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因緣部



第五 家主品

[四一] 第一 五畏罪(之一)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給孤獨家主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世尊言於坐在一面之給孤獨家主曰:

三

  「家主!聖弟子於五畏罪令靜止,具足四預流支,依慧善見、善知聖法49時,彼若欲者,則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我於地獄滅,趣畜生滅,餓鬼滅,苦處、惡趣、無樂處滅,我入於預流,為不墮惡趣者。決定入達菩提之終極。」

四

  令靜止於五畏罪者,何耶?

五

  家主!殺生者,緣殺生於現法生畏罪。於未來生畏罪,亦經驗於心所苦、憂。依如是之斷絕殺生,使彼畏罪靜止。

六


  家主!不與取者,緣不與取,亦於現法生畏罪,於未來生畏罪。亦經驗於心所苦、憂。依如是之斷絕不與取,能使彼畏罪靜止。

七

  家主!邪欲行者,緣於邪欲行,亦於現法生畏罪,亦於未來生畏罪。亦經驗於心所苦、憂。依如是之斷絕邪欲行,能使彼畏罪靜止。

八

  家主!妄語者,緣於妄語,亦於現法生畏罪,亦於未來生畏罪。亦經驗於心所苦、憂。依如是之斷絕妄語,能使彼畏罪靜止。

九

  家主!飲酒者,緣於飲酒,亦於現法生畏罪,亦於未來生畏罪。亦經驗於心所苦、憂。依如是因斷絕飲酒,能使彼畏罪靜止。此等是五畏罪之靜止。


十

  四預流支具足者,何耶?

十一

  家主!於是聖弟子,對佛抱不壞之信--「彼世尊為應供、正等覺者,是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十二

  對法抱不壞之信--「法乃由世尊善說者,即:[其法]乃有現果報,有不時報,所謂來見者,為導引之所在者,此乃由各各識者所不可不知之[法]。」

十三

  對僧伽抱不壞之信--「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善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以智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亦即四雙八輩者是。此之世尊弟子僧伽,應予以供養、尊重、佈施、合掌,此乃世間之無上福田。」 

十四

  是聖者所稱讚之戒具足,其戒為不壞、不毀、不截、無穢,導於自由、識者所喜、無污,是轉向定者。此等是具足四預流支。

十五

  依慧善見、善知聖法者,何耶?

十六

  家主!於是聖弟子,善思惟緣起。即:彼有故此有,彼無時故此無,彼生故此生,彼滅故此滅。

十七

  即: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因無明無餘,離貪、滅,乃行滅,因行滅,乃識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以此慧而善見、善知正法。

十八

  家主!聖弟子靜止於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預流支。以慧而善見、善知此等之聖法時,若彼欲,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於我地獄滅、畜生趣滅、餓鬼滅、苦處、惡趣、無樂處滅,我入於預流,不墮惡趣,決定達於菩提之終極。」

[四二] 第二 五畏罪(之二)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眾多比丘來詣世尊之處。詣已……世尊曰:

三

* 「諸比丘!聖弟子於五畏罪令靜止,具足四預流支,以慧善見、善知聖法時,若彼欲者,則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於地獄滅……不墮於惡趣,決定達於菩提之終極。」
  靜止於五畏罪者,何耶?
  諸比丘!殺生者,……
  諸比丘!不與取者,……
  諸比丘!邪欲行者,……
  諸比丘!妄語者,……
  諸比丘!飲酒者,……
  此等之五畏罪令靜止。

四

  四預流支具足者,何耶?諸比丘!於是聖弟子,對佛……對法……對僧伽……具足聖者所稱讚之戒。具足此等四預流支是。

五

  以此慧善見、善知聖法者,何耶?諸比丘!於是聖弟子,善思惟緣起。……以此慧善見、善知聖法是。

六

  諸比丘!聖弟子令靜止於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預流支,以慧善見、善知聖法時,若彼欲者,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於地獄滅、趣於畜生滅、於餓鬼滅、苦處、惡趣、無樂處滅。我入於預流、不墮惡趣,決定達於菩提之終極。』」

[四三] 第三 苦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苦之集與苦之滅。汝等諦聽……
  

三

  「諸比丘!苦之集者,何耶?

四

  依眼與色而生眼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諸比丘!此乃苦之集。

五

  依耳與聲……

六

  依鼻與香……

七

  依舌與味……

八

  依身與觸……

九

  依於意與法而生意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諸比丘!此乃苦之集。

十

   諸比丘!苦之滅者,何耶?

十一

  依眼與色生眼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依其愛之無餘,離貪、滅而有取滅,依取滅而有有滅,依有滅而有生滅,依生滅則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諸比丘!此乃苦之滅。

十二

  依耳與聲生耳識。

十三

  依鼻與香生鼻識。

十四

  依舌與味……

十五

  依身與觸……

十六

  依於意與法生意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依其愛之無餘,離貪、滅而有取滅。依取滅而有有滅,依有滅而有生滅,依生滅則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十七

  諸比丘!此乃苦之滅。」

 

[四四] 第四 世間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其時,世尊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世間之集與滅,汝等諦聽……


三

  「諸比丘!世間之集者,何耶?

四

  依於眼與色生眼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此乃世間之集。

五

  依耳與聲……

六

  依鼻與香……

七

  依舌與味……

八

  依身與觸……

九

  依於意與法生意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生而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此乃世間之集。

十

諸比丘!世間之滅者,何耶?

十一

  依於眼與色生眼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依彼愛之無餘,離貪、滅而有取滅,依取滅而有有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此為世間之滅。

十二

  依耳與聲……

十三

  依鼻與香……

十四

  依舌與味……

十五

  依身與觸……

十六

  依意與法而生意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依彼愛之無餘,離貪、滅而有取滅,依取滅而有有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十七

  諸比丘!此乃世間全苦蘊之滅。」

[四五] 第五 那提迦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那提迦村之磚瓦家。


二

  爾時,世尊,獨自宴坐,而宜說此法門曰:

三

  「依於眼與色生眼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四

  依耳與聲……

五

  依鼻與香……

六

  依舌與味……

七

  依身與觸……

八

  依於意與法而生意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九

  依眼與色生意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依彼愛之無餘,離貪、滅而有取滅,依取滅而有有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十

   依耳與聲……

十一

  依鼻與香……

十二

  依舌與味……

十三

  依身與觸……

十四

  依於意與法生意識,三之和合乃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依彼愛之無餘,離貪、滅而有取滅,依取滅而有有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十五

  爾時,一比丘,因漏聞世尊之語而起立。

十六

  世尊見此比丘,因漏聞而起立。

十七

  見而謂於此比丘曰:「比丘!汝欲聞此法門耶?」「唯然,大德!」

十八

  「比丘!汝應受持此法門。比丘!汝應善知此法門。比丘!具足此法門之義,是乃梵行之初。」

[四六] 第六 異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一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詣已,與世尊俱相問候,交談致意於可記憶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婆羅門,如是白世尊曰:

三

  「瞿曇!如何是彼作而彼經驗耶?」「婆羅門!彼作而彼經驗者,此乃一極端。」 

四

  「瞿曇!又如何他作而他經驗耶?」「婆羅門!他作而他經驗者,此乃第二之極端。婆羅門!離此等之兩極端,如來依於中而說法。

五

  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依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而有行之滅,依行之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六

  如是說已。彼婆羅門如是白世尊曰:「瞿曇!稀有哉!……尊瞿曇!請受我從今日以後,終生歸依為優婆塞。」

[四七] 第七 聲聞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聲聞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詣已,與世尊俱相致問候:坐於一面之聲聞婆羅門,如是白世尊曰: 

三

  「瞿曇!「一切為有」是如何耶?」「婆羅門!「一切為有」者,此乃一極端。」

四

  「瞿曇!「一切為無」是如何耶?」「婆羅門!「一切為無」者,此乃第二極端。婆羅門!離此等之兩極端,如來依於中而說法。

五

  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依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而有行之滅,依行之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六

  如是說已,彼聲聞婆羅門,如是白世尊曰:「瞿曇!稀有哉!……願終生歸依。」

[四八] 第八 順世派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順世派之婆羅門來詣世尊之處,……坐於一面之順世派婆羅門,如是白世尊曰:

三

  「瞿曇!「一切為有」是如何耶?」「婆羅門!「一切為有」者,此乃第一世間之領域。」

四

  「瞿曇!又「一切為無」是如何耶?」「婆羅門!「一切為無」者,此乃第二世間之領域。」

五

  「瞿曇!「一切為一」是如何耶?」「婆羅門!「一切為一」者,此乃第三世間之領域。」

六

  「瞿曇!又「一切為異,」是如何耶?」「婆羅門!「一切為異」者,此乃第四世間之領域。」「婆羅門!離此等之兩極端,如來依中而說法。

七

  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依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而有行滅,依行滅而有識滅……如是,此乃全苦蘊之滅。」

八

  如是說已。順世派之婆羅門,如是白世尊曰:「尊者瞿曇!稀有哉!……從今願終生歸依……」

[四九] 第九 聖弟子(之一)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有何故有何耶?生何時何生耶?有何故有名色耶?有何故有六處耶?有何故有觸耶?有何故有受耶?有何故有愛耶?有何故有取耶?有何故有有耶?有何故有生?有何故有老死耶?」

三

  諸比丘!時,多聞之聖弟子,無他緣前於此有智。「有無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識,有識故有名色……有生故有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間之生起。

四

  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無何故無何耶?因何滅故何滅耶?[無何故無行耶?無何故無識耶?]無何故無名色耶?無何故無六處耶?無何故無觸耶?無何故無受耶?無何故無愛耶?無何故無取耶?無何故無有耶?無何故無生耶?無何故無老死耶?」……

五

  諸比丘!時,多聞之聖弟子,無他緣而於此有智。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無無明故無行,無行故無識,無識故無名色,無名色故無六處,……無觸……無受……無愛……無取……無有……無生……無生故無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間滅。

六

  諸比丘!聖弟子如是如實知世間之集與滅。諸比丘!如是可謂聖弟子具足見……皆立於不死之扉。」

[五O] 第十 聖弟子(之二)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多聞之聖弟於,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有何故有何耶?由何之生起,何生耶?有何故有行耶?有何故有識耶?有何故有名色耶?有何故有六處耶?有何故有觸耶?有何故有受耶?有何故有愛耶?有何故有取耶?有何故有有耶?有何故有生耶?有何故有老死耶?……

三

  諸比丘!時,多聞之聖弟子,無他緣而於此有智。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有無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識,有識故有名色,有名色故有六處,有六處故有觸,有觸故有受,有受故有愛,有愛故有取,有取故有有,有有故有生,有生故有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間生起。

四

  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無何故無何耶?因何滅而何滅耶?無何故無行耶?無何故無識耶?……無何故無老死耶?」

五

  諸比丘!時多聞之聖弟子,無他緣而於此有智。「彼無故此無,此滅故彼滅,無 無明故無行,無行故無識,無識故無名色,無名色故無六處……無生故無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間滅。 

六

  諸比丘!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此世間之集與滅。諸比丘!對此,聖弟子可謂達見、見此正法、具足學智、具足學明、入於法流、聖明達慧、皆立於不死之扉。」

  此頌曰:
  謂此五畏罪
  苦世那提迦
  以及異聲聞
  所謂聖弟子
  依此為品名


Index

相應部

Home

巴漢辭典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