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棋人棋事.日記散文:象棋比圍棋


原作:Tim Krabbe (#214)
有所修編

〔此文是著名棋界作家Tim Krabbe的一篇日記,講述他下圍棋和西洋棋的經歷,以及對兩棋的看法。原文分為主文和後記,本站將之合為一,使之更完整。原文中的「chess」一字也被譯為較廣義、包括中國象棋和日本將棋的「象棋」。〕

著名棋手李察.泰齊文(Richard Teichmann)說:「象棋是99%戰術。」很多下圍棋的人引這句話來抬高圍棋,於象棋之上。他們也很喜歡以九七年卡斯柏洛夫輸給深藍一事,說明圍棋是很高深、很戰略性的、電腦不能破解的,事實上人們仍花數以千萬去造出能打敗段級棋士的圍棋電腦呢!由這些事看來,膚淺、戰術性的象棋並不是高深的圍棋的對手,因為象棋只能訓練邏輯性左腦,而圍棋也能用到藝術性的右腦。

這些當然是廢話。泰齊文說這句話可能只是不小心輸棋後的感嘆,另一位德國棋手Georg Kieninger有另一句話更能描述象棋的:「戰術組合用於多子局,逐一擊破用於少子局。」電腦之所以不能下圍棋是因為第一步已經有三百步而西洋棋只有三十五步,而圍棋一開始就可以十分戰術性〔註:扭攻型佈局〕。而且,Joshua Green認為電腦不能下圍棋,並不是因為多可能性,而是沒有一套良好的審局系統。

William Harold Newman是一個象棋手、三段圍棋手以及幾個圍棋軟件的作者。他說:「就算在9x9的小棋盤,變化少得在電腦計算範圍以來,電腦也下得很差。在象棋,憑子力和棋子活動性等可以判斷局面,他在圍棋就較難有標準。」

圍棋是很好的遊戲,但象棋也是,不過是規則不同罷了。四十多年前我就意外的證明了。一九六一年左右,我愛上了圍棋,我帶了一副圍棋到阿姆斯特丹的咖啡館,那裡的象棋和橋牌玩家都很有興趣。其中包括些大師級的象棋手,他們的進度極快。所以,一兩個星期之後,我們就去挑戰阿姆斯特丹的圍棋俱樂部,那裡的對手其實就是荷蘭圍棋國家隊。

結果呢?我們贏了,九比一!我們的唯一敗局是第一台,雖然坐第一台的Hoan Liong Tan是荷蘭象棋冠軍,但他是輸給了真的很強勁的Schilp。很明顯,從象棋所學的轉到圍棋是極多,在咖啡館象棋圍棋兼下的我們比那些只下圍棋,有更多圍棋知識的圍棋俱樂部會員優勝!

Hoan Liong Tan是很強的象棋手,他是第一個得到IM(國際大師)的印尼人。在六零年奧賽二十局取得十六分半,得第四台金牌。那次賽後很快地,Hoan Liong Tan也超越了Schilp,成為荷蘭首個段級棋士。很不幸,六三年他精神崩潰,使他在兩種遊戲都完了。他二十四歲時,被遺返回印尼,他的荷蘭棋友再沒見過他了。

另一位該賽的隊友Max Rebattu,象棋和橋牌高手,在Hoan Liong Tan消失後成為荷蘭圍棋第一人。在六二至七七年間,七次的圍棋錦標賽他全贏了,更成為五段。而在橋牌,他贏過奧林匹克的銀牌,在世界錦標賽只失過一次手。

可見,象棋和圍棋的技巧等等其實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一個象棋高手也可以一個圍棋高手。爭論哪種棋較為高深,哪種膚淺,不是很無聊嗎?

〔後註:看完此文,你或者會懷疑所謂「荷蘭圍棋國家隊」到底有多強。雖然那裡沒有人有段,但以評分制來說,起碼也應有2100,正如在香港是IM、GM的人十指可數,但其實力也遠超一般初學者。但這不是最重要,此文的中心思想是要說明象棋和圍棋是相通的,沒有所謂高下之分。這一點中國人應十分清楚,因為從三棋高手如胡榮華、聶衛平、劉文哲、徐俊,甚至香港的簡懷穗等人都可以看出。〕

 

〔原作於二零零三年七月十一日〕

 

回最上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