文化養分的取捨。卡拉特拉瓦曾在求學時暫時將建築與藝術擱置一邊,全心投入數學、力學、水利學等工程相關領域的研究。從此他看建築的角度因為技術面的遊刃有餘而得以挑戰不可能的建築力學與美學的融合,創造建築的新品種。同樣地,蓋瑞對於建築前衛藝術的實驗熱情也直到1997年的畢爾包在他的電腦技術開發成熟後將建築才華推向登峰造極。

在生物型態(Biomorphic)的建築語彙中,卡拉特拉瓦以人類的語言重新闡釋吟詠造物者的安置在生物體中的神秘力量。因此,他以建築作為詩篇將「靈魂」的隱喻表達無疑。是人閱讀他的建築就像審視自己。而蓋瑞則在形似生物體的建築機能中展露藝術家那敏銳豐富的眼力,讓每個人在他的安置下不得不晉身為藝術家,藉著「蓋瑞」之眼。

在21世紀的今天兩位大師的作品紛紛呈現目前重要的建築計畫中,可見以天地萬物為師應是現代設計的不二法門,然而,用什麼工具與大自然對話則是另一項挑戰。
 

五、參考文獻

定義引自http://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Cross-Cultural%20Studies)

Catherine McDermott 1999 Design Museum: 20th Century Design Carlton Books Limited 400p.

薛晧東、莊能發譯 1997 作品集05/法蘭克•蓋瑞1991-1995/Richard C. Levene & Fernando M. cecilia 主編 聖文書局 251頁。 Alejandro Zaera 1995訪談

黃才郎(主編) 1988 西洋美術辭典 雄獅圖書公司 臺北市 (民77) (二版)

a. 羅遜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25-)以新達達觀念在抽象表現主義、聚向繪畫及照片混合的媒材上又結合實物創造出有名「結合繪畫」(combine painting)並逐漸發展成立體的「集合藝術」。甚至擴展至表演藝術和科技實驗藝術,促進了美國普普藝術的誕生。

強斯(Jasper Johns 1930-) 的第一次個展使得「新達達」一詞不逕而走。他的藝術將原本對立的幻象和實物何為一體,追求概念和知覺的相互交流。對「抽象表現主義」之後的美國藝術運動貢獻卓著。

塞拉(Richard Serra 1939-)極限主義的代表之一,準確地運用幾何學創造出前衛的雕像,靈活地揉合強而有力的理念及形態並透過簡約的線條演繹深厚的內心感情。在20世紀的60年代後期開發出特殊的鋼鐵雕刻,不斷把鋼鐵刁難、扭曲、錘鍊以形塑巨大能量,讓作品中成為威迫、驚嚇、催眠、惶恐的導火線,以挑釁傳統的藝術理念。

古根漢美術館畢爾包分館官方網站

http://www.guggenheim-bilbao.es/idioma.htm



鄧思玲、劉航譯 1996 作品集04/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1983-1993/Richard C. Levene & Fernando M. cecilia 主編 聖文書局 221頁。

Jodidio, Philip 2003 Calatrava Taschen192 pages.

卡拉特拉瓦官方網站

http://www.calatrava.com/



藝術與科學之城官方網站

http://www.cac.es/



http://www.arcspace.com/index.html



http://www.linguistics.rub.de/~halama/architecture/



http://www.artcyclopedia.com/index.html

王受之 2003 藝術家雜誌 11月號

http://www.greatbuildings.com/buildings/Stadelhofen_Railway_Stati.html

 

http://www.vitruvio.ch/arc/contemporary/1946-2000/luzernstation.php

 

回首頁yco..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