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取自「消費者力量」網頁,請細閱,尤其粗字體的內容。

http://www.consumerpower.org.hk/

 

不再盲目消費

 

過度消費對環境、人與人的關係,甚而我們自己的生存環境造成的禍害已是不容忽視的。

 

生活與物質


     商家和資本家以形形色色的媒介、層出不窮的手法,向大眾灌輸物質生活和享受掛帥的生活態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賺大錢。在耳濡目染下,我們對消費品的需求已不甚基於需要的考慮,而只為追求物質享受的虛榮,期望從物質生活中認定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

 

     這種從物質中認定自我和判定別人的意識,令人與人的溝通變得疏離膚淺;令人與人的關係建立在脆弱的物質的平台上;令人與人的亙相欣賞變成亙相比較;令人與人的亙相合作變成亙相競爭。要是個人沒有了別人的真摯關懷,就是電話簿上有千百個號碼,也只是一堆了無生命的數目字罷。

 

     可惜,不知是人們對感情連繫的意識過於薄弱,還是商家的推銷技倆過份奏效,部份人已不自覺地沉淪在無止境的物質追求中。回看香港,2002年入口了18公噸黃金,當中八成多是用來製造無謂的金飾。

 

如何消費?


     有調查指出,已發展國家或地區,如香港的消費品,有一半是多餘的,我們的消費已由必需品如食物轉移到消費品如個人用品和汽車上。大家看看自己的衣櫃和手飾盒,是否少戴少穿的最多呢?而當初買下它們的目的又是什麼了?盲目消費令已發展國家的人口(佔全球人口的兩成),耗用了地球上八成多的資源。試問,當中有多少是我們生活必需的呢?在全球約有十億人吃不飽,穿不暖之時,我們每天倒去三千公噸食物,而每年棄掉六千多公噸衣物

 

     另外,過度消費亦製造了大量垃圾。03年香港每日便產生一萬七千多公噸垃圾,而每日便要用上二百多萬元公帑處理它們。回心一想,用畸形來形容我們的消費習慣似是並無不當的。

 

「保護」了環境


     有人認為,把物品循環再用或再造,不就是保護了環境嗎?你或認為先傷了他人,然後帶他往醫生處服藥,讓他得以苟延殘喘,已是盡了「保護」之人事;他或認為令別人免受他物之傷害才是「保護」的真義。哪種「保護」才是我們用以對待環境的呢?我們深知無論是簇新或再造物品的製造、運輸、推廣和出售等過程,無不是消耗資源和帶來污染的。我們是用更少而不是更多的物品才能保護環境的。

 

自食其果


     由於所有消費品的原料皆來自天然資源,如石油是化妝品、塑膠甚至是衣服的材料;而樹木便是紙張、木筷子和木製品的原料,所以當我們對消費品的需求越大時,有限的天然資源的損耗便是越多。據統計,每秒鐘便有一公頃(約三個維園足球場面積)的森林夷被平;如果砍伐之事不斷,孕育著地球上三萬多種植物、三千多種魚類、一千多種鳥類,和千千萬萬原住民的亞馬遜森林將會在2020年消失。

 

     森林的消失對依其生態環境維生的動植物造成致命的衝擊,同時對全球的氣候和生態帶來避不了的災變。近年來,溫室效應洐生的氣候和大自然的連鎖變化,已警示了殺雞取卵的經濟發展手法是愚昧無知的。我們以萬物的生存空間換取個人的物質追求,值得嗎?我們在盲目消費的同時,亦要為自食其果作好準備。

 

     在此時此刻,要保護僅存的生存空間和重拾人與人間的關愛,除了終止無謂消費,已是別無他選了。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