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 學 說 需 求 》

第一章、第三節:特殊理論與套套邏輯

 

 

        我們都知道,同樣一件物品,在很高的山上其重量是會減少的。地心吸力的理論解釋了這個現象。但在牛頓之前,人們會怎樣想?我們知道在很高的山上,氣溫會下降的。假若我們說,寒冷的溫度,由於某些緣故,會使物體的重量減少。這是一個理論。要證明這理論是對的,我們把同樣的物品拿到海平之地,把它放在冰凍的房內,衡量其體重,但發覺體重沒有減少,那麼溫度之說就被推翻了。

        下文將會解釋,凡是有解釋能力的理論,都一定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但卻沒有被事實推翻。以溫度下降來解釋物體重量減少這個理論被事實推翻了,我們應不應該視之為錯呢?這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假若我們不管其他情況,一被事實推翻的理論就當作是錯了,那麼所有理論都是錯了的。那不成。被事實推翻了的理論是可以挽救的。以上文的高山物體重量的例子來說,溫度下降之說是被推翻了,但我們可以說,在高山上,不僅氣溫較低,風也較大。於是,我們再作實驗,將同樣的物品放在冰寒之室後,加上電扇,再衡量其重量。這一衡量,又發現那溫度之說是被推翻了的。

        我們再接再厲,指出高山上的山坡是傾斜的。於是在有電扇的冰室內加上斜板,將物品安置在斜板上衡其重量,又發覺溫度之說不可信。絕不氣餒,我們繼續指出高山的位置海拔上升。於是,我們耗巨資,將冰室高築至雲霄。終於,我們重複了高山上的情況,有冰寒,有電扇,有斜板,有高度,物體的重量果真少了,所以溫度的理論是被證實了的。這個理論沒有錯,但卻是一個特殊理論(adhoc theory)。特殊理論也是理論,不過因為過於特殊,一般性的解釋能力就談不上。這不是理論的內容不足,而是內容太多,以致內容稍為一改,理論就會被推翻了的。

        任何科學理論,若被事實推翻,我們總可以多加條件來挽救的。但挽救理論是須付代價的。過大的代價就不應該付。一個特殊得只能解釋一個現象而完全不能伸展到其他現象去的理論,是毫無一般性的解釋功能,所以其解釋力小之又小,其代價是太大了。被事實推翻了的理論可以挽救,也往往應該挽救,但不應該付出過大的代價。代價是否過大的衡量準則,是要基於一般解釋力的大小。大小有程度之分。我們不應該見一個理論的解釋能力不夠廣泛就放棄它--今天不夠廣泛的理論,明天可能有較廣泛解釋能力的取而代之,但在此之前,不夠廣泛的理論可能是最有用途的了。

        世界上有真理,但沒有不可以被更佳理論代替的理論。科學的進步,不是因為對的理論代替了錯的,而是因為較有廣泛解釋能力的,代替了較狹窄的。人的思想可以深不可測,今天認為是絕佳的,明天可能被更有用場的代替了。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未能將我們的思想能力加以限制。正相反,因為近四十年來科學突飛猛進,我們有更大的理由相信,人的思想所及,可能永無止境。

        一個特殊理論,若是特殊到只能解釋一個現象--如上文所述的例子,只能解釋某物體在高山上的重量--是站在科學理論的一個極端,完全不能一般化,用場極少。站在另一端,卻是一般化得離譜,在任何情況下也不可能是錯的「理論」。不可能錯,是因為完全沒有內容。這就是哲學上所說的套套邏輯(tautology)了。特殊理論內容太多了,而套套邏輯則沒有內容。所以可取的理論,一定是在特殊理論與套套邏輯之間。

        所謂套套邏輯,是指一些言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是錯的。說得更嚴謹一點,套套邏輯不可能被想像為錯!舉一個例,假若我說:「四足動物有四隻腳。」這怎可能會錯呢?句子內的後半部重述了前半部的意思,即使我們花很大功夫也不可能想像到它在怎樣的情況下會是錯的。在地球上、火星上它不會錯,在宇宙任何地方它也不會錯。這句話的一般性確是厲害,但內容究竟說了些什麼?其實什麼也沒有說!我們想破腦袋也知道是對的,但不知其內容。那是說,套套邏輯的內容是空洞的,半點解釋能力也沒有。

        一般而言,套套邏輯並不是「四足動物有四隻腳」那麼簡單,那麼一目了然。空泛而沒有內容的,而又不可能錯的「理論」多的是,然而很多時就是大學博士也不易察覺。且讓我舉一些例子吧。

        在經濟學上,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假設是:每個人的任何行為都是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但一個人抽煙或跳樓,對自己的身體是有害的。假若我們說抽煙或跳樓的行為,是因為「爭取個人最大利益」,那就是套套邏輯了。在那個假設下,任何行為都算在其內,以「爭取個人利益」來「解釋」抽煙或跳樓,不可能錯,因為假設的本身是一般地包括了人的所有行為。但如果所有人的行為都是定義地、空泛地被解釋了,那麼整個經濟學就沒有什麼內容。

        舉另一個例子。有一位經濟學者,試圖以事實考證,私營企業的生產成本是否那企業所能做到的最低成本。但根據經濟學的定義,所有私營企業,為了要圖私利,必定會盡可能減低生產成本。於是,這位學者所試圖的考證是套套邏輯,不可能錯,但也沒有內容,因為定義本身不容許有可以減低生產成本而又故意不減低的行為。佛利民(M.Friedman)對這位學者的考證工作,可圈可點地下評語:「愚蠢的問題,當然會得到愚蠢的答案!」什麼是愚蠢的問題呢?不可能有第二個答案的問題--或答案不可能是錯的問題--就是愚蠢了。

        是的,套套邏輯並不膚淺,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甚至可以連飽學之士也看不出來。三十多年前,一位哈佛大學的研究生拿到經濟學博士銜,其論文被該校選為最傑出並頒以獎狀。後來該論文出版成書,大事宣揚。艾智仁(A.Alchian)讀後所寫的書評更有名。艾氏精闢地指出,獲獎的整篇論文都是套套邏輯,不可能錯,沒有內容。這書評使哈佛尷尬之極。試想,一個博士學生的套套邏輯,可以使大名鼎鼎的哈佛經濟學系的高手教授也看不出來,我們又怎可以低估這種邏輯的「高深」呢?

        我說套套邏輯不可能錯,沒有內容,但並沒有說這種言論絕不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事實上,很多重要的科學理論,是從不可能錯的套套邏輯所提供的概念而引起的。套套邏輯有一點很可取的特色:它有極大的一般性。假若我們能把範圍加以約束、收窄,有時可以促成一個有內容的--可能錯的--理論,其解釋能力之強,令人拍案叫絕。

        在經濟學內,我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出一些例子。例如,上文所提及的「爭取個人利益」與抽煙,把這二者天經地義地--好像下定義似的--混為一談,是套套邏輯,沒有內容;但假若我們能加以一些約束條件(即局限條件),使我們能推斷在什麼情況下一個人會多抽煙、少抽煙,或戒煙,那麼理論就有內容,可以被驗證。

        另一個更為明顯的,從套套邏輯變為大有用場的理論的例子,是貨幣學說中大有名堂的幣量理論。這理論的起點分明是套套邏輯:貨幣量(M)乘貨幣的流通速度(V),等於物品的價格(P)乘物品的成交量(Q)。這個MV=PQ的方程式不可能錯,是因為前者(MV)與後者(PQ)只不過是從不同角度看同一數量。既然不可能錯,這方程式就成為一個定義,又可以寫為MV≡PQ了。很顯然,這定義沒有解釋什麼現象。但因為它提供了一個角度看世界,有啟發力,若能適當地加以約束,就變為重要的幣量理論,大有解釋能力了。費沙(I.Fisher)、佛利民等學究天人,成功地指出在什麼情況下貨幣的流通速度在大致上是固定的,繼而指出幣量(M)與價格(P)的連帶關係。近四十年來,幣量理論被高手搞得千變萬化,異彩紛呈,但歸根究底,還是源於一個套套邏輯的概念。

        有人說,三十多年來在經濟學上大行其道的高斯定律(Coase Theorem)是套套邏輯。但我認為高斯定律大有用場,是因為識者可以將之技巧地加以約束,千變萬化,引出不少具有靈活的、解釋現象能力的理論。同是套套邏輯,到了本領不同的人手上,就會有截然不同的威力。那些批評高斯定律是套套邏輯而置之度外的人,可謂不知天高地厚。至於高斯定律是什麼,我們要到本書的下半部才詳盡地分析。

        我們可在特殊理論及套套邏輯這兩個極端之間下些結論。特殊理論內容過多,只能特殊地解釋一個現象,完全沒有一般性的解釋能力。但特殊理論總要比完全沒有理論好。嘉素(R.Kessel)說得好:「沒有任何理論在手,什麼辯論也勝不了。」只能解釋一個現象,是比一個現象也解釋不了優勝的。但好的科學理論,必定有一般性;不然的話,理論多如現象,那豈不是亂七八糟了?

        另一個極端是,套套邏輯廣泛之極,不可能錯,但如此一來,其內容就變得空洞,不邊際。套套邏輯的解釋能力,比特殊理論還有所不如。但套套邏輯可以是個重要的概念,可以有啟發性,因為它可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新的角度看世界。認為套套邏輯內容空洞而置之不理的人,是低手。高手不會放棄任何角度看世界,而一旦認為大有瞄頭,他們就會施出渾身解數,加上各種約束或局限條件,使套套邏輯增加內容,巧妙地將「定義」變為可以解釋現象的理論。

        大有可取的、足以解釋世事的理論,都一定是在特殊理論與套套邏輯這兩個極端之間。科學的進步,往往是從一個極端或另一個極端開始,逐步地向中間發展的。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