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因緣部

第二 食品

[一一]  第一  食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捨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眾生存住,攝受為生。四食者何?或粗、或細之搏食,二是觸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識食。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眾生存住,攝受為生。

三   諸比丘!此等四食,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此等四食乃以愛為因、以愛為集、以愛為生、以愛為起。 四   諸比丘!此愛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愛乃以受為因、以受為集、以受為生、以受為起。

五   諸比丘!此受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受乃以觸為因、以觸為集、以觸為生、以觸為起。

六   諸比丘!此觸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觸乃以六處為因、以六處為集、以六處為生、以六處為起。

七   諸比丘!此六處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六處乃以名色為因、以名色為集、以名色為生、以名色為起。

八   諸比丘!此名色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名色乃以識為因、以識為集、以識為生、以識為起。

九   諸比丘!此識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識乃以行為因、以行為集、以行為生、以行為起。

十    諸比丘!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行乃以無明為因、以無明為集、以無明為生、以無明為起。

十一   諸比丘!如是,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此是全苦蘊之集。

十二   無明之無餘,離貪滅、乃行滅,行滅乃識滅……如是,此是全苦蘊滅。」

[十二] 第二 破群那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爾時世尊曰:]

二   「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友情或眾生存住,攝受為生。四食者何耶?若粗若細之搏食,二是觸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識食。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眾生存住,攝受為生。」

三   如是說時,尊者牟犁破群那,以此白世尊曰:「大德!誰食識食耶?」世尊曰:「[如是]之問乃不正。我[未言眾生或人]「食」。我若言「食」者,則「大德!誰食耶?」之問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不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何故有識食耶?」此為正問。然者其正答:「識食為未來之再有、再生之緣,因有識故有六處、緣六處而有觸。」

四   「大德!誰者是觸耶?」世尊曰:「如是之問乃非正。我未言「觸」,我若言「觸」者,則「大德!誰觸耶?」之問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未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緣何有觸耶?」此乃正問。然其正答:「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

五   「大德!誰者感之耶?」世尊曰:「如是之問乃非正。我未言「感」,我若言「感」者,則:「大德!誰者感之耶?」之問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不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緣何有受耶?」此乃正問。然其正答:「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

六   「大德!誰者渴之耶?」     世尊曰:「如是之問乃非正。我未言「渴」,我若言「渴」者,則:「大德!誰者是渴之耶?」之問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不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緣何有愛耶?」此乃正問。然其正答:「緣受有愛,緣愛有取」。」

七   「大德!誰者取著耶?」世尊曰:「如是之問乃非正。我未言「取著」,我若言「取著」者,則:「大德!誰者是取著耶?」之問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對不如是言之我,唯應問:「大德!緣何有取耶?」此乃正問。然其正答:「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如是此是全苦蘊之集。

八   破群那!六觸處之無餘,離貪滅者乃觸滅,觸滅乃受滅,受滅乃愛滅,受滅乃取滅,取滅乃有滅,有滅乃生滅,生滅乃老死、愁、悲、苦憂、惱之滅。如是,此是全苦蘊之滅。」

[十三] 第三 沙門婆羅門(之一)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世尊曰:]「諸比丘!任何沙門、婆羅門,彼等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 知老死之滅、不知老死滅之道跡、不知生……不知有、不知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滅、不知行滅之道跡。諸比丘!彼等沙門、婆羅門者,即於沙門而非正沙門,於婆羅門而非正婆羅門。又彼尊者等,對沙門之義、或對婆羅門之義,於現在為非自知者,為非住入實證者。

三   諸比丘!任何沙門、婆羅門,彼等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老死滅之道跡、知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行滅之道跡。諸比丘!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為正沙門、於婆羅門為正婆羅門。彼尊者等,對沙門之義,與婆羅門之義,於現在為自知者,為住入實證者。」

[十四] 第四 沙門婆羅門(之二)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世尊曰:]「諸比丘!任何沙門、婆羅門,彼等不知此等法、不知此等法之集、不知此等法之滅、不知趣此等法之道跡。[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非正沙門,於婆羅門非正婆羅門……。]

三   不知如何法?不知如何法之集?不知如何法之滅?不知如何法滅之道跡?

四   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滅、不知老死滅之道跡、不知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不知此等之諸法、不知此等諸法之集、不 知此等諸法之滅、不知此等諸法滅之道跡。

五   諸比丘!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為非正沙門、於婆羅門為非正婆羅門。彼尊者等,亦對沙門之義,或婆羅門之義,於現法不能自知、不能住入實證。

六   諸比丘!雖是何之沙門、婆羅門,如此等之法、知此等法之集、知此等法之滅、知此等法滅之道跡。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為正沙門、於婆羅門為正婆羅門……。]

七   知如何法?知如何法之集?知如何法之滅?知如何趣法滅之道跡?

八   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滅、知趣老死滅之道跡……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知行之集、知行之滅、知趣行滅之道跡、知此等之諸法、如此等諸法之柴、知此等諸法之滅、知趣此等諸法滅之道跡。

九   諸比丘!唯彼等沙門、婆羅門,於沙門為正沙門,於婆羅門為正婆羅門;彼尊者等亦對沙門之義、婆羅門之義,於現在自知,住入實證。」

[十五] 第五 迦旃延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尊者迦旃延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尊者迦旃延,白世尊曰:「大德!所謂正見、正見,大德!正見者何 耶?」

四   「迦旃延!此世間多依止於有與無之兩[極端]。」

五   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集者、則此世間為非無者。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滅者,則此世間為非有者。

六   迦旃延!此世間多為方便11所囚、計、取著。聖弟子計使、取著於此心之依處,不囚於「予是我,」無著、無住,苦生則見生,苦滅則見滅,不惑不疑,無緣他事,是彼智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見。

七   迦旃延!說「一切為有,」此乃一極端。說「一切為無,」此乃第二極端。迦旃延!如來離此等之兩端,而依中道說法。

八   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為全苦蘊之集。因無明之無餘,離貪滅乃行滅,行滅乃識滅……如是則是全苦蘊之滅。

[十六] 第六 說法者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一比丘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拜世尊,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所謂說法者、說法者。說法者是何耶?」

四   [世尊曰:]「若比丘,為厭離老死、為離貪、為滅而說法者,彼得謂是說法比 丘。

五   若比丘,為厭離老死、為離貪、為滅而行,彼得謂是行法14隨順法之比丘。

六   若比丘,有厭離老死、離貪、滅、無取著解脫者,彼得謂是達現法涅槃之比 丘。

七   若比丘,為生[厭離、離貪、滅];若比丘,為有……,若比丘,為取……,若比丘為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之厭離、為離貪、為滅而說法者,彼得謂是說法比丘。」

八   若比丘為厭離無明、為離貪、為滅而行,彼得謂是行法隨順法之比丘。

九   若比丘,有厭離無明、離貪、滅、無取著,解脫者,得謂是現法涅槃之比丘。」

[十七] 第七 阿支羅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捨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二   一時,世尊清晨,著衣持缽,入王捨城行乞。

三   阿支羅迦葉,見世尊從遠處來,見已而走近世尊,近而與世尊俱相致問及交談、可記憶之語,而立於一面。

四   立於一面之阿支羅迦葉,白世尊言:「我等向尊者瞿曇以問瑣事,若蒙尊者瞿曇允諾,請答所問。」「迦葉!今乃非問之時,我等即將行入聚落。」

五   阿支羅迦葉,再白世尊言:「我等向尊者瞿曇以問瑣事,若尊者瞿曇允諾、請答所問。」 「迦葉,今乃非問之時,我等將行入聚落。」

六   阿支羅迦葉三度如是曰……非問之時,我等將行入聚落。如是說時,阿支羅迦葉向世尊如是言:「非多,我等唯欲向尊者瞿曇稍問而已。」「迦葉!汝欲問者、即問之。」

七   「瞿曇!苦是自作耶?如何?」世尊曰:「迦葉!並不然!」

八   「瞿曇!苦是他作耶?如何?」世尊曰:「迦葉!並不然!」

九   「瞿曇!苦是自作而他作耶?」世尊曰:「迦葉!並不然!」

十   「瞿曇!苦非自作、非他作、是無因生耶?如何?」世尊曰:「迦葉!並不然!」

十一   「瞿曇!苦是無耶?如何?」世尊曰:「迦葉!苦非無,迦葉!苦是有。」

十二   「然則,尊者瞿曇,不知苦,不見苦耶?」「迦葉!我非不知苦,非不見苦:迦葉!我知苦;迦葉!我見苦。」

十三   「「瞿曇!苦是自作耶?如何?」之問,沙門答云:「迦葉,不然。」「瞿曇!苦是他作耶?」如何?之問,沙門答云:「迦葉!並不然。」「瞿曇!苦是自作而他作耶?如何?」之間,沙門答云:「迦葉!並不然。」「瞿曇!苦是非自作、非他作、無因生耶?如何?」之問,沙門答云:「迦葉!並不然。」「瞿曇!苦是無,如何?」之問,沙門答云:「迦葉!苦非無、苦是有。」「然則,尊者瞿曇乃不知苦、不見苦耶?」之問,沙門答云:「迦葉!我非不知苦;迦葉!我非不見苦;迦葉!我知苦;迦葉!我見苦。」大德!世尊請以苦示我。大德!世尊請以苦說示於我。」

十四   「迦葉!如作者與受者是同一,汝先以苦是自作者,如是之所說者,是墮於常見者。迦葉!如作者與受者是相異,於受重壓者苦是他作者,如是之所說者,是墮於斷見者。

十五   迦葉!如來說:離此等兩極端之法。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則 為全苦蘊之集。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乃行滅,由行滅乃識滅……如是則是全苦蘊之滅。」

十六   如是說時,阿支羅迦葉白世尊言:「大德!最殊勝;大德!最殊勝;大德!譬如能使倒者復起……如暗中持來燈火,有眼之士可以見物,世尊為說種種法。大德!我歸依世尊!歸依法與僧伽。大德!唯我欲於世尊之處出家,得具足戒。」

十七   「迦葉!曾為異學者,願於此法與律出家,欲受具足戒者,得經四月之別住試練後,欲作比丘,方可出家,使受具足戒成為比丘。雖然,我亦知人之有差別。」

十八   「大德!若曾為異學者,若願於此法與律出家,而欲受具足戒者,須四月別住,經四月別住之試練後,欲作比丘者,可使出家,使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則我願別住四年,經四年別住之試練後,出家為比丘,使受具足戒成為比丘。」

十九   如是,阿支羅迦葉於世尊之處得出家,受具足戒。

二十   尊者迦葉,受具足戒不久、獨退居、不放逸、精勤、住於專注,不久以正良家之子,出家而為無家,對無上之究竟梵行,於現法自知,入住實證,如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更不來此再生。

二一   如是,尊者迦葉,成為一阿羅漢。

[十八] 第八 玷牟留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爾時,遊方者玷牟留來詣世尊處。詣已,與世尊俱相致問及交談可記憶之語,而坐於一面。

三   坐於一面之遊方者玷牟留,白世尊言:「瞿曇!苦樂是自作耶?如何?」世尊曰:「玷牟留!並不然。」

四   「瞿曇!苦樂是他作耶?如何?」世尊曰:「玷牟留!並不然。」

五   「瞿曇!苦樂是自作而他作耶?如何?」世尊曰:「玷牟留!並不然。」

六   「瞿曇!苦樂乃非自作、非他作、是無因生耶?如何?」世尊曰:「玷牟留!並不然。」

七   「瞿曇!苦樂是無耶?如何?」

八   「玷牟留!苦樂是非無;玷牟留!苦樂是有。」「然則,尊者瞿曇不知、不見苦樂耶?」

九   「玷牟留!我非不知、不見苦樂;玷牟留!我知苦樂;玷牟留!我見苦樂。」

  「「瞿曇!苦樂是自作耶?如何?」之問,沙門云:「玷牟留!並不然。」「瞿曇!苦樂是自作、他作耶?如何?」之問,沙門云:「玷牟留!並不然。」「瞿曇!苦樂是非自作、非他作、是無因生耶?如何?」之問,沙門云:「玷牟留!並不然。」「瞿曇!苦樂是無耶?如何?」之問,沙門云:「玷牟留!苦樂是非無;玷牟留!苦樂是有。」「然則大德!瞿曇是不知苦樂、不見苦樂耶?」之問,沙門云:「玷牟留!我非不知苦樂、不見苦樂。玷牟留!我知、見苦樂。」「尊者瞿曇!請為我說示苦樂;尊者瞿曇!請為我說示苦樂。」

十一   如「受與感者是同一。」玷牟留!如汝先所云:「苦樂是自作,」我不如是言。

十二   如「受與感者是相異。」玷牟留!如受重壓者:「苦樂是他作。」我不如是言。

十三   玷牟留!離此等之兩極端,如來依中道說法。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則為全苦蘊之集。由無明無餘、離貪滅,乃行滅,由行滅乃識滅……如是此是全苦蘊滅。」

十四   如是言時,遊方者玷牟留白世尊言:「瞿曇!是最殊勝……我歸依世尊,歸依法與比丘僧。大德!請攝受我,今日以後,終身歸依為優婆塞。」

[十九] 第九 愚與賢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世尊曰:「諸比丘!被無明所覆、渴愛所繫之愚夫,生如是之身,依此身與外之名色,如是依此二者,有觸、六觸處。愚夫於此等之[六],若依其一,經驗所觸 之苦樂。

三   諸比丘!有被無明所覆、渴愛所繫之賢者,生如是之身,依此身與外之名色,依如是此二者,有觸、六觸處。賢者對此等之[六]、若依其一,經驗所觸之苦樂。

四   諸比丘!然而,賢者與愚者有如何之差別?其差別、差異如何耶?」

五   「大德!對我等,法乃以世尊為根,以世尊為導者,以世尊為所依。善哉!大德!請述此等語之意義,諸比丘聞世尊之語已,當受持奉行。」

六   「諸比丘!再當諦聽,當善思念,我則為說。」彼諸比丘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七   世尊曰:諸比丘!唯愚夫被無明所覆、渴愛所繫以生此身。在愚夫不斷無明、不盡渴愛。所以者何?諸比丘!愚夫不行梵行,實乃不行苦之滅。然而,愚夫身壞命終後,還再生身;彼生身故,則不得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以找說由苦不能解脫。

八   諸比丘!唯賢者,被無明所覆、渴愛所繫以生此身。然而,有賢者斷彼無明、盡其渴愛。所以者何?諸比丘!賢者行梵行,實乃行苦之滅。然而,賢者身壞[命 終後],不再生身。彼不生身故,則解脫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所以我說由苦而解脫也。

九   諸比丘!賢者與愚者有此之別、有此差異、有此差別。此即梵行住者。」

[二十] 第十 緣

一   [爾時,世尊]住捨衛城。

二   世尊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緣起及緣生之法,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則為說」。彼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世尊曰:

三   「諸比丘!何為緣起耶?諸比丘!緣生而有老死。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此事之決定、法定性、法已確立,即是相依性。如來證於此,知於此。證於此、知於此,而予以教示宣佈,詳說、開顯,分別以明示,然而即謂:「汝等,且看!」

四   諸比丘!緣生而有老死。諸比丘!緣有而有生。諸比丘!緣取而有有。諸比丘!緣愛而有取。諸比丘!緣受而有愛。諸比丘!緣觸而有受。諸比丘!緣六處而有觸。諸比丘!緣名色而有六處。諸比丘!緣識而有名色。諸比丘!緣行而有識。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如來出世、或不出世,此事之決定、法定性、法已確立,即相依性。

   如來證知。此已證知而予以教示宣佈,詳說、開顯、分別以明示,然而即謂「汝等, 且看!」

五   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諸比丘!於此有如不虛妄性、不異如性、相依性者,諸比丘!此謂之緣起。

六   諸比丘!何為緣生之法耶?諸比丘!老死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貪之法,減法。

七   諸比丘!生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貪之法、滅法。

八   諸比丘!有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貪之法、滅法。

九~十六    諸比丘!取為……諸比丘!愛為……諸比丘!受為……諸比丘!觸是……諸比丘!六處是……諸比丘!名色是……諸比丘!識是……諸比丘!行是

十七   諸比丘!無明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之法、離貪之法、滅法。諸比丘!此等謂之緣生法。

十八   諸比丘!聖弟子對此緣起及緣生之法,以正慧如實善見故,彼憶起宿世,即:「我於過去世有耶?我於過去世無耶?何故於過去世有耶?於過去如何有耶?於過去世如何有耶?如何而有耶?」

十九   [彼聖弟子,]馳思未來:即:「我於未來世有耶?於未來世無耶?何故於未來世有耶?如何於未來世有耶?我於未來世何有?如何而有之耶?」

二十   [又聖弟子],於今之現世就已有惑。即:「有我耶?無我耶?何故有我耶? 如何有我耶?此眾生來自何處耶?彼將赴何處耶?」不知其理。

二一   所以者何?諸比丘!聖弟子如實對此緣起及此等緣生之法,以正慧善見故。」

  此頌曰:

  食與破群那沙門婆羅門
  迦旃延法說支羅玷牟留
  對愚之賢者第十則為緣

Index

相應部

Home

巴漢辭典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