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的希里芬計劃

       

        1914年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 軍隊進入中立的比利時及盧森堡進行「希里芬計劃」, 但是1914年的希利芬計劃不再是原本的希利

芬計劃, 希里芬的繼任者小毛奇及其手下參謀曾作改動.

        小毛奇對希里芬的想法並不完全認同, 怕法軍正面突入德國南部反而威脅在比利時進行迂迴的德軍, 於是把進行大迴旋運動與正

面的德軍兵力比改為 3:1,  進行大迴旋運動的兵力數目不變, 擴軍所得的兵源投入德軍的正面並採取攻勢而不是牽制, 不再如希里芬所

強調大部分兵力作迴迂. 同時小毛奇的指揮系統較落後, 並未在軍團與最高統師部之間設立集團軍司令部, 僅在大後方對各軍團作集中

操控, 並放任指揮官發揮毛奇的「主動精神 」作彈性處理, 與希里芬強調為計劃作精確處理的做法不同.

 

小毛奇(Helmuth Johann Ludwig von Moltke, 1848-1916)為毛奇的姪兒, 曾參與普法戰爭, 畢業於戰爭學院, 與德皇威廉二世關係非常友好.

 

計劃失敗

        小毛奇認為不能侵犯荷蘭的中立性, 德軍只能通過作為瓶頸的比利時的列日(Liège)一帶前往法國. 比利時軍隊雖然頑抗, 但數目

過少不成氣候, 亦無對鐵路網加以破壞. 法軍低估德軍作迴迂的數目未有應策, 14日至24日進攻德國南部但未成功退回要塞防線. 20

日德軍先頭部隊進入法境, 後與英法軍隊遭遇戰, 法軍未陷入混亂急忙應對, 在原有的十七號計劃(Plan XVII)調整部署, 以凡爾登(Verdun)

為中心, 北法的法軍後退, 抽走要塞防線部分軍隊往凡爾登準備反攻. 德國方面, 小毛奇以為德軍勝利在握, 把正面兩個兵團送往東線,

因為俄軍動員及前進速度超乎預想並迫近東普魯士; 另外投入部分作迂迴的德軍圍攻比利時及法國北部的要塞, 使迂迴的軍隊數目

減少.

        經過連日的行軍, 迂迴的德軍到達體能極限, 同時以騾馬為主的補給隊趕不上前進的部隊, 9月3日德軍只距離巴黎48公里卻無以為

繼. 軍團指揮官為追遂在北法後退的法軍, 提早在巴黎前方轉向並獲小毛奇認可, 德軍未如希里芬要求在巴黎轉向, 結果德軍為追求戰

術勝利而拋棄戰略勝利, 9月5日德軍與英法聯軍進行第一次馬恩河會戰(First Battle of the Marne, 1914), 德軍的攻勢被聯軍阻擋下來, 速戰

速決的打算隨計劃的失敗而告吹, 小毛奇因健康問題辭職.  1914年的希里芬計劃失敗的原因如下:

 

距離太遠,後勤不足,運輸問題

        迂迴至瑞士邊境路程約700公里, 要求6個星期內完成, 德軍離開鐵路網後徒步前進, 對行軍的要求太苛刻; 以騾馬為主的補給輸送追

不上前方部隊. 希里芬因處境未能預見汽車的潛力, 但是小毛奇等未對汽車運輸作研究, 遂戰爭初期德國軍方有一支相當規模的摩托化

運輸車隊, 但軍方未曾重視利用.

 

低估法國, 英國, 俄國的反應

        希里芬認為當德軍大部隊進入北法後, 法軍會陷於混亂. 但事實是德軍行軍速度有限, 對法軍無奇襲(surprise)效果, 處變不驚的法軍

重整部署, 利用法國以巴黎為中心的鐵路網, 借內線作戰之利迅速動員調動並建立一條巴黎至凡爾登的防線.

        開戰後, 英國方面迅速派遣部分部隊進入法國參戰; 俄國動員及行軍迅速, 在8月17至9月2日德國忙於進行希里芬計劃之際, 在德國

東部進行坦能堡會戰(Battle of Tannenberg, 1914), 惟俄軍全軍覆滅並失勢.

 

        希里芬計劃後, 西線陷入戰壕戰(Trenches)的僵局, 雙方大量流血及浪費物資. 東線的俄軍則失勢.

 

戰壕戰(Trenches)

        戰壕的最前方為No Man's Land, 在雙方的戰壕之間, 是雙方未能掌握的區域. 戰壕的前方佈置有帶刺鐵絲網(Barbed wire)以拖慢敵兵的

衝鋒, 同時戰壕內的步兵進行射擊. 戰壕從前到後分有Front Trench, Support Trench, Reserve Trench三線, 當第一線被攻破後在後方重新組織

新防線封住缺口. 大後方是作支援的火炮陣地, 專門對付No Man's Land的敵軍甚至向敵軍的戰壕進行轟炸. 1915年後的戰壕更配備有近代

設計的迫擊炮(Motar), 1916年後在No Man's Land佈置地雷. 論殺傷力, 以1916年的索姆河會戰(Battle of Somme, 1916年)中7月1日為例, 英軍在

整日的衝鋒中損近六萬人.

 

毒氣戰(Poison gas)

開戰初期雙方僅使用催淚氣體(Tear gas), 1915年德軍使用具殺傷力的氯氣(Chlorine gas), 法軍使用光氣(Phosgene); 1917年德軍使用更具殺

力的芥子氣(Mustard gas).

 

軍用機

開戰時各國的軍用飛機僅用於偵察任務, 1915後偵察機裝上機槍成為戰鬥機, 同時出現轟炸機, 各國不遺餘力研究更強馬力的發動機追求速

度. 利用木頭, 蒙皮與鋼琴弦製作的雙翼機雖然主牢整個一次大戰, 但是德國研製出優秀的單翼機, 機身單殼式結構及波狀面鋁合金面板機

身, 代表作是上圖中1918年世界首架全金屬製造的單翼戰鬥機 - 容克斯 D.I (Junkers D.I).

 

 

1916年的凡爾登血磨坊

 

        小毛奇辭職後由法肯漢(Erich von Falkenhayn, 1861-1922)繼任, 法肯漢下令德軍進行防守並進入消耗戰. 後來法肯漢認為巴黎以東約240公里,

擁有法國全境最堅固的要塞防衛的凡爾登(Verdun)是法軍的最重點, 威脅德軍在北法與比利時的交通線, 法軍會不惜一切死守. 於是法肯漢在

1916年的2月至12月發動凡爾登會戰(Battle of Verdun, 1916), 德軍持續炮轟凡爾登及有限度攻勢, 利用法軍死守的心態使法軍不停向凡爾登增兵

並被消耗, 使法軍到達頂點. 結果德軍卻不停投入兵力攻擊凡爾登, 法軍亦不停投入兵力死守凡爾登. 最後德軍約50萬人死傷, 法軍約55萬人死

傷, 法肯漢被革職後任者為興登堡.

 

法肯漢(Erich von Falkenhayn, 1861-1922), 1914年至1916年出任參謀總長, 因策動過百萬人死傷的凡爾登會戰獲「凡爾登血磨坊主人」(the Blood-Miller

 of Verdun)稱號.

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 1847-1934)在1916年擔任參謀總長, 1919年退休, 1925年從政擔任魏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總統.

 

日德蘭海戰(Battle of Jutland, 1916)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 世界第一的英國皇家艦隊與世界第二的德國公海艦隊在丹麥日德蘭半島一帶的北海海域, 進行第一

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海戰. 結果皇家艦隊損失較多但是成功阻止公海艦隊突圍, 並封鎖公海艦隊於德國港口內, 此後公海艦隊

不再嘗試大規模突圍, 皇家艦隊獲得戰略勝利.

 

 

 

http://hk.geocities.com/katou_hk/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