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部


犍度篇 蘊相應(下)

第三 後五十經

第一 邊品

[一O三] 第一 邊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四邊。以何為四耶?有身邊,有身集邊,有滅邊,有順身滅道邊是。

四

  諸比丘!何為有身邊耶?名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諸比丘!此名為有身邊。

五

  諸比丘!以何為有身集邊耶?當來有之渴與愛、喜貪俱而為樂著於彼彼。謂:是欲愛、有愛、非有愛。諸比冬!此名為有身集邊。

六

  諸比丘!以何為有身滅邊耶?彼渴愛之無餘、離欲、滅盡、捨離、定棄、解脫、無著是。諸比丘!此名為有身滅邊。

七

  諸比丘!何為有順身滅道邊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丈至……正定是。諸比丘!此名為有順身滅道邊。

八

  諸比丘!有如是之四邊。」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三(大正藏二、一八b)。

[一O四] 第二 苦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苦、苦集、苦滅、順苦滅道,諦聽。

四

   諸比丘!以何為苦耶?名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諸比丘!此名為苦。

五

  諸比丘!以何為苦集耶?當來有之渴愛……乃至……非有愛是。諸比丘!此名為苦集。

六

  諸比丘!以何為苦滅耶?彼渴愛之無餘、離欲、滅盡、捨離、定棄、解脫、無著。諸比丘!此名為苦滅。

七

  諸比丘!以何為順苦滅道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乃至……正定。諸比丘!此名為順苦滅道。」

[一O五] 第三 有身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有身、有身之集、有身之滅、有順身滅之道,諦聽。

四

  諸比丘!以何為有身耶?名為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諸比丘!此名為有身。

五

  諸比丘!以何為有身之集耶?當來有之渴愛……乃至……諸比丘!此名為有身
之集。

六

  諸比丘!以何為有身之滅耶?彼渴愛之……乃至……。諸比丘!此名為有身之
滅。

七~八

  諸比丘!以何為有順身滅之道耶?即八支聖道是。謂:正見……乃至……正定。諸比丘!此名為有順身滅之道。」

注1 漢雜阿含經卷三(大正藏二、一八b)。

[一0六] 第四 所偏知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為汝等]說所知法、偏智、偏智人,諦聽。

四

  諸比丘!以何為所知法耶?諸比丘!色是所知法,受……想……行……識是所知法。諸比丘!如是名為所知法。

五

  諸比丘!以何為偏智耶?諸比丘!乃貪慾之滅盡、嗔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也。諸比丘!如是名為偏智。

六

  諸比丘!以何為偏知人耶?乃名阿羅漢。具壽之名某甲,姓某甲者。諸比丘如是名為偏知人。」

注1 漢諸雜阿含經卷三(大正藏二、一九a)。

[一O七] 第五 沙門(一)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

四

  諸比丘!於諸沙門、婆羅門,而不如實知此五取蘊之味、過患者,諸比丘!彼於沙門、婆羅門中,雖是沙門、婆羅門,但我不肯許,又因彼諸具壽於現法,非自證知、現證具足住沙門、婆羅門之義。

五

  諸比丘!然而,諸沙門,婆羅門如實知此五取蘊之味、過患與出離者,諸比丘!我肯許彼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中是沙門,於婆羅門中是婆羅門。又因彼諸具壽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住沙門、婆羅門之義。」

注1 漢譯未詳。
  2 以下原本有省略由暹羅本補之。

[一0八] 第八 沙門(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

四~五

  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不如實知此五取蘊之集、滅、味、過患與出離者……乃至……知……者……自證知、現證具足住……。」

[一O九] 第七 預流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

四

  諸比丘!聖弟子如實知此五取蘊之集、滅、味、過患與出離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有不墮法,決定趣於三菩提。」

[一一0] 第八 阿羅漢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有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也。

四

  諸比丘!比丘如實知此五取蘊之集、滅、味、過患與出離,不執取而解脫故。諸比丘!此比丘名為漏盡阿羅漢。梵行已立,所作已辨,捨棄重擔,達得己利,以盡有結,正知解脫。」

[一一一] 第九 欲貪(一)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於色須斷欲、貪、喜、愛。若如是斷彼色者,即如截斷多羅樹頭及根,令歸於無,使未來不生。

四~六

  受……想……行……

七

  於識須斷欲、貪、喜、愛。若如是斷彼識者,即如截斷多羅樹頭及根,令歸於無,使未來不生。」

[一一二] 第十 欲貪(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於色須斷欲、貪、喜、愛、執取之取,心之取著、現貪、隨眠。若如是斷彼色者,即截斷……及根……乃至……

四~五

  受……想……

六

  於行須斷欲……乃至……。若如是斷彼行者,即如截多羅樹頭及根,令歸於無,使未來不生。

七

  於識須斷欲、貪、喜、愛、執取之取、心之取著、現貪、隨眠。若如是斷識者,如截斷多羅樹頭及根,令歸於無,使未來不生。」
   邊品終此品攝頌曰:
  邊與苦有身
  偏知二沙門
  預流阿羅漢
  以及二欲貪



第二 說法品

[一一三] 第一 無明(比丘)

一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二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之處……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無明。說無明者,以何為無明,如何為無明人耶?」

四

  「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知色,不知色集,不知色滅,不知順色滅道。

五~八

  不知受……想……行……乃至……順識滅道。

九

  比丘!此名為無明,如是為無明人。」

注1 漢譯未詳,第一一五經參照。

[一一四] 第二 明(比丘)

一~三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四

  「大德!明。說明者,大德!以何為明?如何為明人?」  「比丘!於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知色,色集……色滅……順色滅道。

五~八

  受……想……行……乃至……知順識滅道。

九

  比丘!此名為明,如是為明人。」

[一一五] 第三 說法者(一)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說法者,名說法者。大德!如何為說法者耶?」

四

  「若比丘為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者,應名為說法比丘。若對向於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者,應名為對向於法隨法之比丘。若比丘以厭患於色、離欲、滅盡,不取執而解脫者,應名為得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五~七

  若比丘、於受……想……行……

八

  若比丘!為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者,應名為說法比丘。若比丘,對向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者,應名為對向法隨法之比丘。若比丘,以厭患於識、離欲、滅盡、不取執而解脫者,應名為得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五c)。

[一一六] 第四 說法者(二)

一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二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說法者,名為說法者,大德!如何為說法者耶?如何為對向於法隨法者耶?如何為達得現法涅槃耶?」

三

  「若比丘!為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者,應名為說法比丘。若比丘對向色之厭患、離欲、滅盡者,應名為對向法隨法之比丘。若比丘,以厭患於色、離欲、滅盡,不執取而解脫者,應名為得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四~六

  若比丘,於受……想……行……

七

  若比丘,為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而說法者,名為說法比丘。若比丘對向識之厭患、離欲、滅盡者,應名為對向法隨法之比丘。若比丘以厭患於識、離欲、滅盡,不執取而解脫者,應名為得達現法涅槃之比丘。」

注1 前經參照。

[一一七] 第五 縛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三

  「諸比丘!於此有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乃至……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見色是我,我乃色有,於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諸比丘!此名為無聞凡夫,被色縛所縛,被縛於內外之縛。不見岸,不見彼岸,被縛而生,被縛而死,被縛而從此世趣於後世。

四

  見受是我……乃至……受中有我。諸比丘!此名為無聞凡夫,被受縛所縛,被縛於內外之縛。不見岸,不見彼岸。被縛而生,被縛而死,被縛而從此世趣於後世。

五~六

  想……行……

七

  見識是我……乃至……。諸比丘!此名為無聞凡夫,被縛於識縛,被縛於內外之縛。不見岸,不見彼岸。被縛而生,被縛而死,被縛從此世而趣向後世。

八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乃至……順善知識之法,不見色是我,我乃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諸比丘!此名為有聞之聖子,不被色縛所縛,不被內外之縛所縛,為見岸,見彼岸。此為由苦偏解脫。

九

  受……

十

   想……

十一

  行……

十二

  不見識是我……乃至……諸比丘!此名為有聞之聖弟子,不被識縛所縛,不被內外之縛所縛。為見岸,見彼岸。此為由苦偏解脫。」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九b)。

[一一八] 第六 解脫(一)

一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見此色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大德!不也。」「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此色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應以正慧如實觀。

三~五

  受……想……行……

六

  見此識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大德!不也。」「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應以正慧實觀。

七

  如是觀……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一九c)。

[一一九] 第七 解脫(二)

一

  [爾時,世尊一在捨衛城……乃至……

二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見此色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耶?」「大德!如是。」「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此色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應以正慧如實觀。

三~五

  受……想……行……

六

  見此識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耶?」「大德!如是。」「善哉,諸比丘!諸比丘!此識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應以正慧如實觀。

七

  如是……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注1 參照前經。

[一二0] 第八 結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結與結法,諦聽。

三

  諸比丘!以何為結法?以何為結耶?

四

  諸比丘!色是結法。於此欲、貪,於此即是結。

五~七

  受……想……行……

八

  識是結法。於此欲、貪,於此即是結。

九

  諸比丘!此名為結是結法。」

注1 漢譯未詳。

[一二一] 第九 取

一~二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諸比丘!我說取法及取,諦聽。

四

  諸比丘!何為取法?何為取耶?

五

  諸比丘!色是取法。於此欲、貪,於此即是取。

六~八

  受……想……行……

九

  識是取法。於此欲、貪,於此即是取。

十

  諸比丘!此名為取法,為取。」

注1 參照前經。

[一二二] 第十 戒

一

  爾時,具壽舍利弗及具壽摩訶拘絺羅,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

二~三

  時,具壽摩訶拘絺羅,於暮時從靜座起,即往具壽舍利弗之處……乃至……言:「友舍利弗!戒具足之比丘,應以何法如理作意耶?」

四

  友拘絺羅!戒具足之比丘,應如理作意:五取蘊是無常、苦、病、癰、剌、痛、病、他、壞、空,無我。

五

  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乃至……識取蘊是。友拘絺羅!戒具足之比丘,應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苦……乃至……無我。

六

  「友!於此戒具足之比丘,若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是苦……乃至……無我,則有當現證預流果。」

七

  「友舍利弗!預流之比丘!應以何法如理作意耶?」

八

  「友拘絺羅!預流之比丘!應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

九

  友!又於此,預流之比丘!若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則有當現證一來果。」

十

   「友舍利弗!一來之比丘,應以何法如理作意耶?」


十一

  「友拘絺羅!一來之比丘,當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

十二

  友!又於此,一來之比丘,若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則有當現證不還果。」

十三

  「友舍利弗!不還之比丘,應以何法如理作意耶?」

十四

  「友拘絺羅!不還之比丘,應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

十五

  友!於此不還之比丘,若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乃至……無我,則有當現證阿羅漢果。」

十六

  「友舍利弗!阿羅漢應以何法如理作意即?」

十七

  「友拘絺羅!阿羅漢應如理作意:此五取蘊是無常、苦、病、癰、剌、痛、病、他、壞、空、無我。

十八

  友!阿羅漢更無所作,無已辦之增益。然而修習此諸法,多修習者,則資於現法樂住、正念正知。」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五b)。

[一二三] 第十一 有聞

一

  波羅捺國因緣。

注1 和前完全相同,但「戒具足」改為「有聞」。

[一二四] 第十二 劫波(一)

一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二

  時,具壽劫波來詣世尊住處……

三

  坐於一面之具壽劫波,白世尊言:「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除我慢、我所慢、慢隨眠耶?」

四

  「劫波!如是以正慧觀: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此非我體。

五~七

  所有受……想……行……

八

  如是以正慧觀: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

九

  劫波!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得除我慢、我所慢、慢隨眠。」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四c)。

[一二五] 第十三 劫波(二)

一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二

  坐於一面之具壽劫波,白世尊言:「大德!如何知、如何見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得離我慢、我所慢之慢,心越種種相、寂靜、解脫耶?」

三

  「劫波!如是以正慧觀: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無取而解脫。

四~六

  所有受……想……行……

七

  如是以正慧觀: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無取而解脫。

八

  劫波!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得離我慢、我所慢之慢,心越種種相、寂靜、善解脫。」

注1 參照前經。
  說法品(終)
  [此品之攝頌曰:]
  無明乃至明
  二之說法者
  縛與二解脫
  結取戒有聞
  及二之劫波

Index

相應部

Home

巴漢辭典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