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危機與社會資本

[明報/論壇/2002.8.12]

失業率飛升,投資疲弱,有人說是經濟危機,卻沒有人談到政治危機。

為甚麼說是政治危機?因為越來越少人相信政治能解決問題,沒有社會政策、經濟改革、政治手段,號稱代表大眾的的政治人物退下來,商界出場好像變得濟世為懷,提供就業機會,政府亦叫雙失青年將就一下商人,接受低薪,而靠香港賺得盤滿缽滿的資本家,則越來越高調,儼如救世主,叫政府大開方便之門,遇上少少批評,則嚇你一下:「你想我投資少一點還是多一點?」

民主政治的危機一直是外國政治學界的課題,最近中國大陸翻譯了一本名著《使民主運轉起來》(Making Democracy Work),是近十年外國著名的政治研究,作者帕特南(Robert D. Putnam)與一群學者在意大利進行了二十五年的研究,探討影響地方自治政府表現差異的原因。

如果以書中的政治表現指標,香港的政治得分一定低得可憐,書中的指標相當廣泛,絕非只是香港某些保守學者注重的穩定行政體系,或純屬濫調的反映民意,也不是偏狹的促進經濟發展,其中有幾項實得我們深思,例如「立法的創造性」、「日間托兒中心」、「地區醫療保健發展」等等,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產業政策工具的多元化」,即要看政府是否只懂資金補貼私人企業(這似乎是香港政府最懂的伎倆),還是有各種政策工具與計劃,例如針對性的職業培訓及地區發展金融機構等等。

全書最有趣的部份並不是指標,而是解釋不同地方政府表現差別的因素,帕特南指出,公民傳統較強的地方,政府的表現也較好,特別在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如威尼斯、熱那亞),有自治城邦的傳統,抗衡帝國的入侵,那裡由不同階層組成的公民團體歷史悠久,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與制定,反而南部長期受到諾曼王國的支配,其公民傳統較弱,當代的地方政府表現也較差。

意大利北部城市的公民政治傳統強盛,使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增加,社會中具有互相合作、信任、支持的基礎,形成強大的合作社、工會、信用社、小商人網絡,這正是香港缺乏的本地經濟基礎,同時,市民亦透過這些團體參與政治,地方民主自治得以活起來。

經歷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後,特區政府說要維持「高度自治」,但不只制度上遠稱不上民主,而且沒有尊重本地微弱的公民團體,還以穩定壓倒一切,用法治之名壓制公民活動,社會資本沒有得到發展,投機資本卻在地產、股市狂潮中高速膨脹,因此,香港的政治危機正逐步在狂潮退下後漸漸顯露。

香港要化危為機,不應為了增強所謂競爭力,繼續犧牲公民社會的社會資本,而需經濟、政治與社會的全面改革。

back to selected articles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