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部


第五 自 洲 品

[四三] 第一 自洲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以自為洲,以自為依,不為異依,以法為洲,以法為依,不為異依而住。

四

  諸比丘!以自為洲,以自為依,不為異依,以法為洲,以法為依,不為異依而住。應如理觀察:愁、悲、苦、憂、惱由何而生?由何而現耶?

五

  諸比丘!愁、悲、苦、憂、惱由何而生?由何而現耶?

六

  諸比丘!於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因有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七

  觀受是我,我以受有,受中有我,我中有受。彼人於受變易、變異。彼人因有受之變易、變異而生愁、苦、憂、惱。

八

  觀想是我……

九

  觀行是我……

十

  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因有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十一

  諸比丘!於色知無常、變易、離欲、滅盡。前色以及現在一切色,皆是無常、苦而有變易之法,如是以如實正慧觀者,則愁、悲、苦、憂、惱斷。令斷彼等故不恐懼,不恐懼故樂住,名樂住比丘,為一向涅槃者。

十二

  諸比丘!於受知無常、變易、離欲、滅盡。前受以及現在一切受,皆是無常、苦變易之法,如是以如實正慧作觀,則愁、悲、苦、憂、惱斷。令斷彼等故不恐懼,不恐懼故樂住,名樂住比丘,為一向涅槃者。

十三

  諸比丘!於想……乃至……

十四

  諸比丘!於行知無常、變易、離欲、滅盡。前行以及現在一切行,皆是無常、苦變易之法,如是以如實正慧觀者,則愁、悲、苦、憂、惱斷。令斷彼等故不恐懼,不恐懼故樂住,名樂住比丘,為一向涅槃者。

十五

  諸比丘!於識知無常、變易、離欲、滅盡。前識以及現在一切識,皆是無常、苦變易之法,如是以如實正慧觀者,則愁、悲、苦、憂、惱斷。令斷彼等故不恐懼,不恐懼故樂住,名樂住比丘,為一向涅槃者。」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八a)。
  2 「如理」原本yoni yeva從暹羅本yoniso'va改之。

[四四] 第二 道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順有身集起之[道]與順有身滅盡之道,且諦聽!

四

  諸比丘!何為順有身集起之道耶?

五

  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六~八

  觀受……想……行

九

  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

十

  諸比丘!此名順有身集起之道,為順有身集起之道。諸比丘!故於此處此義即說見順苦集之觀。

十一

  諸比丘!何為順有身滅盡之道耶?

十二

  諸比丘!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十三~十五

  不觀受……想……行……

十六

  不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

十七

  諸比丘!此名順有身滅盡之道,為順有身滅盡之道。諸比丘!故於此處、此義即說見順苦滅之觀。」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八a)。


[四五] 第三 無常(一)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者則苦,苦者則無我。無我者,此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如實觀之。以如是正慧如實觀者,其心則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

四~六

  受是……想是……行是……

七

  識是無常,無常者……其心則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

八

  諸比丘!若於色界,比丘之心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於受界……想界……行界……於識界,比丘之心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者,令解脫2故久住,久住故知足,知足故不恐懼,不恐懼而自般涅槃。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三(大正藏二、二一c)。
  2 「令解脫故」原本vimuttata由暹羅本vimuttatta改之。


[四六] 第四 無常(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者則苦,若者則無我,無我者,此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如實觀之。 

四~六

  受是……想是……行是……

七

  識是無常,無常者則苦,苦者則無我,無我者則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如是以正慧如實觀。

八

  如是以正慧如實觀者,則不隨前邊之見,不隨前邊之見者,則不隨後邊之見,不隨後邊之見者,則不執拗妄取,不執拗妄取者,於色……受……想……行……識則心無所取而離諸漏、解脫,解脫故久住,久住故知足,知足故不恐懼,不恐懼而自般涅槃。知生已盡……不受後有。」

注1 漢譯雜阿含卷三(大正藏二、二一c)。
  2 「前邊」「後邊」。六十二見前分之十八及後分之四十四(原注)。
  3 「執拗妄取」。原本thamaso paramaso由暹羅本thamasa-paramaso改之。

[四七] 第五 觀見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一類之沙門、婆羅門,觀種種有我之觀見,彼等皆觀五取蘊,或觀其隨一。

四

  以何為五耶?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乃至……不順善知識之法。觀我是色,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觀受……想……行……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有如是觀見,謂不離我。

五

  諸比丘!又謂不離我者,則有諸根之入,[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

六

  諸比丘!有意、有法、有無明界,觸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之無聞凡夫,思惟我,思惟此是我。思惟有,思惟無,思惟有色,思惟無色,思惟有想,思惟無想,思惟非想非非想。

七

  諸比丘!亦即於其處住於五根。然則,有聞之聖弟子斷無明而生明。彼人離無明而生明故,不思惟我,不思惟此是我,不思惟有,不思惟無,不思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

 注1 漢譯雜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一一b)同卷三(大正藏二、一六b)。
  2 「不離」原本adhigatam由暹羅本avigatam改之。
  3 「無明界」原本vijjadhatu由暹羅本avijjadhatu改之

[四八] 第六 蘊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五蘊及五取蘊,且諦聽!

四

  諸比丘!以何為五取蘊耶?

五

  諸比丘!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色蘊。

六~七

  所有受之……所有想之……乃至……

八

  所有行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乃至……名為行蘊。

九

  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識蘊。 十

  諸比丘!此等名為五蘊。

十一

  諸比丘!何為五取蘊耶?

十二

  諸比丘!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而有漏、所取者,名為色取蘊。

十三~十五

  所有受之……乃至……遠、近而有漏、所取者,名為受取蘊。所有想之……乃至……所有行之……乃至……有漏、所取者,名為想取蘊。

十六

  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而有漏、所取者,名為識取蘊。

十七

  諸比丘!此等名為五取蘊。」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三b)。

[四九] 輸屢那(一)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捨城竹林迦蘭陀園。

二

  時,有居士子輸屢那,來詣世尊之住處。詣而……乃至……

三

  一面坐時,世尊謂於居士子輸屢那曰:

四

  「輸屢那!若諸沙門、婆羅門,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色,觀我是勝,觀我是等,觀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見如實耶?

五

  以無常、苦,變易法之受,觀我是勝,觀我是等,觀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見如實耶?

六

  以無常、苦,變易法之想……

七

  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行,觀我是勝,觀我是等,觀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見如實耶?

八

  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識,觀我是勝,觀我是等,觀我是劣者,如何得非不見如實耶?

九

  輸屢那!若諸沙門、婆羅門,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色,不觀我是勝,不觀我是等,不觀我是劣者,如何得不見如實耶?

十~十二

  以無常、苦、變易法之……想……行……

十三

  以無常、苦變易法之識,不觀我是勝,不觀我是等,不觀我是劣者,如何得不見如實耶?

十四

  輸屢那!汝意雲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是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觀此,而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十五

  「受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十六~十七

  想……行……

十八

  「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若無常、苦、變易之法者、得觀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十九

  「輸屢那!是故於此處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以如是正慧如實見。 

二十~二二

  所有受之……想之……行之……

二三

  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勝、劣、遠、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應以如是正慧如實見。

二四

  輸屢那!如是有聞之聖弟子,厭患於色、厭患於受、厭患於想、厭患於行、厭患於識、厭患而離欲,離欲故解脫,令解脫故謂解脫智生,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六a)。

[五十] 第八 輸屢那(二)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捨城竹林迦蘭陀園。

二

  時,有居士子輸屢那,來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三

  一面坐時,世尊謂於居士子輸屢那曰:

四

  「輸屢那!若諸沙門、婆羅門,不知色,不知色集,不知色滅,不知順色滅之道。不知受,不知受集2,不知受滅,不知順受滅之道。不知想……乃至……不知行,不知行集,不知行滅,不知順行滅之道。不知識,不知識集,不知識滅,不知順識滅之道者。輸屢那!彼沙門、婆羅門,不相應於我沙門中之沙門,不相應婆羅門中之婆羅門者。又彼具壽等亦非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而住。

五

  輸屢那!若諸沙門、婆羅門,知色,知色集,知色滅,知順色滅之道。知受……想……行……知識,知識集,知識滅,知順識滅之道者。輸屢那!彼沙門,婆羅門、相應於我沙門中之沙門,相應於婆羅門中之婆羅門者。又彼具壽等,亦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而住。」

注1 漢譯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六c)。
  2 「受集」原本有重複。

[五一] 第九 喜盡(一)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色為無常者,則得2正見。若正觀者,則厭患,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四

  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受為無常者,則得正見。若正觀者,則厭患。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五

  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想為無常者……乃至……

六

  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行為無常者,則得正見。若正觀者則厭患。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七

  諸比丘!若比丘觀無常之識為無常者,則得正見。若正觀者則厭患。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注1 漢譯未詳。
  2 「得」,原本yayam由暹羅本sa'ssa改之。

[五二] 第十 喜盡(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對色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色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色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色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色。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四

  諸比丘!對受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受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受如理作意,如實以觀受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受。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五

  諸比丘!對想……

六

  諸比丘!對行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行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行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行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色。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七

  諸比丘!對識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識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識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識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識。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注1 漢譯未詳。
  第五 自洲品 [終]
  此品之攝頌曰:
  自洲以及道
  無常等皆二
  觀見蘊輸那
  喜盡皆有二
  根本五十經終
  根本五十經品之攝頌曰:
  名那拘羅父
  無常及重擔
  非汝所應法
  自洲五十經
  是名為第一


Index

相應部

Home

巴漢辭典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