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政權是造成農民負擔的關鍵--評《我向總理說實話》

《明報》2002.5.4.論壇版

去年暑假到某山區農村走了一趟,看到縣城金碧輝煌的政府辦公大樓,不禁有點納悶,那裡是中國貧困縣之一,雖說不上最窮,但農村住的簡陋房舍實在與玻璃幕牆大樓差太遠了,錢從哪裡來?看了《我向總理說實話》後,我大概可以猜到答案。

作者李昌平是一位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的黨委書記,他上書朱鎔基,力陳農民稅費負擔過重,不少農民棄田出走,並指基層幹部的腐敗與機構過度膨脹,結果惹來全國沸騰,經過中央電視台等媒體報導,他曾成為《南方周末》二千年風雲人物,「三農問題」(農村、農民、農業)頓成全國爭議。

李昌平除了建議針對基層政府進行精簡與改革外,還提出「給予農民國民待遇」,改變農民的作為二等公民的身份;城市居民只需交一定比例的所得稅,但農民不管歉收還是豐收,不管有多少現金收入,都要交大量的稅費、人頭稅與農村學校的攤派;而農民即使進城打工,還是無法擺脫沉重的農村稅費;再者,他們在城裡作為流動人口,還受到各種不合理的對待,包括要付錢領取各種身份證明,以及受公安機關的暴力對待。

農民作為全國人民大多數,要真正成為國民竟是這麼難的事,正如朱鎔基在今年的工作報告上說,農民收入增加是他最頭痛的事,頭痛的地方不在於農民生產力低,而在於如何改革龐大的幹部編制,學者溫鐵軍等人曾提議,乾脆取消農民的稅收,縣以下政府財政改由中央撥給,因為全國農業稅只有約四百億左右,而中央去年增加的財政收入便有兩千四百億,可是地方政府強烈反對。

反對的原因很簡單,中國經過八十及九十年代兩次稅制改革後,農業稅成為不少地方政府賴以生存及膨脹的重要養份,根據李昌平的估計,幹部編制從1982至今增加了10倍,隱性失業的壓力使有點關係的人都擠進政府部門,農民負擔日重,鄉及村政府仍負債累累,養活了大批高利貸,部份自利幹部更以此來謀私。李昌平要對抗的是整個龐大的官僚組織,他最後被迫離職是早已預料的事。

如果我們把這些中國特有的問題,放在第三世界農村社會考察,可以發現,中國雖然沒有大型的地主及跨國企業對小農剝削,但是,龐大的官僚幹部卻取代了剝削者的角色,中央政府與傳統中國政權一樣,依賴地方幹部保持農村社會穩定,推動政策,因此對無法對地方幹部大刀闊斧,只能小修小補。

李昌平大膽提出讓農民組織農會,在黨支部及政府系統以外,成為第三種力量,實現村自治的目標,這是一次從基層民生發出的體制改革的呼聲,希望這個媒體熱點真的可以發展成推動基層社會改革的力量。

back to selected articles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