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相應部

第十二 諦相應

第一 定品

SN56.01 [一] 第一 定
SN56.02 [二] 第二 宴默
SN56.03 [三] 第三 善男子(一)
SN56.04 [四] 第四 善男子(二)
SN56.05 [五] 第五 沙門婆羅門(一)
SN56.06 [六] 第六 沙門婆羅門(二)
SN56.07 [七] 第七 尋
SN56.08 [八] 第八 思
SN56.09 [九] 第九 諍
SN56.10 [十] 第十 論 第二 轉法輪品

SN56.11 [十一] 第一 如來所說(一)
SN56.12 [十二] 第二 如來所說(二)
SN56.13 [十三] 第三 蘊
SN56.14 [十四] 第四 處
SN56.15 [一五] 第五 受持(一)
SN56.16 [一六] 第六 受持(二)
SN56.17 [十七] 第七 無明
SN56.18 [十八] 第八 明
SN56.19 [一九] 第九 辯
SN56.20 [二十] 第十 如

第十二 諦相應

 
SN56.01
  Index

第一 定品

[一] 第一 定

一   捨衛城。

二   「諸比丘!定當修習!諸比丘!得定之比丘,了知如實。以何為了知如實耶?

三   此為苦,了知如實;此為苦集,了知如實;此為苦滅,了知如實;此為順苦滅道,了知如實。

四   諸比丘!於定當修習!諸比丘!得定之比丘,了知如實。是故,諸比丘應以此為苦,勉勵!以此為苦集,勉勵!以此為苦滅,勉勵!以此為順苦滅之道,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二三(大正藏二、一一二a)

 
SN56.02
  Index

[二] 第二 宴默

※ 二   「諸比丘!應精勤於宴默!諸比丘!宴默之比丘,了知如實。以何為了知如實耶?

三   此是苦,了知如實;此是苦集,了知如實;此是苦滅,了知如實;此是順苦滅之道,了知如實。

四   諸比丘!應精勤於宴默!諸比丘!宴默之比丘,了知如實。是故,諸比丘!以此是苦,應勉勵!以此是苦集,應勉勵!以此是苦滅,應勉勵!以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二二(大正藏二、一一二a)

 
SN56.03
  Index

[三] 第三 善男子(一)

※ 二   「諸比丘!於過去世,善男子離家出家,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

三   諸比丘!於未來世,善男子離家出家,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

四   諸比丘!於現在世,善男子離家出家,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以何為四聖諦耶?

五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六   諸比丘!於過去世,善男子離家出家……於未來世,善男子離家出家……於現在世,善男子離家出家,皆為對此四聖諦之現觀。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五、二九(大正藏二、一O六a)。

 
SN56.04
  Index

[四] 第四 善男子(二)

※ 二   「諸比丘!於過去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

三   諸比丘!於未來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

四   諸比丘!於現在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以何為四聖諦耶?

五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六   諸比丘!於過去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於未來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於現在世,善男子離家出家,如實現觀者,皆為對此四聖諦現觀如實。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注1 參照前經。

 
SN56.05
  Index

[五] 第五 沙門婆羅門(一)

※ 二   「諸比丘!於過去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三   諸比丘!於未來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四   諸比丘!於現在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以何為四聖諦耶?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五   諸比丘!於過去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於未來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於現在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五、二六(大正藏二、一O五b)。

 
SN56.06
  Index

[六] 第六 沙門婆羅門(二)

※ 二   「諸比丘!於過去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所宣說。

三   諸比丘!於未來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所宣說。

四   諸比丘!於現在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所宣說。以何為四聖諦耶?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五   諸比丘!於過去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於未來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於現在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宣說。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五、二七(大正藏二、一O五c)。

 
SN56.07
  Index

[七] 第七 尋

※ 二   「諸比丘!勿尋思惡不善之尋。謂:欲尋、嗔尋,害尋。何以故耶?

三   諸比丘!此等之尋不引義利,非初梵行,不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

四   諸比丘!汝等尋思時,「此是苦」應尋思,「此是苦集」應尋思,「此是苦滅」應尋思,「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尋思。何以故耶?

五   諸比丘!此等之尋引於義利,成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三、四(大正藏二、一O九b)。

 
SN56.08
  Index

[八] 第八 思

※ 二   「諸比丘!勿思惟惡不善之思,謂:「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世間為有邊,世間為無邊,命即身,命與身為異,如來死後為有,如來死後為無,如來死後亦有亦無,如來死後非有亦非無。」何以故耶?

三   諸比丘!此等之思不引義利,不達初梵行,不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

四   諸比丘!汝等思惟時,以「此是苦」應思惟!「此是苦集」應思惟!「此是苦滅」應思惟!「此是順苦滅之道」應思惟!何以故耶?

五   諸比丘!此等之思惟引於義利,成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二(大正藏二、一O九a)。

 
SN56.09
  Index

[九] 第九 諍

※ 二   「諸比丘!勿論諍論,謂:「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雲何知此法、律耶?汝為邪行者,我為正行者:汝將應說為前者,說為後,將應說為後者,說為前;我言為相應,汝言為不相應:汝長時所思為所覆;汝為逃他論而立論;汝將墮負處,若能者,當應答。」何以故耶?

三   諸比丘!此論不引義利,非成初梵行,不能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

四   諸比丘!汝等論時,以「此是苦」應論,「此是苦集」應論,「此是苦滅」應論,「此是順苦滅之道」應論。何以故耶?

五   諸比丘!此論引於義利,成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六(大正藏二、一O九c)。

 
SN56.10
  Index

[十] 第十 論

※ 二   「諸比丘!勿論種種之畜生論、謂: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論、怖畏論、戰爭論、食論、飲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車乘論、村裡論、聚落論、都城論、地方論、女人論、男人論、勇士論、街路論、池邊論、亡靈論、種種論、世間譚、海譚,如是之有無論是。何以故耶?

三   諸比丘!此論不引義利,不達初梵行,不能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

四   諸比丘!汝等論時,以「此是苦也」應論,「此是苦集」應論,「此是苦滅」應論,「此是順苦滅之道」應論。何以故耶?

五   諸比丘!此論為引於義利,成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是故諸比丘!以「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五(大正藏二、一O九c)此經列舉論之項目,是長部經典第一卷七頁、一七八頁,第三卷三六頁、五四頁,中部經典第一卷五一三頁,第二卷一頁、二三頁、三O頁,第三卷一一三頁,增支部經典第五卷一二八頁,律藏第一卷一一八頁,第四卷一六四頁等(皆指原典)。

  第一 定品(終)

  此中攝頌曰:

  定以及宴默   二之善男子

  沙門婆羅門   尋與思諍論

第二 轉法輪品

 
SN56.11
  Index

[十一] 第一 如來所說(一)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園。

二   於此處,世尊言五比丘曰: 「諸比丘!出家者不可親近於二邊。以何為二邊耶?

三   (一)於諸欲以愛慾貪著為事者,乃下劣、卑賤、凡夫之所行、非聖賢,乃無義相應。(二)以自之煩苦為事者,為苦,非聖賢,乃無義相應。諸比丘!如來捨此二邊,以中道現等覺。此為資於眼生、智生、寂靜、證智、等覺、涅?。

四   諸比丘!雲何乃能如來於中道現等覺,資於眼生、智生、寂靜、證智、等覺、涅?耶?乃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乃如來所現等覺之中道,此乃資於眼生、智生、寂靜、證智、等覺、涅?。

五   諸比丘!苦聖諦者,即是此,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憂惱苦、遇怨憎者苦、與所受者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說為五取蘊苦。

六   諸比丘!苦集諦者,即是此,謂:後有起、喜貪俱行、隨處歡喜之渴愛,謂: 欲愛、有愛、無有愛是。

七   諸比丘!苦滅聖諦者,即是此,謂:於此渴愛無餘、離滅、棄捨、定棄、解脫而無執著。

八   諸比丘!順苦滅道聖諦者,即是此,所謂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九   諸比丘!苦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苦聖諦偏知……乃至……已偏知,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十   諸比丘!苦集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對此苦集聖諦應斷……乃至……已斷,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十一   諸比丘!苦滅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對此苦滅聖諦應現證……乃至……已現證,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十二   諸比丘!順苦滅道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對此順苦滅道聖諦應修習……乃至……已修習,於先前未聞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十三   諸比丘!我於四聖諦以如是三轉十二行相之如實智見尚未達悉皆清淨時,諸比丘!我於天、魔、梵世、沙門、婆羅門、人、天眾生中,不被稱之為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

十四   諸比丘!然而我於此四聖諦,如是三轉十二行相之如實智見已達悉皆清淨故,諸比丘!我於天、魔、梵世、沙門、婆羅門、人、天眾生中,稱之為無上正等覺之現等覺。又,我智生與見,我心解脫不動,此為我最後之生,再不受後有。

十五   世尊如是說示已,五比丘歡喜、信受於世尊之所說。又說示此教時,具壽憍陳如生遠塵離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滅法。」

十六   世尊轉如是法輪時,地居之諸天發聲言曰:「世尊如是於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轉無上之法輪,沙門、婆羅門、天、魔、梵或世間之任何者,皆不能覆。」

十七   聞得地居諸天之聲之四大天王諸天,發聲言曰:「世尊如是於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轉無上之法輪,沙門、婆羅門、天、魔、梵、或世間之任何者,皆不能覆。」

十八    聞得四大天王諸天聲之忉利諸天……焰摩諸天……兜率諸天……化樂諸天……他化自在諸天……梵身諸天發聲言曰:   「世尊如是於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轉無上之法輪,沙門、婆羅門、天、魔、梵、或世間任何者,皆不能覆。」

十九   如是於其剎那,其頃刻,其須央之間,乃至止於梵世之聲已達。又,此十千世界湧震動,示現於無量廣大光明之世間,超越諸天之天威力。

二十   時,世尊稱讚而曰:「憍陳如悟矣,憍陳如悟矣!」自此即名具壽憍陳如,稱為阿若憍陳如。

注1 律藏大品一、六(原典一O頁以下)。雜阿含一五、一五(大正藏二、一0三c)。轉法輪經(大正藏二、五O三)、三轉法輪經(大正藏二、五O四),四分律三二(大正藏二二、七八八)、五分律一五(大正藏二二、一O四),法蘊足論六(大正藏二六、四七九b)等。其他亦有梵本。

 
SN56.12
  Index

[十二] 第二 如來所說(二)

※ 二   「諸比丘!苦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苦聖諦偏知……乃至……已偏知,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三   諸比丘!苦集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苦集聖諦斷除……乃至……已斷,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四   諸比丘!苦滅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苦滅聖諦現證……乃至……已現證,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五   諸比丘!順苦滅道聖諦者,即是此,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諸比丘!應對此順苦滅道聖諦修習……乃至……已修習,於先前未聞之法,如來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注1 參照前經。

 
SN56.13
  Index

[十三] 第三 蘊

※ 二   「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三   諸比丘!雲何為苦聖諦耶?謂五取蘊是,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諸比丘!此名為苦聖諦。

四   諸比丘!雲何為苦集聖諦耶?後有起而喜貪俱行、隨處歡喜之渴愛,謂:欲愛、有愛、無有愛是。諸比丘!此名為苦集聖諦。

五   諸比丘!雲何為苦滅聖諦耶?將此渴愛無餘離滅、棄捨、定棄、解脫,是無執著。諸比丘!此名為苦滅聖諦。

六   諸比丘!雲何為順苦滅道聖諦耶?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為順苦滅道聖諦。

七   諸比丘!此為四聖諦。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五、二四(大正藏二、一O五a)。

 
SN56.14
  Index

[十四] 第四 處

※ 二   「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三   諸比丘!雲何為苦聖諦耶?謂:六入處是。以何為六入處耶?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是。諸比丘!此名為苦聖諦。

四   諸比丘!雲何為苦集聖諦耶?後有起而喜貪俱行,是隨處歡喜之渴愛、謂:欲愛、有愛、無有愛是。諸比丘!此名為苦集聖諦。

五   諸比丘!雲何為苦滅聖諦耶?將此渴愛無餘離滅、棄捨、定棄、解脫,是無執著。諸比丘!此名為苦滅聖諦。

六   諸比丘!雲何為順苦滅道聖諦耶?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為順苦滅道聖諦。

七   諸比丘!此為四聖諦。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參照前經。

 
SN56.15
  Index

[一五] 第五 受持(一)

※ 二   「諸比丘!汝等對我所說之四聖諦,曾受持否?」

三   如是言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我對世尊所說之四聖諦,予以受持。」   「比丘!汝對我所說之四聖諦,雲何受持耶?」

四   「大德!世尊所說之第一聖諦--苦,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說之第二聖諦--苦集,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說之第三聖諦--苦滅,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說之第四聖諦--順苦滅道,我予受持。大德!我如是對世尊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

五   「善哉!善哉!比丘!汝對我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比丘!苦為我所說之第一聖諦,如是對此受持。比丘!苦集為我所說之第二聖諦,如是對此受持。比丘!苦滅為我所說之第三聖諦,如是對此受持。比丘!順苦滅道為我所說之第四聖諦,如是對此受持。

六   比丘!如是對我所說之四聖諦,應受持。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十(大正藏二、一一0b)。

 
SN56.16
  Index

[一六] 第六 受持(二)

※ 二   「諸比丘!汝等對我所說之四聖諦,曾受持否?」

三   如是言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我對世尊所說之四聖諦,予以受持。   「比丘!汝對我所說之四聖諦,雲何受持耶?」

四   「大德!苦為世尊所說之第一聖諦,我予受持。大德!若沙門、婆羅門如是言:「沙門瞿曇之所說,乃非第一苦聖諦,我捨此第一苦聖諦,立他之第一苦聖諦。」無有此理。

五~六   大德!苦集為世尊所說之第二聖諦,我予受持……苦滅為世尊所說之第三聖諦,我予受持。

七   大德!順苦滅道為世尊所說之第四聖諦,我予受持。大德!若有沙門、婆羅門如是言:「沙門瞿曇之所說,乃非第四順苦滅道聖諦,我捨此第四順苦滅道聖諦,而立他之第四順苦滅道聖諦。」無有此理。

八   大德!我如是對世尊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

九   「善哉、善哉!比丘!善哉!比丘!汝對我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比丘!苦為我所說之第一聖諦,如是對此受持。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如是言:「沙門瞿曇之所說,乃非第一苦聖諦,我捨此第一苦聖諦,而立他之第一苦聖諦。」無有此理。比丘!苦集……乃至……苦滅……乃至……順苦滅道,為我所說之第四聖諦,如是對此受持。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如是言:「沙門瞿曇之所說,乃非第四順苦滅道聖諦,我捨此第四順苦滅道聖諦,而立他之第四順苦滅道聖諦。」無有此理。

十   比丘!如是對我所說之四聖諦予受持。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一二(大正藏二、一一0C)。

 
SN56.17
  Index

[十七] 第七 無明

※ 二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所謂無明、無明者。大德!雲何為無明耶?雲何為隨無明耶?」

四   「比丘!苦之無智,苦集之無智,苦滅之無智,順苦滅道之無智,此名為無明;如是者為隨無明。

五   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SN56.18
  Index

[十八] 第八 明

※ 二   時,有一比丘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所謂明、明者。大德!雲何為明耶?雲何為隨明耶?」

四   「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順苦滅道之智,此名之明;如是者為隨明。

五   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SN56.19
  Index

[一九] 第九 辯

※ 二   「諸比丘!「此是苦聖諦」,為我所立。此中之謂「此是苦聖諦」者,含有無量之字、無量之文、無量之辯。

三   ……「此是苦集聖諦」……

四   ……「此是苦滅聖諦」……

五   諸比丘!「此是順苦滅道聖諦,」為我所立。此中之謂:「此是順苦滅道聖諦」者,含有無量之字、無量之文、無量之辯。

六   是故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SN56.20
  Index

[二十] 第十 如

※ 二   「諸比丘!有四種之如,為不離如、不異如。以何為四耶?

三   諸比丘!「此是苦」,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

四   「此是苦集。」,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

五   「此是苦滅。」,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

六   「此是順苦滅道」,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

七   諸比丘!此四者,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經一六、一一(大正藏二、一一0b)。

  第二 轉法輪品(終)

  此中攝頌曰:

  二之如來說   蘊節與處節

  二節之受持   無明明辯如

第三 拘利村品

[二一] 第一 跋耆(一)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跋耆國拘利村。

二   於此處,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因對四聖諦不了悟、不通達,如是,我與汝等將永久流轉輪迴。以何為四聖諦耶?

三   諸比丘!因對苦聖諦不了悟、不通達,如是,我與汝等將永久流轉輪迴。因對苦集聖諦……乃至……對苦滅聖諦……乃至……因對順苦滅道聖諦,不了悟、不通達,我與汝等將永久流轉輪迴。

四   諸比丘!如今,對苦聖諦了悟、通達,對苦集聖諦了悟、通達,對苦滅聖諦了悟、通達,對順苦滅道聖諦了悟、通達,則斷有愛、盡有索、更不受後有。」

五   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如是說:   因對四聖諦   不能如實觀   則久受生處   輪迴所及者   對此等聖諦   觀於此等者   於滅則有索   乃至苦根斷   更不受後有。

注1 長部經典(原典二、九O頁),律藏大品(原典二三O頁),雜阿含一五、三九(大正藏二、一0八a),其他長部經典(原典二、一二二頁)。

[二二] 第二 跋耆(二)

※ 二   「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能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不能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不能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能如實了知,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我不予認許。又,彼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者,為無有。

三   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諸比丘!彼沙門、婆羅門,為沙門中之沙門、婆羅門中之婆羅門,我予認許。又,彼具壽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四   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如是說:

  苦苦生無殘   偏苦應須滅   應達苦滅處   不知道者人

  則無心解脫   無慧之解脫   不得苦際盡   受是生與老

  苦苦生無殘   偏苦應須滅   應達苦滅處   知道者之人

  則對心解脫   乃至慧解脫   具足盡苦際   不受生與老。

1 雜阿含一五、二八(大正藏二、一O五c)。

2 此偈與經集第七二四~七二七同。

[二三] 第三 正等覺者

一~二   捨衛城。 「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

三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聖諦是。諸比丘!此為四聖諦。

四   諸比丘!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故,名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

五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五、三八(大正藏二、一O七c)。

[二四] 第四 阿羅漢

一   捨衛城。

二   「諸比丘!過去世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三   諸比丘!未來世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四   諸比丘!現在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皆對四聖諦如實現等覺。以何為四聖諦耶?

五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六   諸比丘!過去世之應供、正等覺者,如實現等覺者……應現等覺為……現等覺者,皆對此四聖諦如實現等覺。

七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前經參照。

[二五] 第五 漏盡

※ 二   「諸比丘!我於知見者說漏盡,並非於不知見者。諸比丘!何為知見者之漏盡耶?

三   諸比丘!知見「此是苦」,為漏盡;知見「此是苦集」,為漏盡;知見「此是苦滅」,為漏盡;知見「此是順苦滅道」,為漏盡。

四   諸比丘!如是知見為漏盡。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經一五、二O(大正藏二、一O四b)。

[二六] 第六 友

※ 二   「諸比丘!汝等若有應所哀愍、應所聽聞、思念之朋友、親戚、血族,諸比丘!汝等對彼等應將四聖諦之如實現觀,勸導使習住。何為四聖諦耶?

三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聖諦也。

四   諸比丘!汝等若有應所哀愍、應所聽聞、思念之朋友、親戚、血族者,諸比丘!汝等對彼等應將此四聖諦之如實現觀,勸導使習住。

五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三0、七(大正藏二、二一四b)。

[二七] 第七 如

※ 二   「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

三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四   諸比丘!此四聖諦為如,為不離如、不異如,是故名為聖諦。

五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一一(大正藏二、一一0b)。

[二八] 第八 世間

※ 二   「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

三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四   諸比丘!於天、魔、梵世、沙門、婆羅門、人、天、眾生中,如來為聖。是故名之為聖諦。

五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二九] 第九 應偏知

※ 二   「諸比丘!有四聖諦。以何為四聖諦耶?

三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四   諸比丘!此四聖諦中,有應偏知之聖諦、有應斷之聖諦、有應現證之聖諦、有 應修習之聖諦。 諸比丘!何為應偏知之聖諦耶?

五   諸比丘!苦聖諦應偏知,苦集聖諦應斷,苦滅聖諦應現證,順苦滅道聖諦應修習。

六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二一(大正藏二、一一二a)

[三十] 第十 伽梵婆提

一   一時,眾多之長者比丘,住於支提國薩罕奢尼卡。

二   其時,眾多之長老比丘,食後由乞食歸,於講堂集會聚坐,作如是之談話:「友等!見苦者,亦見苦集、亦見苦滅、亦見順苦滅道耶?」

三   作如是言,具壽伽梵婆提對長老比丘曰: 「友等!我自世尊處,曾親聞、親受:

四   「諸比丘!見苦者,亦見苦集、亦見苦滅、亦見順苦滅道。見苦集者,亦見苦、亦見苦滅、亦見順苦滅道。見苦滅者,亦見苦、亦見苦集、亦見順苦滅道。見順苦滅道者,亦見苦、亦見苦集、亦見苦滅。」」

  第三 拘利村品(終)

  此中攝頌曰:

  二節之跋耆   及正等覺者

  阿羅漢漏盡   友與如世間

  乃至應偏知   及伽梵婆提。

  第四 申恕林品

[三一] 第一 申恕

一   一時,世尊住拘?彌國申恕林。

二   時,世尊手持少許之申恕葉,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汝等於意雲何?我手中所持之少許申恕葉,與在申恕林上所有者,何者為多耶?」 「大德!世尊手中所持之申恕葉為少,申恕林上所有為多。」

三   「諸比丘!如是,我證知而對汝等不說之處為多,所說之處為少。

四   諸比丘!以何之故,我不說耶?諸比丘!此不相應於義利,非達初梵行,不能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是故我不說。

五   諸比丘!我以何說之耶?諸比丘!於「此是苦」,說之;於「此是苦集」說之,於「此是苦滅」說之;於「此是順苦滅道」,說之。

六   諸比丘!以何之故,我說之耶?諸比丘!此於義利相應,達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是故我為說。

七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五、四O(大正藏二、一0八a)。

[三二] 第二 佉提羅

※ 二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不能如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三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以佉提羅葉、婆羅葉、阿摩勒葉,作器,將水以多羅葉持之行。」無有此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諦,不能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不能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不能如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四   諸比丘!又,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聖諦,如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為有此理。

五   諸比丘!譬如,若作如是言:「我以缽頭摩葉、婆羅葉、摩樓迦葉,作器,將水以多羅葉持之而行。」為有此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如實現觀,作正苦之邊際。」為有此理。」

注1 雜阿含一五、三三(大正藏二、一O七a)。

[三三] 第三 杖

二   「諸比丘!譬如將杖擲向空中,則或由頭墮、或由中墮、或由尾墮。諸比丘!如是有無明蓋、有愛結之眾生,流轉輪迴,或由此世往他世、或由他世來此世。何以故耶?諸比丘!乃不見四聖諦故。以何為四聖諦耶?

三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四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二五(大正藏二、一一二b)。

[三四] 第四 衣

※ 二   「諸比丘!若衣、若頭燃,應作何耶?」   「大德!若衣、若頭燃,為撲息衣或頭,應起增上之志欲,精進、勉勵、勢猛、不退、正念、正知。」

三   「諸比丘![可]捨置燃衣或頭而不作意,[然]對尚未如實現觀之四聖諦,為現觀,應起增上之志欲,精進、勉勵、勢猛、不退、正念、正知。以何為四聖諦耶?

四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五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五、三六(大正藏二、一O七b)。

[三五] 第五 百槍

※ 二   「諸比丘!譬如有男子,有壽百歲、命百歲,有人對彼曰:「男子!汝於晨時分,以槍衝刺百次;日中時分,以槍衝刺百次;日夕時分,以槍衝刺百次。男子!汝每日被槍衝刺三百次,保有壽百歲、命百歲。百歲之後,對尚未現觀之四聖諦,予現證。」諸比丘!知義趣之善男子,應善受之。何以故耶?

三   諸比丘!輪迴自無始有之,為槍所沖、為劍所沖、為斧所沖,不知其前際。諸比丘!雖如是者,諸比丘!我非說有苦有憂四聖諦之現觀。諸比丘!我說有樂有喜四聖諦之現觀。以何為四聖諦耶?

四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五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五、三七(大正藏二、一O七c)。

[三六] 第六 生類

※ 二   「諸比丘!譬如有男子,將此閻浮提中之草木枝葉,截集於一處,集之一處作成串,大海中之大生類貫成大串,大海中之中生類貫成中位之串,大海中之小生類貫成小串。諸比丘!然大海中粗大生類尚未攝者有之,若此閻浮提中之草木枝葉雖盡攝之,諸比丘!大海中仍有更多之小生類,不易貫串。何以故耶?

三   諸比丘!其自體微小故。諸比丘!如是眾生界之惡趣為大。諸比丘!由如是大惡趣解脫之人,為見具足,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

四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三二(大正藏二、一一三b)。

[三七] 第七 日喻(一)

※ 二   「諸比丘!日輪上升時,前驅之前相,為有明相。諸比丘!如是對四聖諦、如實現觀時,前驅之前相為正見。

三   諸比丘!於有正見之比丘,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是為可期。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五、三O(大正藏二、一O六b)。

[三八] 第八 日喻(二)

※ 二   「諸比丘!若日月尚未出於世間,則大光明、大光耀尚未現,以致?黑、?冥而晝夜不分,不分月成半月、不分時節歲數。

三   諸比丘!日月出時,則大光明、大光耀現,無?黑、無?冥,分晝夜,分月、半月、分時節歲數。

四   諸比丘!如是者,若如來、應供、正等覺者尚未出,則大光明、大光耀猶不現,?黑、?冥而無四聖諦之教說,亦不說示、施設、建立、開演、分別、顯了。

五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出時,則大光明、大光耀現,無?黑、無?冥,有四聖諦之教說,則有施設、建立、開演、分別、顯了。以何為四耶?

六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七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五、三一(大正藏二、一O六c)。

[三九] 第九 因陀羅柱

※ 二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不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觀他沙門、婆羅門之面云:「此尊者,是知而知、見而見者耶?」

三   諸比丘!譬如棉、棉花之輕而受風吹時,置於平坦地面上,東風來則吹拂向西 、西風來則吹拂向東、北風來則吹拂向南、南風來則吹拂向北。何以故耶?諸比丘!綿花輕之故。

四   諸比丘!如是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如實知,於「此是苦集」不如實知,於「此是苦滅」不如實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知。觀他沙門、婆羅門之面云:「此尊者為知而知、見而見者耶?」何以故耶?諸比丘!未觀四聖諦故。

五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不觀他沙門、婆羅門之面云:「此尊者為知而知、見而見者耶?」[不觀他面、不隨他語。]

六   諸比丘!譬如鐵柱、因陀羅柱之根深善埋而不動不搖。若從東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若從西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若從北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若從南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何以故耶?諸比丘!根深之因陀羅柱善埋故。

七   諸比丘!如是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不觀他沙門、婆羅門之面云:「此尊者為知而知、見而見者耶?」何以故?諸比丘!善觀四聖諦故。以何為四聖諦耶?

八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九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五、三四(大正藏二、一0七a)。

[四十] 第十 論師

※ 二   「諸比丘!若比丘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若從東方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議論、求議論,為具他法而震動搖撼彼者,無有此理。若從西方……若從北方……若從南方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議論求議論,為具他法而震動搖撼彼者,無有此理。

三   諸比丘!譬如有長十六肘之石柱,由根往下八肘,由根向上八肘。若從東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若從西方……若從北……若從南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何以故耶?諸比丘!根深而石柱被善埋故。

四~七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若從東方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議論、求議論,為具他法而震動搖撼彼者,無有此理。若從西方……若從北方……若從南方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議論、求議論,為具他法而震動搖撼彼者,無有此理。何以故耶?諸比丘!善觀四聖諦故。以何為四聖諦耶?

八   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九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五、三五(大正藏二、一O七b)。

  第四 申恕林品(終)

  此中攝頌曰:

  申恕佉提羅   杖與衣百槍

  生類二日喻   因羅柱論師

第五 深?品

[四一] 第一 思惟

一   一時,世尊住竹林迦蘭陀園。

二   於此處,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往昔,有一男子,以「應於世間作思惟」,而往須摩竭陀池。來至須摩竭陀池之岸邊坐,進入世間思惟。

三   諸比丘!彼男子於須摩竭陀池之岸,見四部軍之入藕根。見已,思念:「我發狂矣,我狂亂矣,我見世間之所無者。」

四   諸比丘!時,彼男子走入都城,告大眾曰:「諸大德!我發狂矣,諸大德!我狂亂矣,我見世間之所無者。」 「男子!汝雲何發狂耶?雲何狂亂耶?汝見世間所無者耶?」

五   「諸大德!於此,我出王捨城,以「應於世間作思惟」,而往須摩竭陪他。來至須摩竭陀池之岸邊坐下,入於世間作思惟。諸大德!我於須摩竭陀池之岸,見四部軍之入藕根。諸大德!如是,我發狂,如是,我狂亂,我見世間之所無者。」   「男子!汝實發狂矣,實為狂亂,汝之所見為世間所無者。」

六   諸比丘!然則,彼男子為見真實,非非實。諸比丘!往昔,天與阿修羅酣戰。   諸比丘!於彼戰役,諸天勝,阿修羅敗。阿修羅因敗而懼,怖畏2諸天由藕根入阿修羅宮。

七   是故諸比丘!勿於世間思惟,曰:「世間為常、世間為無常、世間為有邊、世間為無邊、命即是身、命與身為異、如來死後為有、如來死後為無、如來死後為亦有亦無、如來死後為亦非有亦非無。」何以故耶?

八   諸比丘!此思惟與義不相應,不達初梵行,不資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

九   諸比丘!汝等思惟時,於「此是苦」應思惟,於「此是苦集」應思惟,於「此是苦滅」應思惟,於「此是順苦滅道」應思惟。何以故耶?

十   諸比丘!此思惟與義相應,為初梵行,資於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

十一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一(大正藏二、一0八c)。

2 「怖畏」,從原本之讀法。異本有mohayamana原注由此譯為「欺諸天之心。」

[四二] 第二 深?

一   一時,世尊住王捨城耆闍崛山中。

二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往辯才峰,行晝日坐。」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曰:   「唯唯,大德!」

三   時,世尊與眾多比丘俱往辯才峰。有一比丘,於辯才峰見大深?。見已,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此深?。大德!深?可怖畏。大德!可有比此深?更大、更怖畏之深?耶?」   「比丘!亦有比此深?更大、更怖畏之深?者。」   「大德!比此深?更大、更怖畏之深?為何耶?」

四   「比丘!於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不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者,則於生本之諸行樂著,老本之諸行樂著,死本之諸行樂著,愁、悲、苦、憂、惱本之諸行樂著。因樂著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之諸行,則生本之諸行增長,老本之諸行增長,死本之諸行增長,愁、悲、苦、憂、惱本之諸行增長。因生本之諸行增長,老本之諸行增長,死本之諸行增長,愁、悲、苦、憂、惱本之諸行增長,則墮於生之深?,墮於老之深?,墮於死之深?,墮於愁、悲、苦、憂、惱之深?,不得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吾雲不得苦之解脫。

五   比丘!然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則不樂著於生本之諸行,不樂著於老本之諸行,不樂著於死本之諸行,不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之諸行。因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故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不增長。是以不墮生之深?,不墮老之深?,不墮死之深?,不墮愁、悲、苦、憂、惱之深?,而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吾雲得苦之解脫。

六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一五(大正藏二、一一一a)。

2 「辯才峰」原注言似於山之一大岩石。非固有名詞,我取其字義之試譯。

[四三] 第三 熱煩

※ 二   「諸比丘!有名大熱之地獄。於彼處,眼所見之色,唯見非可愛相、不見可愛相,唯見非可樂相、不見可樂相,唯見非可意相、不見可意相。耳所聞之聲……鼻所嗅之香……舌所味之味……身所觸之所觸……意所知之法,唯知非可愛相、不知可愛相,唯知非可樂相、不知可樂相,唯知非可意相、不知可意相。」

三   如是說示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此熱煩。大德!甚大哉!此熱煩。大德!可有比此熱煩更大、更怖畏之熱煩耶?」   「比丘!亦有比此熱煩更大、更怖畏之熱煩。」   「大德!比此熱煩更大、更怖畏之熱煩為何耶?」

四   「比丘!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不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不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者,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樂著。因樂著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則生本諸行增長,老本諸行增長,死本諸行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增長。由生本諸行增長,則老本諸行增長,死本諸行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增長,故燃起生之熱煩,燃起老之熱煩,燃起死之熱煩,燃起愁、悲、苦、憂、惱之熱煩,而不得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吾雲不得苦之解脫。

五    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則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因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故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不增長。由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不增長,是以生之熱煩不燃,老之熱煩不燃,死之熱煩不燃,愁、悲、苦、憂、惱之熱煩不燃,而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得解脫。吾雲得苦之解脫。

六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一六(大正藏二、一一一b)

[四四] 第四 重閣堂

※ 二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未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未如實現觀,而作正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三   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尚未作重閣堂之下層,即欲建築其上層。」無有此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未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未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末如實現觀,而作苦之邊際。」無有此理。

四   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如實現觀,而作正苦之邊際。」有此道理。

五   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既作重閣堂之下層已,再建立其上層。」有此道理。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對苦聖諦如實現觀,對苦集聖諦如實現觀,對苦滅聖諦如實現觀,對順苦滅道聖諦如實現觀,而作正苦之邊際。」有此道理。

六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三十 、三一(大正藏二、一一三a)。原本節號重複,訂正之。

[四五] 第五 毛

一   一時,世尊住毗捨城大林之重閣講堂。

二   時,具壽阿難於晨朝時分,著下衣、持衣缽,入毗捨城乞食。

三   具壽阿難見眾多之離車童子,於會堂作弓射,自遠處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

四   見已,思念而言:「實則,此等離車童子為巧,實則,此等離車童子為極巧,所以能自遠方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

五   時,具壽阿難,步至毗捨離乞食,食後由乞食歸,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白世尊曰:

六   「大德!於此,我晨朝時分,著下衣、持衣缽,入毗捨離乞食。大德!我見眾多之離車童子,於會堂作弓射,由遠方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見已,思念言曰:「實則,此等離車童子為巧,實則,此等離車童子為極巧,所以能由遠方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

七   「阿難!於汝之意雲何?自遠方以矢柄射透小鍵孔,而箭箭相繼不誤。若將一根毫毛,分為百分,由其一端貫穿另一端,當以何者為難作難成耶?」   「大德!將一根毫毛分成百分,由其一端貫穿另一端,為更難作難成。」

八   「阿難!「此是苦」,如實通達,「此是苦集」,如實通達,「此是苦滅」,如實通達,「此是順苦滅道」,如實通達者,是通達更難之通達。

九   是故阿難!「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五、四一(大正藏二、一o八b)。此經名參照品末之攝頌。

[四六] 第六 ?黑

※ 二   「諸比丘!有無蓋、無底之?黑,具如是大神力、大威力之日月光,亦不能及於其中間。」

三     如是說示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黑。大德!甚大哉,?黑。大德!可有其他比此?黑更大、更怖畏之?黑者耶?」   「比丘!比此?黑更大、更怖畏之?黑者,亦有。」   「大德!其他比此?黑更大、更怖畏之?黑者,為何耶?」

四   「比丘!於諸沙門、婆羅門,「此是苦」不如實了知,「此是苦集」不如實了知,「此是苦滅」不如實了知,「此是順苦滅道」不如實了知者,則樂著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因樂著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本諸行,樂著於死本諸行,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故生本諸行增長,老本諸行增長,死本諸行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增長。由生本諸行增長,老本諸行增長,死本諸行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增長,而墮於生之?黑,墮於老之?黑,墮於死之?黑,墮於愁、悲、苦、憂、惱之?黑,而不得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我雲不得苦之解脫。

五   比丘!然諸沙門、婆羅門,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者,則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因不樂著於生本諸行,不樂著於老本諸行,不樂著於死本諸行,不樂著於愁、悲、苦、憂、惱本諸行,故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不增長。由生本諸行不增長,老本諸行不增長,死本諸行不增長,愁、悲、苦、憂、惱本諸行不增長,而不墮於生之?黑,不墮於老之?黑,不墮於死之?黑,不墮於愁、悲、苦、憂、惱之?黑,而生、老、死、愁、悲、苦、憂、惱解脫。吾雲得苦之解脫。

六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一七(大正藏二、二一b)

[四七] 第七 孔(一)

※ 二   「諸比丘!譬如有人,將一有孔之軛,投於大海中。有一盲龜,遊行海中,百年上浮一次。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彼百年上浮一次之盲龜,其頭得入彼有一孔之軛否?」「大德!或於某時亦可得然,但需經長時。」

四   「諸比丘!彼百年上浮一次之盲龜,其首入彼有一孔之軛,諸比丘!可速於愚者一度至墮處,再得人身者。何以故耶?

五   諸比丘!於彼墮處,了無法行、平等行、善業、福業,諸比丘!彼等互啖、啖弱者。何以故耶?

六   諸比丘!不見四聖諦故。何為四聖諦耶?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七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五、四二(大正藏二、一O八c)中部經典原典三、一六九頁。漢譯南傅大藏經

[四八] 第八 孔(二)

※ 二   「諸比丘!譬如此大地,悉是水2。於此有人,將一有孔之軛投下,東風拂之向西,西風拂之向東,北風拂之向南,南風拂之向北。於此有一盲龜,遊行海中,百年上浮一次。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彼盲龜百年浮起一次,其首得入彼有一孔之軛否?」   「大德!彼盲龜百年浮起一次,其首入彼有一孔之軛,實為難得。」

四   「諸比丘!如是,得人身為難得。諸比丘!如是,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之出世為難得。諸比丘!如是,如來所說法、律出現於世為難得。

五   諸比丘!如今,已得人身;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既出世;如來所說之法、律,既現於世。

六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參照前經。

2 「悉是水」,漢譯北傳相當於此,有大地悉成大海。

3 難得。adhicca是有緣而生,原註:若軛不腐、海水不干、龜不死者。

[四九] 第九 須彌(一)

※ 二   「諸比丘!譬如有人,於須彌山王之上,放置大如豆粒之石礫七個。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放置其上豆粒大之七礫石,與須彌山王,何者為多耶?」   「大德!須彌山王為多,放置其上豆粒大之七礫石為少。於須彌山王上所置之豆粒大七礫石,乃不成算數、不成譬類、不成一分。」

四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於見具足而現觀者,已滅盡之苦為多、殘者為少,於前之已滅盡之苦蘊,不成算數、不成譬類、不成一分。此是極七返。彼對「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

五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三三(大正藏二、一一三b)。

[五0] 第十 須彌(二)

※ 二   「諸比丘!譬如須彌山王滅盡,而唯獨豆粒大之七石礫殘存。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須彌山之滅盡,與所殘存之豆粒大之七礫石,何者為多耶?   大德!須彌山之滅盡者為多,所殘存豆粒大之七礫石為少。此於須彌山之滅盡者,與所殘存之豆粒大七礫石,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於見具足而現觀者,則已滅盡之苦為多、所殘存者為少,於前之已滅盡之苦蘊,不成算數、不成譬類、不成一分。此是極七返。彼對「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集」,如實知;「此是苦滅」,如實知;「此是順苦滅道」,如實知。

五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第五 深?品(終)

  此中攝頌曰:

  思惟與深?   熱煩重閣堂

  毛?黑二孔   二節之須彌

第六 現觀品

[五一] 第一 爪尖

※ 二   時,世尊將少許之塵,置於爪端,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許塵,其與大地土,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土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塵為少,於大地相比,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三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於見具足而現觀者,則已滅盡之苦為多、所殘存者為少,於前之已滅盡之苦蘊,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此是極七返。彼對「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集」,如實知;「此是苦滅」,如實知;「此是順苦滅道」,如實知。

四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本品十經,比較第八現觀相應(漢譯南傳大藏經典)相應部二[一三]

注2

雜阿含一六、三六(大正藏二、一一四a)。

[五二] 第二 湖池

※ 二   「諸比丘!譬如有湖池,長五十由旬、廣五十由旬、深五十由旬,水盈滿及岸。有人用草之尖端將水掬汲。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用草尖所掬之水與湖池之水,何者為多耶?」   「大德!此湖池之水為多,草尖所掬之水為少,於湖池之水相比,用草尖所掬之水,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三四(大正藏二、一一三c)

[五三] 第三 合流(一)

※ 二   「諸比丘!譬如於諸大河、恆河、耶符那、伊羅跋提、薩羅游、摩企之合流會合處,有人掬汲二三滴之水。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所掬之二三滴水,與彼合流之水,何者為多耶?」 「大德!合流之水為多,所掬之二三滴水為少,於合流之水相比,二三滴之掬水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三五(大正藏二、一一三c)

[五四] 第四 合流(二)

※ 二   「諸比丘!譬如諸大河、恆河、耶符那、伊羅跋提、薩羅游、摩企之水滅盡,唯殘存二三滴水。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滅盡之合流水,與彼二三滴殘水,何者為多耶?」「大德!滅盡之合流之水為多,彼二三滴之殘存水為少。於滅盡之合流水相比,二三滴之殘存水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五五] 第五 地(一)

※ 二   「諸比丘!譬如有人,於大地上置七個大如棗核之土團。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放置大地七個棗核大之土團,與此大地之土,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土為多,放置之七個棗核大土團為少,於大地土相比,放置之七個棗核大之土團,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注1 雜阿含一六、三五(大正藏二、一一四a)。

[五六] 第六 地(二)

※ 二   「諸比丘!譬如大地滅盡,唯殘七個棗核大之土團。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大地之滅盡,與所殘存之七個棗核大之土團,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之滅盡者為多,所殘存之七個棗核大之土團為少,於大地之滅盡相比,所殘存之七棗核大之土團,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五七] 第七 海(一)

※ 諸比丘!譬如有人,於大海中汲掬二三滴水。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彼二三滴汲掬之水與大海之水,何者為多耶?」「大德!大海之水為多,彼二三滴之掬水為少,於大海之水相比,二三滴之掬水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五八] 第八 海(二)

※ 二   「諸比丘!譬如大海之水滅盡,唯殘存二三滴之水。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滅盡之大海水,與彼二三滴之殘水,何者為多耶?」 「大德!滅盡之大海水為多,彼二三滴之殘水為少,於滅盡之大海水,彼二三滴之殘水,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五九] 第九 山喻(一)

※ 二   「諸比丘!譬如有人,於雪山王之上置放七個芥子粒大之石礫。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置放之七個芥子粒大之石礫,與雪山王相比,何者為多耶?」 「大德!雪山王為多,放置其上之七個芥子粒大石礫為少,於雪山王,放置其上之七個芥子粒大石礫,為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五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乃至……應勉勵!」

[六0] 第十 山喻(二)

※ 二   「諸比丘!譬如雪山王滅盡,唯獨殘存七個芥子粒大之石礫。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雪山王之滅盡與所殘存七芥子粒大之石礫,何者為多耶?」   「大德!雪山王之滅盡為多,所殘存之七個芥子粒大之石礫為少,於雪山王之滅盡,所殘存七芥子粒大石礫,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   「諸比丘!如是聖弟子,於見具足,而已現觀,則已滅盡之苦為多,所殘存之苦為少,於前之已滅盡之苦蘊,為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此是極七返。彼於「此是苦」,如實了知;於「此是苦集」,如實了知;於「此是苦滅」,如實了知;於「此是順苦滅道」,如實了知。

五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第六 現觀品(終)

  此中攝頌曰:

  爪頂與湖池   二節之合流

  二地與二海   二節山之喻

第七 生谷廣說品(一)

[六一] 第一 余處

※ 二   時,世尊將少許之塵,置於爪端,告諸比丘曰: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許塵,與大地土相比,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土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為少,於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   「諸比丘!如是,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再生他處之眾生為多。何以故耶?

五   諸比丘!不觀四聖諦故。以何為四聖諦耶?乃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六   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以下,品之名目從暹羅本。

2 以下至卷末皆是雜阿含一六、三六(大正藏二、一一四b)。

[六二] 第二 邊地

※ 二   時,世尊將少許之塵,置於爪端,告諸比丘曰: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許塵與大地土相比,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土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為少,於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少許塵,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四   「諸比丘!如是,再生於中國之眾生為少,再生於邊地、無知夷狄中之眾生為多……乃至……」

[六三] 第三 慧

※ 四   諸比丘!如是,成就聖慧眼之眾生為少,隨無明愚癡之眾生為多……乃至……

[六四]

第四 酒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飲酒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飲酒之眾生為多……乃至……

[六五] 第五 水

※ 四   諸比丘!如是,陸生之眾生為少,水生之眾生為多……乃至……

[六六] 第六 母

※ 四   諸比丘!如是,孝於母之眾生為少,不孝於母之眾生為多……乃至……

[六七] 第七 父

※ 四   諸比丘!如是,孝於父之眾生為少,不孝於父之眾生為多……乃至……

[六八] 第八 沙門

※ 四   諸比丘!如是,尊重沙門之眾生為少,不尊重沙門之眾生為多……乃至……

[六九] 第九 婆羅門

※ 四   諸比丘!如是,尊重婆羅門之眾生為少,不尊重婆羅門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0] 第十 尊重

※ 四   諸比丘!如是,尊重族姓中最勝者之眾生為少,不尊重族姓中最勝者之眾生為多……乃至……

第七 生谷廣說品(一)(終)

  此中攝頌曰:

  余處與邊地   慧與酒與水

  母父與沙門   婆羅門尊重

第八 生谷廣說品(二)

[七一] 第一 生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殺生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殺之眾生為多。何以故耶……乃至……

[七二] 第二 不與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不與取之眾生為少,不遠離不與取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三] 第三 欲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欲邪行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欲邪行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四] 第四 妄語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妄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妄語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五] 第五 離間語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離間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離間語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六] 第六 粗惡語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粗惡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粗惡語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七] 第七 雜穢語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雜穢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雜穢語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八] 第八 種子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損壞草木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損壞草木之眾生為多……乃至……

[七九] 第九 非時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非時食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非時食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十] 第十 薰香塗香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之眾生為少,不遠離華鬘、薰香、塗香、之所持、莊嚴之眾生為多……乃至……

  第八 生谷廣說品(二)(終)

  此中攝頌曰:

  生及不與欲   妄語離間語

  粗惡雜穢語   種子與非時   薰香與塗香

第九 生谷廣說品(三)

[八一] 第一 舞蹈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之眾生為少,不遠離舞蹈、歌謠、音樂、觀劇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二] 第二 床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高床、大床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高床、大床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三] 第三 銀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金銀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金銀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四] 第四 谷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生谷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生谷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五] 第五 肉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生肉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生肉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六] 第六 童女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婦女童女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婦女童女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七] 第七 婢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奴婢收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奴婢收受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八] 第八 山羊、羊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收受山羊、羊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收受山羊、羊之眾生為多……乃至……

[八九] 第九 雞、豬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收受雞、豬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收受雞、豬之眾生為多……乃至……

[九十] 第十 象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收受象、牛、馬、騾馬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收受象、牛、   馬、騾馬之眾生為多……乃至……   第九 生谷廣說品(三)(終)

  此中攝頌曰:

  舞蹈與床銀   谷肉與童女   婢與山羊羊   雞豬以及象

第十 生谷廣說品(四)

[九一] 第一 田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收受田地之眾生為少,不遠離收受田地之眾生為多……乃至……

[九二] 第二 買賣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買賣之眾生為少,不遠離買賣之眾生為多……乃至……

[九三] 第三 使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遣使與行使業之眾生為少,不遠離遣使與行使業之眾生為多……乃至……

[九四] 第四 偽秤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偽秤、偽貨、偽斗之眾生為少,不遠離偽秤、偽貨、偽斗之眾生為多……乃至……

[九五] 第五 虛偽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賄賂、虛偽、騙詐、欺瞞之眾生為少,不遠離賄賂、虛偽、騙詐、欺瞞之眾生為多……乃至……

[九六~一O一] 第六十一 掠奪強盜

※ 四   「諸比丘!如是,遠離割截、殺、縛、埋伏、掠奪、強盜之眾生為少,不遠離割截、殺、縛、埋伏、掠奪、強盜之眾生為多……乃至……    諸比丘!乃不觀四聖諦故。以同為四聖諦耶?

五   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

六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注1 見原本省去六經,而舉此一經,據會令誤解品末之攝頌,今怕增麻煩,不敢改經號,但實可數為一經。

[一O二] 第十三 五趣(一)

※ 二   時,世尊將少許塵,置於爪端,告諸比丘曰:

三   「諸比丘!於汝等之意雲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許塵與大地土相比,何者為多耶?」   「大德!大地土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為少,於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許塵,乃非成算數、非成譬類、非成一分。」

※ 四   「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地獄之眾生為多……乃至……」

注1 原本以下為第十一「五趣品,以暹羅分之,後者亦然」。

[一O三] 第十三 五趣(二)

※ 四   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畜生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O四] 第十四 五趣(三)

※ 四   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O五~一O七] 第十五~十七 五趣(四~六)

※ 四   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0八~一一0] 第十八~二十 五趣(七~九)

※ 四   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一一~一一三] 第二十~二十三 五趣(一O~一二)

※ 四   諸比丘!如是,由人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人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一四~一一六] 第二十四~第二十六 五趣(一三~一五)

※ 四   諸比丘!如是,由地獄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地獄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一七~一一九] 第二十七~二十九 五趣(一六~一八)

※ 四   諸比丘!如是,由人、地獄死歿,再生於中之眾生為少,由地獄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二0~一二二] 第三十~三十二 五趣(一九~三一)

四   諸比丘!如是,由畜生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畜生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二三~一二五] 第三十三~三十五 五趣(二二~二四)

※ 四   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天中之眾生少,由畜生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多……乃至……

[一二六~一二八] 第三十六~三十八 五趣(二五~二七)

※ 四   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人中之眾生為少,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地獄……再生於畜生……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二九] 第三十九 五趣(二八)

※ 四   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天中之眾生為少,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地獄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三0] 第四十 五趣(二九)

※ 四   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歿,再生於天中之眾生為少,再生於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乃至……

[一三一] 第四十一 五趣(三十)

※ 四   「諸比丘!如是,由餓鬼趣死殘,再生於天中之眾生為少,由餓鬼趣死歿,再生于于餓鬼趣之眾生為多。何以故耶?    諸比丘!乃不觀四聖諦故。何為四聖諦耶?

五   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是。

六   是故諸比丘!於「此是苦」,應勉勵!於「此是苦集」,應勉勵!於「此是苦滅」,應勉勵!於「此是順苦滅道」,應勉勵!」

七   世尊如是說示已,彼諸比丘喜悅,對世尊之所說歡喜。生谷廣說輪廣說(終)

  攝頌曰:

  田與買賣使   偽秤與虛偽

  對掠奪強盜   遠離者為少

  不者有情多   及依於五趣

  從而說此品

  注1 此攝頌暹羅本沒有。

  第一二 諦相應(終)

  道覺支念處   根與正勤力

  神足阿那律   靜慮入出息

  預流以及諦   世尊所說示

  大篇相應(終)

Index

相應部

Home

巴漢辭典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