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部


第七 羅喉羅相應

第一 界品

[一] 第一 眼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捨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二

  爾時,尊者羅喉羅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羅喉羅白世尊言:「善哉,大德!請世尊為我說法,我願奉聞,退居一處、不放逸,熱誠專注而住。」

四

  「羅喉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大德!是苦。」認為「無常而苦,是變易之法、並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我之我」是適當耶?」「大德!不然。」略予當如是解說之: 

五

  「耳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六

  「鼻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七

  「舌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八

  「身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無窩。」

九

  「意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耶?或是樂耶?」「大德!是苦。」認為「無常而苦,變易之法,並以「此為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為適當耶?」大德!「不然。」

十

  「羅喉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生厭意,於耳生厭意,於鼻生厭意,於舌生厭意,於身生厭意,於意生厭意。 

十一

  生厭意、離貪、解脫,於解脫生「我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

十二

  依此等之解說應知十經矣。」

[二] 第二 色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羅喉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三~六

  「聲是……香是……味是……觸是……

七

  法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八

  「羅喉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生厭意,於聲……於香……於味……於觸……於法生厭意。

九

  生厭意……而知……。」

[三] 第三 識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羅喉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識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也。」

三~六

  「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是……

七

  意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八

  「羅喉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識生厭意,於耳識生厭意,於鼻識……於舌識……於身識……於意識生厭意。

九

  「生厭意……而知……。」

[四] 第四 觸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羅喉羅!汝對此所如何思惟耶?眼觸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三~七

  「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八

  「羅喉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觸生厭意,於耳觸……鼻觸……舌識……身觸……意觸生厭意。

九

  生厭意……而知……。」

[五] 第五 受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羅喉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觸所生之受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三~六

  「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七~八

  「羅喉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觸所生之受生厭意,於耳……鼻……舌……身……意觸所生之受生厭意……而知……」

[六] 第六 想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羅喉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想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三~七

  「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八~九

  「羅喉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想生厭意,於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生厭意……而知……。」 

[七] 第七 思

一

  一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羅喉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思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三~七

  「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八~九

  「羅喉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思生厭意,於聲思……香思味思……觸思生厭意,於法思生厭意……而知……。」

[八] 第八 愛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羅喉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愛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三~七

  「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八~九

  「羅喉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愛生厭意,於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生厭意……而知……。」

[九] 第九 界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羅喉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地界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三~七

  「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八~九

  「羅喉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地界生厭意,於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生厭意……而知……。」

[十] 第十 蘊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羅喉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三~六

  「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七

  「羅喉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色生厭意,於受生厭意,於想生厭意,於行生厭意,於識生厭意。

八

  生厭意、離貪、解脫,於解脫生解脫智,當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無再生。」
  此頌曰:
  眼色以及識   乃至於受觸
  想思並至愛   界蘊等為十
  慢離等謂品

第二 界蘊品

[一一] 第一 眼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尊者羅喉羅!來詣世尊座前。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方。世尊如是言於坐在一面之尊者羅喉羅曰:

三

  「羅喉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四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大德!是苦。」

五

  認「無常而苦,是變易之法,並以「此即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為適當耶?」「大德!不然。」

一~十七

  「耳、鼻、舌、身…

十八

  「意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十九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大德!是苦。」

二十

   認「無常而苦、是變易之法,並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是適當耶?」「大德!不然。」

二一

  「羅喉羅!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而見:於眼生厭意,於耳、於鼻、於舌、於身生厭意。

二二

  生厭意、離貪、解脫、於解脫生「解脫」智,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無再生。」由此等之解述,十經應知。」

[一二~三0] 第二~第十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羅喉羅!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

[一二] 第二 色

三~五

  色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六~二十

  「聲、香、味、觸法……

[一三] 第三 識

三~二十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一四] 第四 觸

三~二十

  「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一五] 第五 受

三~二十

  「眼觸所生之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

[十六] 第六 想

三~二十

  「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

[十七] 第七 思

三~二十

  「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

[一八] 第八 愛

三~二十

  「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一九] 第九 界

三~二十

  「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二十] 第十 蘊

三~二十

  「色、受、想、行、識是常耶?是無常耶?」「大德!是無常。」

三~二二

  「羅喉羅!如是見……知更無再來生。」

[二一] 第十一 使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尊者羅喉羅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羅喉羅,白世尊言:

三

  「大德!如何知?如何見?則對此有識身及外一切相,我之狀態,我所之狀態,無慢使耶?」

四

  「羅喉羅!任何之色」」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對此如實以正慧而見。任何之受……任何之想……任何之行……任何之識……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之識,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而見。

五

  羅喉羅!如是知,如是見,則對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狀態,我所之狀態,為慢使。」

[二二] 第十二 遠離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尊者羅喉羅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尊者羅喉羅白世尊言:

三

  「大德!如何知?何見?對此有識身及一切相,我之狀態,我所之狀態,心依遠離慢心、超越慢,得寂靜解脫耶?」

四

  「羅喉羅!任何之色」」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而見,則無取著解脫。對於五蘊,亦復如是。

五

  任何之受……

六

  任何之想…… 

七

  任何之行……

八

  任何之識--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勝、或近、或遠--一切之識,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實以正慧而見,則為無取著解脫。

九

  羅喉羅!如是知,如是見,則於此有識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狀態,我所之狀態,依遠離慢心,超越慢,得寂靜善解脫。」
  此頌曰:
  眼色以及識   乃至於觸受
  想思並至愛   界蘊等為十

第七 羅喉羅相應 注
1 雜阿含三一(大正藏二、二二五b)。
2 此句、原文脫落以暹羅本補譯之。
3 同右。 
4 十二~二十凡[一]乃至[二]之文略之。
5 聲思原文有Sottasancetana是saddasancetana之誤。
6 雜阿含八(大正藏二、五0c)雜阿含十七(大正藏二、一一八c)及雜一(大正二、五a)。
7 雜阿含八(大正藏二、五0c)雜阿含一(大正藏二、五b)。


Index

相應部

Home

巴漢辭典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