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育女責任十分艱巨,提高生育需社會同努力

2 25 星期五 16:37 更新

 

《簡評》人口老化問題在香港存在已久,最近政務司司長曾蔭權舊事重提,鼓勵每個家庭生育3個小孩子。這建議聽在一般港人耳裡,心裡不知是哭還是笑。事實上,香港生育率偏低並非今日的事,若然這問題是一件如斯容易解決的事,港人早在20年前便已積極「生產」,何需待曾司長今日開口。

 

出生率偏低問題徵結所在,是本港社會在過去20年,不論就業、教育,以至經濟結構均出現重大轉型,今時今日,生育對於一般家庭而言,已經不再是一項「資產」,反而是一項「負擔」。

 

養兒育女是人生大事,亦是一項艱鉅的長期「消耗戰」,從嬰孩呱呱落地開始,父母要面對的除了愛心外,更是一連串的長期開支,例如病了看醫生的醫療開支、讀書的教育開支,若要子女身心健全,便需要參與適當的課外活動,到時又有興趣班及其他活動的開支。

 

若單從經濟學角度看,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在踏入社會工作前,基本上只有支出而沒有收入,而在香港這塊高成本高消費的地方,中產家庭承擔了絕大部分的稅務負擔,諷刺地,他們偏從社會中得益最少,平時日省夜省只為供樓,再扣除日常開支,兩夫婦已所剩無幾,生活僅夠糊口,再加一個小孩壓力驟增,若然三個﹒﹒﹒真不敢想像。

 

再者,在裁培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所花費的心力絕對不是金錢能夠量度得到,剛出世時怕子女長不大,長大後又怕他們讀書差,讀大學時又會為子女日後前途而憂慮,畢業後能否找到工作呢?子女交朋結友時又會擔心遇人不淑!及至投身社會工作時,又會為子女工作是否如意,是否受氣而掛心

 

總之,子女自出娘胎後,父母在心理上及精神上的壓力不比財政上少,而要在香港這個生活緊張的城市將子女養育成人,所受的精神壓力絕對數以倍計。

 

一個社會的出生率低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相信與父母對於社會前景缺乏信心有關,試想若然父母自己生活得已很艱苦,工作朝不保夕,公司裁員此起彼落,為保飯碗只有投放更多時間於工作上,又怎會有心情生兒育女,更甚者對社會制度失去信心,自然會失去「造人」的原動力。

 

另外,社會結構的轉變,退休年齡逐漸下降,很多尚有工作能力的人被逼退下工作崗位,確實令很多有志生兒育女的父母,為自己倆口子日後生活著想,而得打退堂鼓,以免日後自己退休後子女仍未就業,一家收入頓失依靠,加上香港貧富懸殊問題日益嚴重,對於一些家境較為貧困的家庭,在父母眼中的生多一個孩子,可能只是製造多一個貧困家庭,正如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提到的「隔代貧窮」,若環境沒有改變,試問有那一個父母願意生育。

 

要提高市民生育意識,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營造出一個安定而有將來的環境,對人生給予肯定,若然社會只顧賺錢,大集團只為提高盈利無視人的基本生活,提高生育率只會是空談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