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部


第二 阿羅漢品

[六三] 第一 取

一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二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我願從世尊聽聞法,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而住。」

四

  「比丘!執取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
  「世尊![我]承知矣,善逝![我]承知矣。」

五

  「比丘!汝於我略說之義如何作廣解耶?」

六

  「大德!執取色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即由波旬解脫。執取受時,即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執取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執取色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執取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執取時,則由波旬解脫。比丘!應如是廣勸我所略義之義。」

七

  時,彼比丘歡喜、隨善世尊之所說。即從座而起,敬禮、右繞3世尊而去。

八

  時,彼比丘獨自靜居、不放逸、熱誠、專精不久而住,善男子之正當出家,以出家之本意,於現法無上梵行究竟具足自證知、現證而住。證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九

  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四b)。
  2 原本節號錯誤,今不改訂。
  3 「行右繞」原本逸脫。

[六四] 第二 思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思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思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思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  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思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思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思時,則由波旬解脫。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六五] 第三 歡喜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歡喜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歡喜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歡喜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歡喜色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歡喜受……想……行……識時,則為魔所縛,不歡喜時則由波旬解脫。比丘!應如是廣勸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六六] 第四 無常

一~三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乃至……熱誠、專精而住。」

四

  「比丘!於無常者,汝則應斷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色是無常。我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常,我於此應斷欲。大德!就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無常。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常,汝於此應斷欲。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三b)。

[六七] 第五 苦

一~三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於苦者,汝應斷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色是苦。我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苦,我於此應斷欲。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苦。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苦,汝於此應斷欲。比丘!應如是廣勸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六八] 第六 無我

一~三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汝於無我者,則應斷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色是無我。我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我。我於此應斷欲。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無我。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無我,汝於此應斷欲。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三b)。

[六九] 非自所應

一~三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世尊!願請為我略說法要……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汝於非自所應者,應斷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色乃非自所應。我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乃非自所應,我於此應斷欲。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乃非自所應,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乃非自所應,汝於此應斷欲。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時……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三c)

[七0] 第八 止住所染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願請為我略說法要,我願從世尊聽聞法……乃至……專精而住。」

四

  「比丘!汝止住於所染者,應斷欲。」「世尊!承知矣,善逝!承知矣。」

五

  「比丘!汝如何廣解我所略說之義耶?」

六

  「大德!色是止住於所染,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止住於所染,我於此應斷欲。大德!我如是廣解世尊所略說之義。」

七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廣解我所略說之義。比丘!色是止住於所染,汝於此應斷欲,受……想……行……識是止住於所染,汝於此應斷欲。比丘!應如是廣觀我所略說之義。」

八~九

  時……乃至……彼比丘得成阿羅漢。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四a)。

[七一] 第九 羅陀

一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二

  時,具壽羅陀來詣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具壽羅陀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耶?」

四

  「羅陀!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五

  所有之受……

六

  想……

七

  行……

八

  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如是以正慧,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九

  羅陀!如是知、如是觀者,則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

十

  ……乃至……時具壽羅陀得成阿羅漢。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藏二、三七c)。

[七二] 第十 修羅陀

一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二~三

  時,具壽修羅陀[……乃至……]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則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離心、我慢、我所慢、慢,超越種種相,而得善解脫耶?」

四

  「修羅陀!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體,則無執取而解脫。

五~七

  所有之受……想……行……

八

  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則無執取而解脫。

九

  修羅陀!如是知、如是觀者,則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離心、我慢、我所慢、慢、超越種種相,而得善解脫。」

十

  ……乃至……時具壽修羅陀得成阿羅漢。

注1 漢譯未詳。

  第二 阿羅漢品 [終]
  此品之攝頌曰:
  取思及歡喜
  無常苦無我
  以非自所應
  及止住所染
  羅陀修羅陀
  此等共為十

第三 所 食 品

[七三] 第一 味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不能如實知色之味與過患及出離。

四~六

  受……想……行……

七

  不能如實知識之味與過患及出離。

八~一二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知色……受……想……行……識之味與過患及出離。」

注1 漢譯未詳。


[七四] 第二 集(一)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不能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四~六

  受……想……行…… 七

  不能如實知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九~一一

  受……想……行……

一二

  能如實知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注1 漢譯未詳。

[七五] 第三 集(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知色集、滅、味、過患、出離。

四~六

  受……想……行……

七

  能如實知識集、滅、味、過患、出離。」

[七六] 第四 阿羅漢(一)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則是苦,苦則無我,無我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

四~六

  受……想……行……

七

  識是無常。無常則是苦,苦則無我,無我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此觀而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

九

  厭患而離貪,離貪而解脫,解脫而謂生解脫智。知:生己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十

  諸比丘!乃至於有情居,乃至有頂,以如是人為第一,以如是人為世間最勝,謂是阿羅漢。」 

十一

  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師更說曰:

十二

  (一)
  安樂阿羅漢
  渴愛已無跡
  應斷此我慢
  以裂愚昧網

  (二)
  獲得不動性
  遠離心污濁
  世名無染者
  等梵亦無漏

  (三)
  偏知五之蘊
  七正法為境
  善士應讚歎
  此佛之愛子

  (四)
  具足七之寶
  當以學三學
  逍遙為大雄
  已無恐怖畏

  (五) 
  十分已具足
  定入為龍象
  此世最勝者
  渴愛已無跡

  (六)
  已生無學智
  此為最後身 
  若得梵行果
  則無他所緣

  (七) 
  無搖種種想
  輪迴轉解脫
  獲得調御位
  為此世勝者

  (八)
  上下亦左右
  絕無有歡喜
  師子吼宣說
  世間無上佛

注1 漢譯未詳。
  2 「不動」云云,原本anejanto由暹羅本及原注anejante改之。
  3 「七正法」,信、慚、愧、多真、發勤、在念、慧之七種(原注)。
  4 「七寶」,謂七覺支(原注)。
  5 「十分」謂無學位十之分(原注)。
  6 「上下左右」原注有三釋[一]上為頭髮頂、下是蹠、左右是中央,[二]是過去、未來、現在,[三]是配稱天界、惡趣、人界。

[七七] 第五 阿羅漢(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應如是以正慧,如實觀色是無常,無常則是苦,苦則無我,無我,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四~七

  應觀受……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而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

九

  厭患而離貪,離貪而解脫,解脫而謂生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十

  諸比丘!乃至有情居,乃至有頂,以如是人為第一,以如是人為世間最勝,謂是阿羅漢。」

[七八] 第六 師子(一)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獸王師子,暮時出居處,出居處而奮迅,奮迅而普觀四方,乃作三次之師子吼,三次師子吼後,而出求食。

四

  諸比丘!凡畜生聞獸王師子吼聲,則墮大怖畏、戰慄、恐懼。棲穴者入穴,棲水者入水,棲林者入林,鳥則就於虛空。

五

  諸比丘!國王有象,以繩堅固縛於村邑王都,彼等亦一破截彼縛,怖畏而失大小便,以所有之力便而逃走。

六

  諸比丘!獸王師子,於畜生有如是大力,有如是大勢力,有如是大威力。

七

  諸比丘!如是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明行具足者、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陀、世尊出生於世時,說法謂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如是……受……想……行……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 

八

  諸比丘!彼諸長壽天雖是多樂久住於高殿中,聞如來之說法,則墮大怖畏、戰慄、恐怖:「我等無常而謂常住,我等不堅固而謂堅固,我等不恆常而謂恆常,我等無常、不堅固、不常恆而謂有身所攝。」

九

  諸比丘!如來於世間有如是大力,有如是大勢力,有如是大威力。」

十

  世尊如是說,善逝如是說已,更說曰:
  (一)
  佛於現證知 
  於人天世間
  常轉法之輪
  比如無師教

  (二) 
  如是有身滅
  如是有身生
  八支之聖道
  乃滅苦之道

  (三)
  形體勝有譽
  長壽之諸天
  聞名則戰慄
  似獸見師子

  (四)
  如應已解脫
  聞羅漢教言
  此乃無常身
  我等超有身

注1 漢譯未詳。和增支部經典第四集三十三經一致

[七九] 第七 師子(二)

一~二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憶念種種之宿住。憶念者,則憶念此一切五蘊,或隨其一。

四

  諸比丘!我於過去世謂有如是色者,則憶念色。諸比丘!我於過去世謂有如是受者,則憶念受。諸比丘!我於過去世謂有如是想……行……識者,則憶念識。

五

  諸比丘!說名為色者何耶?諸比丘!為所惱壞故名為色也。何以為所惱壞耶?以寒受惱壞,以熱受惱壞,以饑受惱壞,以渴受惱壞,以虻、蚊、風、熱、蠍、蛇所觸而為所惱壞。諸比丘!為所惱壞故名為色。

六

  諸比丘!說名為受者何耶?諸比丘!領受故名為受。領受者何耶?領受於樂,領受於苦,領受不苦不樂是。諸比丘!領受故名為受。

七

  諸比丘!說名為想者何耶?諸比丘!瞭解故名為想。瞭解者何耶?瞭解青,瞭解黃,瞭解赤,瞭解白是。諸比丘!瞭解故名為想。

八

  諸比丘!說名為行者何耶?諸比丘!現行於有為故名為行。現行於有為者何耶?以色為色性故,現行於有為,以受為受性故,現行於有為,以想為想性故,現行於有為,以行為行性故,現行於有為,以識為識性故,現行於有為。諸比丘!現行於有為故名行。

九

  諸比丘!說名為識者何耶?諸比丘!了知故名為識。了知者何耶?了知醋、了知苦、了知辛、了知甘、了知苛,了知不苛,了知鹼,了知不鹼。諸比丘!了知故名為識。

十

  諸比丘!於此有聞之聖弟子,乃如是思擇。

十一

  如「我今為色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色所食,如今現在為色所食。我若樂著於未來之色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色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色所食。」彼如是思擇、則不顧過去之色,不樂著未來之色,則於現在之色向厭患、離貪、滅盡。 

十二

  如「我今為受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受所食,乃如今現在為受所食。我若樂著於未來之受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受所食,乃如今現在為受所食。」彼如是思擇,則不顧過去之受,不樂著未來之受,則於現在之受向厭患、離貪、滅盡。

十三

  如「我今為所想所食……

十四

  如「我今為行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行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行所食。我若樂著未來之行者,乃如今現在為行所食。我若樂著於未來之行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行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行所食。」彼如是思擇,則不顧過去之行,不樂著未來之行,則於現在之行向厭患、離貪、滅盡。 

十五

  如「我今為識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識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識所食。我若樂著未來之識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識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識所食。」彼如是思擇,則不顧過去之識,不樂著未來之識,則於現在之識向厭患、離貪、滅盡。

十六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觀此無常、苦變易之法者,得有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十七~十九

  受……想……行……

二十

  「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觀此無常、苦變易之法者,得有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二一

  「諸比丘!應如是以正慧如實作觀。是故諸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一切色,乃非我所,非我,非我體。 

二二

  受……

二三

  想……

二四

  行……

二五

  應如是以正慧如實作觀。識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之一切識,乃非我所,非我,非我體。

二六

  諸比丘!聖弟子以此名為減而不增,捨而不取,退而不近,離薰而不偏薰。

二七

  何以減而不增耶?以減色而不增,以減受……想……行……識而不增。

二八

  何以捨而不取耶?以捨色而不取,以捨受……想……行……識而不取。

二九

  何以退而不近耶?以退去色而不近,退去受……想……行……識而不近。 

三十

   何以離薰而不偏薰耶?以離薰色而不偏薰,離薰受……想……行……識而不偏薰。

三一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作如是觀,以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厭患而離貪,離貪而解脫,解脫而生解脫智,則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三二

  諸比丘!比丘以此為不增不減,已減而住,不捨不取,已捨而住,不退不近,已退而住,不離薰、不偏薰。

三三

  已離薰而住,何以不增不減耶?已減而住,以色不增不減。已減而住,受……想……行……識不增不減。

三四

  已減而住,何以不捨不取耶?已捨而住,以色不捨不取,已捨而住,以受……想……行……識不捨不取。

三五

  已捨而住,何以不退、不近耶?已退而住,由色不退不近,已退而住,由受……想……行……識不退不近。

三六

  已退而住,何以不離薰、不偏薰耶?已離薰而住,以色不離薰、不偏薰,已離薰而住,以受……想……行……識不離薰、不偏薰。

三七

  已離薰而住。諸比丘!如是心解脫之比丘,是帝釋天、梵天、生主之諸天所遙望而歸依。」 三八歸命人良馬
  歸命最勝人
  汝所依靜慮
  我等所難知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一b)英譯者,此經名為「師子」是錯誤,應該是云「所食」。於漢譯謂「三世陰世所食經。」
  2 「甘」原本madhukam由暹羅本madhuram改之。
  3 「我等」云云,原本tenabhijanama由暹羅本te nabhijanama改之。


Index

相應部

Home

巴漢辭典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