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因緣部






第七 大品

[六一] 第一 無聞(之一)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捨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於此四大所造身,生厭意,厭離而
欲解脫。

三

  所以者何?諸比丘!此四大所造身,可見為增、滅、取、捨者。然則無聞之凡夫,生厭意、厭離而欲解脫。

四

  諸比丘!稱此是心、是意或是識者,無聞之凡夫,不能生厭意,不能厭離,不能解脫。

五

  所以者何?諸比丘!無聞之凡夫,長夜著於有我所,取著於「此是我所,此是我,此乃我之自我。」然則無聞之凡夫,不能生厭意,不能厭離,不能解脫。 

六

  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以此四大所造之身為「我」,較以心為我,是尚可。

七

  所以者何?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可現住於一年、住於二年、住於三年、住於四年、住於五年、住於十年、住於二十年、住於三十年、住於四十年、住於五
  十年、住於百年、或住於更長年。諸比丘!然稱此為心、意、識者,則日夜轉變異生、異滅。

八

  諸比丘!譬如彌猴徘徊森林中縱放一枝,又另捉一枝。諸比丘!同此,稱此是心、意、識者,亦日夜轉變,異生、異滅。

九

  諸比丘!是以多聞之聖弟子,對緣起當善思惟: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即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十

  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而有行滅,由行滅而有識滅……如是,此乃全苦蘊
之滅。

十一

  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於色生厭意,於受亦生厭意,於想亦生厭意,於行亦生厭意,於識亦生厭意。生厭意故厭離,離貪故解脫。於解脫得生解脫之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


[六二] 第二 無聞(之二)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於此四大所造之身,生厭意,厭離而欲解脫。 

三

  所以者何?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可見為增、滅、取、捨。然則無聞之凡夫生厭意、厭離而欲解脫。

四

  諸比丘!稱此是心、意、識者、無聞之凡夫不能生厭意,不能厭離,不能解脫。

五

  所以者何?諸比丘!無聞之凡夫,於長夜著於:「此是我所,」取著於「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自我。」然則無聞之凡夫,不能生厭意,不能厭離,不能解脫。

六

  諸比丘!無聞之凡夫,以此四大所造之身為我,較以心為我尚可。

七

  所以者何?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現住於一年、住於二年、住於三年:四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住於百年、或住於更長年。諸比丘!然稱此是心、意、識者,則日夜轉變異生、異滅。

八

  諸比丘!是以多聞之聖弟子,對緣起當善思惟: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

九

  諸比丘!緣樂所受之觸生樂受,由其樂所受之觸滅,由其所生之感,緣樂所受之觸所生之樂受滅,而止息。

十

  諸比丘!緣苦所受之觸生苦受,由其苦所受之觸滅,由其所生之感,緣苦所受之觸所生之苦受滅,而止息。

十一

  諸比丘!緣不苦不樂所受之觸,生不苦不樂受。由其不苦不樂所受之觸滅,由其所生之感,緣不苦不樂所受之觸所生不苦不樂滅,而止息。

十二

  諸比丘!譬如二木相磨,和合生煙、生火。其二木離散者,則由其所生之煙滅,而止息。

十三

  諸比丘!同此,緣樂受之觸生樂受,由其樂所受之觸滅,由其所生之感,緣樂所受之觸所生樂受滅,而止息。

十四

  緣苦所受之觸……

十五

  緣不苦不樂所受之觸,生不苦不樂受。由其不苦不樂所受之觸滅,由其所生之感,緣不苦不樂所受之觸所生不苦不樂受滅,而止息。

十六

  諸比丘!如是多聞之聖弟子,於觸生厭意,於受生厭意,於想、於識生厭意。生厭意故厭離,離貪故解脫,於解脫生解脫之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 

[六三] 第三 子肉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有情或眾生之住、求再生、為資益、有此等之四
食。

三

  四食者何耶?粗或細之搏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是。諸比丘!此等之四食為有情或眾生之住、求再生、為資益。

四

  諸比丘!應知如何是搏食耶?

五

  諸比丘!譬如有夫婦二人,持少量之糧食,行於曠野之道。彼等夫婦愛念者唯有一子。

六

  諸比丘!彼時夫婦二人來曠野時,少量之糧食乏盡、曠野尚餘未竟之旅。 

七

  諸比丘!葬氶彼夫婦二人作如是思念:「我等少量之糧食盡,而此曠野之旅尚餘未竟,我等寧殺此愛念之子,作成65乾肉片與多汁肉片,食子之肉,以完成此曠野之殘旅。勿令三人皆死。」

八

  諸比丘!彼時彼夫婦二人,殺其愛念之子,作成乾肉片與多汁肉片,食子之肉完成此曠野之殘旅,彼等食子之肉,捶胸曰:「吾子於何處耶?吾一子於何處耶?」

九

  諸比丘!汝等對其如何思惟耶?彼等為嬉戲而食歟?或為愛樂而食歟?或為嗜 美而食歟?或為肥滿而食歟?」「大德,皆非然。」

十

「諸比丘!彼等為行曠野而欲食子肉耶?」「大德!唯然。」

十一

  「諸比丘!同此,我謂搏食不可不知。諸比丘!知搏食時,於五妙欲知貪。於五妙欲知貪時,成其結,為結所縛之聖弟子,再還來此界。

十二

  諸比丘!如何可知觸食耶?

十三

  諸比丘!譬如一無皮之牛,欲依住於道路之端,依道路之端之彼等生物,啖其牛。欲依住於樹下,依樹下之彼等生物啖其牛。欲依住於水中,依水中之生物,啖其牛。依住於虛空,依虛空之生物,啖其牛。諸比丘!彼無皮之牛,依住之處,則為依止其處之生物所啖。諸比丘!同此,我謂觸食不可不知。

十四

  諸比丘!知觸食時,知三受,知三受時,我謂聖弟子更不可為。

十五

  諸比丘!如何應知意思食耶?

十六

  諸比丘!譬如一炭火坑,深超人身,炭火充滿,無煙而熾燃。爾時一人,欲生不希死,欲樂厭苦。時有二力士各以手將彼捉住,將投入炭火坑中。諸比丘!爾時,彼人之心遠矣,將思願遠矣,大望應遠。

十七

  所以者何?諸比丘!彼人作是念:「我墮此炭火坑中,因其入死,至死為苦。」諸比丘!同此,我謂意思食不可不知。

十八

  諸比丘!知意思食時,知三愛;知三愛時,我謂聖弟子更不為。

十九

  諸比丘!如何應知識食耶?

二十

  諸比丘!捕犯罪之盜賊,送至王前示曰:「大王!犯罪之盜賊帶到。」王宜科彼以所欲之刑罰。王如是謂於彼等曰:「且去!汝等將此人以百矛相擊。」清晨則再加其百矛。

二一

  時至日中,王如是云:「喂!彼人如何耶?」「大王!彼尚生存。」王如是言彼等雲曰:「且去!於日中對彼再以百矛相擊。」於是日中以百矛擊彼。

二二

  屆時,王於暮時如是云:「喂!彼人如何耶?」「大王!彼尚生存。」王如是言彼曰:「且去!汝等將彼人於暮時再以百矛相擊。」於是暮時對彼以百矛相擊。

二三

  諸比丘!對其作如何思惟耶?彼人,因一日被三百矛擊打,已經驗苦、憂耶?」「大德!以一矛相擊,即已經驗苦、憂矣,何雲經三百矛擊打耶?」

二四

  「諸比丘!同此,我謂不可不知識食。

二五

  諸比丘!知識食時,知名色,知名色時,我謂聖弟子更不可為。」

[六四] 第四 有貪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有情或眾生之住,求再生,為資益有四食。

三

  四食者何耶?粗或細之搏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是。諸比丘!此等之四食,為有情或眾生之住,求再生,為資益。

四

  諸比丘!若於搏食,有貪、有喜、有愛、則對其有識之住、有增長。由識之住及增長,而有名色之顯現。由有名色之顯現,而有諸行之增上。由有諸行之增上,而有未來後有之再生。由有未來後有之再生,而有未來之生、老死。諸比丘!我謂由未來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惱。

五

  諸比丘!若於觸食,……

六

  諸比丘!若於意思食,……

七

  諸比丘!若於識食,有貪、有喜、有愛,於其有識之住、有增長。有識住增長,有名色之顯現,由有名色之顯現,有諸行之增上。有諸行之增上,有未來之後有再生。有未來之後有再生,有未來之生老死,我謂有未來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惱。

八

  諸比丘!譬如染工或畫師、以染料或漆、或郁金、或青、或以茜,善磨於板上,或壁面、或衣服之小片,作婦女之形像男子之形像。

九

  諸比丘!同此,若於搏食、有貪、有喜、有愛者,則有識之住與增長。由有識之住與增長,有名色之顯現,由有名色之顯現,有諸行之增上,由有諸行之增上,有未來後有之再生,由有未來後有之再生,有未來之生老死。由有未來之生老死,諸比丘!我謂有愁、有苦、有惱。

十

   諸比丘!若於觸食,……

十一

  諸比丘!若於意思食,……

十二

  諸比丘!若於識食,有貪、有喜、有愛者,則有識之住與增長。由有識之住與增長,而有名色之顯現。由有名色之顯現,而有諸行之增上。由有諸行之增上,而有未來後有之再生。由有未來後有之再生,則而有未來之生、老死。由有未來之生、老死,諸比丘!我謂有愁、有苦、有惱。

十三

  諸比丘!若於搏食,無貪、無喜、無愛者,則無其識之住與增長。因無識之住與增長,則無名色之顯現。因無名色之顯現,則無諸行之增上。因無諸行之增上,則無未來後有之再生。因無未來後有之再生,則無未來之生、老死。因無未來之生、老死,諸比丘!我謂無愁、無苦、無惱。

十四

  諸比丘!若於觸食,……

十五

  諸比丘!若於意思食,……

十六

  諸比丘!若於識食,無貪、無喜、無愛者,則無其識之住無增長。因無識之住與增長,則無名色之顯現。因無名色之顯現,則無諸行之增上。因無諸行之增上,則無未來後有之再生。因無未來後有之再生,則無未來之生、老死。因無未來之生老死,諸比丘!我謂無愁、無苦、無惱。

十七

  諸比丘!譬如宮殿或樓閣,北、南、西邊有窗。太陽上升時,光由高入,照何處耶?」「大德!照西壁。」

十八

  「諸比丘!若無西壁,照何處耶?」「大德!照大地。」

十九

  「諸比丘!若無大地,照何處耶?」「大德!照水。」

二十

  「諸比丘!若無水,照何處耶?」「大德!則不照任何處。」

二一

  「諸比丘!同此,諸比丘!若於搏食,無貪、無喜、無愛者,則……

二二

  諸比丘!若於觸食,……

二三

  諸比丘!若於意思食,……

二四

  諸比丘!若於識食,無貪、無喜、無愛者,則無識住、無增長。因無識住、無增長,則無名色之顯現。因無名色之顯現,則無諸行之增上。因無諸行之增上,則無未來之生、老死。無未來之生老死,諸比丘!我謂無愁、無苦、無惱。

[六五] 第五 城邑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昔我尚未得正覺,為菩薩時,曾作此念:「此世間實陷於苦惱,生而奔向衰、老、死而又將再生。然卻不知此老死苦之出離。實則如何得知此老死苦之出離耶?」

三

  諸比丘!然則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老死耶?緣何有老死耶?」

四

  諸比丘!爾時,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生:「有生故有老死,緣生而有老死。」

五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有何故有生?……有有……有取……有愛……有受……有觸……有六處?……有名色耶?緣何而有名色耶?」

六

  諸比丘!依正思惟,於我而生慧悟得:「有識故有名色,緣識而有名色。」

七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識?緣何有識耶?」

八

  諸比丘!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有名色故有識,緣名色而有識。」

九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此識由此以還,無超進名色,於此限度,生而亦老,衰而至死將再生。即緣此名色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

十

   諸比丘!「是集、是集」。我於尚未聞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

十一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無何故無老死,因何之滅而有老死之滅耶?」

十二

  諸比丘!爾時,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無生故無老死,因生之滅而有老死之滅。」

十三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無何故無生……無有……無取……無愛……無受……無觸……無六處……無名色,因何之滅而有名色之滅耶?」

十四

  諸比丘!爾時,於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無識故無名色,因識之滅、而有名色之滅。」

十五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無何故無識,因何之滅,而有識之滅耶?」

十六

  諸比丘!爾時,於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無名色故無識,因名色之滅,而有識之滅。」

十七

  諸比丘!時我作是念:「我依此道乃達菩提。即:由名色之滅,而有識滅。由識之滅,而有名色滅。由名色之滅,而有六處滅。由六處之滅,而有觸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十八

  諸比丘!「是滅、是滅」,我於尚未聞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

十九

  諸比丘!譬如有人、徘徊阿蘭若林,發現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徑,彼則追隨其道,隨其道而行。發見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其園林亦具足。具足美麗有堤之蓮池。

二十

  諸比丘!爾時,彼人向王或王之大臣報曰:「尊者,當知我徘徊阿蘭若林,發見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徑,追隨其道,隨其道而行。發見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園林亦具足,具足美麗有堤之蓮池。尊者!宜於其城予修築。」

二一

  諸比丘!爾時,王或王之大臣,修築其城邑,其城邑後來繁榮,眾人熾盛,增上發展。諸比丘!同此,我發見過去正覺者通行之古道、古徑。

二二

  諸比丘!過去諸佛所通行之古道,古徑者何耶?即此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定。諸比丘!此乃過去正等覺者通行之古道、古徑。追隨其道,隨其道而行,則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趣滅老死之道跡。

二三~三一

  追隨其道,隨其道以行,知生……知有……知取……知愛……知受……知觸……知六處……知名色……知識…… 

三二

  追隨其道,隨其道以行,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趣行滅之道跡。

三三

  知此,我以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比丘!如是梵行繁榮、增廣,示知眾多人等,予增大,依人天而善說示。」


Index

相應部

Home

巴漢辭典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