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風流性情中人 - James Hunt

棄戎從筆 - 從賽車場步向大眾傳媒



在退出一級方程式的角逐後, James Hunt的第二項工作也是與一級方程式賽車有關的: 話說在1979年的英國分站期間, Hunt獲得BBC的邀請, 參與評述員的工作; 而他出眾的評述表現得到BBC的重視, 之後就簽約成為電視評述員; 在1980年開始和Murray Walker合作評述一級方程式賽車的直播, 並持續了13年之久。 (此舉也開創前一級方程式車手參與評述工作之風氣, 在BBC中最明顯的例子包括John Watson和Martin Brundle。)
對於James Hunt來說, 擔任電視評述員的工作始終比車手的生涯更為輕鬆自在, 他在闡述當時的經歷時指出:「就在這個時刻, 我開始感到輕鬆; 也在此刻開始享受賽車的樂趣 - 這是我在以前還是賽車手時無法感受到的…」[Roebuck, 2005] 難怪Nigel Roebuck在回憶他的傳媒生涯時說道:「他在比賽前往往憂心成病, 難怪James Hunt要在脫離車手的生涯後, 才可以享受到賽車的樂趣矣。」[Roebuck, 2005]
在很大的程度上, James Hunt的轉業無疑令他感到更為輕鬆自在, 上圖為他在擔任電視評述員時期之照片。	Picture Source: www.tsf1.com
事實上, 儘管James Hunt的出現令BBC成為播放一級方程式賽事的權威, (事實上他和Lauda在1976年賽季的激烈角力, 更促使BBC決定在1977年全面直播一級方程式賽事。 [Hughes, 2004]) 不過經驗老到的Murray Walker卻對這位新拍檔感到憂慮; 他在回顧這段困惑的日子時說:「說真的, 一切來得並不理想。 我想著即將會被一個酗酒的狂人取代自己的位置時, 早已萌生離開的念頭; 同時我也對他在新工作中可能無用武之地而感到冷淡。 對於James而言, 要他談論自己剛離開的圈子之事情, 可能是一件異常乏味的苦差。」[Walker & Taylor, 2001] 不過事情可不是像Walker想到的那麼壞: 無可否認的是, Hunt在擔任評述員初期的表現確實是差強人意, 例如在一場5000方程式比賽中, 他竟批評比賽的場面一塌糊塗。 但是憑藉他過人的適應能力, 他開始把自己對一級方程式比賽的想法加以活學活用:「他對任何事情皆採取坦率和挑撥的態度, 從他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厭惡, 到他對Riccardo Patrese, Nigel Mansell(註: Hunt批評他性格過於沉悶)和『法國玩偶』 Jean-Pierre Jarier的非議, 可謂無所不談。 不過, 觀眾們對此卻甚為受落。」[Walker & Taylor, 2001] 無可否認的是, Hunt對1980年代的車手之評價有點不濟: 例如他批評Nelson Piquet思想幼稚、(「Piquet根本沒有任何的比賽動機! 他在一級方程式比賽的目的, 只不過是為了讓他的45米長的遊艇和直昇機運作正常!」 [James Hunt Appreciation Page]) Alessandro Nannini欠缺智慧、Maurico Gugelmin駕駛節奏過慢、Rene Arnoux的行為威脅其他車手的安全、Andrea de Cesaris的自我形象令人難堪、(「Andrea De Cesaris應該被稱為『De Crasheris』, (暗示他撞車的次數太多) 他在試車時經常撞毀自己的賽車, 簡直令自己、車隊和體育界感到蒙羞, 或者他應該有提早退休的打算。」[James Hunt Appreciation Page]) Alain Prost的駕駛動機令人質疑、(Walker在旁述時說:「Prost的賽車在進入泳池彎(摩納哥賽道的彎角之一)時突然失火了!」 Hunt的回應是:「泳池裡的水足以讓他撲滅這場火罷。」[James Hunt Appreciation Page]) Nigel Mansell常犯下可避免的錯誤、(「Mansell的駕駛方式極為愚蠢!」[James Hunt Appreciation Page]) [Donaldson, 1994] Phillipe Alliot是一個「非常的白癡」和「兔子」(暗喻對所屬的運動毫不精通) (「Mansell沒有被Alliot荒誕的駕駛技術所栽倒, 已算是非常幸運了! 這個傢伙從來不會留意睹後鏡內顯示的情況!」) [James Hunt Appreciation Page]…等, 總而言之, 一旦他們的缺點出現, 諸如懶散、實力不濟及人格缺憾等, 就會成為Hunt積極攻擊的目標, 毫不留下半點餘地。 因此他在作風上顯得比任何評述員更為無所畏懼:「我從不妥協自己去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 實際上, 我只會對那些充分反映自己想法的說話作出妥協。」[Roebuck: 2005] 當然, 他的習慣並非因此而有所改變, 每在賽事進行直播時, Hunt會溜到直播室外抽煙, 隔著玻璃窗留意賽事的動態。[Botsford, 1988] 當然, 在他的評述生涯中, 也曾出現不少經典場面; 例如他對1982年摩納哥站比賽的諷刺:「我們面對這個令人吃驚的處境, 我們坐在起點 / 終點線附近去等候勝利者的來臨, 但總是看不見他的來臨。」[James Hunt Appreciation Page] 還有在Walker以為Berger的賽車失火時所作的糾正:「當然不是啦, Murray! 這只是他的車尾燈亮起而已。」[James Hunt Appreciation Page] 當然少不了他在1992年對Mansell的挖苦:「威廉士(Williams)車隊犯不著要那麼心急, 最重要的是他沒有犯下任何的錯誤, 可以做到這點的話當然很好啦! …(以事論事地) 糟了! 他失去了一個車輪了。」[James Hunt Appreciation Page]
也因為這樣, 他在評述工作上曾遇上不少麻煩。 James Hunt在1980年6月因著西班牙站中, (註: 這場比賽最終因為FISA的激烈反對, 其比賽名次及成績也被迫取消!) 以法拉利、雷諾(Renault)及愛快羅密歐(Alfa Romeo)為首的FISA罷賽事件, 在BBC的賽事重溫中向他們作出譏諷:「今天我們在賽道上看到22名車手參賽, 他們的駕駛技術高速而猛烈, 並且全力以赴, 只要取得積分的話就會感到滿足。 對於那些批評今次的比賽有三個車隊缺席, 問題的本質是他們杯葛賽事完全出於政治動機。 從他們的立場看來, 這種做法出於自願, 因為他們毋需面對與生產商相關的傷害。 我在這裡想說的是我們所喜歡的, 並且非常著名的老運動家, (Enzo)Ferrari - 他在面對任何惱怒下就會狂呼:『如此的運動!』- 在狂怒的情況下往往退出, 尤其是自身處於極端的劣勢時。 如此的做法符合他們的行事作風, 但不幸地把雷諾及愛快羅密歐 ~ 這兩個在一級方程式圈內入世未深的車隊 ~ 拖進這個政治漩渦中。 我對效力雷諾的車手們的處境感到遺憾, 但我覺得雷諾的做法十分愚蠢。 假如他們並不存在, 這是他們的問題…」[Roebuck, 1989]
1980年一級方程式的西班牙分站比賽, 揭開FISA和FOCA之間內鬨的序幕, 但James Hunt對事件的評論卻幾乎令他身陷險境, 圖為這場比賽在開始之時刻。 Picture Source: Nigel Roebuck (1989):《Inside Formula 1》
雷諾車隊的代表Jean Sage在聽聞如此的評論後, 不禁向傳媒大吐苦水:「當然James擁有自己的言論自由, 但是法拉利並沒有遊說我們退出。 老實說, Piccinini (法拉利車隊代表)和Corbari (愛快羅密歐車隊代表)在西班牙並未向我作出任何的接觸。 因為西班牙的比賽欠缺FISA的監督, 我們自然不能參賽。 我們支持FISA的管理, 無論賽事由哪個機構營辦。 而FISA所管理的不止是一級方程式那麼簡單, 例如我們預備雷諾R5 Turbo賽車, 參與即將進行的Mille Pistes比賽, 這是FISA營辦的賽事; 如果我們在馬德里抗拒FISA的決定, 將面對嚴重的指控。」[Roebuck, 1989]
至於事件的受害者之一, 曾被Hunt冠以「造箭者(Fletcher)」(Hunt從著名小說《Jonathan Livingstone Seagull》中所啟發的)花名, 當時效力法拉利車隊的Jody Scheckter, 也就著他的言論進行反擊:「當James Hunt還是車手時, 對圈內的政治向來是一無所知, 到了現在仍舊如此。 他在西班牙的賽事中沒有問及『我們』(FISA的代表車隊及相關人物)的意見, 那麼他怎麼可以作出如此的批評? 我想他的做法簡直是愚蠢得可以。」[Roebuck, 1989]
在經過這些挫折後, James Hunt儘管在處理類似的問題時仍舊粗心大意, 但是他會在發現自己的錯誤時, 即時私下向受害者(包括車手及車隊在內)作出衷誠的道歉, 以求平息彼此間的怨懟。 於是當泰利爾車隊的主席Ken Tyrrell勸他在某些情況下應該三緘其口時, Hunt只會回應道:「十分不幸地, 我的僱主BBC卻要求我暢所欲言。」[Donaldson, 1994]

James Hunt在1980年時幾乎有機會重返一級方程式的角逐; 因為麥拿倫新晉車手Alain Prost的手腕在之前的比賽中受傷, Hunt立即被邀請參與美國西部分站的比賽, 但因為在比賽前的一次滑雪意外, 跌斷他的左腳而無法成事; 到了1981年Lauda因為由他經營的航空公司 ~ 羅達航空(Lauda Air, 或稱奧地利航空) ~ 在資金上出現短缺, 遂有意透過麥拿倫重返一級方程式, 以便為航空公司籌組更多的資金; 當時身為麥拿倫車隊股東之一及贊助商代表的John Hogan, 立即向Hunt諮詢意見; 在他的積極支持下, Lauda終於重返賽車場, 並且成績超卓; Hogan也感受到Hunt的遠見和判斷力, 立即成為新晉車手的幕後顧問及輔導員, 包括最為成功的車手Johnny Herbert及Mika Hakkinen; 但是有一點頗難以想像的: 在1980年代素有「拚命三郎」之稱的Aryton Senna, 向來與傳媒不睦, 唯一的例外卻是James Hunt; 他們之間向來有真摰的友情, 每當Senna有任何疑惑及煩惱的地方總會向他傾訴, 而他也會向Senna提供精準的意見; 尤其在數次Senna曾想到要退出一級方程式時, Hunt總能成功地游說他留下來。 雖然Hunt與Senna之間並未有任何「師徒」關係, 但足見他的幕後顧問及輔導員角色, 對新晉車手帶來的裨益甚大。
James Hunt的胞弟David曾有意步其兄的後塵, 在賽車圈中角逐, 但最終失敗收場。 圖為他在1986年參與澳門三級方程式比賽的片段。	Picture Source: 什錦糖果屋
儘管他在培育新晉車手方面作出不少的努力, 但他偏偏不願支持胞弟David Hunt在賽車圈中發展; David Hunt在回憶自己的賽車生涯時, 解釋箇中的原因:「原因並不是他想刻意阻止我參與賽車, 而是如果他過於鼓勵我, (尤其在經濟資助上) 一旦我在比賽中意外身亡的話, 他會感到非常的歉疚。」[Donaldson, 1994] 事實上, David Hunt在發展賽車事業的路途上與兄長極為接近, 曾要透過辛勤地進行數份兼職工作來籌措比賽所需之資金; 但不幸的是, 因為資金過於緊絀, 他在參與3000方程式一段日子後, 終於無奈地放棄這個夢想矣。(後來他轉為協助發展以賽車為主題的電腦遊戲REVS, 及在1990年代中期接管蓮花車廠的營運工作。)
事隔多年, James Hunt的兒子Freddie在2007年正式參與福特方程式; 對於James Hunt來說, 這樣未知是可喜還是可悲? Picture Source: Top Gear Magazine


回首頁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