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因緣部





第四 伽拉羅剎利品

[三一] 第一 生者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世尊說已,即從座起,入室。
  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曰:此乃波羅延那(經)阿逸多之所問中言:
  對法追究者
  有學及凡夫
  問此等威儀
  請友以說示
  舍利弗!以此略說之事,應依廣說解明其義。如是說時,尊者舍利弗默然。

三

  世尊再向尊者舍利弗說……尊者舍利弗,再默然。

四

  世尊三度向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波羅延那(經)阿逸多之所問中言:
  對法追究者
  有學及凡夫
  問此等威儀
  請友以說示
  友!舍利弗!以此所略說之事,應依廣說,解明其義。」尊者舍利弗三度默然。
  

五

  「舍利弗!視此為不生者耶?舍利弗!視此為生者耶?」

六

  「大德!以正慧如實見之「此乃生者,」以正慧如實見之「此乃生者,」
生者以行厭離、離貪、滅。」
「以正慧如實見之,彼乃食生耶?以正慧見之。」
「彼乃食生。則行食生之厭離、離貪、滅。」
「因彼食滅,生者乃滅法,如實依正慧見之耶?因彼之食滅,生者乃滅法,如實依正慧見,則行滅法之厭離、離貪、滅。大德!是如是學。」

七

  「大德!究法者為何耶?大德!此生者以如實正慧見。
此乃生者依如實正慧見生者有厭離、離貪、滅、無取著、解脫。
依如實智慧見,彼食乃生。依如實智慧見之,彼食乃生者,則有食生之厭離、離貪、滅、無取著、解脫。
彼依如實正慧見之食之滅,生者是滅法,依如實正慧見彼食之滅,生者乃滅法者。
則有滅法之厭離、離貪、 滅、無取著、解脫。大德!如是為法之追究者。

八

  大德!如是波羅延那(經)阿逸多之所問中曰:
  對法追究者
  有學及凡夫
  問此等威儀
  請友以說示
  大德!我以此所略說,依如是廣說,以知是義。」

九

  「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依如實正慧見之此為生者、依如實正慧見,此為生者,生者則行厭離、離貪、滅。 

依如實正慧見,彼食生。依如實正慧見,彼食生者,則行食生厭離、離貪、滅。

依如實正慧見,由食之滅,生者是滅法。

依如實正慧見,依彼食滅、生者乃滅法者。則行滅法厭離、離貪、滅。舍利弗!是如是學。 十    舍利弗!究法者何耶?舍利弗!依如實智慧見之,此乃生者。

依如實正慧見,此乃生者,生者則有厭離、離貪、滅、無取著、解脫。

依如實正慧見之,彼為食生。依如實正慧見之,彼為食生者,則有食生之厭離、離貪、滅、無取著、解脫。

如實依正慧見之,依彼食之滅,生者乃滅法。

依如實正慧見之,依彼之食滅, 生者乃滅法者,則有滅法之厭離、離貪、滅、無取著、解脫。舍利弗!如是乃究法者。 十一   舍利弗!如是為波羅延那(經)阿逸多之所問中言:   法之追究者   有學及凡夫   問此等威儀   請友以說示   舍利弗!以此略說,依如是廣說,是義即可明。」 [三二] 第二 伽拉羅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伽拉羅剎利比丘,走近尊者舍利弗。近已,與尊者舍利弗俱相致問、交談問候可記憶之語後,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伽拉羅剎利比丘,向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友!舍利弗!牟犁破群那比丘已捨戒還U矣。」

「我想,彼尊者乃於此法與律中,是不得安慰。」 四   「然,尊者舍利弗於此法與律中得安慰否?」「友!我於此法與律中,是無惑。」 五   「友!於當來之事,又雲何耶?」   「友、我於當來之事,是無疑者。」 六   爾時,伽拉羅剎利比丘則從座起,來詣世尊座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七   坐於一面之伽拉羅剎利比丘,向世尊作如是言:「大德!尊者舍利弗自說:「得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辦,不再有生。」」 八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曰:「來,比丘!汝以我語告舍利弗:「友!舍利弗!師喚汝。」」 九   「大德!唯然!」彼比丘奉答世尊,詣尊者舍利弗之處。詣已,向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師喚汝。」 十   「友!唯然!」尊者舍利弗答彼比丘,來詣世尊之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 一面。    十一   世尊對坐於一面之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汝自說:「得智,如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辦,不再有生。」

此事真實耶?」「大德!勿以此等之句,以此等之文謂非義。」 十二   「舍利弗!良家之子應依如何法門以記智耶?時而可如是記說耶?」 十三   「大德!我亦不如是說。大德!此等之句,不依此等之文說義。」 十四   「舍利弗!若對汝作如是問:「友!舍利弗!雲何知,雲何見,而稱說:「我,自得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辦,不再有生耶?」

舍利弗!汝如是被問,如何作答耶?」 十五   「大德!若如是問我:「友!舍利弗如何知、如何見、自得智、稱說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有生。」

大德!如是問我,應如是答: 十六   「友!生乃有因,依其因滅,於其因盡,則知生已盡。

於因之盡,知生已盡,而「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辦,更不有生。」

大德!如是之問,我則如是作答」。 十七   「舍利弗!若再以如是問汝:「友!舍利弗!生又由何因、何集,依何而生,以何為本耶?」舍利弗!如是問汝,如何作答耶?」 十八   「大德!若如是問我:「友!舍利弗!生又以何為因……以何為本耶?」

大德!如是問我,應如是作答:「友!生為有因、為有集、依有而生、以有為本。」

大德!對如是問,我如是作答。」 十九   「舍利弗!若又如是問汝:「友!舍利弗!有又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以何為本耶?」舍利弗!如是問汝,如何作答耶?」 二十   「大德!若如是問我:「友!舍利弗!有又以何為因……以何為本耶?」

大德!如是問,我如是作答:「友!有以取為因、以取為集、依取而生、以取為本。」

大德!如是問,我如是作答。」 二一   「舍利弗!若又如是問汝:「友!取以何為因……?」 二二~二三 「舍利弗!若如是問汝:「友!愛又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以何為本耶?」舍利弗!如是問,汝如何作答耶?」 二四   「大德!若如是問我:「友!舍利弗!又愛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依何而生,以何為本耶?」

大德!如是問,我如作是答:「友!愛以受為因、以受為集、依受而生、以受為本也。」大德!如是問,我如是作答。」 二五   「舍利弗!若又如是問汝:「友!舍利弗!如何知、如何見時,汝無樂著於受耶?」舍利弗!如是問,汝如何作答耶?」 二六   「大德!若如是問我:「友!如何知,如何見時,汝無樂著於受耶?」大德!如是問,我如是作答。」 二七   「友!此等有三受。三受者何耶?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

友!此等之三受是無常。如是無常苦時,而不樂著於受。」大德!如是問,我如是作答。 二八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此法門亦略得作答,即:如何所受皆是苦。」 二九   「舍利弗!若又如是問汝:「友!舍利弗!如何自稱得解脫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有生耶?」

舍利弗!對如是問,汝如何作答耶?」 三十   「大德!若如是問我:「友!舍利弗!如何自稱得解脫智,知生己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來此生耶?」

大德!對如是問,我如是作答: 三一   「友!我於內解脫,依一切取滅,住於正念。住正念故,諸漏不隨增,我不認我。 對如是問,我如是作答。」 三二   「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此為略說此義之法門。依沙門所云之諸漏, 三三   世尊說已,即從座起,入室。彼等諸漏,我無惑,我已盡無疑。」    三四   尊者舍利弗,於世尊離去未久、向諸比丘曰: 三五   「友!我先前尚未經驗時,世尊起初問我,時我是愚昧。友!世尊初問於我予隨喜耶?友!我作是念: 三六   「世尊!若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問我,我亦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奉答世尊。 三七   世尊!若一夜以異文、異方K之義問我,我亦一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奉答世尊。 三八   世尊若一日一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問我,我亦一日一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奉答世尊。 三九   世尊若二日二夜,以此義問我,我亦二日二夜,以此義奉答世尊。 四十    世尊若三日三夜,以此義問我,我亦三日三夜,以此義奉答世尊。 四一   世尊若四日四夜,以此義問我,我亦四日四夜,以此義奉答世尊。 四二   世尊若五日五夜,以此義問我,我亦五日五夜,以此義奉答世尊。 四三   世尊若六日六夜,以此義問我,我亦六日六夜,以此義奉答世尊。 四四   世尊若七日七夜,以此義問我,我亦七日七夜,以此義奉答世尊。」」    四五   爾時,伽拉羅剎利比丘,即從座起,走近世尊。近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 四六   坐於一面之伽拉羅剎利比丘,向世尊作如是言:「大德!尊者舍利弗,作如是之獅子吼:「友!我先尚未經驗時,世尊初問於我,時我愚昧。

友!世尊初問於我,予隨喜耶?友!我作如是念:世尊若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問我,我亦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奉答世尊。

世尊若一夜……一日一夜……世尊若二日二夜……三、四、五、六、七日七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問我,我亦七日七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奉答世尊。」 四七   「比丘!是故,舍利弗是善達法界。彼善達法界故,我若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以異文、異方便之義答我。

我又一夜,以異文、異方便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一夜,亦此義答我。

我若一日一夜,將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一夜,以此義答我。

我若二日二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二日二夜,以此義答我。

若我三日三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三日三夜,以此義答我。

我若四日四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四日四夜,以此義答我。

我若五日五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五日五夜,以此義答我。

我若六日六夜,以此義問舍利弗,舍利弗亦六日六夜,以此義答我。

我若七日七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問舍利弗,舍利亦七日七夜,以異文、異方便之義答我。」 [三三] 第三 智事(之一)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我說四十四智事,汝等諦聽,善思念,我當宣說。」「大德!唯然。」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 三   世尊曰:「諸比丘!四十四智事為何耶? 四   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滅智、趣老死滅之道跡智。 五   生智、生集智、生滅智、趣生滅之道跡智。 六   有智、有集智、有滅智、趣有滅之道跡智。 七   取智、取集智、取滅智、趣取滅之道跡智。 八   愛智、愛集智、愛滅智、越愛滅之道跡智。 九   受智、受集智、受滅智、極受滅之道跡智。 十    觸智、[觸集智]…… 十一   六處智…… 十二   名色智…… 十三   識智…… 十四   行智、行集智、行滅智、趣行滅之道跡智。諸比丘!此等是謂四十四智事。 十五   諸比丘!老死者何耶?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老衰、衰耄、朽敗、白髮、皺皮、壽命之頹敗、諸根之耄熟,此謂之老。

於各種眾生之類、各種眾生之歿、滅、破壞、死、破滅、諸蘊之破壞、遺骸之放棄,此謂之死。

如是,此之老與此之死,諸比丘!此謂之老死。 十六   生集之故,有老死集,生滅之故,有老死滅。此八支聖道乃趣老死滅之道跡。即:正見……正定。 十七   諸比丘!聖弟子知如是之老死、知如是老死之集、知如是老死之滅、知如是趣老死滅之道跡。 十八   此乃彼之法智。彼由此等見41、知,達於不時、依沒入法42,導向過去、未來之道。 十九   於過去,如何沙門或婆羅門,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滅、知趣老死滅之道跡耶?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知如是、如是耶? 二十   於未來、雖如何沙門或婆羅門,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趣老死滅之道跡耶?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知如是、如是耶?此為彼之類智。 二一   諸比丘!聖弟子、有此等清淨、純淨二智,即:法智與類智是。

諸比丘!對此,聖弟子亦得謂之:達於現,達於見,亦達於正法,亦見此正法,亦具足學智、亦具足學明、亦入於法流、亦聖明達慧,建立不死之扉。 二二   諸比丘!生為何耶?各種眾生之…… 二三   諸比丘!有者何耶?…… 二四   諸比丘!取者何耶?…… 二五   諸比丘!愛者何耶?…… 二六   諸比丘!受者何耶?…… 二七   諸比丘!觸者何耶?…… 二八   諸比丘!六處者何耶?…… 二九   諸比丘!名色者何耶?…… 三十    諸比丘!識者何耶?…… 三一   諸比丘!行者何耶?諸比丘!此等有三行,即:身行、語行、心行是。諸比丘!此等謂諸行。 三二   無明集故有行集,無明集滅故行滅。唯此八支聖道,乃趣行滅之道跡,即:正見……正定是。 三三   諸比丘!聖弟子知如是行、知如是行集、知如是行滅、知如是趣行滅之道跡,此乃彼之法智。

彼由此等之所見、所知、達於不時、依沒入於法,導於過去、未來之道。 三四   於過去雖是如何之沙門或婆羅門,知行、知行集、知行滅、知趣行滅之道跡。

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如是、如是知。 三五   於未來雖是如何之沙門或婆羅門,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趣行滅之道跡。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如是、如是知耶?此乃彼之類智。 三六   諸比丘!聖弟子有此等之清淨、純淨二智,即:法智與類智是。

諸比丘!對此,聖弟子謂之:亦達於現、亦達於見、於達正法、亦見正法、亦學智具足、亦學明具足、亦入於法流、亦聖明達慧、建立不死之扉。」 [三四] 第四 智事(之二)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七十七智事,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當宣說:   諸比丘!七十七智事者何耶? 三   緣生而有老死之智,無生無老死之智,過去緣生而有老死之智,無生無老死之智,未來緣生而有老死之智,無生無老死之智;

有法住智處,亦有盡法、敗壞法、離貪法、滅法之智。 四   緣有而有生之智,…… 五   緣取而有有之智,…… 六   緣愛而有取之智,…… 七   緣受而有愛之智,…… 八   緣觸而有受之智,…… 九   緣六處而有觸之智,…… 十   緣名色而有六處之智,…… 十一   緣識而有名色之智,…… 十二   緣行而有識之智,…… 十三   緣無明而有行之智,無無明則無行之智,於過去緣無明而有行之智,無無明則無行之智,於未來緣無明而有行之智,

無無明則無行之智,於法住智亦有盡法、敗壞法、離貪法、滅法之智。 十四   諸比丘!此等謂之七十七智事。」 [三五] 第五 無明緣(之一)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乃此全苦蘊 之集。」 三   「大德!老死者何耶?此老死屬於何人耶?」世尊曰:「如是之所問乃不相應。比丘!「老死者何耶?又此老死屬於何人耶?」

  此謂「老死與老死之所屬者相具」謂此兩者雖為一義,而文則相異也。

比丘!有「命與身為同」之見,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與身為異」之見,此非梵行住。

比丘!離此等之兩邊,如來緣中說法,緣生而有老死。」 四   「大德!生者何耶?此生屬何人耶?」世尊曰:「如是之所問乃不相應。比丘!「生者何耶?又此生屬何人耶?」此謂「生與此生之所屬為異。]

比丘!謂則此兩者雖為一義,而文則相異。比丘!有「命與身為同」之見,此非梵行住。有「命與身為異」之見,此非梵行住。比丘!離此等之兩邊,如來緣中說法,緣有而有生。」 五   「大德!有者何耶?此有屬何人耶?」世尊曰:「如是之所問乃不相應。比丘!「有者何耶?此有屬何人耶?」此謂「有與屬此有之者為異。」

比丘!謂此兩者雖為一義,而文則相異。比丘!有「命與身同」之見,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與身異」之見,此非梵行住。比丘!離此等之兩邊,如來緣中而說法。」 六   緣取而有有,…… 七   緣愛而有取,…… 八   緣受而有愛,…… 九   緣觸而有受,…… 十    緣六處而有觸,…… 十一   緣名色而有六處,…… 十二   緣識而有名色,…… 十三   緣行而有識,…… 十四   「大德!行者何耶?又此等屬何人耶?」世尊曰:「如是之所問,乃不相應。比丘!「行者何耶?又此等諸行屬何人耶?」此謂「行與屬此等行者為異。」

比丘!如作是言,則此兩者雖為一義而文則相異也。比丘!有「命與身為同」之見,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與身異」之見,此非梵行住。

比丘!離此等之兩邊,如來緣中而說法。緣無明而有行。

比丘!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諸45雜亂、異說、歪曲、動轉、悉作以捨離。 十五   如老死者何耶?此老死屬何人耶?如命與身為同。如命與身為異。

一切無取著,為捨離。此等則悉皆斷根,如被截髓之多羅樹,成為非有,當來即不再生。

比丘!因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諸雜亂、異說、歪曲、動轉、悉皆捨離。 十六   生者何耶?此生屬何人耶?如命與身為同。如命與身為異。

一切無取著、捨離。此等則悉皆斷根,如截髓之多羅樹,成為非有,當來即不再生。

比丘!因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諸雜亂、異說、歪曲、動轉、悉皆捨離。」 十七   有者何耶?…… 十八   取者何耶?…… 十九   愛者何耶?…… 二十    受者何耶?…… 二一   觸者何耶?…… 二二   六處者何耶?…… 二三   名色者何耶?…… 二四   識者何耶?……比丘!因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諸雜亂、異說、歪曲、動轉、悉皆捨離。 二五   行者何耶?此等之行屬何人耶?行與屬此之行者,為異。

如命與身為同也。如命與身為異也。一切無取著、捨離。

此等乃悉皆斷根,如被截髓之多羅樹,成為非有當來即不再生。」…… [三六] 第六 無明緣(之二)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乃全苦蘊之 集。 三   諸比丘!「老死者何耶?又此老死屬何人耶?」作是言者諸比丘!「老死與屬此老死之行者相異。]若作如是言,則此兩者雖為一義而文則相異。

諸比丘!如有:「命與身為同」之見,此非梵行住。諸比丘!如有「命與身為異」之見,此非梵行住。

  諸比丘!離此等之兩邊,如來緣中而說法,緣生而有老死。…… 四   生者何耶?…… 五   有者何耶?…… 六   取者何耶?…… 七   愛者何耶?…… 八   受者何耶?…… 九   觸者何耶?…… 十    六處者何耶?…… 十一   名色者何耶?…… 十二   識者何耶?…… 十三   諸比丘!「行者何耶?行又屬何人耶?」作如是言者,諸比丘!若作如是言:「行與屬此行之者為異,」則兩者雖為一義,而文則相異。

諸比丘!如有:「命與身為同」之見,此非梵行住。諸比丘!如有「命與身為異」之見,此非梵行住。

  諸比丘!離此等之兩邊,如來緣中而說法,緣無明而有行。…… 十四   諸比丘!因無明之無餘,離貪、滅,雜亂、異說、歪曲、動轉、悉皆捨離。 十五   生者何耶?…… 十六   有者何耶?…… 十七   取者何耶?…… 十八   愛者何耶?…… 十九   受者何耶?…… 二十    觸者何耶?…… 二一   六處者何耶?…… 二二   名色者何耶?…… 二三   識者何耶?…… 二四   如「行者何耶?又此等行屬何人耶?」如「行與屬此等之行屬者為異」。

如「命與身為同」……一切無取著、捨離。此等乃悉皆斷根,如被截髓之多羅樹,成為非有,即不再生。」 [三七] 第七 非汝之物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此身非汝等之物,亦非屬他人之物。」 三   「諸比丘!應知此乃依先業所造者,依先業所思考者,依先業所感受者。 四   諸比丘!然則聖弟子聞緣起,則善思念。 五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即: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乃全苦蘊之集。因無明之無餘,離貪、滅而有行滅。

因行滅有識滅,如是乃全苦蘊之滅。」 [三八] 第八思(之一)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雖思量、企畫、考慮之任何事,此為識定之所緣。有所緣故而有識住。

其識之住增長時,於未來而有再生,於未來至有再生時,生未來之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三   諸比丘!若無思量,無企畫,然有思慮時,此為識定之所緣。有所緣故有識之住,其識之住增長時,於未來有再生,於未來至有再生時,生未來之老死、愁悲、苦、憂、惱。

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四   諸比丘!若無思量,無企畫,無思慮,則無此識定之所緣,無所緣故無識之住,無識住且不增長時,於未來則無再生;

於末來無再生,則滅未來之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三九] 第九 思(之二)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雖思量,企畫,考慮之任何事,此乃識定之所緣。有所緣故有識之住,其識之住增長時,則有名色之顯現。 三   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而有受,……愛,……取,……有,……生,……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四   諸比丘!若無思量,無企畫,而有思慮,此乃識定之所緣。有所緣故有識之住,其識住增長時,有名色之顯現。 五   緣名色有六處……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六   諸比丘!若無思量,無企畫,無思慮者,則此識定無所緣,無所緣故無識之住,無識住且不增長時,無名色之顯現,因名色滅,有六處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四十] 第十 思(之三)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思量,企畫,思慮之任何事,此乃識定之所緣。有所緣故有識之住。 三   其識之住增長時,有繫著,有繫著故有往來,有往來故有生死,有生死故於未來有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四   諸比丘!若無思量,無企畫,而有思慮時,此為識定之所緣。有所緣故有識之住。 五   諸比丘!其識之住增長時有繫著,有繫著時有往來,有往來故有生死,有生死故有未來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乃此全苦蘊之集。 六   諸比丘!若無思量、無企畫、無思慮,則此識定無所緣,無所緣則無住。 七   無識之住,且不增長時,則無繫著,無繫著故無往來,無往來故無生死,無生死故,未來之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乃此全苦蘊之滅。」   此頌曰:   生者迦拉羅  二智無明緣   非汝所有物  以及三種思

Index

相應部

Home

巴漢辭典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