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專欄藝評書評人文欣賞設計作品書籍導讀

           
               
               
從西洋美學發展來瞭解設計美學的論點  

 

B-02,亞理斯多德的美學

亞理斯多德(Aristotle)生於西元前384年,雅典北方地中海沿岸的城市。他的父親是馬其頓王的御醫。亞理斯多德在18歲那年來到了雅典,進入柏拉圖的學園學習,直到柏拉圖去世才離開柏拉圖學園。西元前343年亞理斯多德受馬其頓王邀請成為當時才十三歲的馬其頓王子亞力山大的教師,直到西元前334年亞力山大遠征小亞細亞為止(約十年)。此後亞理斯多德又回到雅典從事講學,並在雅典城東郊一個叫呂克昂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學校。西元前323年亞力山大駕崩,馬上有人(雅典公民)對亞理斯多德提出了瀆神的指控(蘇格拉底也是遭此指控而被判死刑),於是亞理斯多德馬上離開了雅典,到一個莊園隱居起來,幾個月後即西元322年逝世。

 

亞理斯多德的美學當然是承其哲學而來,而亞理斯多德雖然在柏拉圖的門下修業十年,但是在西方文明世界裡,亞理斯多德算是最堅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一個人。所以在授業十年後,亞理斯多德卻建構了一個與『理念論』完全相反的哲學立場:『實體論』來。理念論認為人對真理知識獲得全憑靈魂與理性,知識的對象雖然可以是萬象事物,但這種對象卻是『假』的,這『假』的萬象留有一些暗示與痕跡,這些暗示與痕跡會喚醒靈魂與理性,進而回憶起『真』理(知識)。實體論則認為人對真理知識的獲得全憑理性與理性法則(亞理斯多德稱為邏輯與論證法),知識的對象是萬象事物(這萬象事物就是實體,另一方面萬象事物也包括了人自身),而在我們認識萬象事物時卻是透過感官來經驗到『這實體』與思維到『實體的屬性』而完成的。實體的屬性又分成本質的屬性與偶然的屬性,把握了本質的屬性,就把握到『真』知識。所以亞理斯多德的實體論建構不但因此而寫了一本『萬象(Physcis)』來描述宇宙間(人世間)知識的概況,更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章討論所有的知識狀況,並將這一章命名為『後設萬象(meta-physcis)』。這一命名,就是西方『形而上學』或哲學的命名由來。從西方知識建構的角度來看,亞理斯多德對西方文明的貢獻顯然比起柏拉圖要困難得多,也巨大得多。亞理斯多德為了要理性的建構知識,除了上述提出邏輯為思維法則之外,也提出著名的『四因說』、『經驗前知識(即爾後德國哲學家康德所提的先驗)』與『本質抽象說』,這些說法在而後的西方哲學家與哲學建構的知識裡,只有被有意的遺忘,而少有被駁斥或挑戰。

 

亞理斯多德美學著作就是<<詩學>>,一本討論前希臘時期重要的知識『史詩』與希臘時期重要的藝術活動『戲劇』的理論書籍。但是我們在釐清亞理斯多德的美學建構時卻不限於<<詩學>>這本書。又由於,亞理斯多德的實體論立場,所以美學只能以萬象中的藝術象論之,只有藝術象的本質可論,這藝術象的本質就是美的本質,並無脫離萬象的『美自身』或『美理念』可談,所以本研究就以這些資料分別從『美的本質』,『藝術的生產』與『藝術的分類(範疇)』來分論亞理斯多德的美學觀點與見解。

 

在『美的本質』部分:

就『實體論』立場下,亞理斯多德認為美是事物存在的一種屬性,這一屬性要藉助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而這一定的形式就是『秩序、對稱和確定性』,也稱為對事物形式的『有機統一性』或『整一性』。

 

『在<<詩學>>中,亞理斯多德對美的整一性解釋說:就每一件美的事物來說,無論它是一種有生命的,還是一個由部分構成的整體,其組成部分不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須具備量度(scale ?)。因為美是由量度和有序的安排組織成的。由此,一個非常小的生物不能算是美的(因為我們對它的感覺是瞬間及逝的,因此必模糊不清);一個非常大的有生物也不能當作是美的(因為我們不能同時看到他的全部,其完整一體性便不會進入視野範圍)』(吳璟2002西方美學史,p73)。

 

亞理斯多德談美的本質提出事物形式的『有機統一性』或『整一性』,這主要是從美的客體而言。若是從美的主體而言,亞理斯多德就不像蘇格拉底提出所謂的『美自身』或柏拉圖般的提出『美的理念』,亞理斯多德從美的主體而言主要是提出『快感論』。亞理斯多德認為感覺愉快並不違反當時希臘人們對德行的要求,特別是因視覺與聽覺而得到的愉快感,是與節制的德目相適應相融合的,透過聽覺與視覺而得到的愉快感不應被視為放蕩,反而應被視為德行的一環,而德行又存在於理性與慾望的和諧統一中。簡單的說,亞理斯多德認為美的事物是存在於美的客體,而審美活動則存在於美的主體(人),美的客體要透過美的主體所擁有感官中介滲入主體的靈魂或內心深處,才可能完成審美活動,進而才有所謂『美』這個議題。而人類的審美活動是人類所獨有的,特別是因聽覺與視覺而達成的審美活動,確是人類所獨有,這就指向音樂藝術與造形藝術所帶給人類的快樂(快感)是人類德行的一環,其他動物雖難也有視覺器官與聽覺器官,但藝術品顯然沒有為這些動物帶來快樂(快感)。

正因為亞理斯多德的『實體論』與『快感論』立場,使亞理斯多德的『美學』重心會放在美的客體身上,會放在藝術的生產與藝術的分類上,會放在形式美身上。

 

 

在『藝術的創制(生產)』部分:

亞理斯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將學術或知識分為三大類:思辨或理論的知識(數學、物理學、哲學);實踐或實用的知識(政治學、倫理學、家政理財學);創制或製造的知識(建築學、修辭學、詩學)。每類學術都有不同的方式來把握其知識的對象(萬象),例如:哲學的研究對象是『存在的存在』,是研究『萬象』存在的屬性。而實踐學科與創制學科的研究對象是『現存的存在物』,是研究『特定(對)象』的屬性。顯然,藝術學或美學的研究對象是『現存的藝術作品(或活動)』,是研究『藝術作品或藝術活動』的屬性,是研究藝術創作的模仿本質等等。

 

基於研究『藝術作品或藝術活動』的屬性,研究藝術創作的模仿本質上述的觀點,亞理斯多德在<<形而上學>>裡提出的四因說(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與目的因)解釋了他心目中『藝術的生產』。亞理斯多德認為,藝術品的創造過程就是藝術家將自己頭腦中的形式(形式因)透過技藝製作而實現於一定的物質材料(材料因)的過程,也就是賦形式予物質,使物質形式化的過程。由此,亞理斯多德把藝術品生成過程分成兩個部分,即『思想』和『製作』。

亞理斯多德說:『在生成和運動之中,有的稱為思想,有的稱為製作。思想從本原出發,從形式出發,製作從思想的結果出發』。這就是說,藝術品(或設計作品)的形式是由藝術家的靈魂或思想所提供的(形式因),也就是通過藝術家思維下的命題、構思、佈局後,按藝術家的思維結果來改變物質材料(材料因)的原有秩序或原有形式,使之符合藝術家心目中的形式。

亞理斯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裡,對所有的創制活動的本質作了一個總結:

 

『實踐並不是創制,創制也不是實踐。營造術就是一種技術(藝術),並且是創制的理性品質。如果不具備理性品質,創制也就不是技術(藝術),這種理性品質不存在,技術(藝術)也就不存在。所以,技術和具有真正理性的創造品質是同一回事。一切技術都和生成有關,而進行技術的思考就是去審視某種可能生成的東西怎樣生成。它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這些東西的開始之點是在創制者(腦海)中,而不在被創制物中。凡是由於必然而存在的東西都不是生成的,也與技術(藝術)無關,那些順乎自然的東西也是這樣,它們在自身內有著生成的始點。既然創造與實踐不同,那麼技術(藝術)必然是創制的而不是實踐的。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技術就是巧遇……正如所說,技術就是具有一種真正理性的創制品質,而無技術則相反,就是具有一種虛假理性的創制品質。兩者都是關於可變事物的。』(吳璟2002西方美學史,p83;引亞理斯多德全集第八卷,p124

 

亞理斯多德的這一段話對美學理論、藝術理論、設計理論的建構而言釐清了相當多的重要關鍵性思考,本研究衍生如下:

之一:將藝術與技術區分(以當時的語言來說就是將技術與非技術區分開來)。這種區分將藝術抬高了地位,也還給藝術家建築師們應有的地位。

之二:藝術是技術加上巧遇,就如我們所說的熟能生『巧』,但這種『巧』是需要具有一種真正理性的(命題、構思、佈局)創制品質。

之三:藝術只是以理性和知識為基礎的創造,是以普遍規則為指導的自覺的行動。那種基於本能、一般經驗和技能的生產就不算是藝術,它們只是一種虛假的創造,因為它們沒有關於創造對象和創造規則的知識,也沒有自覺地把手段用於目的。這裡所說的以理性和知識為基礎的創造,是以普遍規則為指導的自覺的行動,用當代的語言來說,幾乎就可以稱為『形而下美學原則』,而這形而下美學的原則(形式因)是指導藝術創作的真知識。

之四:藝術知識將成為真知識,這與柏拉圖的看法完全相反。柏拉圖認為藝術是對物象的模仿,而物象是『假』,對此『假』的模仿當然就更與『真』無關,也與知識或品德無關。亞理斯多德雖然也認為藝術是對物象的模仿或模擬,但是物象本來就是真,而真理的區分(知識的區分)則在於模仿或模擬時是否有真正理性(命題、構思、佈局)的品質加入,有真正理性的品質加入時就是(真)藝術,沒有真正理性的品質加入時就是虛假理性指引下的技術。這種真與假的區分很明確的解除了柏拉圖對藝術的魔咒,也符合從前希臘文明到希臘文明裡,藝術逐步的與巫術脫離,而具有獨立自主的知識與價值的趨勢。

之五:亞理斯多德給了藝術應有的地位,那麼亞理斯多德所用的藝術一詞到底是指哪些項目呢,這就是接下來要探討的藝術的分類。

 

 

在『藝術的分類』部分:

雖然在藝術的創制部分的探討時,亞理斯多德所舉的例子多半都是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與繪畫,但是在區分藝術與非藝術(技術)時,亞理斯多德主要的澄清對象卻應該是詩與戲劇這兩項,而亞理斯多德在古典美學裡最大的貢獻,也正是<<詩學>>一書裡對前希臘史詩(奧林匹亞神諭,希臘民族英雄事蹟詠唱)如何轉化到當時希臘悲劇(當時極為重要的藝術項目之一)的興起,以及詩與戲劇在希臘社會的正面價值。

 

簡單的說,亞理斯多德對藝術的分類已經脫離了前希臘時藝術的項目,而是解釋與描述希臘社會當時具藝術功能的藝術項目(這是亞理斯多德與柏拉圖在美學態度上最大的差異)。依這個立場,藝術的分類有:悲劇(以酒神崇拜為主)、歷史劇(奧林匹亞神諭,希臘民族英雄事蹟詠唱)、詩歌、音樂、雕塑、繪畫等等。亞理斯多德將這些藝術的分類(科目、項目)每項都以具有真正理性(命題、構思、佈局)的品質加入串連起來,而與普通的模仿(技術)區分開來。

接著亞理斯多德才選出當時最重要的藝術項目『悲劇』,來探討藝術的功能。姑且不論亞理斯多德所探討的『藝術的功能』是否完備,但是<<詩學>>一書所提出的對藝術的種種說法,諸如:模仿說、遊戲說、投入說、移情說、心靈淨化說、昇華說、人性愛美說、情節中心說、敘事說、靈魂激動說、情感平衡說等等,至今都還是西方藝術理論的核心論題。這就表明了亞理斯多德的『美學』對西方藝術的分類、藝術發展乃至藝術理論的建構,具有多大的先見之明與多大的影響力了。

 

 
   

推薦:設計藝術史學理論設計史概論設計史學研究敘事設計資訊中心設計文化研究

回首頁yco..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