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更多《地圖王》

載《公教報》2002.3

一直很想為地圖寫個書評。

地圖其實是一樣很值得評論的東西,卻又是乏人問津,一般人只當作是一堆中性資料,好壞之分只在乎是否方便查閱與資料準確。

但只要你手執一本壹本便利出版的《地圖王》,你便會發現它與以前的地圖有很大差別,差別不單在於資料鋪排是否得宜,而是涉及我們怎樣使用地圖,以及地圖告訴我們香港是個怎樣的地方,說得概念化一點,就是城市意象(image)及都市生活,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這本地圖帶領我們走向的地方。

《地圖王》與別不同的其中一點,就是多了不少資訊,由「每區知多D」、「開鎖佬」的聯絡電話、通宵交通工具等項目外,還有介紹大量食肆、親子活動場地、購物熱門地點等等,顯然,地圖已成為我們消費生活的一大部份,甚至是家中或私家車必備的工具書,因此,《地圖王》的尺寸可比一般地圖大,反正設計者並沒有想過要使它成為袋裝書,你可以想像一家人周末拿著《地圖王》看看有甚麼好去處,但大概很少人帶著這本書在街上問路。

消費主義明顯是書中宣揚的理念,每個周末,你可以從書中找到不一樣的消遣節目,或是購物聖地,我們要尋找的不單是一條街道、一幢建築物,而是一連串滿足消費慾望的地標。

根據《地圖王》,我們找到大量以消費為中心的城市地標,香港城市的賣點,不是其歷史或社區特色(這方面《地圖王》十分薄弱),而是與經濟活動相關的空間特徵。如果說以前的地圖嘗試告訴我們當下香港的地貌,《地圖王》便更加要告訴我們香港的未來,未來香港會不斷劇變,而人的領域也會不斷擴大,難怪《地圖王》加送深圳玩樂資訊。

《地圖王》作為一本普及讀物,切合主流意識是自然不過的事,但它卻作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從此地圖不只是用來查閱地方及街道,也不是用來代表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身份,有心人大可不必仿照《地圖王》介紹大吃大喝或親子活動,卻可以是社區歷史地圖、草根家庭主婦的生活地圖、傷殘人士的旅行圖,讓他們被忽略的「地方」呈現眼前,引領我們了解不同的世界。

我想,地圖王成功之處不在推動我們消費,而在於鼓勵小群體(特別是弱勢者)各據山頭稱王,期望會有更多「地圖王」。

back to selected articles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