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專欄藝評書評人文欣賞設計作品書籍導讀

 
               
評《創意活力─產品設計方法論》
許峰旗/國立雲林科技大設計研究所博士班


楊裕富著 創意活力─產品設計方法論


一、前言:

繼1998年的『空間設計概論與設計方法』、1999年的『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之後,作者楊裕富先生又在2000年完成『創意活力─產品設計方法論』這本書,完整建構設計的三大領域-空間設計、視傳設計與工業設計的設計理論著作,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創舉。

難得的是作者並非如一般學者一昧的抄襲(或翻譯)西方的理論內容,而是對於台灣本土文化深入了解,對中國學術思想詳加探究,再加上萃取西方的學理精華,而提出真知灼見的獨到見解,對於導正我國學界的設計教育方針、提昇業界的設計創作水準,以及檢討官方的設計政策方向,均具有莫大的助益。
二、作者學識、經歷背景:

為什麼楊先生能在短時間完成橫跨三大設計領域的著作呢?如果我們詳加研究作者的學經歷背景,即可恍然大悟的獲得答案。其學經歷包括:中原大學建築系、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台灣大學城鄉建築博士,並通過國家高等考試建築工程科與取得建築師執照,具有多年實務設計工作經歷;並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任教多年,曾任工業、視傳、空間設計三大設計系所教授,教學經驗豐富,並完成『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建築與室內設計的設計資源』、『設計的整合基礎』…等數十篇論文與國科會研究案,結合教學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出版設計類科專書十餘本。所以楊先生結合多年來的學經歷及研究成果,能於短時間完成三大設計領域的著作自是理所當然的。

三、本書內容介紹:

這本『創意活力─產品設計方法論』是探討工業設計的叢書,內容共分為八章,各章主要重點分別敘述如下:

定義設計與產品設計,淺談創意設計活動分為理性與感性的創意,並作詳細的產品設計的細項分類與設計要素。
理性創意-探討理性創意的開發方法,主要為程序性的設計思維,並歸納出此種設計方法是屬於「生產導向」的產品設計。
感性創意-探討感性創意的開發方法,主要為敘述性的設計思維,並歸納出此種設計方法是屬於「消費導向」的產品設計。
市場考驗-結合理性創意與感性創意,接受市場的規範、分眾的價值觀、設計管理的典範性設計思維。
設計方法論-探討我國與西方的學術基礎,總結我國為「有情的宇宙觀」,西方為「有義的宇宙觀」,並評析各學者的各種設計方法論。
建構設計方法-將各種創意思維、各類科知識結構、三大設計領域之設計方法論與設計方法連結起來,並分門別類的歸納以建構理論基礎。
產品設計的設計方法基礎-根據前述章節基礎,再論設計運動與設計方法論的歷史淵源與思想內涵,分析產品設計的工作任務,進而建立重視產品語意、符號、文化的設計理論骨架。
未來展望-提出工業設計範型轉移的各種內涵,台灣設計界的弊病與優勢,呼籲注重後現代現象的設計原則。
本書從第一到四章,再加上第八章總結,即可成為市場暢銷的工業產品設計書,因為較為淺顯易懂;從第五到七章可以成為另一本設計方法論專書,內容較為艱澀難懂,涉及西方及我國的各家學術精華,若非飽覽群書,實不容易看懂。


四、本書評論:

綜觀這本『創意活力─產品設計方法論』,重要的觀點可歸納為:

1.創意設計的開發方法:包括理性的創意開發方法-注意、觀察、思索、紀錄、分析、綜合,與感性的創意開發方法-塗鴉、素描、圖面與視覺思考、全腦思考、語境語意的創意開發與文化符碼的創意開發。
2.後現代的設計思維之一「文化符碼的設計思維」:由於分眾市場的產生,注重多元文化的並存,產品的多樣選擇性和產品功能以外的附加價值,產生消費導向的產品設計觀;所以產品設計須特別注重設計品所處的市場的文化特色,和消費者對產品意象的接受與詮釋程度。所以欲開發文化符碼的設計思維,須加強文化研究的精神與符碼解讀的功力。

3.後現代的設計思維之二「敘述性的設計思維」:雖然作者將文化符碼的創意開發等同於敘述性的設計方法(文中p124),但我個人認為兩者具有顯著的不同:敘述性設計思維著重於故事性的文章組織架構,包括主題、子題、題素的展開;而文化符碼設計思維著重於文化特色的擷取,包括策略層次、意義層次、技術層次的思考。而且敘述性設計思維可歸納於文化符碼的策略與意義層次中的解讀。

4.後現代的設計思維之三「典範性的設計思維」:結合理性的程序性設計思維與感性的敘述性設計思維,再加上實際的市場生產與消費的考量,對典範作品(成功的好作品)的學習與改進(雙案例的個案分析),與設計生產(非產品生產)的管理概念。

5.創意設計的知識基礎:增強設計能力首重於探討哲學領域的知識思維,著重於西方與我國各種方法論的檢討,這是一般設計叢書較少涉獵的領域。

其實寫「書」,為的就是宣揚作者的觀點,使大眾閱覽,它也要考慮讀者的使用性(接受的程度),考慮作品造型的美觀性,以便進行著告知、溝通、說服的目的,符合工業設計所追求的任務:使用、量產、美觀、市場意象,所以「書」也是一種供大眾使用的「產品設計」作品;如果我們將這本書當作是一種經過設計而生產出來的產品,那麼也可以試著運用作者楊先生所建構的文化符碼設計理論作一解析與驗證。
設計文化符碼理論:

(一)、策略層:

論述在該文化中的立場與作用:故事主題與述說策略。



完成作者所建構各種設計領域的設計理論,而且是建立在我國的社經文化背景的知識論,除了代表作者的學術研究成果,更深遠的目的在破除我國學界、業界對西方的迷思與神話,建立本土的民族自信心與設計論述主導權,並期待創造屬於我國的設計特色。

其次,從作者的書中都不難看出作者欲整合設計領域的企圖,雖然本書是產品設計叢書,但書中論述實包含空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各設計領域的專業。從中我們並可驚覺作者是通吃各設計學術領域的全才奇人,至少台灣找不出第二位。

本書並考量台灣一般讀者的接受程度,所以採取淺顯易懂的文字內容表達,以免曲高和寡。而且將原本應另外出書的艱深難懂設計方法論部分納入,具有市場接受性的考量。但因見解精闢獨到,涉及各範疇領域精要,又不敢過於深入探討詳加敘述,點到為止的情形不免為遺珠之憾。

由於全書彩印的成本過高,必須考量一般讀者對書本售價的接受程度,所以無法全書彩印,但將全書的前、中、後各安排精美的彩色印刷,符合一般買書的讀者翻閱的習慣,具有策略性的考量。

策略的組合規則:故事情節與情節串連。



若論作者的研究或出書順序,不難看出具有故事情節的安排:先是設計整合可能性的假設,其次是設計文化與藝術史學的探討,接下來是論述各設計領域的專書,整個情節的安排可視為「全面性設計」的理論建構,是作者在完成本土設計論述的使命。

若只單論本書內容,其主要由理性的創意開發方法、感性的創意開發方法、市場典範的創意開發方法、設計方法論的章節所組成,先藉由評析現代主義的理性設計方法,進而宣揚後現代主義的感性設計方法,再將理性與感性統合,加上市場的規範作一結合論述,最後加強知識方法論的基礎;整個情節安排在反覆辯證其論述的圓滿性。

策略的元素(最小單位):故事題素。
以產品設計作為設計論述的元素基礎,加上時空的背景:時間軸-如設計歷史中各時代著重的觀點與理論(現代主義的理性與後現代的感性)、各時期的設計特色風格;空間軸-西方與我國的學術思想背景。
本書雖為產品設計叢書,實則涉獵各領域學科知識,文中旁徵博引,論述極為廣泛。所以故事題素尚包括各學科的精華。

(二)、意義層:
論述在該文化中的立場與作用:語用。



提出生產導向的理性設計思維不符時代需求,現階段的設計思維應是注重消費導向的感性設計方法,並應注重後現代的全球化競爭與消費市場特性,進而強調發揚文化特色的文化符碼設計論的重要性。

意義的組合規則:語法。



類似文章的論說文結構,先論證理性設計思維的缺點,再強調感性設計思維的優點,再總結兩者的互相輔助功效。惟其後加上設計方法論的內容,雖加強論述的根基,但卻使本書語法的組織架構陷入反覆論證(或次序顛倒)的「程序瑕疵」。

本書的立論精闢,所引證的學術論述龐雜,原本容易導致讀者對論述組織的混亂,但作者均能以簡明易懂的圖表表示精要,協助閱讀的了解與順暢。

意義的元素(最小單位):語意。
理性思維的功利、單調乏味、機械式;感性思維的情感、複雜與多元性;市場機制、規範的現實問題;再加上設計理論的紛爭與轉變,強調後現代時期的來臨,產品設計與發展應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三)、技術層
論述在該文化中的立場與作用:象徵美。



本書外型的美術編輯,成功的詮釋「創意活力」的表徵,內容文字與圖片的編排也能象徵產品設計的多元發展,能象徵後現代設計的特色。

惟版面設計不能看出本土文化的產品設計美學,雖本書不強調傳統文化的產品設計風格,但也應透露本土符號的象徵,以區別西方設計書籍的不同。

媒材的組合規則:形式美。



以整體書本的形式美而言,本書的美編設計出眾,不論書本造型、色彩、內容文字編排與圖片的選擇均極為精美,文字大小也能使讀者舒適的閱讀。

以版面設計的形式美而言,並非是現代設計主義的規律幾何美學:如對稱、平衡、簡潔、理性,而是後現代設計的趣味性、多樣化、不確定性與反覆形象重疊,具有喋喋不休的後現代特性。

媒材的感知元素:媒材感知美與使用性。
運用鮮豔繽紛的色彩來詮釋「創意活力」的活潑性與多樣化,圖片選擇精美,內頁也經過精心設計,不同於一般叢書,不愧為設計領域的著作。但編輯校對不足,某些章節字體忽大忽小,錯別字與疏漏字也不少(見附錄一:校字表);而圖片也有重複使用的現象。
另外在雙案例的個案分析中,缺少圖片的輔助說明,難以了解分析的正確性。

五、結論:
本書的優點眾多,閱讀此書不僅可以幫助創意的思考、提昇聰明智慧的程度,也可以從中獲得西方與我國的學術精華,省卻須博覽群書的麻煩,而且從精選的設計作品圖片中,不僅有如參觀產品設計博覽會,可增加見識與激發設計的靈感,也增添了本書的視覺美觀與價值性。

本書還可以像作者楊先生所言,可以適合各年齡層、各學歷背景閱讀,可以看一天,也可以看十年,只要是想更加聰明的人,本書都適合觀看;尤其對設計科系的學生與從業人員,甚至學界與業界的設計方向都有一定的貢獻,對台灣的設計問題與競爭優勢,也有一針見血的評析;所以本書不僅適合全民閱讀,設計界或有關官方各階層人士都更應加詳讀。

 

 

 

 

 

 

 

 

 

 

 

 

 

 

 

 

 

 

 

 

 

 

 

 

 

 

 

 

 

 

 

 

 

 

 

 

 

 

 

 

 

 

 

 

 

 

 

 

 

 

 

 

 

 

 

 

 

 

 

 

 

 

 

 

 

 

 

 

 

 

 

 

 

 

 

 

 

 

 

 

 

 

 

 

 

 

 

 

 

 

   


 

 

 

 

回首頁yco..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