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部

SN37.01 第三 女人相應
SN37.11 [十一] 第七 寡聞
SN37.21 [二一] 第七 多聞
SN38.01 第四 閻浮車相應
SN39.01 第五 沙門出家相應
SN40.01 第六 目犍連相應

  
SN37.01
  Index 第三 女人相應 第一 中略品 第一 [一] 第一 可意不可意 ※ 二   「諸比丘!具五支之女人,於男人為甚不可意。何等之五支耶?容貌不好、無財產、無戒德、懶惰、不為男子得兒。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女人,為男人甚不可意。 三   諸比丘!具五支之女人,男人甚為可意。何等之五支耶?容貌好、有財產、有戒德、巧妙而不懶惰、為男子而得兒。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女人,男人甚可意。」 [二] 第二 可意不可意 ※ 二   「諸比丘!具五支之男人,於女人為甚不可意。為何等之五支耶?容貌不好、無財產、無戒德、懶惰、不為彼女得兒。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男子,於女人為甚不可意。 三   諸比丘!具五支之男子,於女人甚為可意。何等之五支耶?容貌好、有財產、有戒德、巧妙而不懶惰、為彼女而得兒。諸比丘!具此等五支之男子,於女人為甚可意。」 [三] 第三 特殊 ※ 二   「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特殊之痛苦。於此,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何等為五耶? 三   諸比丘!女人年輕嫁於他家,離別親族。諸比丘!此為女人第一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四   復次,諸比丘!女人為有經水者。諸比丘!此為女人第二特殊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五   復次,諸比丘!女人為懷胎者。諸比丘!此為女人第三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六   復次,諸比丘!女人有分娩。諸比丘!此為女人第四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七   復次,諸比丘!女人奉侍男子。諸比丘!此為女人第五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八   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特殊之苦痛;此乃女人比男子更能忍受。」 [四] 第四 三法 ※ 二   「諸比丘!具三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是何等之三法耶? 三   於此有女人,早晨以充滿慳貪之心住於家庭,日中以充滿嫉妒之心住於家庭,日暮以充滿染欲之心住於家庭。 四   諸比丘!具此等三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阿難律 一 黑分) ※ 二   時,尊者阿那律來詣世尊住處…… 三   坐於一面之尊者阿那律,向世尊曰:「大德!於此,余以比人更殊勝之清淨天眼,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大德!具幾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耶?」 [五] 第一 有忿 ※ 四   「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何等之五法耶? 五   無信、無慚、無愧、有忿、智劣是。 六   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 [六] 第二 有恨 ※ 四   「阿那律!見五種法之女人…… 五   無信、無慚、無愧、有恨、智劣是。 六   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七] 第三 有嫉 ※ 四   「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五   無信、無慚、無愧、有嫉、智劣是。 六   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八] 第四 有慳 ※ 四   「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五   無信、無慚、無愧、有慳、智劣是。 六   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九] 第五 犯行 ※ 四   「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五   無信、無慚、無愧、犯行、智劣是。 六   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十] 第六 戒劣 ※ 四   「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五   無信、無慚、無愧、戒劣、智劣是。 六   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SN37.11
  Index [十一] 第七 寡聞 ※ 四   「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五   無信、無慚、無愧、寡聞、智劣是。 六   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一二] 第八 懈怠 ※ 四   「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五   無信、無慚、無愧、懈怠、智劣是。 六   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一三] 第九 忘念 ※ 四   「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 五   無信、無慚、無愧、忘念、智劣是。 六   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 [一四] 第十 五禁 ※ 四   「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何等之五法耶? 五   奪生命、不與而取、於諸欲邪行、妄語、用谷酒、花酒之狂醉放逸事。 六   阿那律!具此種五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離去處、惡趣、極墮、地獄。」 [阿那律 二 白分] ※ 二   時,尊者阿那律來詣世尊住處…… 三   坐於一面之尊者阿那律,白世尊曰:「大德!於此,余以比人更殊勝清淨之天眼,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大德!具幾種法之女人,於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耶?」 [一五] 第一 無忿 ※ 四   「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何等之五法耶? 五   有信、有慚、有愧、無忿、智者是。 六   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一六] 第二 無恨 ※ 四   「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何等之五法耶? 五   有信、有慚、有愧、無恨、智者是。 六   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一七] 第三 無嫉 ※ 四   「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何等之五法耶? 五   有信、有慚、有愧、無嫉、智者是。 六   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一八] 第四 無慳 ※ 五   ……無慳、智者是。 [一九] 第五 無犯行 ※ 五   ……無犯行、智者是。 [二十] 第六 持戒 ※ 五   ……持戒者,智者是。  
SN37.21
  Index [二一] 第七 多聞 ※ 五   ……多聞、智者是。 [二二] 第八 精進 ※ 五   ……起精進,智者是。 [二三] 第九 有念 ※ 五   ……念現在前,智者是。 六   阿那律!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二四] 第十 五戒 ※ 五   「阿那律!具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何等之五耶?離奪生命、離不與取、於諸欲離邪行、離妄語、離谷酒、花酒之狂醉放逸事。 六   阿那律!此等五種法之女人,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二之中略品[終]   此攝頌曰:   可意不可意   特殊阿那律   忿恨嫉及慳   犯行與劣戒   寡聞及懈怠   忘失與五禁   於黑分中說   阿那律無忿   無恨並無嫉   無慳無犯行   多聞持戒者   精進念五戒   於白分中說 第三 第三品 [二五] 第一 無所畏 ※ 二   「諸比丘!此等五者,為女人之力。何者為五耶?是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戒德之力。諸比丘!此等五者,為女人之力。 三   諸比丘!具此等五力之女人,無所畏而住於家。」 [二六] 第二 抑制 ※ 二   「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之力。何者為五耶?是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戒德之力。諸比丘!此等之五為女人之力。 三   諸比丘!具此等五力之女人,抑夫而住於家。」 [二七] 第三 克服 ※ 二   「諸比丘!此等五者,為女人之力。何者為五耶?是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戒德人之力。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之力。 三   諸比丘!具此等五力之女人,克服於夫而存也。」 [二八] 第四 單一 ※ 二   「諸比丘!具一力之男子、克服女人而生存。如何為一力耶?主權之力是。 三   諸比丘!依主權之力所克服之女人,亦不護容色之力、亦不護財產之力、亦不護親族之力、亦不護兒之力、亦不護戒德之力。」 [二九] 第五 部分 ※ 二   「諸比丘!此等五者,為女人之力。何者為五耶?是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戒德之力。 三   諸比丘!具容色之力、而不具財產力之女人,如是其部分不滿。諸比丘!具容色之力、而又具財產之力,如是彼女即滿其部分也。 四   諸比丘!具容色力與財產力,而不具親族力之女人,是其部分之不滿。諸比丘!女人具容色力、財產力、親族力故,如斯彼女則滿其部分。 五   諸比丘!具容色力、財產力、親族力、而不具兒力之女人,是其部分之不滿。諸比丘!女人具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故,如是彼女則滿其部分。 六   諸比丘!具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如是其部分之不滿。諸比丘!女人具有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戒德之力故,如是彼女則滿其部分。 七   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之力。」 [三0] 第六 放逐 ※ 二   「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之力。何者為五耶?是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戒德之力。 三   諸比丘!具容色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親族1將之放逐,不令住家。諸比丘!具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親族將之放逐,不令住家。諸比丘!具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親族將之放逐,不令住家。諸比丘!具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而不具戒德力之女人,親族將之放逐,不令住家。 四   諸比丘!具戒德之力,而不具容色之女人,親族令之住家,而不放逐。諸比丘!具戒德之力,而不具財產力之女人,親族令之住家而不放逐。諸比丘!具戒德之力,而不具親族力之女人,親族令之住家而不放逐。諸比丘!具戒德之力,而不具兒力之女人,親族令之住家而不放逐。 五   諸比丘!此等五者為女人之力。」 [三一] 第七 因 ※ 二   「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之力。何者為五耶?是容色之力、財產之力、親族之力、兒之力、戒德之力。 三   諸比丘!女人以容色之力為因,或以財產之力為因,或以親族之力為因,或以兒力為因,身壞命終後,不生於善趣、天界。 四   諸比丘!女人以戒德之力為因,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五   諸比丘!此等之五者,為女人之力。」 [三二] 第八 位處 二   「諸比丘!此等五種之位處,乃不修善業之女人所難得者。何者為五耶? 三   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此為不修善業之女人難得之第一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此為不修善業之女人,難得之第二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夫1無他妻住於家。」此為不修善業之女人,難得之第三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夫無他妻住於家而舉兒。」此為不修善業之女人,難得之第四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夫無他妻住於家,舉兒,克服於夫而住者。」此為不修善業之女人,難得之第五位處。諸比丘!此等為不修善業之女人,所難得之五種位處。 四   諸比丘!此等五種之位處,為已修善業之女人所易得者。何者為五耶?諸比丘!「我出生於適當之家。」此為已修善業之女人,易得之第一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此為已修善業之女人,易得之第二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夫無他妻住於家。」此為已修善業之女人,易得之第三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夫無他妻住於家,舉兒。」此為已修善業之女人,易得之第四位處。諸比丘!「我生於適當之家,嫁於適當之家,夫無他妻住於家,舉兒,克服於夫而住者。」此為已修善業之女人,易得之第五位處。諸比丘!此等為已修善業之女人,易得之五種位處也。」 注1 a-sapati「無伴夫之妻者,」意為夫之唯一之妻。   2 Puttavati assam「無兒之女人」。 [三三] 第九 無所畏 ※ 二   諸比丘!具五法之女人,無所畏而住於家。何者為五耶? 三   乃離奪生命、離不與取、離諸欲邪行、離妄語、離用谷酒、花酒、狂醉放逸之事。 四   諸比丘!具此等五種法之女人,為無所畏而住於家。」 [三四] 第十 增長 ※ 二   「諸比丘!聖女弟子依五種增長而增聖女弟子,因聖之增長而增長,得身之極精者,得最具者。何等為五耶? 三   依信而增長,依戒而增長,依聞而增長,依施捨而增長,依智而增長。 四   諸比丘!依此等五種增長而增長之聖女弟子,依聖之增長而增長,得身之極精進者,得最良者。於此,依信或依戒而增長,依智、依捨施,或依聞兩處增長,如是持戒之信女,於此,已得最精。」   女人相應之三品   其攝頌曰:   無所畏抑制   克服與單一   喪亡及原因   位處無所畏   增長等為十  
SN38.01
  Index 第四 閻浮車相應 一   爾時,尊者舍利弗住摩揭陀國之那羅迦村。 二   時,閻浮車普行沙門,來詣尊者舍利弗住處,與尊者舍利弗會釋,交談親愛慇勤之話後,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閻浮車普行沙門,白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所謂:「涅槃、涅槃」者,友!何者為涅槃耶?」「友,凡貪慾之壞滅、嗔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此稱之謂涅槃。」 四   「然則,友!有實現此涅槃之道耶?有行道耶?」「友!有實現此涅槃之道,有行道也。」 五   「然則,友!何為實現此涅槃之道耶?何為行道耶?」「友!此八支聖道正是實現此涅槃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友!此為實現行此涅槃之道。」 六   「友!實現此涅槃之道是善,行道是善。又足於精勤。」 注1 食閻浮果之意,於雜阿含經一八卷一經有「閻浮車」。於註釋,注為長老(可能是舍利弗)之甥Jambukhadaka普行沙門,是名闡怒沙門。即舍利弗長老之甥普行沙門嗜好食閻浮果而得是名。 ※ 三   「友!舍利弗!所謂:「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者,友!何者為阿羅漢果耶?」   「友!凡貪慾之壞滅、嗔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此稱謂阿羅漢果。」 四   「然則,友!有行道耶?有實現此阿羅漢果之道耶?」   「友!有行道、有實現此阿羅漢果實現之道。」 五   「然則,友!何者為行道耶?何者為實現此阿羅漢果之道耶?」「友!此聖八支之道,正是實現此阿羅漢果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定是。友!此為行道,此為實現阿羅漢果之道。」 六   「友!此行道實現阿羅漢果之道為善。友!舍利弗!又足以精勤。」 ※ 三   「友!舍利弗!誰為世1之法語者?誰為世之善行者?誰為世之善到者耶?」 四   「友!於凡世為說貪慾捨棄法,說嗔恚捨棄法,說愚癡捨棄法者,此等為世之法語者。 五   「友!凡為實行捨棄貪慾,實行捨棄嗔恚,實行捨棄愚癡者,此等為世之善行者。 六   友!若諸人捨棄貪慾,斷其根,如多羅樹之無頭,成為非生者,成未來不生之法。捨棄嗔恚……愚癡,斷其根,如多羅樹之無頭,成為非生者,屬未來不生之法,此等為世之善到者。」 七   「唯然,友!有行道,有此捨棄貪慾、嗔恚、愚癡捨棄之道耶?」   「友!有行道,有此捨棄貪慾、嗔恚、愚癡之道。」 八   「友!何者為行道?何者為捨棄此貪慾、嗔恚、愚癡之道耶?」   「友!此八支聖道正是捨棄此貪慾、嗔恚、愚癡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定是。友!此為捨棄此貪慾、嗔恚、愚癡之道,此為行道也。」 九   「友!此捨棄貪慾、嗔恚、愚癡之道為善,行道為善。友舍利弗!又足以精勤。」 注1 dhammavadin,supatipanna,sugata說法者,善實行,善到達(善逝)之意,雜阿含經一八卷一經為:「善說法者,世間正向,世間善逝。」 ※ 三   「友!舍利弗!跟隨沙門瞿曇修梵行有何之利耶?」   「友!為知悉於苦,跟隨世尊修梵行。」 ※ 三   「然則,友!有知悉此苦之道,有行道耶?」   「友!有知悉此苦之道,有行道。」 四   「友!何者為知悉此苦之道?何為行道耶?」   「友!此八支聖道正是知悉此苦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定是。友!知悉此苦之道,此為行道。」 五   「友!知悉此苦之道為善,行道是善。友舍利弗!又足以精勤。」 ※ 三   「友舍利弗!所謂:「達於安息、達於安息」者,友!人須多久始達於安息耶?」「友!比丘依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盡、甘味、患難、出要,友!比丘於此分,彼可達於安息。」 四   「然則,友!有實現此安息之道,有行道耶?」「友!有實現此安息之道,有行道。」 五   「然則,友!何者為實現此安息道耶?何者為行道?」   「友!此八支聖道正是實現此安息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定是。吾友!此為實現安息之道,此為行道。」 六   「友!實現安息之道為善,此行道是善。友!又足以精勤。」 注1 assasa是入息之意,看次節之文,在此可取為安息(breathing easily;relief consolation)之意。雜阿含經一八卷一經有「蘇息」以paramassasa為止蘇息。 ※ 三   「友舍利弗!所謂:「達於最上安息,達於最上安息」者,友!人須多久始可達於最上安息耶?」 「友!比丘如實知六種觸處之生起、滅盡、甘味、患難、出離,無取著以解脫,友!彼於此分達於最上安息。」 四~六   「友!有此最上安息之道耶?為有此行道?」…… 注1 以下除「安息」和「最上安息」之不同外,其他皆同第五經。 ※ 三   「友舍利弗!所謂:「受、受」者,友!何者為受耶?」「友!此等三者是受。即: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是。友!此等為受。」 四   「然則友!有此等知悉諸受之道耶?有行道耶?」 …… 注1 以下「苦」和「受」之不同外,皆同第四經。 第八 漏 ※ 三   「友舍利弗!所謂:「漏、漏」者,友!何者為漏耶?」「友!此等三者是漏。為欲漏、有漏、無明漏是。友!此等三者,是漏。」 四   「友!有此等捨棄諸漏之道耶?有行道耶?」。…… 注1 以下「諸漏捨棄」和「諸受知悉」之不同外,其他皆同第七經。 ※ 三   「友舍利弗!所謂:「無明、無明」者,友!何者為無明耶?」「友!凡對苦之無知,苦生起之無知,苦滅盡之無知,達苦滅盡道之無知,友!此稱謂無明也」 四   「友!然則,有此捨棄無明之道耶?有行道耶?」。…… 注1 以下參照第八經。 第十 愛 ※ 三   「友舍利弗!所謂:「愛、愛」者,友!何者為愛耶?」「友!此等三者是愛。則欲愛、有愛、非有愛是1。友!此等三種為愛。」 四   「友!然則,有此等捨棄諸愛之道耶?有行道耶?」。 …… 注1 於雜阿含經有:「欲愛、色愛、無色愛。」   2 以下參照第八、第九經 ※ 三   「友舍利弗!所謂:「瀑流、瀑流」者,友!何者為瀑流耶?」「友!此等四者為瀑流。則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友!此等為四種瀑流。」 四   「友!有此等捨棄四種暴流之道耶?有行道耶?」。 …… 注1 以下參照第八、九、十之三經。 第十二 取 ※ 三   「友舍利弗!所謂:「取、取」者,友!何者為取耶?」「友!此等四者是取,即: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是。友!此等者為四種取。」 四   「友!有捨棄此等四取之道耶?有行道耶?」 …… 注1 上之三經。 ※ 三   「友舍利弗!所謂:「有、有」者,友!何者為有耶?」「友!此等三者是有。則:欲有、色有、無色有是。友!此等三者為有。」 四   「友!然則,有知悉此等之道耶?有行道耶?」 …… 第十四 苦 ※ 三   「友舍利弗!所謂:「苦、苦」者,友!何者為苦耶?」「友!此等三者是苦。是為苦苦性、行苦性、壞苦性。友!此等三者是苦。」 四   「友!然則,有此等知悉苦之道耶?有行道耶?」 ※ 三   「友舍利弗!所謂:「己身、己身」者,友!何者為己身耶?」「友!此等之五取蘊,世尊稱之為己身。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友!此等五取蘊,世尊稱之為己身。」 四   「友!然則,有知悉此己身之道耶?有行道耶?」「友!有知悉此己身之道,有行道。」 五   「友!然則,何者為知悉此己身之道耶?行道耶?」「友!此八支聖道,始為知悉此己身之道,正是行道。即:正見、正思惟……正定是。友!此是知悉己身之道,此是行道。」 六   「友!此知悉己身之道為善,此行道為善,友舍利弗!又足以精勤。」 ※ 三   「友舍利弗!於此教1以何為難為耶?」「友!於此教以出家為難為。」 四   「友!然則,於出家者,以何事為難為耶?」「友!於出家者以愛樂2為難為。」 五   「友舍利弗!然則愛樂者以何事為難為耶?」「友!愛樂者,以法隨法之履修為難為。」 六   「友!法隨法履修之比丘,久而可成為阿羅漢耶?」   「友!不久當成阿羅漢。」   閻浮車相應(終)   其攝頌曰:   涅槃阿羅漢   法語者何在   安息最安息   受漏及無明   愛瀑流並取   有苦及己身   於此教難為 注1 dhamma-vinaya,Doctrine and Discipline法與律,教法和規律,綜合佛教之教理行規,解為「佛教」之意。即「教」之意義。此一文於雜阿含經一八卷一經為:「賢聖法律中有何難事。」   2 abhirati言樂出家生活。  
SN39.01
  Index 第五 沙門出家相應 一   爾時,尊者舍利弗住伐地國之郁伽支羅恆河畔。 二   時,普行沙門來詣尊者舍利弗住處,與尊者舍利弗會釋,交談親切慇勤之話後,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普行沙門白尊者舍利弗曰:「友舍利弗!所謂:「涅槃、涅槃」者。友!何者為涅槃耶?」   「友!凡貪慾之壞滅、嗔恚之壞滅、愚癡之壞滅,此稱之為涅槃。」 四   「然則友!有實現此涅槃之道耶?有行道耶?」   「友!有實現此涅槃之道,有行道。」 五   「友!以何為實現此涅槃之道耶?以何行道耶?」   「友!此八支聖道,正是為實現此涅槃之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友!此為實現涅槃之道,此為行道。」 六   「友!此實現涅槃之道為善,此行道為善。友!又足以精勤。」 ※ 三   「友舍利弗!於此教以何為難為耶?」   「友!於此教以出家為難為。」 四   「友!然則出家者,以何事為難為耶?」   「友!出家者以愛樂為難為。」 五   「友舍利弗!然則愛樂者,以何事為難為耶?」   「友!於愛樂者,以法隨法之履行為難為。」 六   「友!法隨法履行之比丘,久而可成阿羅漢耶?」   「友!不久可成阿羅漢。」   沙門出家相應(終)   其攝頌曰:   (與前相應之攝頌同)。  
SN40.01
  Index 第六 目犍連相應 一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住捨衛城,只陀林給孤獨長者之遊園。 二   於此處,尊者大目犍連言諸比丘曰:「友諸比丘!」此等諸比丘應諾尊者大目犍連曰:「友!」 三   尊者大目犍連如次曰:「諸友!余於此獨坐靜思,心中起如是之念:「所謂初禪,稱初禪者,何者為初禪耶?」 四   諸友!餘生此念:「此處有比丘,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所生喜樂逮達初禪而住,此稱謂初禪。」 五   諸友!余離於諸欲,離於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與樂逮達初禪而住。諸友!余依此法而住,與欲俱起之想、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處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初禪,以心住於初禪,以心專一於初禪,以心保持於初禪。」 七   諸友!余嗣後即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而逮達由離所生喜樂之初禪而住。 八   諸友!若為善談者:「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有如是之談者,則此善談者,對余「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作如是談。」 ※ 三   「……「第二禪,稱第二禪者,何者為第二禪耶?」 四   諸友!時餘生是念:「於此有比丘,由尋與伺之息滅,內部有寂靜,有心之單一性,無尋無伺,而逮達住定生喜、樂之第二禪。此稱為謂第二禪。」 五   諸友!時余由尋伺之息滅,內部有寂靜,有心之單一性,無尋無伺,逮得住定生喜、樂之第二禪。諸友!余依此住法而住,與尋俱起之想、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第二禪,以心住於第二禪,心專一於第二禪,以心保持於第二禪。」 七   諸友!余其後由尋伺之息滅,內部寂靜,有心之單一性,無尋無伺,由逮達住定生喜、樂之第二禪。 八   諸友!若為善談者:「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有如是談者,乃對余作如是之談:「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 三   「……「第三禪,稱第三禪,何者為第三禪耶?」 四   諸友!時餘生此念:「於此有比丘,依離於喜,捨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樂。謂聖者之談捨心者、有念者、樂住者,逮達住於第三禪。此稱為第三禪。」 五   諸友!余依離於喜、捨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樂。謂聖者之談捨心者、有念者、樂住者,逮達住於第三禪。諸友!余因住於此法,與喜俱起之想、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第三禪。以心住立於三禪,將心專一於第三禪,心保持於第三禪。」 七   諸友!余其後,依離於喜、捨心,正念,正知,而以身感受樂,謂聖者之談捨心者、有念者、樂住者,逮達住第三禪。 八   吾友!若為善說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此善說者,乃對余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 三   「……「第四禪,稱第四禪者,何者為第四禪耶?」 四   諸友!餘生是念:「此處有比丘,前即由樂之捨棄,苦之捨棄,因喜、憂之滅沒,非苦非樂而逮達住於捨念清淨之第四禪,此稱為第四禪。」 五   諸友!余前即由樂之捨棄,由苦之捨棄,因喜、憂之滅沒,非苦非樂,逮達住於捨念清淨之第四禪。諸友!余住此法而住,想與樂俱起、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於第四禪,以心住立於第四禪,以心專一於第四禪,以心保持於第四禪。」 七   諸友!余其後,即由樂之捨棄,苦之捨棄,因喜、憂之滅沒,非苦非樂,逮達住於捨念清淨之第四禪。 八   諸友!若為善說者,有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此善說者乃對余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 三   「……「空無邊處,稱空無邊處者,以何者為空無邊處耶?」 四   諸友!餘生是念:「此處有比丘,超越一切色想,嗔恚想之滅沒,因不思惟種種想,而為虛空無邊,則逮達住於空無邊處,此稱謂空無邊處。」 五   諸友!余超越一切色想,嗔恚想之滅沒,因不思惟種種想而為虛空無邊,以逮達住於空無邊處,友等!余依住此法而住,想與色俱起、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宣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空無邊處,以心住立於空無邊處,心專一於空無邊處,心保持於空無邊處。」 七   諸友!余其後,超越一切色想,嗔恚想之滅沒,因不思惟種種想而為虛空無邊,逮達住於空無邊處。 八   諸友!若為善說者,有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我……而談。」 ※ 三   「……「識無邊處,稱識無邊處者,何者為識無邊處耶?」 四   諸友!餘生是念:「此處有比丘,超越一切空無邊處,為識無邊處,若逮達住於識無邊處者,此稱謂識無邊處。」 五   友!余超越一切空無邊處,為識無邊處,逮達住於識無邊處。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與空無邊處俱起、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識無邊處。應以心住立於識無邊處,心專一於識無邊處,心保持於識無邊處。」 七   諸友!余其後,超越一切空無邊處,為識無邊處,遂達住於識無邊處。 八   諸友!若善說者,有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我……之談。」 ※ 三   「……「無所有,稱無所有者,何者為無所有耶?」 四   諸友!餘生是念:「此處有比丘,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為無所有,若逮達住於無所有處者,此稱謂無所有處。」 五   諸友!余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為無所有,逮達住於無所有處。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與識無邊處俱起、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無所有處,應以心住立於無所有處,心專一於無所有處,心保持於無所有處。」 七   諸友!余其後,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為無所有逮達住於無所有處。 八   諸友!若為善說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我……而談。」 ※ 三   「……「非想非非想處,稱非想非非想處者。何者為非想非非想處耶?」 四   諸友!餘生是念:「此處有比丘,超越一切無所有處,逮達住於非想非非想處,此稱謂非想非非想處。」 五   諸友!余超越於一切無所有處,逮達住於非想非非想處。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與無所有處俱起、作意現行。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非想非非想處,應以心住於非想非非想處,心專一於非想非非想處,心保持於非想非非想處。」 七   諸友!余其後,超越一切無所有處,逮達住於非想非非想處。 八   諸友!若為善說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余……而談。」 ※ 三   「……「無相心三昧,稱無相心三昧者,何者為無相心三昧耶?」 四   諸友!餘生是念:「此處有比丘,不思惟一切相,若逮達住於無相心三昧者,此稱謂無相心三昧。」 五   諸友!余不思惟一切相,逮達住於無相心三昧。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餘生相隨順之識。 六   其時,諸友!世尊以神通來近余曰:「目犍連!目犍連!婆羅門!勿放逸無相之心三昧。應以心住立於無相心三昧,心專一於無相心三昧,心保持於無相心三昧。」 七   諸友!余其後,不思惟一切之相,逮達住於無相心三昧。 八   諸友!若為善說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談者,是為對余此善談者,如是說:『蒙師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一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住捨衛城只陀林,給孤獨長者之遊園。 二   時,尊者大目犍連,恰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如是隱於只陀林,現於三十三天。   三   時,諸天之主帝釋與五百諸天子等,具詣尊者大目犍連住處,禮拜尊者立於一面。 四   尊者大目犍連告立一面之諸天主帝釋曰:「諸天主!可歸依於佛。諸天主!由歸依佛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可歸依法。諸天主!由歸依法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可歸依僧。諸天主!由歸依僧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五   「賢者目犍連!可歸依佛。賢者目犍連!由歸依佛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善趣天界。賢者目犍連!可歸依法。賢者目犍連!依歸依法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賢者目犍連!可歸依僧。賢者目犍連!由歸依僧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六~七   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 九~十一   時,諸天主帝釋,與七百諸天子等俱…… 十二~十四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百諸天子等俱…… 十五~十七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十諸天子等俱…… 十八   時,諸天主帝釋,與五百諸天子等,俱詣尊者大目犍連住處,禮拜尊者,立於一面。 十九   尊者大目犍連告立一面之諸天主帝釋曰:「諸天主!對佛當有無動信心。如斯,「彼世尊乃應供者、正等覺者、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間解者、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是。」依於對佛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如是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帝釋!對法當有無動信心:「世尊所善說之法乃現生、即時、來看,導於涅槃、智者之一一應自知者。」依於對法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帝釋,對僧當有無動信心:「世尊之弟子眾,善修行,世尊之弟子眾,直修行,世尊之弟子眾,正實行,世尊之弟子眾,端實行。此1四種之人雙,如八種之人輩,此世尊之弟子眾,值得尊敬。值得恭敬,值得供養,值得合掌禮敬,乃世間無上之福田。」依於對僧有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諸天主帝釋!乃聖者之愛好,不破、不斷、無斑點、無污點而淨潔,智者之所讚歎,可資助三昧具足諸戒。聖者愛好具足諸戒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二十   「友目犍連!對佛當有無動信心。如斯,「彼世尊乃應供者、正等覺者……覺者、世尊。」依於對佛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對法當有無動信心:「於世尊所善說之法乃現生……智者應一一自知者。」依於對法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對僧當有無動信心:「世尊之弟子眾,善實行……乃世間無上之福田。」依於對僧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友目犍連!聖者愛好……具足諸戒。由聖者愛好具足諸戒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 二一~二三   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二四~二六   時諸大主帝稱,與七百諸天子等俱…… 二七~二九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百諸天子等俱…… 三十 ~三二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千諸天子等俱…… 三三   其時,諸天主帝釋,與五百諸天子等,俱詣尊者大目犍連住處…… 三四   尊者大目犍連告立一面之諸天主帝釋曰:「諸天主帝釋!當歸依佛。依于歸依佛之因,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因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當歸依法。依于歸依法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得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當歸依僧。依于歸依僧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 三五   「友目犍連!當歸依佛。依于歸依佛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友目犍連!當歸依法,依于歸依法之因,友目犍連!有情身壞命終後生善趣天界,彼等由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友目犍連!當歸依僧。依于歸依僧之因,友目犍連!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 三六~三八   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三九~四一   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四二~四四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百諸天子等俱…… 四五~四七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千諸天子等俱…… 四八   時,諸天主帝釋,與五百諸天子等,俱詣尊者大目犍連住處,禮拜尊者大目犍連後,立於一面。 四九   尊者大目犍連告立一面之諸天主帝釋曰:「諸天主帝釋!對佛當有無動信心,如斯:「彼世尊是應供者、正等覺者、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間解者、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覺者、世尊。」依於對佛有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對法當有無動信心:「由世尊所說之法,乃現生、即時、來看、導於涅槃、智者應一一自知者。」依於對法有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彩、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對僧當有無動信心:「世尊之弟子眾,善修行,世尊之弟子眾,直修行,世尊之弟子眾,正修行:世尊之弟子眾,端修行。此四種之人雙,如八種之人輩,此世尊之弟子眾,值得尊敬,值得恭敬,值得供養,值得合掌禮敬,乃世間無上之福田。」依於對僧有無動信心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相、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諸天主帝釋!聖者之愛好不破、不斷、無斑點、無污點、淨潔、讚歎、資助三昧、具足諸戒。依聖者之愛好具足諸戒之因,諸天主帝釋!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色相、天之安樂、天之稱譽、天之主權、天之色、天之聲、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觸。」 五十   「友目犍連!對佛當有無動信心,如斯:「又彼世尊是應供者、正等覺者……覺者、世尊。」依於對佛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對法當有無動信心:「依於世尊所善說之法,是現生……智者應一一自知者。」依於對法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天之觸。對僧當有無動信心:「世尊之弟子眾,善修行……世間無上之福田。」依於對僧之有無動信心之因,友目犍連!於此處或有情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種事,勝於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壽命……依於天之觸。」 五一~五三   時諸天主帝釋,與六百諸天子等俱…… 五四~五六   時諸天主帝釋,與七百諸天子等俱…… 五七~五九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百諸天子等俱…… 六十 ~六二   時諸天主帝釋,與八千諸天子等俱…… 注1 佛弟子在嚴密之意義:若到了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道以後,總稱為四雙,此四各有向和果,而稱為四雙八輩。   2 於PTS本,此數字誤寫為六O,最後之數字是六三,第十一旃檀天子以下之五經亦皆為六三,正確都應為六二。 第十一 旃檀天子 一~六二   時,旃檀天子 [第十二] 須夜摩天 注1 以下有括弧十二~十五之數字是由日譯者之意而記上的,於攝頌有「十一」之諸,省略為是,但此等五經同第十帝釋經有舉一~六二節之數字,故第十二以下如視為一經為正確。 一~六二   時,須夜摩天子…… [第十三] 刪兜率陀(兜率)天 一~六二   時,刪兜率陀天子…… [第十四] 善化樂天 一~六二   時,善化樂天子…… [第十五] 婆捨拔提天 一~六二   時,婆捨拔提天子……   此等中略五天,亦應如諸天主帝釋之亦應詳說。   目犍連相應(終)   其攝頌曰:   有尋與無尋   依樂以及捨   虛空以及識   乃至無所有   非想非非想   無相與帝釋   旃檀天十一

Index

相應部

Home

巴漢辭典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