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專欄藝評書評人文欣賞設計作品書籍導讀

           
               
               
從西洋美學發展來瞭解設計美學的論點之

柏拉圖美學BY楊裕富

 

 

B希臘羅馬時期美學分析

希臘羅馬時期美學指希臘城邦成形直至西羅馬滅亡,這期間的美學與藝術思想。這期的美學與藝文思想,我們以『實用萬神教的轉化(守護神到眾神並立的宗教)與實用萬民法的形成(從宗教轉向治理制度或帝國制度)』來論證。而這個時期主要的哲學家、藝術家與美學家舉其重要者有:柏拉圖、亞理斯多德與維楚維斯。

 

B-01,柏拉圖的美學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最有名望的政治家族,早年時即顯露其過人的天賦,原先柏拉圖年輕時十分熱中政治,但是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諸如:希臘內戰、三十潛主事件、蘇格拉底被處死等等)使柏拉圖認識到只有改變當時的政治制度,改變希臘公民的道德修養,才可能回復希臘城邦的盛世。蘇格拉底被處死後,柏拉圖可能為了救蘇格拉底而散盡家財,這沒有財產的柏拉圖意味著柏拉圖喪失了公民權,所以柏拉圖決定外出遊歷,經過十二年的遊歷,柏拉圖在西元前387年返回雅典,在雅典城外的阿卡德摩建立了希臘第一個私人學園,從此後四十年,柏拉圖一直都在此私人學園進行講學與著述,成為西方世界最早著述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之一。

 

柏拉圖的相關美學著作可分成三個時期來說明:(吳璟2002西方美學史)

早期:<<大希庇阿斯篇>><<高爾吉亞篇>><<伊安篇>>等。這時期的著作基本上紀錄智者派與蘇格拉底的對話,其論證方法也是屬於蘇格拉底式的自然辯證法。

中期:<<美諾篇>><<斐多篇>><<宴會篇><<理想國>><<斐德若篇>>等。這些是柏拉圖成熟時期的作品,主要是從理念論與靈魂不滅說為基礎,來討論美學的問題。

晚期:<<斐利布斯篇>><<蒂邁歐篇>><<法律篇>>等。這時期的美學內容除了延續中期的內容外,也更多地吸收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說法。

 

 

柏拉圖的『美學』觀點是散見於上述各個時期的各種著作之中,本研究以這些資料分別從『美的狀態』,『美的理念』與『美的生產:藝術教育』來分論柏拉圖的美學觀點與見解。

 

在『美的狀態』部分:

由於柏拉圖的哲學立場是理念論(理念為真,現象為假),認為人有兩個面向,一方面人的靈魂作為造物主(宇宙理性)的造物,憑藉著理智而獲得理念的真知,另一方面人的靈魂成為造物主的造物又必須與肉體結合,因而會受到非理性的激情所『污染』,而偏偏美的狀態(人處於美的感受狀態或人對藝術品的欣賞)是與人的肉體、感官連結在一起。所以柏拉圖對這種美的狀態就提出了出名的『回憶說』與『狂迷說』。

 

『回憶說』處理理念的知識怎麼得來,也處理感官(肉體)怎麼得到『美本身』,基本上柏拉圖提出回憶說只是回答柏拉圖自己所設下的哲學論點(理念論),基於理念論的理念為真萬象為假,所以哲學知識就是透過知覺(對萬象的感知)所獲得的一些暗示與線索,人的靈魂就可憑這些暗示與線索而『回憶』起理念,進而獲得理念的知識,也就是哲學的知識。同樣的人的美感獲得,就是『美本身』的獲得,也是靈魂憑藉著感官的感覺而接收到具體事物的美,這種具體事物的美雖為『假』,但是憑藉這種假(仿影),人的靈魂卻可努力的『回憶』起『美本身』,也就是獲得美感。

 

『狂迷說』則處理美感獲得時的『失神、激動』狀態(既然是真善美一體追求,怎麼可能失去理智?)。同時狂迷說也處理柏拉圖在世時希臘民族的信仰、節慶(特別是酒神節)與藝術品創作的肉慾取向(特別是裸體雕像,雖然希臘時期的雕像還不像羅馬時期的雕像那麼強調肉體之美)。柏拉圖對狂迷(mania)提出四個類種,分別是預言的狂迷、宗教的狂迷、詩性的狂迷與理性的狂迷,並宣稱這四種狂迷雖然都是神靈的秉賦,但是只有第四種狂迷(理性的狂迷)才是最高級最好的狂迷。柏拉圖所說的前三種狂迷,只是當時希臘文化的一些事時,而柏拉圖所說的第四種狂迷與前三種,依柏拉圖的說法顯然是同源而不同等級,可惜柏拉圖雖然定了狂迷的不同等級,卻也常常混同這些等級,甚至將狂迷混同到肉慾感官之中,以便『狂迷說』能處理美感獲得時的『失神、激動』狀態。

在柏拉圖的『會宴篇』中就指出,所有的人都有生殖能力,在人成熟後,人的本性裡就會興起生殖的慾望,這種生殖不能播種於醜,只能播種於美,人只有憑美來孕育和生殖,凡是有生殖能力的的人一旦遇到一個美的對象,馬上就感到歡欣鼓舞,要憑這對向來生殖。

『柏拉圖還說,生殖有兩種:肉體的生殖和靈魂的生殖,並認為後者才是真正的生殖,因為它就是人憑理性所進行的創造活動,它產生的乃是智慧、美德、哲學和藝術,這些精神的子女要比肉體的子女更加美也更加不朽』(吳璟2002西方美學史,p43)。

可見的柏拉圖雖然定了狂迷的不同等級,卻也常常混同這些等級,甚至將狂迷混同到肉慾感官之中,以便『狂迷說』能處理美感獲得時的『失神、激動』狀態。

 

 

在『美的理念』部分:

在前希臘時期有兩種觀點並不是『美』所專屬的(而是宇宙論所共屬),但卻是論美常涉及的,那就是『和諧』與『統攝雜多』。諸如:畢達歌拉斯學派就以『數』來論音樂之和諧,也以『數』來論形體之和諧,又如:西方形而下美學早在智者派之前就提出『統一中求變化,雜多中求統一』的創作法則。柏拉圖的『美的理念』論,只不過將『和諧』與『統攝雜多』這兩個前希臘時期論美的觀點收編在他自己所提出的『理念論』中,收編在理性之神(太陽神宙斯或阿波羅)中。

『總之,這美本身是神,是絕對,是永恆和太一;它純粹無礙,精純不染,如其本然地自身同一。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圖還說它是無色無形,不可捉摸的,只有理智才能關照到它。最後它還關照著萬物,關照著現象界的人世,使人生值得一過,所以,美和善、真是統一的,它們都是神的品質和真實的本體。柏拉圖說。如果一個人會有運氣看到那美本身,以適當的方式凝視它,和它契合無間,渾然一體,那麼,他就會得到神的寵愛,獲得不朽。………<<斐德若篇>>中柏拉圖把美的理念同太陽神聯繫在一起,說它在永恆的本體世界中放射出真裡的光輝,給人的靈魂或人的理智以營養,讓靈魂沈浸在最純潔的光輝中凝視著它』(吳璟2002西方美學史,p47)。

柏拉圖理念論的美學觀點,是摻雜著希臘時期『太陽神』崇拜的習慣,這也是為什麼在中世紀時會發展出『理神論』,在中世紀時美學的建構,基本上只是重複柏拉圖的美學觀點的原因了,換句話說,柏拉圖的『美的理念論』深刻的影響了西方中世紀的美學思想。

 

 

在『美的生產:藝術教育』部分:

在論及『美的生產:藝術教育』時,柏拉圖碰到了『理念論』論述的難題,因為一方面柏拉圖承認藝術教育及藝術品的薰陶對公正、節制的人格養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柏拉圖的理念論裡,你念為真,萬象為假,而造形藝術又是模仿物象之假而成,藝術品在理念論裡是『假上加假』的東西,藝術家也不是個東西(當時希臘藝術品往往是奴隸在生產的),『理念論』的論述遇此矛盾,但藝術品的創作在前希臘時期與希臘時期卻生龍活虎。所以,柏拉圖不得不改變或修正『理念論』美學的一些觀點,而向畢達歌拉斯學派靠攏,論起『形而下美學』,認為美的生產及藝術教育還是有一些形式美的法則(形而下美學)要遵守,這些形式美的法則也是帶有德行教誨作用,所以是善的,是必要的。

 

『柏拉圖對美的理解經歷了一個過程。早期他還是一個蘇格拉底的信徒,尋求給美下一個定義;中期他創立了自己的理念說,著力從理念論的角度闡述美的理念特徵,說美是永恆的、絕對的、純一的等等;晚期由於政治觀念的變化,他又成了畢達歌拉斯學派的信徒,試圖用尺度、比例、秩序、和諧等來界定美的本質,認為美是可以用數來表現的一種量的屬性,同時還說形式美是一種絕對美』(吳璟2002西方美學史,p62)。

 

 
   

推薦:設計藝術史學理論設計史概論設計史學研究敘事設計資訊中心設計文化研究

回首頁yco..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