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部門」需要轉型

[明報/論壇/2002.4.3]

推動「希望工程」的青基會引發了一連串爭議,由本港報章報導,發展至負責人徐永光先生的反駁,直至中央宣傳部禁止國內傳媒「炒作」相關新聞。到底青基會是否有不合理挪用公款?這不容易有答案,但這一連串事件卻清楚暴露出中國「非政治組織」(NGO)的尷尬處境,這也是近幾年中國學界持續討論的「第三部門」問題。

青基會是1989年成立的,其構想是1988年共青團「十二大」會議上提出,當時的團中央組織部長徐永光起草了一份文件,提出要發展青少年事業,需要作社會集資,開始有了「青少年發展基金」的構想,及後,向團中央書記處提交報告,經團中央書記及黨中央書記處批准,最後向民政部登記。

所以,這個非政府組織有著千絲萬縷的官方背景;故此國內的論者指出,雖然過去有不少像青基會的組織出現,但卻與西方社會的非政府組織不一樣,它們是具有官方背景的非營利組織,即使本來純粹民間,也要掛靠在官方系統上;這都是中國社會轉型的產物,由於過去只有黨政組織遍佈每一角落,進行各種社會動員,官方以外的民間組織根本沒有生存空間,即使開放改革了,但具有最強能力進行社會組織的主要仍是黨政成員,而且,民政部門對沒有官方背景的社會團體登記仍然有很大戒心。

但從另一角度看,隨著中國市場經濟出現,在官方以外的民間社會存在大量金錢以及人力資源,要動員起來進行各種社會服務,不可能再以純以黨政機關動員,徐永光當年也是鑑於政府缺乏青少年發展資源,所以才有這個構思。

然而,這種特別形態的「非政府」組織處於一個頗為尷尬的處境,老百姓會有一個印象,覺得它們總與官方有點關係,事實上,「希望工程」動員過程中雖然也大量運用非官方渠道,例如傳播媒體,但仍少不免找來不少政府要員來幫忙坐陣,結果,它的官方色彩仍然濃厚,可稱作半官方機構。

而中國的黨政幹部出現不少貪污、濫權等事件,所以像青基會這樣的組織也會不斷受人懷疑,經傳媒批評,不論是真是假,也會出現合法性危機。而青基會由於具有各種官方人脈關係,這種危機會禍延到黨政機構,中央政府不得不出手,但這種「幫忙」往往越幫越忙,本來可以把事件看成民間基金會的問題,以各種獨立核數審計及司法方法處理,但在查禁傳媒報導後,卻令人更懷疑事件與官場黑幕有關,即使現在有第三者介入處理,也很難有甚麼效果。

「第三部門」擺脫不了官方色彩,形成較高的獨立性,實在難以有社會監督,百姓對民間組織半信半疑,合法性基礎會持續模糊不清,受到各種猜疑,而政府的合法性也會受到威脅。

back to selected articles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